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术特点

刀是武术器械的一种。现在通 称和常用的刀是武术器械中短兵器 的一种。单刀以缠头裹脑、劈、砍、撩、挂、扎、扫、截、斩、 点等刀法和另一手的协调配合及各种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 结构。练起刀来,刀声嗖嗖,可呈现出勇猛僳悍、雄壮有力的形 象,故有“刀如猛虎”之说。

(二)刀的部位名称、规格及基本握法


  1. 刀的部位名称、规格及标准


刀由刀尖、刀刃、刀背、护手、刀柄、刀首、刀彩构成(图 2-2-1)。刀的长度一般以直臂下垂抱刀时,刀尖不低于本人耳图片1

上端为准。也可按规则要求使用不同型号、尺寸、重量的刀。

  1. 刀的基本握法



  • 左手抱刀法:拇指和虎口压住护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刀 柄,无名指和小指托住刀盘,使刀背靠小臂内侧,刀刃朝前,刀 尖朝上,刀身垂于身体左侧(图2-2-2)。

  • 右手握刀法:右手虎口靠贴刀盘,五指屈握刀柄,随刀 法变换,适当调整握力(图2-2-3)。


(三)刀的主要运动方法

  1. 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


要求:刀背紧贴肩背绕行,头部正直。

  1. 裹脑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过左肩。


要求:刀背紧貼肩背绕行,头部正直。

  1. 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抡劈刀:刀沿身体右(左)侧 抡成立圆。


要求: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

  1. 刀刀向左下方或右下方斜劈为砍。


要求: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动作用力短促。

  1. 撩刀刀刃领先,刀由下向前上方为撩。正撩刀:前臂 外旋&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刀:前臂内 旋,3:刃朝前,刀沿身体左侧貼身弧形撩出。


要求:力达刀刃前部。

图片2

  1. 挂刀刀尖由上向下、向后划弧为挂。


要求:力达刀背前部,臂微屈。

  1. 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


要求:力达刀尖,臂与刀尖成一直线。

8•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侧 为拦腰藏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侧为立藏刀;刀身平直(刀尖 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髋外侧为平藏刀。

要求:使刀身不暴露于对方。

二、剑术

(一) 剑术特点

剑是武术器械中短兵器的一种。剑以劈、刺、点、崩、云、 抹、撩、挂、穿、剪腕花等剑法和左手剑指,配合各种步法、腿 法、身法、平衡、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结构。其特点是手腕灵 活,身法轻快多变,姿势潇洒优美,剑法丰富流畅,有“剑似飞 凤”之美喻。

(二) 剑的部位名称、规格及基本握法

  1. 剑的部位名称、规格及标准


剑由剑尖、上下剑刃、剑脊、护手、剑柄、剑首、剑穗构成 (图2-2-4)。剑的长度一般以左手直臂下垂反手持剑时,剑尖 不低于本人耳上端为准。也可按规则要求使用不同型号、尺寸、 重量的剑。

图片3

  1. 剑的基本握法和剑指



  • 左手持剑法:臂内旋,护手握于 掌心,食指伸直按于剑柄,拇指虎口卡于 护手上方,其余手指在另一侧直腕扣握护 手,剑脊贴近小臂后侧(图2-2-5)。

  • 右手握剑法:右手全掌握剑柄,


虎口靠近护手,剑刃必须与虎口相对(图 2-2-6)。剑刃朝向上下为立剑,剑刃朝图2-2_5左手持剑法 向左右为平剑。

  • 剑指:中指与食指伸直并拢,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 压在无名指第一指节上(图2-2-7)。


图2-2-6右手握剑法 图2-2-7剑指

(三)剑的主要运动方法

  1. 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


要求:腰部发力为主,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

  1. 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抡劈剑:剑沿身体左(右) 侧绕一立圆。


"要求: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

  1. 剑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阻挡为截。


要求:力达剑身前部,臂与剑成一直线。

4•斩剑平剑向左(右)横击为斩。

要求:力达剑身,臂伸直,剑高在头肩之间。

  1. 挂剑立剑,剑尖由上向下、向后为挂。


要求:腕部发力为主,力达剑身前部。

  1. 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啄击为点。

  2. 图片4要求:臂伸直,力达剑尖。

    1. 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翘起为崩。


    要求:以腕为轴,力达剑尖,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

    1. 剪腕花立剑,剑随手腕的翻转动作,在臂左右两侧向 前下做贴身立圆绕环。


    要求:以腕为轴,力达剑尖,臂微屈。

    1. 撩腕花立剑,剑随手腕的翻转动作,在臂左右两侧向 前上做贴身立圆绕环。


    要求:以腕为轴,力达剑尖,臂微屈。

    三、棍术

    {一)棍术特点

    棍是武术器械中长兵器的一种。棍主要以抡、劈、扫、拨、 舞花等动作,配合各种步法、身法构成套路结构。其特点是快 速、勇猛、刚劲有力,练起来棍法密集、风格泼辣、节奏鲜明、 呼呼生风,有“棍打一大片”的功效。

    (二}根的部位名称、规格及基本握法

    1. 棍的部位名称、规格














































    棍的各部位名称见图2-2-8。棍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 身高。

    图2-2-8棍的各部位名称

    2.棍的基本握法

    持棍法:右手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余三指 自然弯曲,虎口朝向棍梢,使棍身紧贴于身体右侧,把端触地。

    • 握棍法:①单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 ②顺把握,双手虎口顺向握棍。③对把握,双手虎口相对 握棍。


    (三)棍的主要运动方法

    1. 拨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摆动为拨。


    要求:用力轻快平稳,幅度不要过大。

    1. 扫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抡摆;或尽量以棍梢贴地, 棍身倾斜抡摆为扫。


    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1. 抡棍单手或双手将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抡。平抡不得超 过一周,加转身不得超过两周。


    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1. 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线向前、向侧或向后戳击。


    要求:发力短促,力达梢端或把端。

    1. 棍棍由上向下为劈。


    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1. 立圔舞花两手握住棍身中段,使棍在身体两侧由上向 前、向下绕立圆转动。


    要求:连续快速,走立圆时棍要贴近身体。

    1. 提撩舞花两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使棍沿身体左右 两侧由下向前、向上划立圆连续向前撩出。


    要求:快速连贯,立圆抡转应贴近身体但不得触身。

    四、枪术

    (一)枪术特点

    枪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枪术主要以拦、拿、扎枪为主,配 合舞花、劈、崩、穿、缠等各种枪法和各种步法、身法、跳跃等 动作构成套路结构,运动起来翻转自如、灵活多变、节奏明快, 有“枪扎一条线”,“去如箭、来如线”的特点。

    (二}枪的部位名称、规格及基本握法

    1. 枪的部位名称、规格



    图片5

  3. 枪的基本握法枪的各部位名称见图2-2-9。枪长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 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

    • 持枪法:持枪法和持棍法相同。

    • 握枪法:单手握住枪的把端为单手握;双手虎口顺向握 枪为顺把握;双手虎口相对握枪为对把握。


    (三)枪的主要运动方法

    1. 拦枪枪尖向左下方划弧,高不过头,低不过胯。


    要求:腰部配合发力,力达枪尖并使之顏动。

    1. 拿枪枪尖向右下方划弧,髙不过头,低不过胯。


    要求:腰部配合发力,力达枪尖并使之颤动。

    1. 扎枪两手顺向握枪,后手发力作用于枪的纵轴,使枪沿 直线刺出,前手随之松握并控制枪的高度,后手必须触及前手。


    要求:两臂伸直,力达枪尖。

    用于竞赛的器械除以上规格要求外,对刀、剑的重量、硬 度、刀彩的长度以及棍、枪杆的直径等还有详细的规定与要求。

    一、太极拳概述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 “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 并命名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动作柔

    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 附会和传说。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传习太极拳的是 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他吸收了戚继光的长 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名的各种拳法,并结合古代的导引养生术和 经络学说,编成了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后人 又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杨、吴、武、孙等式。各式太极拳虽然各 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同,练习时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和运 动特点基本一致。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推广普及太极 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 十八式太极拳以及各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通过我国人民长期锻 炼的实践证明,太极拳确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的科学 健身方法,也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

    二、太极拳基本姿势要求

    (―)头部

    要求头部自然上顶,下颌微内收,颈部肌肉放松;运动中随 着各种动作的进行,头部在沿纵轴转动时,不能前倾后仰、左右 歪斜;面部表情应自然,口轻闭,舌尖微抵上颚,用鼻呼吸。

    (二) 上肢

    要求“沉肩垂肘”、“舒指塌腕”。“沉肩垂肘”是指练习时肩 关节要放松、下沉,并有意识地使两肩向外引伸,肘尖下垂,不 可外翻。两臂要保持弧形,不可过分弯曲与伸直。“舒指塌腕” 是指做推掌时,手掌自然伸展,手腕微微下沉。总之,上肢动作 要做到既舒松伸展又不绵软无力。

    (三) 躯干部

    要求上体正直,以腰为轴带动两臂运动。

    胸部应做到“含胸圆背”。所谓“含胸”是相对长拳而言, 练太极拳时不能挺胸,也不可使两肩前送而使胸部内陷,应求其 自然正直。“圆背”是指要放松胸背肌肉,两肩向外牵引,使背

    部略成弧形。

    腰部动作应注意松沉,不能使上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运 动中要以腰带臂,使两臂的动作随着腰的左右转动进行。

    (四)下肢

    要求虚实分明,进退轻灵。在练太极拳时,多是一腿负重 多,一腿负重少,负重多者为实,负重少者为虚,须做到虚实分 明,避免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起、收势除外);进退轻灵,即提 脚落步要轻起轻落,前进用足跟着地,后退用脚前掌着地。无论 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要求脚着地以后,身体重心再移过去,以保 持全身动作的稳定与灵活。

    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 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体松”是指练拳时, 在维持动作姿势的基础上,尽量使身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要求 动作自然舒展,不用僵力。腿部在运动时经常是半弯曲的,肌肉 必须用力,但在两腿交替支撑体重时,负重腿仍然要放松。“心 静”是指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集中。

    (二) 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套太极拳一般要求 在5~10 min内完成。缓慢还包含连贯,各拳式之间不得停顿, 应做到连绵不断。缓慢的前提是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动作姿 势及运动路线都保持弧形。

    (三) 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要把动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起来,这 样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1.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是由起落开合动 作组成的,要求起(向上)的动作要吸气,落的动作要呼气;开 (两臂张开)时为吸,合时为呼。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 动作完成时

    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 求其自然。

    1. 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在练拳时首先要排除杂念,把注意 力集中到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以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领身 随”〇


    四、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一)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或圆 形,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可使肌肉运动更 富有节奏,从而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使能量物质顺畅地运送到 组织器官,防止组织器官缺氧,及时清除代谢产物,保证机体

    活力。

    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尾闾又称尾骶,包括骶椎和尾椎), 尾闾保持中正,身型不偏不倚可使身体中正安舒,有利于脏腑器 官机能活动不受影响。同时,还要求“虚胸实腹”,“虚胸”可给 心脏活动以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心肌舒张,容量增大,心肌长度 适度加大,使心肌收缩有力;“实腹”配合丹田鼓荡,可使下腔 静脉血液回流加快,减少淤积,有利于通畅血液循环。另外,在 “松腰”状态下进行腰部运动能按摩腹部脏器,提高其 功能。

    “圆裆松胯”也是太极拳的姿势要求之一,不仅有利于太极 拳运动沉稳灵活,更有助于气血携带能量物质运输至下肢,提高 人体的运动能力。另外,由于“屈膝半蹲”的姿势对下肢力量要 求不高,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练习。腿部肌肉群有节律地 适度收缩既可促使静脉血液回流通畅,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又是 一种有效的按摩手段,对膝关节有积极的保健作用。

    (二) 太极幸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

    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太极拳为运动负荷适中的健身活 动。适中的运动量可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 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 进行。

    研究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群由于经常运用腹式呼 吸

    方法,不仅加大了呼吸深度,按摩了脏腑,而且促使呼吸道阻 力减小,肺泡弹性增强,肺活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提高。呼吸系 统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血液气体成分的良性改变,如氧饱和度、 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指数不降等,使体内有机 酸、碱储备、pH值等一系列生理指标呈良性变化趋势。说明通 过练习太极拳,可提高对氧的利用率,增强机体氧代谢能力和能 量储存,促进了呼吸系统功能的提高。

    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增强左心室心肌收缩能力,提高心脏 泵血功能,改善心肌舒张能力,增加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降低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使心电图在安静和负荷状态下,发生良 性改变,特别是ST段在负荷增加时变化不大,表明心脏对负荷 的耐受力增强。同时,由于外周循环阻力减少,循环血量增加, 可明显改善肢体的能量供给状况。

    简化太极拳、杨式太极拳能量消耗较小,陈式太极拳较大, 但随着技术动作的熟练,能量消耗会有所降低。由于太极拳运动 要求柔中带刚,要运“内气”、用“内力”,所以,能量消耗在一 般情况下保持恒定,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能量消耗会略 有增大。一般认为,健康成年人要想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达 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最低练习强度应达到本人最大氧耗量的 50%,心率达到130~150次/min。鉴于中国人体质和进行太极 拳运动的人群现状,可以说太极拳运动是增强心血管功能最为适 宜的健身项目之一。

    (三)太极拳动作与意念的协调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

    保健

    太极拳运动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水平反映 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 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 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 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由于大脑功能复杂,能量需求较多,一般运动难以有效提高 脑

    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 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聪健。

    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髙 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 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两者处于失调状态,影响正 常的生理功能。太极拳运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 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可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促 使人体处于全面、协调的运转状态,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四}太极拳健身的科学性要求

    在选择太极拳运动为健身内容和手段时,要特别注意练习时 的科学性。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应选择适合于自身素质的 太极拳套路,如初学者可选择简单易学的简化太极拳,练习次数 要适当。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髙,练习内容可逐渐丰富,运动负荷 可逐步提高,动作姿势和技术演练要求也应日趋规范、精细,并 应讲求内外协调,神形兼备,进而追求“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的境界。

    一、散打概述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 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 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打是继承和表现中国武术中传统的徒手格斗术,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把传统格斗术中单

    纯注意“招法”的观念发展成为把体能、智能与技能结合起来, 以突出其综合应用能力。比赛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而是根 据对方的技击动作随机变化,抓住对方的弱点斗智、较技。它不 仅要求运动员熟练地掌握散打技术,还要有敏捷的应变能力,从 而明显区别于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由于散打自身的特性以及社 会的某种需要,散打这一运动项目突出地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 ——技击性。为了使散打招术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 术内容,即所谓致人于死地的绝招,散打竞赛规则严格规定了后 脑、颈部、档部等为禁击部位;另外,在技法上,不管运用哪种 技术流派的击打方法,均不允许使用反关节的擒拿动作,以及用 肘、膝等部位的技法进攻对方。所以,散打的实用性只在一定范 围内起作用,按照竞技体育项目的要求规范散打已成为当前散打 技术发展的主流,为大众所接受。

    现代散打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对传统技击术进行整理、归纳、舍弃形态,找出规 律,即通过规整中国各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从中总结出它们 的基本运动形式。其中进攻技术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 型,一种是弧线型。然后根据“追求效果”的原则给这两种技术 賦予新的表现形式,再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确定拳法以冲、 贯、抄、鞭,腿法以蹬、踹、弹、扫为内容的散打基本技术。摔 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的特点,主要把握住“破坏 重心”和“抡圈”的要点,创造出“接招摔”的方法,形成了 “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散打技法特点。同时,对防守技术也根据 “实用效果”原则进行了分类,划分为“闪躲性防守”和“接触 性防守”两种基本形式。

    其二,对世界各国搏击技术进行大胆借鉴,吸取其中的有益 成分,甚至是具体的实用技法,使散打技法形成现今流行的 模式。

    二、散打技术分析

    (一)进攻技术

    进攻技术是散打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 着

    比赛的胜败。所以,掌握好进攻技术的规格、要领是教学训练 的重要任务。进攻技术包括各种手法、腿法和摔法。如按动作的 结构可分为:直线型,包括冲拳、蹬腿、踹腿等;横线型,包括 贯拳、鞭拳、横踢腿、勾踢腿等;上下型,包括抄拳、劈拳等。 任何一种进攻方法在动作的起止点、受力点和运行路线三个方面 都有其规格要求,改变哪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方法的改变或出现 错误的动作。因此,每学习一种方法都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格的 要求去做,这样才能准确地掌握它。进攻技术的要求如下:

    1. 速度快散打攻防技术如能体现出“快”的特点,就会 收到使对手防不胜防的效果。要快速地完成散打攻防技术,肌肉 力量是基础,正确掌握用力技法是关键,避免动作的“预摆”是 根本。首先,进攻动作是靠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完成的,没有力量 作为保证,欲做到快速进攻是不可能的;其次,任何武术流派的 用力技法都要求刚柔结合。刚柔是用力技法中相辅相成、互相依 存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先柔后刚,刚后必柔这种周期性的放 松一收缩一放松,就是武术用力技法的本质所在;最后,每一个 进攻方法的运行路线以及动作的起止点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有的 运动员为了加大力量而把动作幅度做得很大,或带有“预兆”, 如先收后放或先拉后打等,无意中增加了动作的运行时间,结果 达不到快速出击的效果。

    2. 力置重力量重是对踢、打、摔方法运用的力度要求。 在进行散打比赛时,运动员处在你追我赶或你攻我防的激烈拼搏 中,所用方法必须有一定的力度,才能给对方造成威胁。如何加 大攻击力度呢?运动员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力量素质外,还要提 高全身发力的协调性。在发力的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使力量更加完整。

      1. 力点准进攻技术的力点,是构成技术方法的重要特征, 必须准确。力点不准,不但是方法错误,也易造成伤害,如横踢 腿动作的技术要求绷脚面,力点在脚背弓处或小腿胫骨下端,若 把力点放在脚背的趾端,则大大减轻了动作的力度,有时还会踢 伤脚趾。


      造成力点不准的原因,其一是动作外形上的错误,如该绷脚 的却放松,该勾脚的却伸直;其二是腕、騍等关节部位在用力的 一瞬间紧张不够;其三是动作运行路线的错误,如横踢腿做成斜 上撩踢,力点偏至脚弓内侧;其四是距离判断错误,如勾踢腿时 对手距离较远,着力点落在脚拇指上。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必须 一丝不苟地抓好动作规格,多打移动靶和固定靶,体会动作的准 确性,在实战中提高判断能力和技术水平。

      1. 预兆小所谓预兆,是指做动作前预先暴露了进攻意图。 动作有预兆,这是散打运动员普遍容易出现的错误。在比赛中, 由于动作有预兆,对手一旦抓住规律之后,进攻不但不能达到预 期效果,反而会给对手创造反击的时机,导致比赛的失败。

      2. 方法巧顺其力而破之为巧,逆其力而破之为拙,即拳 谚所说的“四两拨千斤”。散打比赛靠力量取胜固然重要,但以 巧取胜则技高一筹。巧妙的方法,必须与攻击对手的时机,掌握 对手的重心,控制动作的力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 效果。


      (二)防守技术

      准确、巧妙的防守,一则能保护自己;二则能为更好的进攻 创造条件。防守是积极主动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防守技术总的要求是对对手的进攻时间、运行路线、攻击方 法和部位反应敏捷,判断准确,达到自动化程度。闪躲性防守和 接触性防守是两类不同的防守方法,其技术要求是有区别的。

      第一,闪躲性防守要求时机恰当、位移准确、整体协调。

      时机恰当,是要求防守时间与进攻时间要恰到好处,不早不 晚。闪躲过早,对手则转移进攻目标,晚了则有被击中的可能。 故要求

      练习者须具备较好的反应能力。

      位移准确,是指躲闪对方的进攻时,身体姿势的改变或距离 的移动要有高度的准确性。初学者往往会因闪躲幅度过大或移动 距离过长而贻误战机。

      整体协调,是对身体协调性的要求。不论是前避后撤,还是 左右躲闪,都必须注意整体性、一致性。如向后闪时,有的练习 者只是仰头,躯干和腿都不动,形成了只躲头不躲身、不躲腿的 错误。

      第二,接触性防守要求防守面大,动作幅度小,还原转换快。

      防守面要大,是要求在实战过程中要防一片,不要防一点, 尽量提髙防守的成功率。

      动作幅度小,是指防守动作幅度要小,应以防守的效果和是 否有利于反击为准。但由于紧张与恐惧心理的影响,在防守时不 容易做到。

      还原转换快,是指防守后转为进攻的时间间隔要短。动作间 的转换速度与动作幅度、结构有关,幅度大转换慢,结构不合理 也影响转换速度。合理的攻防动作结构应该是:打上防下、打下 防上、击左护右、击右护左。既便于攻防的转换,也能给对手一 种攻之有法,防之严密的畏惧感。

      (三)防守反击

      防守反击是一种复合技术,它是由防守与进攻技术组合而成 的。其形式有三种:一是先防守后反击;二是防守的同时施以反 击;三是以攻代防。反击技术运用得成功与否,除正确、熟练地 掌握防守与进攻技术,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外,还需把握防守反 击的时机和培养防守反击的意识。

      散打防守反击中的主要技术还包括接住对方进攻性的各种拳 法和腿法之后运用的快摔法。主要有以下技术要求:

      借势是指在运用散打中的各种摔法时,在对手重心不 稳,身体将要失去平衡时,稍加力量将其摔倒。借势的关键是掌 握好时机。一般来说,对手在动作发力的瞬间一旦落空后,身体 就会处于

      1. 失衡状态,如果能在此时顺其失衡的同侧方位稍加外 力,效果极佳;或在对手发力时顺其发力的方向稍加外力,也会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掀底是指采用接腿摔法时,为破坏对方的支撑点而采


      取的掀、拉、摇、托等方法将对方摔倒。如果对方下肢柔韧性较 差,我方用掀底动作,效果较好。

      1. 别根是指通过运用自己身体的某一肢体绞绊对方支撑 重心的肢体根部,达到摔倒对方的目的。如抱腿别腿、抱腿勾踢 等摔法,正是运用了别根技法,才使摔法更加省力和巧妙。

      2. 靠身是指通过身体向前的动作将对方摔倒,如在运用 抱腿和搂腿的技法时,必须配合身体向前的动作挤靠对方,效果 才会更好。


      虽然散打的摔法很多,而且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技术要 领,但在实战中,如能结合运用借势、掀底、别根、靠身等动 作,可以更加突出散打摔法快速、巧妙的技术特点。

      复习思考題

      1. 长拳套路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2. 试述长拳套路的技术要求。

      3. 试述太极拳的健身效应。

      4. 简述刀、剑、棍、枪的运动特点和方法。

      5. 简述散打进攻的技术要求。本章对武术图解的概念,图解知识的内容,运 用图解自学的具体方法、操作步骤以及常用武术动作术语的名称 和技术要求等内容作了说明。

        武术图解是记录武术动作和套路的主要方式。由文字说明和 插图两部分组成。文字说明叙述动作的详细过程和要领,插图描 绘动作姿势和身体各部位(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正确掌握武

        术图解知识,不仅能提髙自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而且对继承和弘 扬中华武术有积极作用。

        武术图解知识一般包括运动方 向、运动路线、往返路线、叙述顺 序、动作名称和术语以及要领说明 等方面内容。

        一、运动方向

        图解中的运动方向是以图中人的躯干姿势为准,并且随着躯 干姿势及躯干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图中人的胸前为前,胸后 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向地心为下,离地心为上。另外,

        还有左前、右下、左上、右后等方向。转体时,以转后身体姿势 为准,如“弓步搂手冲拳”,就是以左转后的身前为前,身后为 后,以此类推。武术图解中,也有以东、西、南、北来表示方向 的。这与看地图的方向是一致。

        _、3S动路线

        武术插图一般用实线(一-)或虚线(-—)表示某部位下 一个动作的行进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实线表示人体 右侧肢体(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虚线表示左侧肢体(包括器 械)的运动路线。有的插图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左上肢 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有的插图上、下肢分别用虚线和实线表 示;有的插图上、下肢路线都用虚线或实线表示。目前已逐步统 一采用左虚右实法。此外,有的插图还附有足迹图,用来表示脚 在运动中着地位置的变化。虽然用法不一,但作用是相同的,都 表示下一个动作的行进路线。

        三、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趟)构成,各段的往返路线,一般是单 数段向左,双数段向右。有的套路较为复杂,每段的前进方向经 常变化,可将一段分为若干小节,一节节地学就容易弄懂。如果 练习中出现一段(趟)最终不能朝既定方向行进,起势和收势不 能基本还原或方向相反,说明动作出现了错误。此时,可以对照 图解认真检查,加以纠正。

        四、叙述顺序

        文字叙述过程中,一般先写下肢(步型、步法、腿法等), 继之写明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再写上肢动 作(手型、手法、肘法、器械持握及动作方法),最后注明目视 方向。在个别情况下,也有根据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顺序来
        写。另外,文字说明中有“左(右)”或“右(左)”的写法,表 示左右均可或左右互换的意思;有“同时”的写法,则表示身体 各部位一起运动。

        五、 动作名称和术语

        为简化文字说明,方便记忆与交流,武术图解常常使用动作 名称和术语。动作名称多以下肢的主要动作结合上肢的主要动作 而命名,如“马步冲拳”、“弓步顶肘”、“虚步刺剑”、“歇步砍 刀”等。有的根据动作形象命名,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 “回马扎枪”等;武术术语是武术运动特有的专门用语。掌握动 作术语,不仅能简化文字说明,而且有助于正确领会动作含义。 如“冲拳”、“踢腿”、“亮掌”等。了解动作名称和术语^■掌握图 解知识和学习动作有很大帮助。

        六、 要领说明

        要领是为了提示动作要点,或说明应注意之处,是做好动作 的关键所在。例如,冲拳的要领有拧腰、顺肩急旋臂。阅读或练 习时必须认真领会动作要领,只有掌握了动作要领,并且反复练 习,才能正确地完成动作。

        一、识图自学的方法与步骤

        (一)个人自学法

        个人自学法是在无人帮助的情 况下采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一 般适用于有一定武术技术基础和基本知识的学生。其步骤如下:

        1.看图和动作名称按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将3~5个动 作划为一节。先看分解动作图和动作名称,基本领会动作路线、 方法以及动作间的相互衔接;接着试练,建立初步的动作 概念。

        1. 看文字说明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后,认真阅读和理解 文字说明,以便掌握正确的技术规格;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文 字说明来掌握图中难以弄清的动作细节。可以采用边看边做的方 法来加深印象。

        2. 深化提离基本事握技术动作后,应及时参照要领和要 点进行深化提高,直到基本达到要求后再进行新动作的学习;同 时,还应不断地连贯复习,熟练巩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二) 录音、录像自学法

        录音、录像自学法是以录音机或录像机为主要学习媒体的自 学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个人自学法边看边学的间断性,以及由 此带来的方向混淆等缺点。通过录音、录像来提示和启发自学, 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较为完整的技术动作。其步骤如下:

        1. 录音将所学内容分为若干节,并将各节的文字部分录 制在磁带上,每一节就是一个学习单位。录音时,每节的动作与 动作之间以及节与节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语音要清 晰,语速要适中,以便回忆和联想。

        2. 听音录音后,反复听音以形成初步的动作印象,同时 对照动作插图加强印象,然后依照录制的动作提示,边听边做, 逐节进行学习,直至基本掌握技术动作;或对照录像带,边听边 看边做,逐节进行学习。

        3. 巩固提离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后,应反复听练,特别应 加强对动作细节、动作要领和要点的领会,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 误动作,然后将各节内容连贯起来练习,以达到巩固提高技术动 作,熟练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


        (三) 合作自学法

        合作自学法是与同伴共同学习的自学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 要求学生认真钻研,独立思维,另一方面又k调同伴之间相互帮 助来达到共同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对初级水平者较为合适。其

        步骤如下:

        1. 将自学者分为甲、乙两方,甲方(一般为一人) 的任务是按照文字说明慢速而正确地讲读;乙方(一人以上)的 任务是按甲方讲读的顺序和要求进行练习,并注意记忆。

        2. 检査学习乙方学习的同时,甲方对照书上的图解检查 乙方的动作路线和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两者相符,说明动作无 误。否则,就应及时查对、更正,避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3. 互教互学按上述步骤全部学完后,再由乙方教甲方。 这样既简单又省时,而且不易遗漏动作。


        以上三种自学方法可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技术水平和环境 条件选择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综合使用。无论采用哪一种,都 应该完整、准确、高效地掌握技术动作,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浏览9,3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