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的柔韧素质与从事训练的年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8 ~ 12岁是柔韧素质发展的 “敏感期”,抓住这一时机进行训练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少儿可塑性较大,在进行 武术基础训练阶段要特别注意对柔韧性的全面发展。少儿柔韧性的练习,按其解剖部位可 分为腿、腰、肩、膝、散的大关节和腕、踝小关节柔韧性练习,在促进大关节柔韧性、灵活性 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小关节的柔韧性,使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展弹性得到提高。练 习时要采用动静结合、上下结合、柔韧性练习与速度力量练习相结合的练习方式。通过全面的柔韧性训练,使少儿运动员的柔韧性达到柔而不软、韧而不僵的要求,符合武术专项 技术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单一部位长时间的压、耗练习,会影响少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和 形体的良好发展,这是在训练中应加以避免的。

13岁以后,少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身高和体重明显增加,柔韧性的发展会呈现停滞 或下降的趋势,这是生理发展的必然。因此,应继续加强柔韧性练习,并把已获得的柔韧素 质加以巩固和发展,并与专项技术训练进一步密切结合。柔韧性练习的负荷应逐渐加大, 以动为主,动静结合,静力柔韧性练习与速度力量练习相结合,以保持柔韧性和速度、力量 等素质的均衡发展。

鉴于少儿生长发育速度的加快,在进行柔韧性练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做 有外力帮助的压、扳、撕等柔韧性练习时,要逐渐加大用力和增加动作幅度,避免猛然用力 和急骤的拉力,以免发生运动损伤。

武术基本功训练中,用以发展柔韧性的方法、手段很多,可围绕身体各关节、韧带等不 同部位采用单人、双人、集体或利用场地、器械等各种练习手段来发展柔韧性。在武术训练 实践中,柔韧素质训练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法,即静力拉伸法和动力拉伸法。

静力拉伸法:通过缓慢动作将肌肉、软组织拉开,并在达到最大幅度时保持一定时间 的静止姿势。

动力拉伸法:有节奏地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

在武术练习中,一般又将以上两种方法进一步划分为主动性练习、被动性练习和混合 性练习。

主动性练习:是指由运动员主动用力完成相应部位软组织拉长的练习。如发展武 术柔韧性时经常采用的压腿、压肩等固定支点的练习,在最大幅度时依靠自身的肌肉力量 保持静止姿势的练习,原地或行进间的踢、摆练习和翻腰、涮腰练习等。因而,主动性练习 也包括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两种形式。

被动性练习:是借助于外力的帮助,使运动员的软组织得到被动拉长,使之达到最 大活动范围的练习。如在教练员或同伴的帮助下进行的扳腿、撕腿、甩腰、压叉及提高肩关 节灵活性的练习,由外力来保持某种静止姿势,使相应部位的活动范围达到最大幅度的练 习。被动柔韧性练习同样也包括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两种形式。

混合性练习:主动柔韧性练习和被动柔韧性练习交替进行,这是在基础训练阶段 经常采用的练习方式。如压腿后再由教练员帮助扳腿、甩腰——涮腰等。随着训练水平的 提高,可适当增加负重的柔韧性练习,如下肢绑沙带的踢腿,使之产生一种惯性,使被动柔 韧性得到提高。

(二)速度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对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速度素 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少儿武术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竞技能力的强弱与比 赛的胜负c对武术运动员至关重要的速度能力主要表现为动作速度,即完成单个动作和若 干个连续动作(组合动作)的速度。无疑,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对于提高少儿快速能力和完善武术技术动作有着重要意义。少儿武术运动员速度能力的提高有如下途 径和方法。

单个动作系列重复法:根据武术技术动作的速度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屈伸动作 速度(如一拳一脚的动作速度)、摆动动作速度(如各种抡拍掌或绕环动作)、旋转动作速度 (如围绕身体纵轴或横轴的旋转动作)和转动速度(主要指步法动作速度)等,各类动作速 度的提高,可分别通过专门的系列重复练习的方式,以达到最大速度,建立专项速度储 备。练习时,一般选择主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并被运动员熟练掌握的动作,在不破坏 正确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发展速度的练习,要求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动 作(或重复动作),并力求动作发力快、力点准,尽量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如以最快速度完 成若干次抡拍、拍脚、踢腿等,增加练习难度,最大可能地剌激运动员动作速度得到提高。 在练习过程中,一旦队员出现技术变形,应马上令其停止练习,变换练习内容。也可采用变 速的系列重复法,如利用枪、棍等器械的舞花动作。发展专项动作速度能力时,就可由慢 ——快 ——最快 ——快 ——慢的交替重复练习。对动作速度的要求,要逐渐达到最快并 超过平时具有的习惯速度,使动作速度的提高通过专项技术动作表现出来。在进行快速动 作练习时,要求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有较高的兴奋性。因此,速度的练习应安排在课的前 半部分。为调动少儿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可采用比赛法等形式。并要不断变换练习的部 位(上下结合)和练习的内容(徒手或器械),掌握好合理的练习时间,重复次数过少或过多 都不利于动作速度的提高。

条件刺激练习法:条件刺激练习法,也是在武术快速能力训练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之一。条件刺激,就是给运动员一个已知的信号,使运动员按信号改变练习的速度或节 奏。教练员通常采用击掌、口令等,给运动员提示,使运动员加快完成动作速度,直至动作 速度达到最大,以提高动作速度练习效果。

武术运动员的动作速度,还表现在快速完成若干连贯动作的速度——组合速度。发展 组合动作速度,要在熟练的基础上,从连贯能力入手,把突出动作紧凑和连贯快速的动作 组合筛选出来进行组合速度练习,逐步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加快动作转换速度或加快完 成技术动作节奏。为提高训练效果,教练员要提示哪些组合动作该快,哪些地方该加快完 成动作的速度,哪些步法该移动得更快,并且在练习时给以信号刺激,使运动员建立组合 运动表象和节奏感,以获得最佳速度练习效果。

完善技术动作、提高动作速度:武术运动员专项动作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 善的动作技术,运动员只有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要领,建立良好的相应肌肉运动感觉,使 肌肉紧张——放松交替,灵活快速,最大可能地减小肌肉工作的阻力,善于轻松协调地完 成动作,才能够充分发挥已有的速度能力。因此,可通过改进技术动作来提高少儿武术运 动员的快速能力。

(三)协调

协调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专门协调性是少儿武术运动员掌握武术技术动作 的基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专门协调性的良好发展水平。提高少儿武术运动员的 专门协调能力,可通过专项的手段并通过如下途径。

培养肌肉合理用力能力:武术技术动作的协调完整和运动员完成动作过程时的适 宜、合理用力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时,肌肉的用力根据技术动作的 具体要求进行收缩和放松,该紧张的紧张,该放松的放松,合理配合、交替灵活,使动作流 畅、协调、自然。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性,可先从简单的练习做起,教练员通过讲解 (动作路线、起止点、用力肌肉)和示范(干净利落、准确),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并通 过由慢动作或速度不太快、强度小的重复练习,使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去体会用力顺 序和相应肌肉的紧张与放松,以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掌握合理的用力方法。身械协调 性及技术复杂多变的武术动作,同样也可通过以上途径,最大可能地体会完成动作时相应 肌肉的用力感觉,练习速度逐渐加快,强度逐渐加大,增加肌肉用力的精确分化的程度。发 展肌肉合理用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运动员做动作的时空感(用力的时机和肢体应达到 的空间位置)和平衡能力。

浏览6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