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损伤防护概论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运动损伤学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研究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通过总结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治疗效果和 康复时间等,以改善运动条件,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
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预防
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
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教练员及运动员缺乏必要的预防运 动损伤知识有关,由于缺乏基本知识,不善于对运动员进行安全教育,难以采取各种行之 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会分析引起损伤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害事故 重复发生。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准备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运动练习提高中枢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对各器官系统的协调能力,克服人体机能惰性,使人体能够有准 备地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从而缩短人体对运动的适应过程,使正式运 动一开始就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其次,做准备活动时,身体发热,呼吸和血液循环加 快,减少了肌肉和韧带的粘滞性,增加了弹性和伸展性,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故能减少或 避免损伤的发生。
因准备活动问题致伤的,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准备活动距正式运动时间太长。前者神经系 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弹性 和伸展性不够;后者在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基本消退,等于缺乏准备活 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正式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得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正式运 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机能没有因准备活动而改善,运动开始后容易受伤。
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身体已经疲劳,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好状 态,而是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易引起损伤。
开始做准备活动时,由于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容易发生 损伤。
身体素质差或技术上的错误:力量、速度、耐力与灵敏等素质差,表现为肌肉力量 和弹性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这些都可成为损伤的原因。
运动员对专项技术动作掌握得不熟练,未形成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技术动作存 在着缺点和错误。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了身体结构与机能的特点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 理,所以容易受伤,这是刚参加系统训练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运动量过大:运动量安排不合理,特别是局部负荷量过大。常见于专项训练时由于 操之过急,采用“单打一”的片面训练方法(如有的运动员为了提高下肢力量,在一次训练 课或一周的训练内容中,专门练下肢跳、蛙跳、跨步跳和负重跳等等),使局部负担过重,超 过其承受能力而引起微细损伤,反复积累则成劳损。
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以及疲劳时,身 体机能都相对下降。实践证明,疲劳或过度疲劳的运动员,其力量、动作的准确度和协调机 能都明显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反应迟钝,篡至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在疲劳 时进行训练,平时熟练的动作也可能发生错误而引起严重损伤。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舒畅,情绪不 高,对训练或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 动,必然容易受伤。
训练和比赛中组织方法上有缺点:在训练或比赛中缺乏严格的医务监督,不遵守 训练原则,组织方法上存在缺点或错误等,都可导致损伤。如有的教练员不重视医生意见, 让运动员带着伤病或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参加紧张的训练或比赛;在训练中,不遵守循序 渐进和个别对待原则,没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其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即使 年龄、性别相同,其身体发育、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 力、心理状态等也有差异。因此,在训练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动量的安排上,不能千篇一 律,而应从实际出发,个别对待。
场地、设备、服装上有缺点:场地不平,器械年久失修或安装不牢都可引起损伤。此 外,运动时服装不合适,鞋子过大或过小,也易引起损伤。
气候条件不良:高温潮湿容易产生疲劳和中暑;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容 易发生抽筋和虚脱;低温潮湿,容易引起冻伤,也可因肌肉僵硬,弹性、耐力降低,动作协调 性差而发生肌肉韧带损伤。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普及运动损伤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运动损伤的知识,使教练员能掌握必要的 运动损伤知识,并在运动损伤发生后能分析损伤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运动 损伤的发生。
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训练计划的制定应合乎科学原则。教练员应认真制定训练 计划,充分了解每次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 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预防措施。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 和伤后训练问题,避免“单打一”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根据训练和比赛内容,以及运动员个体情 况和气候条件而定。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做完一般性准备活动后,应做与该训练课 (或比赛)主要内容相似的专门性练习——专项准备活动。
对运动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在课中转项时,应补充做专项准 备活动。当运动间歇时间较长时,运动前应再做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后与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以及准备活动时间长短、强度大小等,直接影响 准备活动的质量。一般认为,对年龄小、训练水平差、专项训练或比赛项目持续时间较长或 夏季,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时间宜短些。相反,训练水平较高、专项训练或比赛项目持 续时间较短或冬季,准备活动强度可大些,时间可长些。准备活动中应针对易伤肌肉,做适 当的力量练习和伸展练习。前者可提高肌肉温度,改善肌肉功能;后者对预防肌肉拉伤有 一定作用。受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应小心谨慎。整套准备活动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据研究表明,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以1-4分钟为宜。准备活动的时 间和量,有人提出以20分钟左右,或身体觉得发热、微微出汗为好。
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正式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得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正式运 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机能没有因准备活动而改善,运动开始后容易受伤。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 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的训练外,还应 加强腹肌的训练。因腰部肌肉受伤,从某种意义讲与其对抗肌——腹肌较弱有关。腹肌力 量不足,易使脊柱过度后伸而致腰部损伤。为预防关节扭伤,应增强其周围肌肉、韧带的力 量、弹性和柔韧性,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为预防肌肉拉伤,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还应 注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
加强自我保护:随着武术运动的广泛开展,技术动作的难度将有所突破,运动员在 完成高难动作时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在训练中当重心不稳快摔倒时,立刻低头、屈 肘、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切忌直臂撑眦,以防手腕部或前臂骨折、脱位等损伤。
加强医务监督和注意设备卫生要求:选拔运动员时,应进行详细的体检,对不能从 事大运动量训练或有妨碍专项训练的伤病患者,不能吸收入队。对运动员应定期进行体 检,在大型比赛前应进行补充检查,禁止带病或体检不合格者参加比赛。伤病初愈恢复训 练时,应尊重医生意见。
建立和健全自我监督制度。运动员应随时注意自己运动后的身体反应,特别应注意运 动器官的局部反应。对有不良反应者,不宜加大运动量训练或学习难度较高的动作。
建立健全场地器械的定期卫生安全检查制度,对已损坏的场地器械应及时维修,维修 前一律禁止使用。禁止穿不合适的服装、鞋进行运动。
浏览1,2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