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

一般男子年龄在10~ 13岁,女子年龄在9 ~ 12岁左右。本阶段的身体训练比例要小 于专项技术训练,大约身体训练占30%〜40%(其中专项素质训练的比例大于全面身体素 质训练),专项技术占60%〜70% °继续加强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掌握正确要领基 础上提高技能。本阶段可根据少儿特点,适当发展动作难度,进行难度动作组合练习,开始 进入自选拳术的教学与训练。拳是武术运动基础,待打下扎实基础后再接触兵器。兵器套 路刀光剑影,颇为诱人,若图新鲜,凭兴趣,或为了过早去应付比赛,抓过刀剑就学就练,急 于求成,必然手轻械沉,欲速则不达G动作僵硬,也不易学好练好。即使有了 一定拳术基础 后接触兵器,也应循序渐进。在本阶段可先学些器械的基本方法,然后再结合器械中的主 要动作,练习动作组合,在此基础上去学习掌握器械套路就能挥舞自如,得心应手了

(四) 提高阶段

进入本阶段的年龄大致在13 ~ 17岁范围内。身体训练以专项素质训练为主。要求有 针对性地克服薄弱环节,进一步发展速度和弹跳等素质,适当发展专项耐力。身体素质比 例占20%〜30%,专项技术占70% ~80%。经过基础训练和初级阶段教学与训练,使少儿 武术运动员掌握并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能。进入提高阶段后仍要保持双基训练,进一 步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与能力,这样既能保持技能和体能,也能延长运动寿命,避免和减 少伤害事故,并将直接促进套路技术水平的提高,

进入提高阶段,将根据平时训练中少儿表现出的个人特长和素质等特点进行选项,包 括确定长短器械的选项,确定他们今后技术风格的走向,并进入套路技术训练,准备参加 少儿级的比赛及表演,培养临场经验,提高心理素质。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及专项技术 水平不断提高,少儿将进入到更高一个层次训练。

少儿训练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能硬性规定在该阶段的训练年龄及训练 年限,而应根据少儿训练的实际情况自然过渡,进入下阶段的教学训练。不能随意超越,急 于求成。为了过早应付比赛,超越少儿承受力地加大负荷,急功近利,只能使少儿因没有打 好扎实基础而昙花一现,过早地被淘汰或者发生伤害事故,甚至影响到少儿的正常生长发 育,对今后发展不利。

(一) 少儿武术教学以示范为主

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过程不够均衡,往往兴奋占优势,灵活性高,第二信号系统的活 动不够完善,抽象思维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根据这种特点,在少儿教学中 要注重以示范为主。教练员的示范要力求准确和规范。正确优美的示范可以激发少儿学武 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练员的示范动作,应先慢速,再常速,这样便于少儿跟着摹仿。先学 会动作外形,主要弄清动作路线、方向以及用力的轻重、快慢和着力点。如动作结构复杂 的,可采用分解示范进行教学。有的可按上下肢两部分进行分解教学,也可按动作顺序进 行分解教学,或按改变方向的部位分解示范教学,这样便于少儿掌握动作细节。当然,分解 教学不宜将动作分解得过碎,而且应尽快向完整动作过渡。分解教法与完整教法应有机地 结合起来。一般采用的是完整一分解一再完整的原则。

(二) 讲解要切合少儿实际

讲解与示范是互为补充的,运用时往往将两者结合起来。武术教学中常采用先示范后 讲解和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教练员在示范中,多以形象化语言配合教学。形象化语言容 易引起少儿兴趣,便于少儿记忆和理解,促进他们尽快正确地学会和掌握动作。讲解一般 是结合动作过程或在定势时进行。教练员讲解要尽量简单扼要,抓住重点,不讲废话。可根 据少儿特点,编成口诀来讲述动作,也可缩编成单字如蹬、摆、提等等来提示,便于少儿牢 记,印象深刻。

(三) 保护与帮助法

在少儿教学中往往采用保护与帮助方法,如教学旋子,教练员左手抓住少儿左手,右 手在少儿蹬地摆腿时,抄托少儿腹部,保护并帮助其完成旋子动作,体会动作概念,然后逐 步脱离保护。这样可以加快掌握动作的进度,保证动作规范。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辅助手段, 如教学旋子时,可让少儿两手依次扶杆(杆高齐腹),两腿依次向后上旋摆,体会腾起概 念。

根据少儿神经系统精密分化能力差,但容易建立位觉和本体感觉反射的特点,教学中 教练员应帮助少儿建立本体感觉,使动作准确和规范。这在传统教法中称为“扳架子”,即 少儿模仿的动作姿势不到位,动作不舒展,达不到要求,教练员帮他扳到正确位置,一次不 行就两次,直至其本体感觉建立起正确的条件反射。对于有些动作过程,教练员可采用“手 把手”的教法,帮助他们掌握动作。少儿学动作快,但动作技能也容易消退,因此学会动作 后要反复练习,注意巩固提高。

(四)学动作中常见的类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少儿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常会世现差异,有些较快即能学会, 有些却难以掌握。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通过教练员的示范与讲解,少儿跟做几遍后,就能比较完整地掌握技 术,甚至结构较为复杂的动作也同样如此,以后越做越熟练、准确,直到完全巩固,形成动 力定型。

这种类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未学动作之前,少儿通过经常看到其他运动员完成这 类动作,经常听到这种动作的讲述,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运动表象。虽然没有直接学 习,但在大脑皮层中已经预先建立了该动作的条件联系,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如 经过教练员正确示范、分解讲述及诱导性的练习的教学措施,原来在脑中的暂时性条件联 系就会得到强化,经过泛化、分化和稳定三个时期的活动,就很容易掌握动作。特别是具有 一定运动水平和具有相当运动技能的少儿,经过几遍教学,即能完全掌握。

第二种类型是,少儿在学习以后跟做几遍也能较正确地掌握动作技能,但经过若干次 练习后,动作渐渐走样,原来已经掌握的技能被破坏,本人也莫名其妙,捉摸不定,时而好, 时而坏,动作概念越来越糊涂,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才渐渐恢复到原来开始就被掌握的 动作技术。这种类型产生的原因,大致是由这样五个方面引起的:L经过几次练习,想做得 更好,因而改变了原来肌肉用力的方式,产生了多余的肌肉紧张和多余动作。2.过于强调 体会动作的某一局部而忽视了其他细节的协调配合,产生了某部分用力不协调,导致动作 节奏和结构上的紊乱。3.经过多次重复练习后感到有些疲劳,精神不能贯注,注意力分散 而造成。4.练习时有外界刺激,如领导、家长或同学突然来临,这时未巩固的运动条件反 射,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产生过度兴奋或者抑制,因而破坏正确的动作技术。5.经过几次 练习便能掌握。这种少儿接受能力强、学得快,但较粗心,很容易地学会后往往产生过早乐 观情绪,于是就不那么用心,等动作走样后又产生急躁情绪。这与少儿的某种性格特点有 关。

第三种类型是,在学习新的动作开始,就不能掌握动作技术或只能部分地掌握动作技 术,而在以后阶段中反复无常,再经过一个阶段练习以后,动作技术才逐渐掌握。这种少儿 学习动作的时间明显比前两种要长。产生第三种类型的原因主要是对所学的动作听到、看 到的较少,思想上准备不足,这样就不能于学动作之前,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暂时的机能 联系,因而在初学时就会迷惑不清,如果动作过于复杂,超过少儿水平就会引起他们心理 上的一种负担,表现出缺乏信心。练习时机体防御反射就会占优势,影响动作技术的掌 握。这种少儿在学习动作技术时,由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掌握动作技术时间也就相对比 别人慢,但他们较为细致,一旦掌握后不易走样,这可能与他们性格内向特点有关。

根据以上三种类型,作为教练员来讲,对于具有活泼、外向型性格特点的少儿,由于他 们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不必过多地分解动作,在他们学会动作后练习时要不断地提出 新的要求,督促他们不断地复习与巩固,严格要求,使他们在已学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对于性格内向型的,教学时要多进行分解,不要对他们提过早和过高的要求,以减轻他 们心理上的负担。要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浏览5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