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昌盛时期,各种流派林立,内容丰富。明朝时期见于史载的拳 械有32式、六步拳、猴拳、巴子拳、少林拳、内家拳等拳术,俞大猷棍、青田棍、少林棍、张家 子棍等棍术,杨家枪、六合枪、峨嵋枪、少林枪等枪术,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刀术,还有24剑 势等。清朝时期拳、械继续繁衍发展,并逐渐形成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主要拳 系及流派已形成。手搏也有所发展,摔跤也逐渐形成体系。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和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在上海,1910年成立了 “精武体育会”,相继又成立了“中华武士会”和“致柔拳社”等,这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了 一定的作用。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该馆成立后,相继一些省、市、县建立了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两届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 散打和摔跤等项目比赛0 1936年组织了中国武术团旅行访问东南亚,同年,中国武术队赴 柏林参加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蓬勃发展。 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 与此同时,各地体育院系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推动了武术的 发展。1958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相继整理出版了《简化 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的拳、刀、剑、棍、枪等规定套路,对武术的普及提高,起了很大作 用O1982年、1992年和1996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明确了武术发展的方针、政 策和任务,使武术得到健康的发展。
武术在各级学校成为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一些大专院校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 并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体育院校和师范学院体育系还设置了武术系或武术专业,培养本 科生和研究生等武术专门人才o 1984年国家批准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1986年国家批准 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并组织学术和技术研究。为加强武术的管理工 作,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1996年国家批准设立武术博士学位。
在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县(市)都成 立了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社、研究会、武术学校、业余体校、武术班、辅导站等,形 成了广泛的群众武术活动网,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作出了贡献。中国武术协会于1992 年还评选了 35个全国武术之乡,并组织了武术之乡、武术馆校的比赛交流活动,推动了群 众武术的普及和提高。
当前,每年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交流活动有七八次。国家教委从1994年开始举办全国 大学生武术比赛。武术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 运会中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85年武术套路项目开始推行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989年散手正式列为竞赛项目 后,1990年实行了散手运动技术等级标准。
1983年至1986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武术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国武术分 布的现状,许多传统的技术和功法得以保留,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此基础 上编写了《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武术拳械录》。
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术团、队出国访问表演,派教练员和专家出国讲学,扩大了武 术的国际影响ol984年武术开始向国际推广,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 并成立了国际联合会筹委会。1986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87年在日 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联合会、亚洲武术锦标赛(现已举行四届),除套路比赛外, 散手也列为表演赛项目。为了完成第11届亚运会武术竞赛的任务,使比赛更为规范化, 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武联委托,创编了 7个竞赛套路,并被以后的世界性比赛采用。
1990年10月正式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并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套 路和散手均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现有会员代表77个国家和地区ol994年第12届亚运会武 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赛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个01994年10月国际武联被国际单项 体育联合会接纳为会员。1998年第13届亚运会又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的国家或区 达18个。
武术不仅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支 持。可以说武术已在亚洲站稳脚跟,并走向世界。
套路运动
主要有单练的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
拳术:包括查拳、华拳等类型的长拳,以及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 臂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脚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查拳、华拳等类型的长拳,是一种具有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 型,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有窜蹦跳跃,起伏转折或跌扑滚翻等动作 的拳术。而查拳、华拳等各拳种又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运动风格。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沉稳的拳术,动作圆活,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串。除太极 拳、剑竞赛套路外,各式太极拳还有大架、小架、开合等不同特点。
南拳是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南方各省拳种的总称,拳种和流派较多,广东南拳分 洪、刘、李、莫等家,福建南拳分咏春、五祖等派,各门派均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般的特点 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常鼓劲而使肌肉隆起,以发声吐气而助长发力。
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并吸收了龙、 虎、猴、马、鸡、费、燕、蛇、鹰、熊等十二种动物形象组成的拳术。特点是动作简练,发力沉 稳,手攫足踏,朴实刚脆。
八卦掌是以摆扣走转为主,以推、托、带、领、穿、扳、截、拦等掌法变换为内容的拳 术。特点是沿圈走转,身法灵活,随走随变,势势相连。
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拳术,发力刚猛,用震脚和 闯步以助发力。
通臂拳是以摔、拍、穿、劈、攒五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肖叭摩、 拨、扇八法运用组成的拳术。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回来仍是掌;甩膀抖腕,放长击 远,发力冷弹脆快。
翻子拳是一种短小精悍、严密紧凑、拳法脆快的拳术。其特点是往返连环,步疾手
快,拳法紧密,上下翻转。
劈挂拳是一种放长击远的拳术。其特点是以长击为主,兼容短打,大开大合,加劈 带挂。练习时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双臂交劈,力贯膀臂。
少林拳包括大红拳、小红拳、炮拳、梅花拳、罗汉拳等。特点是直来直往,架势小而 紧凑,刚健有力,发声收势。
戳脚拳是以腿法为主要内容的拳术。基本腿法有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 练习时,一步,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左右互换,手脚并用,以腿法见长的特点十分突 出。
地躺拳是以跌扑滚翻等地躺摔法为主要内容的拳术。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较 高。
象形拳是以攻防动作结合模拟各种形态和人物生活形象组成的拳术。常见的有 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醉拳等。象形拳强调象形取意,不能一味追求模拟,要体现武术 的攻防特点。
器械:
短器械。刀、剑、匕首等。
长器械。枪、棍、大刀、朴刀等。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戟等。
软器械。九节鞭、双鞭、单刀加鞭、三节棍、梢子棍、流星锤、绳镖等。
对练:
(1)徒手对练。如对打拳、对擒拿等。
⑵器械对练。如对劈刀、对剑、对扎枪、对打棍、单刀进枪、朴刀进枪、三节棍进枪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空手破双枪等。
集体项目:按竞赛规则规定,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的集体演练才称为集体项目。
浏览1,7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