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协调能力与少儿武术运动员所掌握的基础技术条件反射数 量有关,所以,使运动员掌握更多的动作技术,也有助于协调性的提高。在训练中,应不断 给年龄小的运动员传授新的、更多的动作技能,年龄大的运动员通过学习各种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和技术表现各异的拳术或器械,发展协调能力。

增大练习难度、增加技术复杂程度: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也可通过变 换速度、节奏的练习。如改变已有组合的习惯节奏,重新对速度提出要求并改变动作频率; 变换练习的条件,如场地、器械;增加异侧肢体练习次数和掌握器械能力等,以发展专门协 调性。

(四)力量

武术运动项目需要专门力量素质,以表现在外部阻力不大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发 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即爆发力,以及快速重复完成动作的能力——速度力量。发挥武术运 动员的爆发力、速度力量,是专项力量练习的重要内容。

腾空跳:武术跳跃动作的用力方式,多表现为爆发式踏跳。发展运动员的弹跳力,是 指在进行各种跳跃动作练习时,肌肉的工作方式、动作结构、用力方向及关节角度与武术 腾空跳跃专项技术要求相一致。这种接近专项技术的弹跳力练习,是发展弹跳力常用的方 法,它对武术跳跃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起着正透导作用。如击步摸高、击步冲顶吊球、击 步连续直体跳、拉腿跳、收腿跳及各种转体跳等。通过专门性练习,如连续腾空飞脚、双飞 脚、旋风脚和外摆莲等完整技术的重复练习,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弹跳力。

负重练习:竞技武术套路完整动作的快速重复练习,要求运动员逐步提高克服自 身重量和器械重量的能力。发展速度力量,可采用负重练习的方法,如穿沙背心进行组合、 分段、整套的操练,改变器械的重量,在不改变完成动作的幅度、速度、动作规格要求的前 提下,进行发展速度力量的练习。由于速度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少儿快速完成动作的能 力,因此采用负重和变换器械重量的训练发展速度力量时,负荷量要适宜,使速度和力量 两方面都得以提高,适合专项力量的要求。

采用系列重复法:武术运动员在完成各种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劲力取决于速度 力量的发展水平。由于速度力量具有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它的提高受速度和力量两种 素质的制约,因此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动作速度,发展相应肌群力量的重复练习来发 展力量,如重复进行剑的腕花、枪和棍的舞花等。练习时,应使运动员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大 速度,并逐步提高最大用力和最大速度持续的时间、重复次数。在进行不同结构的动作练 习中(组合动作),应要求动作连贯、衔接紧凑、协调自然,充分表现出完成动作的劲力,以 利于速度力量的提高。

在武术专项力量练习中,也要注意静力性力量的培养。静力性力量对完成某种静态姿 势(如定势动作)和保持某种静态姿势(如平衡动作)作用较大,尤其是对少年武术运动员 专项力量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专门静力性力量可采用等长练习的方法,但长时 间、大强度的等长练习,对少年武术运动员是不适宜的,可采用动静结合的练习来发展专 门性力量。

(五)耐力

专项耐力是指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所要求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机 能能力、克服专项负荷所产生的疲劳的能力。

少儿武术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必须逐步适应和承担较大负荷的运动量和强 度,克服随之产生的身体疲劳,以最佳技术重复完成训练任务,为比赛时创造优异成绩提 供体力保证。因此,必须通过专项耐力训练,发展专门耐力素质,提高少儿武术运动员抗疲 劳的能力,建立专项耐力储备。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重复训练法:这是在武术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发展耐力的方法,如重复进行分 段、整套、超套训练等。采用重复训练法,既可提高动作和套路的熟练程度,又可提高专项 耐力和合理分配体力能力,是一种发展专项耐力的有效方法。儿童少年在重复进行分段、 半套或整套练习时,要合理掌握间歇时间,尤其是在进行成套练习时,强度较大,每次练习 后要得到充分休息直至完全恢复。重复练习的次数,应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进行 重复训练时,在练习的时间和强度上,要尽量地动员武术项目所需要的供能系统获得必要 的能源储备。训练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选择的内容要搭配合理,要对训练不断 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一种严格控制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在运动员机体未 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采用间歇训练法,可有效地提高有机 体的机能能力,发展专项耐力,如间歇进行1/2段、3/4段、整套练习。采用间歇训练法发 展专项耐力素质,要根据少儿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安排间歇时间、负荷和强度。

模拟比赛:是在武术训练中发展专项耐力时使用的方法。采用比赛法是按比赛的 要求进行的专项练习,负荷量以极限强度完成练习为主g因此,能够有效地发展专项耐力 和合理分配体力能力,充分调动少儿练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各种运动素质并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因为各种运动素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肌肉活动 表现出来的,在发展某种运动素质的同时,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另一素质的 发展和变化。

小结:

身体训练是武术系统训练的子工程,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保证。

根据武术的各项运动素质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并合理掌握全面身体训练 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身体训练要体现专项特点。

鉴于少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基础训练阶段要着重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的 培养,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和生长发育的加快,应逐渐增加力量、速度、耐力的练习负荷量 和强度,促使少儿武术运动员机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思考题:

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抓住素质发展“敏感期”进行训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

如何合理安排素质发展“敏感期”的训练?

武术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形成原理及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运动技能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的随意运动行为。这一行为是在运 动或锻炼过程中“习得”的,即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机 制,研究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及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就有利于在实践中 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选择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符合要求的训练内容,设计出最好的训 练方式。

实践证明,运动技能形成如果单纯从生理角度考虑,很难得到完善而令人信服的解 释,心理因素诸如动机、兴趣、个性、语言、思维、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心理过程都对运动技能 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积极的主动过程,运动员的主动性高,训练效果就好。主动性 包括动机、意志、期待等。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以及达到目标后的满足都是积极主动 的因素c因此,本专题虽着重从生理机制角度论述运动技能的形成,但部分内容也涉及一 些心理问题。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原理

一般认为,运动技能的生理基础是反射,其形成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但对其具体
的形成过程和机制,由于尚未充分阐明,故存在不同的理论或假说。本专题将扼要地介绍 两种目前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认可的学说,即控制论学说和条件反射学说。

记忆痕迹与运动构型:长期以来,首先确立关于.脑控制运动的事实是,从大脑皮层 运动区送到脊髓的信息能引起身体的运动,包括粗糙的和精细的肌肉活动。进而发现,运 动皮层输出的信息是由其他部位信息输入的结果。输入的信号不仅来自皮层其他感觉区, 也来自皮层下结构,如小脑、基底神经节。也就是说,在运动控制中,从皮层至脊髓再至肌 肉的输出信息是由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输入信息来协同实现的。此外,肌肉在接受输出信 息而活动时,亦将其活动情况以反馈信息的形式输入到皮层或皮层下结构,从而对运动产 生不断的校正和调整。因此,从神经控制论考虑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 一,必须具备作为运动动力结构的肌肉。第二,必须具备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由信息输入 开始,经过中间的一系列加工处理过程形成一定程序,最后效应器按程序信息做出反应, 也就是肌肉协调地完成动作。第三,必须具备完善的反馈控制系统,它对形成运动技能过 程随时起到监视、校正作用。整个运动系统不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自动调节,因而动作技 巧不断完善熟练,最后形成运动技能。

浏览8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