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在对人体的理解上也是辩证的。它认为人体上部为 阳,与天相合;下部为阴,与地相合。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左 边为阳,右部为阴;形为阳,神为阴。阳济阴,阴润阳。长期 锻炼形意拳,使人体上下协调、内外结合、形神兼备,身体素 质大大增强,心理素质也有所改变。
此外,形意拳也讲究八卦应用与理论研究。从本质上讲,八 卦所体现的四正与四维的对称正是源于对阴阳理论的辩证理 解,如形意拳与八卦掌通用的最佳习练法“飞九宫”就是如此。 由于其中机理较为复杂,并且多人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万 物由五种基本要素构成,即水、木、金、火、土等。《尚书-洪 范篇》最早概括了五行特征:“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土爰稼稿。”
在五行理论中,五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种关系,传 统地称之为“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关系,也可图示如下:
“五拳”是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它的设计正是源于五行生克 理论。五拳,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等,也是相生 相克的。请看下面歌诀:
劈拳似斧性属金,生钻克崩妙绝伦。
润肺通鼻气须圆,起钻落翻劲要拧。
崩拳属木似箭穿,生炮克横紧连环,
舒肝明目腰蓄力,前跃后蹬是关键。
炮拳似炮性属火,生横克劈妙无双,
斜行架冲顾兼打,磨胫跃步往前闯O
横拳似弹性属土,生劈克钻用自如。
起横落顺不露横,搭手能打又能顺。
钻拳属水似闪电,生崩克炮顺势变。
起钻如铿借腰力,周身完整气在先。
从上可得五拳之生克规律为:
相生: 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
相克: 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
见下图:
(注: 表相生, 表相克)
明了这些理论,在练习五拳时,要按其相生顺序习练。在 实战技击时,要选相克动作,分清来之拳术是“克我”之拳还 是“我克”之拳,以便灵活应付与随之改变招术,从而达到保 护、自卫与克敌制胜的目的。
从健身上说,形意拳可以被认为是人体的塑造与再塑造的 艺术.这种艺术须符合人体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因而它汲取 了中医学与气功学的精华。比如,意拳站桩功是形意拳基本功, 而现在已被广泛普及与应用,并被专门作为健身医疗的气功。实 践也证明了,长期练习形意拳可强身健体,对于增强体质、防 治慢性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拳术与中医学、气功学的 结合,使拳理更加完备,实用性更强。比如形意拳中的点穴功 夫,不仅需练硬气功,而且要以子午流注气血循环理论、灵龟 八法等为基础,选择相应穴位。这种现象,反映了拳术与中医、 气功的双向渗透格局。武家常说的“武医同源”、“练武先学 医"正是这个意思。
由上可见,阴阳五行学说是形意拳套路谖计、技术演练、人 体认识的共同理论基础。它促进了拳理的完善与成熟,也为形 意拳变化莫测的技术与手法提供了前提。
武术与中医的双向渗透一览表
五 |
行 |
水 |
木 |
火 |
± |
金 |
五 |
拳 |
钻 |
■ I *
朋 |
炮 |
横 |
劈 |
五 |
脏 |
肾 |
肝 |
心 |
脾 |
肺 |
五 |
窍 |
耳 |
目 |
舌 |
/ |
鼻 |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其做生硬与形而上学的理解。从 本质上讲,阴阳八卦与五行观念,实际上是攻防技术、心理与 体格兼修的辩证法。从现代系统科学角度讲,五行八卦是身体 锻炼的最佳模式之一。从历史社会学角度去分析,阴阳五行与 八卦观念,并非是形意拳中的无意义的、或是故弄玄虚的东西。 它被形意拳吸收,标志着武术向社会化走近了一步,成为形意 拳的重要社会内容之一。
2.中国传统思维对形意拳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心性思维。它贯穿于 中国人活动的诸多方面,是中国文学、艺术、艺术欣赏、建筑、 武术、气功等社会活动的共同思维方式。中国心性思维以三种 形式表现出来,即八卦思维、太极思维与混沌思维。张立文在 《论中国传统思维及特征》一文中指出:“八卦思维可分可合的 功能,使它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屈伸性与容纳性,八卦作为直 观的形式凝聚沿传而成为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与心理结 构,渗透到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情感形成各 方面。无论是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还是衣食住行、种田经商 以及布阵开战、要点扎塞都深受八卦思维的影响。”由于八卦思 维的普遍存在,使武术在完成其社会化时,必然纳入八卦理论 与框架。形意拳的心性锻炼方法(即气功锻炼方法、如意拳站 桩法),正是在太极、阴阳、八卦基础上创编的。
与八卦思维相联系而又别具风采的思维方式是象形思维。 象形思维深受《周易》影响,其中的“观物取象”理论正是象 形思维产生的基础。物,指自然界的现象或事物;象,乃取象 形之意。象形思维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 人类社会认识程度的提高与认识范围的扩大,是人类长期社会 实践的结果。形意拳受其影响很大,它模仿各种自然动物、植 物及其动作,演为套路,以锻炼所需要的技术与技能。
从拳术名称看,形意拳乃是模仿事物形态以锻炼人的意识 的拳种。五行拳是模仿人们日常见到的五种动作——劈、崩、钻、 炮、横——演而成拳;十二形法,采取若干动物技能特长,象 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龙形动作可锻炼身 法之伸缩起落,手法之钻翻屈伸,步法之弯曲转换。虎形动作 可锻炼人之威严姿态、勇猛与稳健。猴形动作炼人之轻巧、灵 活、闪挪。马有疾蹄之功,猛烈而富于冲力。毒有浮水之能,M 形动作可锻炼人的手、眼、身法与步法的协调,有较突出的作 用。鸡有“独立之能”、“食米之准"、“争斗之勇",长期锻炼鸡 形动作,可使人体各项素质得到全面锻炼与提高。鹦有“束身 之威”、“入林之巧”、“钻天之能气“翻身之疾",表现出刚健、 完整的神态。燕有抄水之巧,四旋之灵。蛇有拔草之精,盘旋 曲伸之势,往来伸缩之妙,周身一体。驹有“竖尾升空之能,下 落捣物之力”,力发尾闾,“臀尾打”。鹰有捉物准确,捕食勇猛
之本能,其爪锋利,其目敏锐,练习形意拳要“手手不离鹰爪, 步步不离鸡腿七熊有竖项之力,横膀之劲,出洞之威,故熊拳 中有“追风赶月”之说。
形意拳重象形,夺造化,仿自然,形神统合,技与巧并重, 充分体现了它内外兼修、娱乐性与实用性统一的成熟风格。
形意拳的象形,是与中国传统的“意境美”相联系的,追 求“形似”与“神似”的过程,体现了人返归大自然的理想,也 是人们创造与形成“意境”的过程。
3.中国传统美学与形意拳
美,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话题。人类之生生不息,表现 在人们不断地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与塑造美的过程中。形 意拳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发展与完善,根本原因在于 它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中 国传统美学的各个层次——哲理美、和谐美与意境美等——均 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也是其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它 完成社会化,并不断充实其社会内容的前提与基础。
形意拳理取《周易》,哲理味很浓。其势千变万化,但繁中 有易,万法不离“三体势”。只有获得天地人“三才"合一的 “三体势”之精髓,才意味着真正步入了 “形意”之门。
形意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成长壮大,龙的神灵意识、磅礴 气势、巨大威力,是它气质的核心与劲力追求的基础。从龙中, 我们获得了生生不息的信念与奋力腾飞的气魄。它以“最能激 起感官柔情”的人体为本,塑造人体形象,形成形神兼备、内 外合一的特殊运动形象,把运动形象美与艺术形象美、自然美 与哲理美融合为一体,练劲力,悟技巧,冶性情,夺造化。在 思想与感情的和谐统一中,在社会与个体的共同认可中,在大
346环境与小环境的互动作用中,塑造着一种代表时代进步性与生 活创造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美的形象。“意境美”就在这个过程 中被显现出来。
浏览7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