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剑术的锻炼价值
(1) 舞练形式的剑术除了竞技、观赏功能外,它的健身、娱乐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全 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人们可以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和爱好的不同,选练不同风格特点 的剑术。如青少年适宜选练姿势舒展、动作优美的“短穗快剑”。太极剑术,由于柔和徐缓,连 绵不断,以意导动,剑身合一的运动特点,具有独特的健身和康复功能,适合于广大中老年及体 弱病患者练习。
(2) 长拳类的剑术包括刺、劈、斩、截、点、撩、穿、崩、挂等剑法,弓步、仆步、歇步、虚步、坐盘等 步型、步法以及平衡、跳跃等较复杂的难度动作,构成了人体各种屈伸、回环、旋转、独立、腾空等 运动形式。轻快流畅的步法、潇洒飘逸的腾跃、吞而即吐的击刺、攸忽纵横柔而化刚的劈点中,突 出了人体运动的快速和敏捷。因此,通过剑术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发展青少年柔韧、协调、灵敏、速 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功能有较高的锻炼价值。
(3) 通过剑术锻炼,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掌握各种剑法及动作,丰富知识。由
于长拳类的剑术明快、清晰、流畅。具有姿势优美、身法矫健、剑法多变、刚柔相兼、富于韵律的 运动特点,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够使青少年得到美的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身 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节剑术基本技术分析
—、剑的基本握法和剑指
(一)持剑
臂内旋成手心向后贴紧剑格,食指伸直扶于剑柄,拇指和其余手指分别扣握剑柄两侧,剑 脊贴近前臂后侧(图12 — 2)。
(二)握剑
虎口靠近剑格,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握拢剑柄。剑刃朝向上下为立剑握(图12 — 3),剑刃 朝向左右为平剑握。握剑还有螺把、钳把、刀把等。根据攻防方法,握剑要腕松指活、变换灵 活、时紧时松、时握时放、有竖有垂、得心应手、顺其自然。
(三)剑指
中指与食指伸直并拢,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压在无名指第一指节上(图12 — 4)。
二、主要剑法
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剑刃朝上下为立剑,剑刃朝 左右为平剑。平刺剑剑尖高与肩平;上刺剑剑尖高与头平;下刺剑剑尖高与膝平。
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抡劈贴身体右侧或左侧绕一 立圆。
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臂伸直。
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立达剑尖和剑锋,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
挂剑: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为挂,力达剑身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 出;卜-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轮挂贴身立圆一周。
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贴身弧形撩 出;反撩剑前臂内旋,余同正撩。
斩剑;平剑向后(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臂伸直。
抹剑:平剑,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剑身。左抹手心向上,右 抹手心向下。
截佥L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向下。
架剑:立剑,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挑剑:立剑,由卜向上为挑,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
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为平抱剑。
公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上云剑在头顶由前向左后绕环,要仰头;左 (右)△剑在头前上方向左后(右后)绕环,头向左肩侧倒。
剪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三、剑术主要技法要求
在漫氏的历史发展中,剑术名目繁多,技法丰富多彩,各门各派都有其沿袭相传的演练技 巧与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点。
(一) 剑法清晰,轻快敏捷
剑的形制特征使得剑法颇多,要使剑法做到清楚准确,要明其剑器各部性能,明其剑法运 动方位(攻防目标)。例如,剑尖锐利主于刺;剑锋呈斜主于点。而撩剑的运动路线为立圆,最 终方位为前上或后卜•。剑器两面刃,持剑时不能触身,不能做缠头裹脑、大劈大砍类动作,剑术 中的点、崩、抹、绞等剑法都十分注重敏捷轻快,体现出“剑器轻清”的特点。
(二) 把活腕灵,以巧制胜
“剑无成法,因敌变化而制胜”。各种剑法的衔接变化需变换把法,如螺把、钳把、满把等握 法,很多变化又与『腕的劲力运使技巧有关,如挂剑时须扣腕,撩剑须旋腕,否则剑法就不能正 确地表达。所以.要求执剑手的指、掌虚实变换.手腕灵活转展,恰到分寸地把持剑器,达到合 理地调i'j剑法和劲力之变化。在此基础上,剑术十分讲究运用以巧制胜技法.不以硬挡硬架, 而是逢坚化刃、避实就虚,借人之势,后发先至。
(三) 持短人长,刚柔兼备
剑器短小轻便,利于变化,欲达以短制氏须刚柔兼备,参互运用。剑法运使要体现柔中寓 刚、刚中含柔、刚柔相济和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攻防相间的技法要求。
(四)身剑合一,气韵洒脱
“身剑合一”强调以身运剑,身法、步法、神意、剑法融为一体。其变化则身行如龙,剑行若 电,身械如一。气韵,指剑术中的节奏和气度。剑术运动应气度宏大,洒脱自如,富有节奏变化 的韵律感。
第三节初级剑术
二、动作说明
预备姿势
身体正直,并步站立。左手持剑,以拇指为一侧,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为另一侧,分握护手盘与剑柄的分界处,掌心贴在护手盘下部,手背朝前, 食指贴于剑柄,剑身贴于前臂后侧。右手握成剑指,食指和中指伸直并 拢,无名指和小指屈向手心,拇指压在无名指的指甲上,手腕反屈,手背朝 上,食、中指内扣指向左下侧。两臂在体侧下垂,两肘微上提,目向左平视 (图 12 — 5)。
动作要领:持剑时,前臂与剑身要紧贴并垂直于地面。两肩松沉,上身微挺胸、收腹,两膝 挺直。
第一段
1,弓步直刺(图12-6)
右手接握左手之剑,左手握成剑指。左脚向前上半步、屈膝;右脚前脚掌碾地,脚跟外展, 膝部挺直,成左弓步。同时,上身左转,右手持剑向身前平伸直刺,拇指一侧在上;左手剑指随 之伸向身后平举,拇指一侧在上。目视剑尖。
要点:做弓步时,前腿屈膝蹲平,两脚的全脚掌全部着地。上身稍向前倾,腰要向左拧转、 下塌,臀部不要凸起。两肩松沉,右肩前顺,左肩后引。剑尖稍高于肩。
- 回身后劈(图12-7)
左脚不动,膝部伸直;右脚向前上一步.膝略屈,上身右转。同时,右手持剑经上向后劈,剑 高与肩平,拇指-侧在上;左手剑指随之由下向前上弧形绕环,在头顶上方屈肘侧举,拇指一侧 在下。目视剑尖。
图 12-7
要点:上步、转身、平劈和剑指向上侧举必须协调一致。转身后,腰要向右拧转,左脚不要 移动。剑身和持剑臂必须成直线。
- 弓步平抹(图12-8)
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屈膝;右腿在后,膝部挺直,脚尖里扣,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剑指由 胸前下降,经左下向上弧形绕环,在头顶上方屈肘侧举,拇指一侧在下;右手持剑(手心转向上) 随之向前平抹,剑尖稍向右斜。目视前方。
要点:抹剑时,手腕用力须柔和。
- 弓步左撩(图12 — 9)
(1)上身左转,右腿屈膝在身前提起,脚尖下垂,脚背绷直。同时,右手持剑臂外旋使剑由
在上。目视剑尖。
要点:右手持剑要先屈肘收于身前,在右脚向前落步和上身右转的同时,使剑用力刺出。 左腿伸直.右腿稍屈.腰向右拧转,剑指、两臂和剑身须成一直线。
7.挂剑直刺(图12-12)
(1) 左脚向前上一步,屈膝略蹲,右臂内旋先使拇指一侧朝下成反手,然后翘腕、摆臂,使剑 尖向左、向上抄挂,*持剑手抄至左肩时,再屈肘使剑平落于胸前,手心朝里;此时左腿伸直站
,右腿随之在身前屈膝提起,左手剑指屈肘附『右手腕处(图12 — 12之①)。
(2) 接着,以左脚前脚掌碾地,上身右转,右手持剑使剑向下插.左手剑指仍附于右手腕处。 H视剑尖(图12-12之②)。
(3 )上动不停,仍以左脚前脚掌为轴碾地,右脚向身后跨一大步、屈膝,上身从右向后转;左 腿在后蹬直.脚尖里扣,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前直刺.剑尖与肩同高,拇指一侧在上;左 手剑指随之向后平伸,拇

上;左手剑指屈肘向额部左上方侧举。目视剑尖(图12-19之②)。
要点:收剑和平崩两个动作必须连贯起来做。平崩时,用力点在剑的前端;平崩后,上身向 右拧转,但左脚不得移动。
图 12-19
7.歇步下劈(图12-20)
右脚蹬地起跳,左脚向左跃步横跨一步,落地后,右腿即向左腿后侧插步,继而两腿屈膝全 蹲,成歇步。在跃步的同时,右手持剑向上举起,并在形成歇步时向左下劈,拇指一侧在上,剑 尖与踝关节同高;左手剑指随着下劈动作,下按于右手腕上面。目视剑身。
要点:成歇步时,左大腿盖压在右大腿上面,左脚全掌着地,右脚脚跟离地,臀部坐在右小腿 上。劈剑时,右臂尽量向前下方伸直,剑身与地面平行。劈剑与跃步成歇步动作须同时完成。
8.提膝下点(图12-21)
(1) 右手持剑先使手心朝下成平剑,然后以两脚的前脚掌碾地,上身经右、向后转动,两腿 边转边站立起来,右手持剑平绕一周。当剑绕至上身右侧时,上身稍向左后仰,同时剑身继续 向外、向上弧形绕环,剑尖接近右耳侧;此时左手剑指离开右手腕向上屈肘侧举。目视前下方 (图12-21之①)。
(2) 上动不停,右腿伸直站立,左腿屈膝提起,上身向右侧下探俯,同时右手持剑向前下点 击,拇指一侧在上。目视剑尖(图12-21之②)。

拇指一侧屈腕,使剑向上挑击;左手剑指即向左上方屈肘横举, 拇指一侧在下。目视右侧方(图12-27之②)。
要点:跃步和上挑动作必须协调一致,迅速进行。挑剑时,腕部要猛然用力上屈。形成平 衡动作后,右腿略屈膝站稳,左小腿尽量向上抬起。上身向右拧转,剑身斜举于右侧上方,持剑 手略松,便于手腕上屈。
图 12-27
7.仆步下压(图12-28)
(1) 右手持剑使剑尖从头上经过,继而向身后、向右弧形平绕,当剑绕到右侧时,即屈肘将 剑柄收抱于胸部前下方,手心朝上。同时,右膝伸直,上身立起,左腿屈膝提于身前,左手剑指 仍横举于左额前上方(图12-28之①)。
(2) 上动不停,左手剑指经身前下落,按在右手腕上。左脚随之向左侧落步,屈膝全蹲;右 腿在右侧平铺伸直,脚尖里扣,成右仆步。同时,右手持剑用剑身平面向下带压,剑尖斜向右上 方。上身前探,目向右平视(图12-28之②)。
枪是古代兵器的一种,武术长器械之一。枪是由矛演变而来的。秦汉时矛型已近长枪。 晋代有铁枪出现。隋代枪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练习方法。五代时期,枪术更有发展。后梁王 彦章“为人骁勇有力……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御也。军中号王铁枪”。 宋代的兵制一般沿袭隋唐,枪的练用已很广泛。据《宋史•李全传》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全 “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天下无敌手”。明代更十分重视枪术,抗倭名将唐顺之枪 术极精,并有“六合枪谱”传世。戚继光对枪术也极为推崇,曾向唐氏请教,并称赞杨氏梨花枪 “神化无穷”。他制造的“鸳鸯阵”,全阵12人中就有4人是执枪兵,叫做杀手。据明代王圻《续 文献通考》载,明著有“枪之家有七”。明代吴殳《手臂录》是集枪法大成之作,书中推祟峨嵋枪 法。分析杨家、沙家、马家、少林、程家枪法的异同,精微独到。所论取胜之法,概括为二“制”一 “本”。近世武术以刀、枪、剑、棍为四大器械,称枪为“百兵之王”。
枪的种类很多。宋《武经总要》中绘有宋代长杆铁枪多种,枪头各不相同,有的头带钩刺, 有的头似笔锋,有的头似梭,有的头似灯笼。明《武备志》中也绘有明代的长柄铁枪图,其中有 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钩镣枪、标枪、大枪、长枪、双头枪等。
枪由枪尖、枪缨、枪杆组成。枪尖一般有三种:-•种长六寸,重三两五钱左右;一种长七寸, 重四两;还有一种长三寸三分,重一两二三钱。前两种枪尖锐利,宜于破坚;后一种枪尖小巧, 使用轻便灵活。枪缨多为犀牛尾,扎于枪尖的库口处。其作用是抖洒开来,以迷乱对方,兼用 其挡血。枪杆多用白蜡杆,也有用铁质的。枪杆不论何物制作,枪尖与枪杆的重量比例必须合 理:杆长则尖轻,杆短则尖重。
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方法。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 “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此乃枪术中攻守之法。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 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之说法。但没有经过单扎、对 扎的实战训练,技术再好也只能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临阵实用价值不大。拦、拿枪法,是挡 拨防御之法,动作之圈不宜大,以防对方兵器乘虚而入。此外,崩、点、穿、劈、圈、挑、拨等均为 枪术常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 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
枪除传统枪术套路外,根据竞赛需要亦有自选枪、规定枪套路。对练套路有单刀、双刀、大 戟进枪、剑进枪、梢子棍进枪、月牙铲进枪、双刺进枪、对扎枪及空手夺枪等。枪对增强体质、提 高人体各部机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枪的部位名称和规格
枪的部位名称见图13 — 1。枪的构造包括枪杆、枪头和枪樱。枪杆一般由长而直的坚韧 圆木制成的(白蜡杆)。现代习练者枪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其 中枪头一般长约15cm.以背厚整体较轻为好,便于演练,不易折断,但不求锋利。枪樱的长度 不得短于20cm
o比赛时,枪杆的直径有要求,学校教学用枪可放宽限制.
一、 枪的基本握法
握枪与握棍有所不同,通常右手握于枪把,为后手,左手握于枪杆中段,为前手。枪术有句 谚语:“前手如管,后手如锁。”意指前手要松活,以便前后滑动,后手要紧握于把端,出枪至前手 触及后手为止。
一般持枪方法:双手将枪杆紧贴腰腹间,右手置于右腰侧,左手于前方,两臂微屈。
单手持枪通常以右手紧握枪把,屈臂直立于右侧或体前方。
握枪的把法基本与棍的把法相同。虎口朝向枪头-端为阳手握法,虎口朝向枪把一端为 阴手握法。四指与拇指紧握为满把,四指握枪呈螺形为螺把,以拇指与食指握枪于虎口,为钳 把。松握枪杆并沿枪杆滑动,为滑把。两手调换握枪前后的部位,为换把。
一般情况下,右手满把阳手握枪把,左手随动作的变化自如上下滑动。基本枪法中主要包 括扎、拦、拿、劈、点、崩、挑、缠、穿、拨、绞、扫、架、摔、抛、抡、缩、撞、舞花等枪法,以及戳、挑、撩、 横击等把法。
二、 基本枪法
- 拦、拿枪
(1) 预备姿势:呈半马步,左手握枪身中部,虎口朝前,右掌心握枪把,置于右腰侧,枪尖高 与肩平;目视枪尖。
(2) 动作说明:
拦枪:左手持枪向上翻腕,使枪尖向上向左绕一直径约30cm的半圈做拦枪动作,右手握 枪把随之在腰间转动;目视枪尖。
拿枪:左手持枪向下翻腕,使枪尖向上向右绕一直径约30cm的半圈做拿枪动作,右手握 枪把随之在腰间转动;目视枪尖。
(3) 要点:枪杆贴腰,绕圈不要太大,拦、拿有力。
(4) 攻防含义:拦、拿枪法均为防御性枪法。拦枪主要用于当对方持械直刺时由里向外拦 压(逆时针),拿枪则由外向里拿压(顺时针)。
(5) 练习方法:呈半马步持枪,找一目标,反复拦、拿动作练习,也可配合步法进行练习。
- 扎枪
(1) 预备姿势:呈半马步,左手握枪身中部,虎口朝前,右掌心握枪把,置于右腰侧,枪尖高 与肩平;目视枪尖。
(2) 动作说明:右脚蹬直呈左弓步,同时右手向前推送枪,做平扎枪动作;力达枪尖。
(3) 要点:枪身要平直扎出,后手必须触及前手,并与蹬腿转腰一致,力达枪尖。
(4) 攻防含义:扎枪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枪法,以枪尖直刺对方身体各部。“中平枪,枪 中王”,练好中平枪,其他各种扎枪也就容易掌握。
(5) 练习方法:确定目标,反复练习中平枪,也可结合步法练习拦、拿扎枪的组合动作。
三、枪的基本技法要求
枪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其基本方法主要以拦、拿、扎为主,配合劈、崩、 挑、点、绞、抡、舞花等枪法以及戳、横击、挑等把法。一般技法要求有以下3点。
(一) 持枪四平、三尖相照
持枪四平指持枪时做到头顶平、肩平、足平、枪平的技法要领。三尖相照指的是持枪时强 调中照枪尖、上照鼻尖、下照前脚尖,三尖保持在一个直线方向上。持枪四平、三尖相照形成了 一个立身中正、脚下稳固、人枪合一、灵活应变的整体姿势,有利于防守,也称中平枪。
(二) 持枪稳活、前管后锁
持枪不稳容易脱把,不活则出枪变化不快。前管后锁是指在枪术运动中,两手控制枪身的 基本手法,握于枪身中段的前手要像管一样握住枪杆,既能套住枪身又不使脱手,让枪杆在手 中自由滑动,随时能自如地调节握把的松紧度和控制枪的发力;后手像锁一样牢握枪把,推动 枪身运动,表现出不同的枪法。
(三) 枪扎一线、圈不过斗 •
直扎远取是枪术的优势和特长。枪要直线扎出,力达枪尖,发出寸劲,达到平直而快准。 拦拿转圈是枪术的防守技法,圈不过斗是指在做拦拿转圈枪法时要严格以直径不过一斗的宽 度(约30cm)为限,是为保证防守的严密性。
第三节初级枪术
一、动作名称
预备式
第一段
- 插步拦、拿中平扎枪2.跳步拦、拿中平扎枪
- 绕上步拦、拿中平扎枪4.插步拦、拿中平扎枪
第二段
- 转身弓步中平枪2.上步弓步推枪3.仆步低平枪4.提膝抱抢
5.提膝架抢6.弓步拿、扎枪7.马步盖把枪8.舞花拿、扎枪
第三段
1.上步劈、扎枪2.挑把转身拿、扎枪3.横档步劈枪4.虚步下扎枪
5.歇步拿枪6.马步单平枪7.插步拦、拿中平扎枪8.弓步拉枪
第四段
1.转身中平枪2.转身拉枪3.插步拨枪4.并步下扎枪
5.跳步中平枪6.拗步盖把枪7.仆步劈枪、弓步中平枪8.转身弓步中平枪
还原式
二、动作说明
预备式
两脚并步站立,右手握枪杆垂于身体右侧,左手五指并拢垂于身体左侧。目向左平视(图 13 — 2)。
右手握枪向上直举,左手在右手上面握住枪杆,随后右手稍向下移。目仍向左平视

要点:右手松握枪杆中段,枪身须直立,胸、腰和颈部要自然挺直;向左后抡枪时,上体要及 时向右扭转,抡枪、转腰和上步动作要协调一致;扎枪时要求平直有力,右手要猛力向前推送。 同时右脚蹬地,转腰,使力量达于枪尖,左手保持原高度不变。
第一段
1.插步拦、拿中平扎枪
(1) 上体右转恢复成半马步;同时,右手握住枪把撤至右腰侧,左手则向前移握于枪杆中 段。目视枪尖。
(2) 右脚从身后向左插步;同时,右手握住枪把.右前臂向上翻起,高与肩平,左臂稍外旋, 使枪尖向后下方划半立圆,又称“拦枪”(图13 — 6)。
(3) 上动不停,左脚向身体左侧横跨一步,成半马步;同时,右手握枪把由上向前下方划半 个立圆,停于右腰侧,左手则微向前合,臂稍内旋,使枪尖由下向前上方划圆,又称“拿枪”。
(4) 上动不停,右腿挺膝蹬直,上体随即左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握枪向前平扎,目视 枪尖。

左脚向身体左侧横跨一步,成半马步。同时两手做拿枪动作。
(4)上动不停,右腿挺膝蹬直,上体随即左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握枪向前扎。目视 枪尖。
要点:左脚上步和右脚插步要迅速、轻灵,并且要与拦枪动作配合协调。
第二段
- 转身弓步中平枪
(1) 身体重心移于右腿上,随即左腿屈膝提起,上体向左后转约180°。同时,右手握住枪 把向身体右上方提起,左手顺着枪杆滑握于中部稍靠上,两臂伸直,枪尖指向身体的左后下方。 目视枪尖(图13 — 10)。
(2) 左脚顺势在身体左侧落步,屈膝半蹲右腿随即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握枪把 从上向下弧形翻转,手心向里左手握枪杆由左下向上弧形摆起,并且臂内旋,使枪尖划一立圆, 再利用右手推送和转腰的力量向前平扎枪;目视枪尖。
图 13-10
要点:提膝转身动作要求平稳,枪杆力求贴近身体。
- 上步弓步推抢
(1) 身体重心后移,上体右转,成半马步;同时,两手握抢撤回;目视枪尖。
(2) 右脚向身体左前方上一步,左脚再上一步。同时,两手握枪使枪尖向上、向后、向下、再 向前划一立圆。目视枪尖。
(3) 右脚继续向左前方上一步,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右弓步。同时,两手握抢向前 下方推出,右手握枪把停于头部右侧,高于头平;左臂向身体左前方伸直,手心向上,枪尖斜向 上。目视枪尖
要点:枪后移时,右手先向后带,随即两手前滑;劈盖时应以右手用力为主,同时配合身体 下蹲的下压力。
(1)身体右转,右脚略向后撤,成高虚步。同时,左手握枪随转体动作向上、向前下压,右手
握枪经腹前向左腋下绕行,使枪尖由左向上、向前抡圆,枪把则沿着左腿外侧向下、向后抡圆 (图13-17之①)。
(2) ±动不停,左手继续下压,并向右肩外侧下摆,右手则伸向身体左侧,两臂在胸前交叉。 同时,上体右转,使枪尖由前面沿着右腿外侧向后摆去;目视枪尖。
(3) 左脚向右脚前方上一步,右手握枪向下、向后摆去,停于右腹侧,左手则向上、向前抡 摆,使枪尖由后向上、向前绕行,与枪身成水平(图13-17之②)。
(4) 右脚向左脚后插一步,身体随即从右向后转约180同时,两手握枪随着转体动作向 卜'、向转体后的身体左侧推出;此时右手移握于把端,置于头部上方,左臂水平伸直,枪尖斜向 左下方。目视枪尖。
(5) 左脚向左侧进半步,随即右腿挺膝蹬直,上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做拿枪动作, 继而向前平扎。
(4) 左脚向左侧落步,屈膝前弓,上体左转。同时,两手握枪做一拿枪动作后向前平扎。目 视枪尖。
要点:挑枪时,枪把须贴近右腿外侧。
图 13 — 33
还原式
上体右转,重心后移,成半马步。同时,右手握住枪把撤至右腰侧,左手则移握于枪杆中 段。目视枪尖。
两腿直立,左手握枪杆向后上摆,使枪尖指向左后上方,上体随即稍向左转(图13 — 34)。
上体继续左转,右手向胸前摆起;左手则继续向后下落,使枪尖从左后上方向下弧形绕行。 同时,左脚向身前移半步,成高虚步持枪姿势(图13 — 35)。
右手继续向上、向右拉开,左手左摆,枪杆斜横身前,枪尖指向左下方。目向左平视。
右手向身体右下侧降落,左手向左前上方托起,使枪尖由左向左前、向右上方绕行。同时, 左脚撤回,与右脚并步站立;当枪杆到达垂直部位时,右手稍上滑,握枪杆中下段,左手撤把下 垂于身体左侧。目向左平视。

—、棍术简介
我国北方多称棍为“棒”或“白棒”,而占代多称棍为“梃”。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为无刃 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
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战国 时,孟7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而俞大猷所 箸《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
我国i*i代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 杆、牛家棒、孙家棒、巴了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 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扒 宗擎,普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乂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明万 历年间,安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 字说明公布于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此书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
棍的种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 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 眉为度(现在武术竞赛规定用棍与头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 气势极为勇猛,很适用于“武舞”棍法练用。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由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 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 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手梢子棍是 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
近百年来,各武术派别创造不同类型的棍术套路很多,数目难以确切统计。各派虽各有异 同,但练用起来,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棍法。其形式有单人练、集体练 等。各家棍术虽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 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圆熟自如,拳谚说:“枪扎一 条线,棍打一大片”。
棍术就其内容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1)侧重技击性棍法,大都采用二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 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2)侧重艺术性棍法,大都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 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 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舞棍时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 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强勇敢顽强的精神。
二、棍的部位名称
棍的各部位名称见图14 — 1。棍一般都是选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形体又直的木材做 成,还要经过烤、煨、打磨等加工处理。现代武术运动中的棍一般由白蜡杆制成,构造简单,分 为棍把、棍梢,长度要求不得短于本人身高。比赛时棍的直径有要求,学校教学用棍可放宽 限制
。右手提棍上举,臂伸直;左手随即握住棍把(棍的粗端为棍把,细端为棍梢。下同),臂平屈 胸前。目仍向左平视(图14 — 3)。
要点:右手持棍梢放松,棍上举要轻快。身体正直,左肩不宜过分下沉,微挺胸,收小腹。
第一段
- 弓步劈棍
身体左转,左脚向前上一步,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握棍随上步动作使棍 身上段向前下劈,棍梢略高于肩,棍把紧贴左腰侧。目向前平视
浏览2,7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