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武术活动,尤其是参加自己所喜 爱的和擅长的项目,能够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在 与对手的搏击中,斗智斗勇,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这种 心理状态,可以使人产生自尊心、自信心,满足人们与同伴交 流合作的需要。同时,由于各种练习的不同特点,能使人们在 实践中获得种种不同的感情体验。如南拳善用长桥短马,稳扎 稳打,遒劲刚烈,给人一种健美、充实之感;而以柔克刚、善 用“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则可以使人在如春蚕吐丝、绵绵 不断,如行云流水、似气功导引的动作中,体会出以静制动的 感觉,更有一种“大家风度”,使人们的身心获得其他运动所不 可替代的精神愉悦。

技击功能

武术运烫源于人们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在原始社会时 期,•人们为亍生存,就要以进攻的手段去猎取、捕捉野兽,以 维持自身的生活。同时人们每时每刻也在防备着凶猛的禽兽的 侵袭,如《尸子•君治》中所讲“燧人文世,天下多水,故教 民以渔1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七可见,武术从一 336

开始就是同技击格斗密切相关的。在后来的军事斗争中,人们 又将其发扬光大,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戚继光的《纪效 新书》中说:“既学艺,必试敌,莫以胜败为丑。”这足见武术 的实用价值。传统武术中就存在着许多技击性强的招式,而对 练是技击意义较大的单势反复演练及散手训练。基本功中力量、 速度、柔韧的训练,再加上套路演练过程本身就存在的较强的 攻防意识,会使习武者有较强的进攻和防护能力。这说明武术 发源于原始的技击格斗,而武术训练同样可以为技击服务。

武术的雏形只是一些实用的散招,在后来人们的实践中又 不断加以完善、丰富,绝大部分被编入套路。可以说,套路的 编排在最初只是为了传播继承的需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武术的功用和价值发生了变化。从宋代广泛应用火器,武术在 战争中的作用开始减弱,便由军队转向民间,因而导致宋代的 各种民间拳社广泛出现,使其在民间的基础不断扩大。

目前,有人认为:“火器代替了冷兵器以来,武术的作用就 由军事战场转移到体育和文化生活领域来了。现代武术就是锻 炼身体和表演,再好的武术也顶不住子弹,讲攻防没有多大用 途。”

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攻防实战格斗在武术运动中的意义和作 用,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忽视了攻防,造成了武术只有套路表 演的单一形式。有些人在创新动作时,有些趋向“体操化”、 “舞蹈化”、“戏剧化”。有些运动员追求幅度大、形象美、难度 高的表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使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还有人认为,武术就是技击,发展武术应以攻防为核心。这 种看法也是不全面的。武术不但有实战作用,同时还有其他许 多功能,从历史角度看,攻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要 337 作用和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是攻防这对矛盾 由于时间和条件变化所产生的C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攻防 的作用不同,但攻防这对矛盾却始终未消除。攻防是武术运动 的规律和特点。这种规律和特点是指导武术发展的基本原则。尽 管武术的各种功能都不可偏废,但技击功能仍应放在首位。

中国武术一向以技击术的高明而闻名于世。在外国人的眼 里,“中国功夫”是高深莫测的,许多人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极大 的兴趣,但他们所欣赏与赞叹的不仅仅是精彩的套路表演和对 练中所表现出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技击”,也就是“实用”的 技术。从我们本国来看,只有大力开展技击运动,中国武术才 能发挥自己攻防的特长,才能与国外的拳击、柔道、空手道、跆 拳道以及泰拳等搏击运动相抗衡,中国武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武术与体操、舞蹈之间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武术毕竟有自 己的独特之处——攻防,忽视了这一特点,片面追求动作的高、 难、新、奇,便是舍本逐末,从而使武术的真实面貌被蒙上一 层面纱,使人们对武术产生误解——认为武术只不过是花拳绣 腿而已。久而久之武术便丧失了自己的个性而误入歧途。日本 人学习中国功夫(主要是少林功夫)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日 本人少林拳法联盟之所以拥有十万盟员之众,其重要原因之一 便是注重实用和技击。作为武术发祥地的中国,许多青少年因 为没有真正了解武术而轻视它,宁愿学拳击不愿学武术,这与 我们对武术的技击功能有所忽视而走向套路表演的极端有密切 关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武林人士的关注,所 以我们应广泛开展技击运动,以推动现代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 发展。

除以上几种功能与价值之外,现代武还具有教育功能和 338

政治功能,其中政治功能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其 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广泛。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重要 组成部分的武术,便成为国际交流与世界人民友谊的使者和桥 梁,从而在外交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武术体育代表团的 出访,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先进搏击经验也可为我们所吸收和借鉴。 现代武术只有面向世界,避免固步自封,前途才会更加光明。

总之,现代武术是历史与现实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武 术的大部分特点,又不断吸收其他搏击运动的精华,在今天的 社会环境中,具备了更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只有正确理解现 代武术的功能和价值,才能使我国的武术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

形意拳历史悠久,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武术中的传统名拳 之一。它以动作朴实、劲力精巧、体用兼备、内涵丰富等特点 深受人们喜爱。考察形意拳的形成过程,我们看到,形意拳之 所以形成今天这种技道并重、内外兼修、流派繁多、卓立于武 术界的独特风貌,正是得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土壤的滋 润与哺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由于历代 形意拳师的辛勤耕耘,形意拳又大大丰富与发展了中国传统文 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特 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意拳的影响作一粗浅探索。

1.阴阳五行学说是形意拳理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与哲学思辩基础,它贯穿 于中国传统医学、气功学、宗教学、人文科学、建筑学、文学、 339

艺术学、武术,乃至带有迷信色彩的堪舆(风水学)、占卜、星 相、手相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 学说,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基础。

①形意拳与阴阳八卦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人乃至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人有一 个人的思维特点,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会形成一个 民族的思维特点。这在心理学中,又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 一旦形成,便难以打破,在行为上表现为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 响。阴阳八卦思维作为中国特有的思维定势,形意拳难免受其 影响。

阴阳八卦最早见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建两仪即指阴阳两个对立的辩证统一范畴.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是对整部《周易》体系的深刻洞察。 形意拳运用这一理论,辩证地使用阴阳之道,在上下、左右、前 后、进退、动静、内外、刚柔、缓急、轻重、德力等关系的处 理上无不以阴阳关系为指导,从而避免了盲目性。例如,在动 静关系上,《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 《形意拳谱•两仪歌》中也说:“两仪者,拳中鹰熊之势,防守 进取往来之理也。吾人具有四体百骸,伸之而为阳(鹰势),缩 之而为阴(熊势),故曰阴阳暗合也。前人见有鹰熊竞志,取法 为拳,防守像熊,进取像鹰,越此二势,其拳失真。名为形意 者,象其形而思其意也。” “阴阳——看阴而却有阳,看阳而却 有阴,天地阴阳合能下雨.拳术阴阳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块 皆为阴阳之气也。”这些只是对拳术中阴阳的初步理解。对于阴 阳关系,有人概括为十大规律,即阴差阳错、阴腐阳焦、阴刑 阳德、阴阳互根、阴消阳息、扶阳抑阴、阴降阳升、阴争阳扰、 阴厌阳移与阴和阳合等。这些规律对形意拳家来说,具有重大 指导意义。比如阴刑阳德,启发人们武术的技击应用,要以德 行为前提,辅以技击。从而表现为练功目的在于防身、打抱不 平,为社会、为人民除害,而不是惹是生非、欺弱凌强。这样 使德与力这一对立统一体得到恰当的处理。

浏览4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