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武术运动的特点

就人类社会来讲,技击并非中国所独有,但是相对世界上其他技击术而 言,中国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劲力方面更求整体合一; 在运动形式上不仅有对抗,而且还有套路、功法;在运动特色上,不仅有众多 拳种,还有各种器械;在健身方面,不仅锻炼肢体,而且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武术所独有的特点。

(一)技击特点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

武术最初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存在和发展,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自卫 的需要。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20世纪,受 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向体育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更多地将其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开展。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 特性,并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之中。无论套路,还是对抗,都围绕技 击而展开。如对抗运动,虽然从体育观念出发,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限制 了一些动作,但是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散打,还是 短兵、长兵,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击技术在竞技场上的运用。像套路运动,传 统套路不仅是攻防技击的基础,能使习练者周身协调、整体发力,而且几乎 每个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都可拆招、喂手,还原为技击对抗形式。现代竞 技武术套路虽然大部分动作已失去了技击价值,但是它们还保留着象征性 的技击含义,其核心技术仍围绕踢、打、摔、拿、击、刺诸法而展开,能间接地 表现技击。将战斗场景进一步烘托、渲染,更具艺术性地将武术那种刚健有 力的气势、壮丽动人的技击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竞技武术套路对技 击的特有表现方式。

世界上许多项目,诸如拳击、击剑、摔跤等都具有技击特点,但是,没有 一个项目像武术这样能如此系统、全面地表现多种形式的攻防技击内容。 攻防技击特点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也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武术最主要的文化特点

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武术 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书法、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同样讲究内外兼修、 形神兼备。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色的传统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即 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具体到武术,主要体现在内外的和谐、形神 的一致、身械的协调、整体的统一。这里的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 气息的运行,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 的整体。这种既讲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的协调已经超越了一般体育项 目所讲的协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武术的重要理论,其他体育 项目中没有哪个比武术的动作更复杂。其他项目的协调仅是个别动作的 协调,而武术的动作千姿百态,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完成数十个动作的点线 飞动。这种全方位的运动无疑更容易使各个协调动作由“点”及“面”,进而 成空间的“体”;这种由外及内、遍及整体的协调是全方位的、整体意义上的 高度协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以拳种为 例,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先在心后在身”,并 提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的理论;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 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意诚于中,万物形于外,总是一气之流”, “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形与意, 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长拳也 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练器械也同样讲究手、眼、身、心、步 与器械协调配合,如刀术讲究配合,拳谚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练习中特 别讲究刀的运动必须与左手密切配合,使刀术动作做到和谐、衡稳、有力; “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为一”;剑术技法,贵 在意势令通,三体同功,身械如一,方能达到术中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 的境地。

中国武术这种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国际 武坛上以凶狠著称的泰拳、空手道、西洋拳击等技击性运动以及其他体育项 目独具特色的特点,也是它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的根基之所在。

(三) 拳种众多、形式多样是武术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形式特点

门派林立、拳种众多是中国武术相对其他武技而言最主要的风格特点 之一。门派作为历史的陈迹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但众多 的拳种却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宝藏。中国武术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形成的,当时火器的发展使民间武术与军事的关系越来越松散,而民间武术 又没有像宋代那样的擂台竞技,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不同习武者的不同技 击风格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纵深处发展;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 本位,十分注重传承,徒弟一般不轻易改变老师传下来的东西,于是不同的 技术风格就逐渐演变成了不同风格的拳种流派。流传至今,风格迥异的拳 种已达上百个,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技所无法比拟的。

拳派林立、形式多样构成了武术又一鲜明的特色。中国武术不仅有对 抗形式运动,还有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等,这种形式多样的运动特色 也是中国武术与众不同之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有国 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 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 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很讲究程 式,像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都遵循一定的程 式,武术套路也不例外。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重“道”(可理解为规律、 规矩、原则、方式、路数)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国武术的套路不仅有单练,还 有对练、集体演练;不仅有徒手,还有持械,徒手的有刚、柔、快、慢之别,持械 的还有长、短、软、硬之分。形形色色的套路以及功法、拆招、递手、散手、实 战等构成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

(四) 广泛的适应性是武术最突出的健身特点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内容上讲,既有“强健筋肉,发展体 力”类的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罗汉功,又有“流通气血,强健精神”类的少 林十二式、太极拳、苌家拳二十四气及各种内功,还有“活泼肢体,敏捷思想” 类的各种运动捷速、跳跃便利的长拳,等等®。从运动形式上讲,既有竞技对 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又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各种 功法运动。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 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群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 件和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少年儿童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长拳类、南拳 类项目进行练习,以培养刚健有力、勇敢无畏的气质;青年人在选择长拳类、 南拳类项目的同时,还可进行各种对抗类练习,以培养敢于拼搏、勇于竞争 的精神;中年人可以选择形意、八卦、八极、陈氏太极等项目,以进一步强健 筋肉,发展体力,体会中国武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老年人可选择以柔和、缓 慢、轻灵为特点的太极拳类,以达到调理身心、益寿延年的目的;体质弱的可 选择绵缓类武术,女性还可选择木兰拳系列,等等。同时,许多武术内容对场 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 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功。一般来说,武术可以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早到晚都可练习,基本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 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这也是它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重要 原因之一。

二竞技武术套路的特点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是在传统武术套路基础上与西方竞技体育思想逐步 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主要素材,以攻守 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以竞技比赛为 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成套练习形式 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它以武术套路为 竞赛手段,以传统武术套路为母体,以比赛项目为内容,由专业运动队为活 动主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各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的一种 武术套路运动,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特色和现代竞技体育特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每个事物的发展都由其特殊矛盾所规定着,同时又 离不开矛盾普遍性的指导。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套路-竞技体育的交叉 点,它既具有武术及武术套路的特点,这是它相对其他竞&体育项目的矛盾 的特殊性所在;又具有竞技体育及表现难美类项目的共性化特点,也即矛盾

①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的普遍性所在。所以,它兼有武术和竞技体育的双重特征。

(一)竞技武术套路相对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的特殊点

竞技武术套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技术核心编排而成,具有丰富 多样的表现形式,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形神兼备的特色。我 们可以用“技击为核,表现百态”、“武为外形,形神兼备”、“文为内涵,内外合 一” @来概括。

技击特点是武术相对于其他项目的本质特点,同时也是竞技武术套路 的本质特点。它通过动作劲力的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身法的吞吐开合、起 伏拧转、上下相随,整体演练节奏的快慢相间、疾缓适度、动迅静定、形神兼 备,以及无数个动作的攻防转换等许多矛盾转换将武术的技击特点表现得 淋漓尽致。

竞技武术套路不仅有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分明的长拳,还有气势 浑厚、步稳势烈、刚健有力的南拳,也有上下相随、柔中寓刚、绵绵不断的太 极拳,另外,还有表现不同风格的各种器械以及其他拳种。这种丰富多样的 表现形式是其他表现难美类体育项目诸如体操、跳水、艺术体操、花样游泳、 花样滑冰、技巧等所不能比拟的。

武术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那种以深远的全幅天地为境界,在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的环境中,以动作的点线飞动、别致有韵为美的标准而外取神态、 内表心灵,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充满了含蓄的象征气息和超象虚灵的诗情画 意的运动美®,充分体现了武术的“内外合一”、“身械合一”、“形神兼备”的文 化特色。

(二)竞技武术套路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的共同点

竞技武术套路作为竞技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竞争性、规范性和观赏性等特点。

竞技武术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指运动技艺,竞技武术可以简 单地理解为比较武术水平高低的体育活动,竞技散打比直接的技击水平,竞 技套路比间接的技击表现,即表现技击的能力。相对其他武术而言,激烈的 竞争性就成为竞技武术的最主要特点之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力求通过 套路演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表现潜能去战胜对手。竞技性是竞技武


  1. 肖红征:《试论武术的特点》,《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午第2期。

  2. 司马蓉:《武术应如何走向世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术套路不断发展的杠杆,它既增加了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竞技武术 套路更具魅力。

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完美的技艺,否则难以 取得比赛的胜利。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武术套路赖以存在的基础,而高度 的技艺又以技术的规范性为前提。最新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将动作质量分的 分值定为5分,占总分的50%。动作质量优劣实际上主要指动作的规范程 度,这足以说明竞技武术套路对技术规范的重视程度。例如,最普通的马步 就有4个扣分点,脚跟离地扣0. 1分,大腿未达水平扣0. 1分,两脚间距过小 扣〇. 1分,上体明显前倾扣〇. 1分®。这样严格的技术规范,在其他竞技体 育项目中是很少见的。另外,统一的竞赛规则和规程,公正公平的裁判执法 队伍,以及规范的组织形式,也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之一。

可观赏性是表现难美类项目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表现什么,如何表 现”是其最主要的问题。如上所述,每个事物的发展都由其特殊矛盾所规定 着,同时又离不开矛盾普遍性的指导。竞技武术套路除了表现武术的技击 特点及文化特色这些特殊点以外,也不能脱离表现难美类项目的共性化特 征。竞技武术套路在能充分表现武术特色的基础上,应该突出强调动作难 度。要想实现这一点,许多表现难美类项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增加翻 转周数、度数,减少高难动作前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强调动作质 量,注重个人艺术修养等。近几年来,竞技武术套路从规则到技术,正是从 这几方面入手,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前几年,很少有运动员能完成旋子转 体720°、旋风脚720°,而现在不仅大部分运动员能够完成,而且有的还能超 过。竞技武术套路演练和难度动作的新颖性,运动员所得分数的差异,致使 赛场上的气氛瞬息万变,争夺扣人心弦,比赛结果出人意料。另外,以前的 武术比赛,服装统一,而现在自行设计,量体裁衣,这更进一步体现了民族特 色、项目特色、运动特色和时代特色。这样,大大增加了该项目的观赏性。

三武术运动的价值

在古代,技击价值一直是武术的主体价值,随着以后的发展,武术的健 体强身、娱乐审美等价值逐渐凸现出来。特别是经过20世纪一百年的演进, 受西方体育的影响,武术的其他价值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到现在,武术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价值多元化的集合体。下面我们从不同方面对其加以总

①《武术套路竞赛规则(附则)>),中国武术协会审定,2003年12月

结归纳。

(一)技击价值

从武术的起源、发生、发展而言,技击价值一直是武术的主体价值。在 当今社会,武术的这种价值虽然已经大幅度地削弱,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 它仍将发挥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在武术对抗性比赛的竞^^场,通过参赛者 比武较艺,不仅可以提高技艺,而且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 的精神,这不仅有益于参赛者,同时也可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另一方面,在 现实生活中,武术作为一种防身自卫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防身制敌,主持正 义。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转型期,许多危险与不安定的因素呈上升 趋势,这使人们不得不增强防卫意识。社会上各种保安公司的纷纷成立和 女子防身术班的火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毋庸赘述,长期以来武术在 公安部门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技击价值作为武术的主要价值之 一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健身价值

练习武术能提高素质,强健身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武术套路运动 的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 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軔等身体 素质都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一动无不动”,各个部位 几乎都参加运动,这样,人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武术对外 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 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 强身十分有益。许多老年人通过坚持练太极拳而常年不生病或使一些慢性 病不治而愈,正说明了武术的防病治病效果;许多青年人通过坚持练习武术 而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正说明了武术的健身效果。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生活基本需要以后,开 始注重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随着中国步人老龄化社会,对健身的需求将 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主要需求。而武术相对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具有独特的 健身价值,它那种自然和谐的运动特点,内外兼修的运动特色具有极高的健 身养生价值。

(三)艺术价值

技击本来就是一种艺术,而武术的技击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技击艺术。 高水平技击场景中,运动员那机智灵活、闪展腾挪的步法,类似“百折连腰尽 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身法,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整体劲力,勇敢无畏、 无坚不摧的气势无不表现着武术这种独特运动的力量美、速度美、技巧美和 神态美。以艺术表现为主要特色的竞技武术套路更是东方艺术美的完好体 现。身着民族服装的运动员通过动作的点线飞动、别致有韵,而外取神态、 内表心灵,所创造的那种超象虚灵的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那种特 有的含蓄美、象征美、和谐美。演练者不仅自己乐在其中,而且能给观赏者 以美的享受。相对其他项目,武术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四)教育价值

20世纪武术开始走进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功能受到越 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通过练习武术不仅可以使人增强体质、强健身体,而且 还可以开发智力、增强活力,培养勤奋刻苦的精神,谨慎谦虚的态度,坚忍不 拔的恒心,质朴干练的作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极佳途径。如练习 基本功,需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磨炼常年有恒、坚持 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 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 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 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另外,武术不同于其他项目,它特别注重“德艺 双修”。“文贵文风,武重武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是历来 习武者所强调的。技艺的提高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习武者的 武德教育。“尚武崇德”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诸如尊师爱友,互教互 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不逞强等。武术的本 质是一种搏杀技术,是一种暴力,如果对其没有一个约束机制,任凭拳脚横 飞、刀光剑影,那社会不知会成为什么样子。因此,对习武者的武德教育自 然成为习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类似于一种“法”的规约,一种习武者的戒 束,正因此武术活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也正因此才使武术具有更丰富的 教育价值。

第二节儿童武术训练的特点

一儿童的生理特点

从运动系统来看,儿童的骨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骨骼短细, 软骨成分较多,骨化尚未完成。从骨的组成看,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骨 密质较差。因此,骨的弹性和柔韧性好,不易骨折,但是,易于发生弯曲和变 形,而且由于骨骺尚未完全封合,骺板坚固性差,易于损伤。儿童的关节,由 于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靭带的伸展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所 以关节活动的范围大于成人。但是,牢固性和稳定性较差,外力作用下容易 脱位。肌肉较之成人更为柔软,肌纤维较细,肌肉成分中水分较多,蛋白质、 脂肪和无机盐较少。因此,肌肉的力量、耐力、韧性都比成年人要差。

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来看,儿童血液含量的绝对值小于成人,而相对 值则比成人高。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新生儿大于成人,以后随 年龄增加而递减,7岁左右达到最低值,15岁接近成人水平。心脏重量和体 积均小于成人,心肌纤维短细,心肌收缩力量弱,每分输出量小于成人,但每 千克体重的心输出量大于成人。交感神经占优势,心率快,血管外周阻力 小,血压较低。呼吸肌力量弱,胸廓小,气道狭窄,肺通气的阻力大。而且儿 童的新陈代谢旺盛,呼吸中枢兴奋性高,表现为呼吸浅快,肺活量、最大吸氧 量较低。

从神经系统来看,儿童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均衡,兴奋占优势, 并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 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随年龄增长,抑制过程逐渐发展,最后兴奋与抑制 达到均衡,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动作准确性差等特点。



二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7〜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 度,处于由较低的心理活动过程向高级心理活动过程迅速发展的过渡阶段。 该时期儿童的心理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 象思维过渡;②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③集体意识和个性逐 渐形成。

这个时期,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观察力都 处于一个迅速飞跃的过程中。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较快的发展,无 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有意记忆逐渐超过了无意记忆, 意义记忆逐渐超过了机械记忆,抽象记忆发展的速度超过形象记忆。思维 中创造成分增多,现实性更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 段。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各种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 美感逐渐形成。受暗示性和模仿性较强,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发展,以取代三武术训练对儿童生理、心理的影响

(一) 武术训练对儿童生理的影响

武术训练可刺激儿童骨骼生长,提高肌肉和軔带的弹性,改善心血管系 统的机能,明显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和肺的通气能力,有利于儿童的新陈代谢 和生长发育,为儿童从事其他运动项目奠定基础。武术训练能明显提高神 经系统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能力,增强儿童的应急能力,提高灵敏性,改善儿 童前庭机能,显著提高前庭稳定性,促进儿童感官机能的良好发展。这些已 经被武术训练实践所证明。这些,在对部分家长的调査和询问中,也已得到 了证实。如果能够针对儿童的生理特点,正确开展武术训练,那么,对儿童 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将是极其巨大的。

然而,由于儿童生理各方面均处在不断发育变化的过程中,生理结构极 易变形。从构成骨骼的成分来说,骨含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有机物和无机盐 的比例决定了骨的硬软度。有机物使骨具有軔性和弹性,无机盐使骨具有 硬度。儿童时期骨组织中有机物质相对较多,因此骨柔初性大,而硬度小, 且肌肉的生长和力量的增长较慢,骨内钙盐较少,容易变形,承受压力和肌 肉拉力的功能较差。因此,在进行武术桩功练习时,如负重过大,静力性练 习过多,往往会使下肢肌肉生理横断面加大,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和弹跳能力 的提高,如果某部分骨骼经常受压,则极易变形。从武术动作的特点看,武术 练习内容中腿功、桩功以及难度跳跃动作的练习,过量的训练和方法不当, 或未按儿童生理特点和要求进行,极易造成生理结构变形和膝、髋关节损 伤。武术的桩功和腿功练习,大部分动作要求足要内扣,小腿在内旋的情况 下进行。如马步桩、正压腿(支撑腿)等,由于内扣、内旋不恰当,日积月累, 极易产生畸形。在腿功练习时,教练员往往特别强调腿部的柔軔训练,强制 性的压腿和搬腿是其主要手段之一。而儿童阶段的骺软骨尚未完全骨化, 过于集中和强制性练习是造成骺软骨损伤的主要因素。儿童时期过多进行 半蹲位练习,如粧功和跳跃练习,会造成髌骨与股骨下端经常发生摩擦撞击, 从而导致股骨下端骺软骨病变,这是造成膝关节受伤和疼痛的主要原因。

(二) 武术训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长期进行武术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毅力和恒心,有利于锻炼儿童坚强勇敢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技术的反复改进和练习能促使儿童养成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长期的武术基础训练实践证明:在武术运动技 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儿童心理水平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促使各项心理品 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可以取得运动技术与心理品质同步发展的效果。

但是,如果忽视儿童的心理特点,在训练中对儿童要求过高或运动强度 过大,或者采取“专制式”的训练手段,强迫儿童完成难度较大或一时难以纠 正的动作,不是采取问答、示范、引导以及和善的讲解与耐心的指导等形式 来提高儿童运动表象的准确性,建立儿童武术训练的自信心,而是采取高压 手段,对儿童进行训斥、指责或惩罚,在这样的氛围中训练,孩子的心理是恐 惧、不安和胆怯的。培训出的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变得不够自信,对 待事物消极、退缩,自卑感也会大大增强,因此,容易引起训练恐惧症。我们 曾对某体校儿童武术训练进行了有关情况的调查,发现约有50%的儿童在 武术训练时有紧张感,害怕做不好动作会被教练责备与惩罚。长此以往,容 易使儿童丧失对武术的爱好与兴趣,产生厌倦心理,导致训练自觉性和主动 性缺乏,造成偷懒、应付等现象的发生。

四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训练

(一)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进行合理训练

  1. 练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


在儿童武术训练中,运动量的安排不能过大或过急,密度与强度要注意 交替节奏,训练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局部负担过重,容易受伤。儿童武术运 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初期,与之不适应的负荷不但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还 会对长期的训练及技术发展起阻碍作用。过大的运动量,使儿童的肌肉极 度紧张,既不利于动作质量的完成,又容易造成损伤。因此,不宜进行过多 的整套训练。

2•有针对性地开展力量训练

武术运动中的力量训练的重点是腰、腿部以及肩臂。力量素质训练要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例 如,在发展腿部力量时,人们一贯采用传统的功架、站桩等静力性练习。桩 功的练习使下肢负担过大,会造成长骨弯曲变形。而事实上,在儿童武术基 础训练阶段,不宜做过多或长时间的仆步、弓步、马步等静力性练习。因此, 我们可以把原地马步、弓步练习改为行进间弓马步交替练习。这样,不但可以减轻骨骼、肌肉的负担,有效地预防“0”型腿的发生,而且能使学生体会腰 跨发力的顺序,在规范动作的同时,又发展了腿部力量,可以取得一举数得 的效果。在发展儿童下肢力量时,一般宜采用如跳台阶、跳绳、半蹲跳等克 服自身重力的练习为宜,不宜进行负重练习。

  1. 要正确进行柔軔练习


几乎每位教练员都十分注重学生柔軔性的练习和提高。然而,在教学 过程中,教练员往往采用诸如“坐老虎凳”式的强制性搬、撕腿等不恰当的方 法来提高学生的柔軔性,从而使儿童肌肉、初带和坐骨节拉伤等现象频频发 生。如果我们能有效地结合儿童生理发育特点来进行柔韧训练,则此类损 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在课前应指导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在训练 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忌急于求成,二忌强度过大,三忌死 拉硬搬。

浏览1,2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