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制暴防卫实施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 正当防卫的法律规范和制暴防卫技能的实施,从因果关系上决定了实施一次制暴 防卫的成功就是一次谋略的认可及运用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这次实战活动的价 值体现,演绎出这次行为的活动过程是在心理活动的把握、谋略的策划、技术技能 的动作运用上的完美。

制暴防卫的实战过程,既是理性认知序列、电是一种实战操作方式,它把理性 的分析和现实的实战紧紧地联系在--起,形成了埋论结合实际、原则结合规范、程 序结合操作,以及防卫与制暴的整体有机结合。

本部分由心理制暴防卫术、实战中护身的基本原理、制暴防卫术的四大原则、 制暴防卫术的基本要领、实战中的防身秘诀、实战中的制暴秘诀、如何对付武装的 敌手、防身用具的熟练运用等八个部分组成。

心理制暴防卫术

暴力犯罪心理是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暴力侵害的犯罪行为是在其 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同时,暴力侵害的犯罪心理还包括一般人所具 有的普通心理。

因此,制暴防卫只有掌握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在防卫中 充分了解与善于把握暴力犯罪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特点。这是有针对性地展 开心理防卫攻势,争取制暴成功的基础。

(一)犯罪心理活动

暴力犯罪者的犯罪活动是在其人生特殊时期,由于受物质、政治、民族、宗教以 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希望通过暴力活动改变人生的一种方式。这种暴力侵害活 动的产生,经过暴力犯罪者从犯罪欲望、犯罪动机到犯罪预案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而付诸实践,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暴力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是在其犯罪 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

1 .非分欲望

非分欲望是暴力者犯罪心理构成的要素之一,没有非分欲望就不存在任何犯 罪心理。由于暴力者不肯放弃超过主观实现能力和客观可行条件的欲望,不满现 实,内心产生与社会对立、仇恨的情感,并将对社会的要求构成自己的愿望作为追 求的目标,以致心理状态发生倾轧。


  1. 期望之列


暴力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一开始对社会需求仅仅是产生不安的感觉,当看到 自己的生活与周围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后,其需要的内容逐渐被意识到并产生一种 对未来的期望,企图加以实现。当这种期望进一步增强,所指向的对象能激起行为 时,就构成实施暴力的行为动机。

  1. 由正常欲望转化而来


暴力者的非分欲望很多是由正常欲望转化而来。由于暴力者在人生经历中的 不如意、挫折,自身对物质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的获得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 经艰苦的努力仍不能如愿,内心出现挫折感时,从反向的意识上产生一股情绪性的 反应,坚决不肯放弃超过主观实现能力和客观可行条件的欲望,并成为追求的 目标。

(二)暴力犯罪动机

一般来说,施暴者的动机包括心理、政治、经济与社会动机。施暴者的犯罪动 机是在非分欲望的基础上,选择了用暴力手段强迫社会低头,并且权衡成本与效益 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进行必要的准备,使犯罪意志更加坚定,从而形成犯罪目的的 心理过程。

  1. 明确的犯罪心理状态


暴力者的犯罪动机是在其一定强度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共同作用下 产生的。当暴力者选择用非法的手段满足需要时,便主动积极地寻找实施的对象。 因此,暴力犯罪者的犯罪意识非常明确。

  1. 暴力犯罪目的的一种体系


暴力者的犯罪目标指向,是通过对人的生命安全的控制来达到自己非分欲望 满足,其犯罪目的和犯罪的动机是一致的。当暴力者的犯罪目的确定之后,犯罪动 机更加稳固。

  1. 犯罪行为实施的心纲


暴力者在犯罪行为之前,会对暴力行动的具体步骤进行策划,包括对人、财、物 等方面的精心筹划。施暴者在心理上确定实施暴力的对象后,作出的最终施暴 方案。

因此,犯罪预案是在暴力者犯罪动机形成后,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对即将进行 的整个施暴行动过程进行的最后策划。它反映丁;施暴者犯罪的预谋性,行动的计 划性和周密性。

心理防卫的转移作用

转移作用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 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 无法向其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别的对象身上。

丈夫在办公室里受了上级的责备,一肚子的气因工作关系而不敢发作,只好忍 气吞声,但一回到家中,可能会对妻子粗声粗气,甚至发一阵子脾气。而做妻子的 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没处发,刚好小儿子在旁边,便顺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平 白无故地挨了一巴掌,满腔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当然不能打妈妈,回头一 看,小花狗正在摇尾巴,走过去抬起脚就给了小花狗一脚……

本来是丈夫受了上级的气,转来转去,最后发到了小狗身上。尽管怒气没有发 到本来的对象身上,但因为得到了转移,出了气,心情也就舒展多了。这是因为对 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是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转移到另一 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即为“转移作用”。一般 说来,人们所转移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有相似关系,具有代替的性质,像小孩子喜 欢吮奶头,长大了没有奶头可吮,便改为吸吮手指头,再大一点时改为咬笔尖,更大 时变成抽香烟或嚼口香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岁的孩子来找心理医生咨询。最近她发现孩子常常抱 着自己的小枕头到处跑,怎么打骂都不听。同时,不管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常常吵 着要枕头,并且常用手指头捏着枕头的角玩个不停。如果妈妈带他外出,他非要拖 着一个枕头不可,这让妈妈又气又急。后来,心理医生从妈妈那里了解到:这个孩 子出生不到半年,他的外公突然得了重病,为了照顾外公,妈妈只得把小孩留在家 里让爸爸照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每当小孩哭的时候,爸爸就扔一个枕头让他抱着 玩。因此,他无形中养成了习惯,把枕头角当成奶头吮吸,或用手指头去玩弄,把对 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枕头上了。

心理防卫的抵消作用

所谓“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 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罪恶 感、内疚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个小孩会说“对不起”,或以乖的表现来弥 补他的错误行为。当他长大之后,同样会在适当的时候继续以这种表示歉意的方 式来补偿自己的不当行为。

一位性心理变态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家里养的动物性交,出现了所谓“恋 兽癖”的行为。自从此事发生之后,他内心一直感到惭愧,而且还担心染上疾病, 所以就天天用肥皂、药水洗澡、洗手。他之所以拼命洗手,其用意即想以此象征性 的动作来洗净其心中的邪恶之感。实际上,洗手对已发生之事毫无补救,但心理上 却有抵消的作用。另一位病人,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纸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 就倒抽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说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里就踏实多了

实战中护身的基本原理

恐怕谁都有过一两次与他人打斗的经历,也就是说人自生下来以后从未与人 打过架的几乎没有。但是很少有人会牢牢记住自己为什么要打架以及当时打架的 情景,也很少有人会边冷静地考虑对手的行动,边与人打架,因为打架时本身也处 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遇到打架这种“危险”时,我认为大致会出现下面第一点中的两 种精神状态。

(一) 勇猛型和胆怯型

第一种类型表现为:面对自己的对手,体内的肾上腺素自然分泌,体温很快上 升,脸色变红。这种类型的人勇猛好战,认定自己无所不能,感觉到体温变热,处于 极度兴奋状态,语无伦次、脉搏加快、呼吸混乱,整个脑子处于接近空白状态,无法 压缩自我。由于酒精能加速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饮酒后容易进入精神亢奋状态, 气息变粗、脾气暴躁。酒后喜好打架的人多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二种类型的人同第一种类型的人一样,打架时也兴奋,但是其兴奋的表现不 同,嘴唇颤抖、语言迟钝结巴,不是好战的角色,每当与人对抗时,总是思量着事态 不要严重下去,能不能避免打架等等一系列逃跑的念头。

(二) 恐惧心理可耻吗

在军队里,人们把第一类称为“粗鲁”,因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他都会毫不畏 惧地勇往直前。这种类型的人作为海军陆战队或外国人部队士兵战斗在最前线是 最适合不过了。但是这种人放到执行特殊任务的特种部队队员位置上去,恐怕就 不太适当,理由是这种人参战舍生忘死,容易误伤自己人,使战斗遭到出乎意料的 失败。

而特种部队及警察中第二种类型的人尤其多,对此,你可能会感到意外。在战 场上,谁都会兴奋,并伴有恐怖心理。夸口说自己不害怕的人要么是撒谎,要么会 先死。恐怖是人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只不过胆怯的第二类型的人,在无意 识情况下就感觉到了。这种类型的人在非常状态下,比起第一种类型的人更能冷 静地把握自己的行动,寻找退路。

不光是打架,武术比赛、大学入学考试等也不例外。对于兴奋,第一种类型的 人容易单纯地出错误,而第二种类型的人则由于压力增加,无法采取冷静思考的方 式,因而发挥不出本来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恐惧心理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有一位曾经培养出多名拳击冠军的著名教练常常告诫自己的选手要与恐惧为友。

正确看待自己的恐惧心理、认识到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在实际问题面前就会变得自然和沉着。

格斗技术的运用也是如此,实战中,比起耍小聪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更 重要。能否主宰自己的精神,能否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是能否保住性命的 关键。

当然,面对危险的场面,完全控制住肾上腺素分泌和自己的紧张情绪几乎不可 能。所以,从一开始起就应该想清楚“紧张是自然的,是普遍现象”这个道理,然后 再行动。做到这一点,你就能防止肾上腺素的过量分泌,自然地投入战斗,没有必 要为了与恐惧心理作抗衡而浪费自己的体能。

因此,随着训练的不断进行,能够把握自身怎样紧张及紧张的平均程度,这样 下去就容易培养自控能力,不至于在实战中过分紧张。

浏览4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