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竞赛可以推动武术的训练和武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大 家深深明白武术竞赛是平时训练和技术水平的一面镜子,这面 镜子能够把武术训练和武术技术的长短优劣及心理、意志品质、 精神面貌反映出来。通过比赛,运动员都会暴露出不足,要想 夺魁、争取好的成绩,就必须作改进和提高。这种强烈的竞争 性,对武术的发展必然会有重要的作用。

武术竞赛的确是推动武术向前发展,推动提高、创新的重 要动力,所以有人将武术比赛改为表演项目的提法是不可取 的。

武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 史性和民族性。从目前看,武术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继承和保 留了武术史上的优秀成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前辈们根 据新的认识,把新的内容充实补充到武术之中,使武术增添了 363 新鲜血液。所以,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武术理论的新思维、 武术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才是武术发展的生命。

中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武术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 也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 十分关心武术运动的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工作。经过挖掘、 整理、改革、提高、去芜存菁,提高了武术的科学性,许多溅 于失传的稀有拳种,又焕发了青春。

人类历史是有阶段性的,又是连续发展的。对历史遗产,要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肯定一 切,我们要用现代科学原理去研究和发掘武术遗产。把有益的、 丰富的、科学的、健康的武术健身方法,不但要继承下来,还 要发扬光大,而对一些玄虚的、封建的、迷信的则要坚决取缔。 对一些守旧的看法应加以批判。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生命,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武 术运动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 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宇宙间一切事 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武术由于自身的内在动力(攻与防的矛 盾)和外在力量的相互制约性,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古代的武 术是从属于生产劳动和军事斗争的,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 的体系。这些逐步的发展与进步,都是继承、创新的结界。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是使武术技术丰富、创薪、发 展与提高的必要条件。

事物都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 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概括总结同类事物的共性,可以起到 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事物的差别则决定于矛盾的个性,即特殊• 364

性。共性的东西、一般经验是重要的,但人人皆知,你有我有, 显不出事物的特色,就好像武术长拳类项目中的三种手型(拳、 掌、勾)和五种步型(弓、马、仆、虚、歇)一样。凡是搞武 术的都知道这三种手型、五种步型在长拳类项目中是具有规律 性的基本技术。事物的发展应是在共性的指导下,去寻找特殊 性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创造。比如,60年代有人在拳术套路 中添加了侧空翻动作,成为一种创新特征。70年代又有人大胆 地在武术套路中增添了旋子转体一周、旋子扫棍、扫刀、侧空 翻扫刀等新颖的动作。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当然这些新的 内容与动作是经历了人们的不断认识、不断探索的过程的。这 些新动作一出现,就曾受到一些非议,认为这是舞蹈体操,好 些人是持否定态度的。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人们 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并最终被纳入武术规则,得到了人们的承 认。

从武术的竞赛或表演、健身等方面看,武术技术的不断创 新与发展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创新是很重要的。60年代 侧空翻、70年代旋子转体出现在武术套路中时,这些新颖动作 在当时的竞技场上都成了运动员的绝招和杀手铜,成了他们出 奇制胜取得好成绩的法宝。

在武术运动的继承、发展中,改革、创新的内容具有多样 性。

有武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武术的科 学理论是整个武术学派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如果在理论上有重 大的突破,武术就会有长足的进步。我认为,武术理论的继承、 发展与创新应包括:新的思维方法、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观点。 武术有着不少实践经验与传统理论,比如四击、八法、十二型 365

等,但仅仅这些理论,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武术运动全面发展的 需要,所以,重视和加强武术科学理论领域的研究和建设是一 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另外,武术在运动技术、演练技巧、套路节奏和结构上的 发展与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再者,武术教学训练手段的创新、武 术器械的改革与创新等,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研究课题。

总之,武术是传统,它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清规戒律较 多,陈规陋习不少,要想创新与发展,是很艰难的。但武术运 动要改革,要发展,要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需要,就 必须要创新。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使武术运动 不断地进步。继承、改革、创新与发展,是武术运动的生命之 花。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认识武术技法原理

武术技法原理包括:源于攻防,借助形体;意、气、力、形, 内外合一;相互转化;身体平正,动作对称;手、眼、身法、步 协调一致;伸缩自然,形成攻敌之势;内外合一,以气催力。


  1. 源于攻防,借助形体:是武术技法的根本原理。不同的 器械或身体的某个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攻击技法。如兵械中的 戈、矛、枪等尖锐之形形成刺扎技法;刀剑等的利刃面形成劈、 削、斩、抹技法;钩形形成钩法;手能完成重击劈扣、插、砍、 拍、按等;足能完成踢、弹、踹等。法依攻防就是采取什么样 的对敌策略,就得依靠攻防,即在实战中找规律,充分利用形 体所存潜力。因此在对敌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运用形 体得当,攻防得法,才能爆发有力,才能制服敌人,使自己立 于不败之地。



  1. 意气力形,内外合一:是武术技法的总体要求。对人体 来说,将意、气、劲等无形的东西视为内,而外则指肢体身躯 的动态及静态;对整个宇宙来说,人体为内,人体外的万物为 外。武术技法既要求达到人体的内外合一,又要达到宇宙间的 物我合一。人体的内外合一指意气劲形的合一,就是人的意念 导向,气的运行,发劲方向与外在的躯体动作协调一致,达到 意到气随,气催力发,力到形展。如此合一,则劲大且专,可 以说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协同动作与外 形和谐,就达到人体的内外合一。宇宙间的物我合一,就是人 体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要做到与整个宇宙血脉相通、息息相 关,从宇宙中吸取能量为我所用,达到我在宇宙中,宇宙在我 中,宇我合一,能量为我所用的境界。

  2. 相互转化:是武术的辩证技法原理,就是指事物矛盾双 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相反相成就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依赖,反向相求就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用动和静的关系 来说,相反相成法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s反向相求法就是 以静为动,以动为静。在攻防中,相反相成法就是攻中有防,防 中有攻;反向相求法是以攻为守,以守为攻•在劲力刚柔中,相 反相成指“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七反向相求就是 “刚柔互易武术技法中常采用“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作为阴阳两者的“相反相成,反向相求”的方法。 太极拳行拳动作中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及退即是进 等是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


4-身体平正,动作对称:是武术运动静态的基本动作要求。 要求身体正直,含胸拔背,头向上顶,全身下垂,就是重心下 降,提高稳定度,要求身体符合正常的生理弯曲,不能故作姿 367 态。对马步来说,要求头正体直似坐非坐,两腿膝关节弯成直 角,两臀与地平行,两脚尖内扣,重心尽量下移,提高平衡稳 定,同时上身头上顶,颔内收,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形成以 不变应万变的姿势。

动作对称符合静态的对称美,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讲 究协调对称,有上下、前后、左右对称及全身成一整体的姿态。 如太极拳中的左右云手、左右单鞭及太极拳技法称之为“前去 之中必有后撑”等。太极拳行拳具有一定规律,即欲上先下,欲 左先右,欲进先退等,这样行拳觉得包容了整个空间,给人以 完整的对称感且不拖泥带水。现在的太极拳表演就是利用它的 美学特征,观看时觉得左右对称,上下一致,前后协调,看似 静,又在动,静得有规律,动得有节奏,看似柔,实是寓刚于 其中,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对静姿的要求愈高,则在 实战中其他动作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才更能使己以静待动,以 不变应万变,才能更有把握制胜于他人。

  1. 手、眼、身体、步协调一致:是肢体运动过程的基本技 法要求。在运动中首先要求重心相对稳定以便于动作迅变,再 接做其他动作,既出击有力且准、狠,又使自己不至于因不稳 而遭不测或失去重心。以马步来说,若马步扎得稳固,则出拳 可给对方以重击,而对方触及自己时不至于摔倒。在武术技法 中有梢领根定之说,“梢”指进攻招法中用于攻击的身体部位, “根”指能够使身体稳固的身体部位。梢、根的区分都是相对的, 是据其实战的用途来分的,就是实战中只有脚踏实地,如扎根 一般,在梢出击时则有威力。中节顺随,中节也是相对的,指 在出击时用作连接梢与根之间的身体部位。如在右弓步左冲拳 中,梢领指的是头上顶,显得挺拔耸立,有精神,左拳用劲对 368


准目标,指引动作方向;根,两脚踏实,十趾用力抓地,右脚 在前,左脚在后,使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加强稳定性,中节腰 向右转,左肩、左肘随左拳出击,这近乎同时完成。在做出击 动作时,借助于腰劲,则威力更大,腰动则肢动,在拧腰的瞬 间出拳,足踢。在转体时,要运用好转轴,这就要上体始终保 持自然,不要因为身体转动而破坏肢体的自然,或失去攻防能 力,这都是武术所禁忌的。要体现武术的整体性,用太极拳名 家陈鑫的话说:“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侔,而劲 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 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 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 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 欤!”

浏览4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