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所大显身手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国人重 德行,中国武术更离不开德。武德观,即武术伦理观,是中国 武术文化的一个永不枯竭的话题。所谓武术伦理观,就是在处 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社会中其他人之间、武术 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即处理武术界内外)的关系时,人们 330
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武术的原始体现是“力”,因而它在社会过程中必然有 一个约束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平衡与 稳定。德力兼备,已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如 “闪电手”张占魁威振天津,疾恶如仇,为百姓铲除不安因素, 为别人服务即是重德的表现。孙禄堂是德力兼备、文武双全的 武林豪杰,他不仅武艺出神入化,而且精通“易"理,写出了 《八卦拳学》、《拳意述真》等武术名著。他经常教育学生:要以 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练武术必须讲究武德。他认为,武德 分两方面,一是口德,一是手德。孙禄堂的德行还表现在仗义 疏财、乐善好施与崇高的爱国情怀。他在1923年战胜日本武士 道大力士坂垣,1930年又教训了六名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维 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为什么武术如此讲“德”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 杂,我们可从武术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武术体现了交战双方的二人关系,这些关系也体现了武术 师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实质上是矛盾,前种关系是 激化了的矛盾,表现为对立;后者则是一般矛盾。一般矛盾以 德处理,激化了的矛盾则要借助力的作用。武术文化伦理观与 技击观并存,正体现了二者的互补关系,这在下面将有论述。
武术文化中的伦理观,对于中国武术以及武术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重德是克敌制胜的需要。武人之战不仅仅是力之较 量与技术技巧之施展,也是一种心理战。守德,主正义,正是 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孙子》认为战技中的上策是完整地使敌 人屈服,要求先制敌之心,要求坚持正义,符合德的要求,这 331
种战略思想后来发展为“正义必胜”。因而武打小说中的武林豪 杰大多为行侠济世、除霸安良,这正是对武德的弘扬。
其二,重德是武术界内外关系协调的需要。武术界各流派 之间、武术锻炼者之间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遇到与处理各种关 系,如何处理?显然,单纯用力是不够的,还要用德去规范其 行动,以使各流派共同发展,取长补短,并保证他们之间的相 互尊重,共同提高。
还有,武术界要与社会各界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更 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规范,即“守德”。
其三,武术被人们接受,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注重武德。武术的延续与发展,是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至关重 要的内容,武术重德有着比其他社会领域更加重大的意义。因 为武术本身侧重于讲力,包括力量的增加、力量的施展与力量 的分配等。离开力就谈不上武术,但从整个社会来讲,力的表 现不能随心所欲。重德正是规范力的施展轨道的一个要求,它 使武术主体的处世方法与社会不悖,甚至要严格遵循社会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易于被人们接受,有亲近感,并广泛流 传。
武术所崇尚的德,是德力统一体中的“德气这也正是伦理 观与技击观相统一的一种表述。德制约着力,力是实现德的手 段,并使德升华。有人把武德与武技的关系称之为: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这就更进一步体现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 系。力的伟人,德的楷模,是武术界自古以来所追求的真正的 人格特征。这种人格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是中国传统人格 在武术界的特殊表现e
- 武术文化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前面可以看出,武术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有着密切 联系。技击观为伦理观与价值观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内在的 东西,它决定了伦理观与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反过来,伦理观 与价值观规范制约着技击观的发展,为技击观的实现提供了可 能。技击观又使伦理观与价值观得以实现,并使人格得到升华。
- 武术文化结构的特点
武术文化是一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认为是一系统,它具有 系统结构的许多特点;
由于武术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使武术文化趋于相对稳定,起码,在同一时代内是 相对稳定的。
从前面对于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的阐述中,可以分明 地看出:每一个要素都有着不同的等级与多个侧面。武术技击 观可分为浅层技击观和深层技击观两个层次。浅层技击观认为 技击的目的是防身抗暴与恶势力和不法行为作斗争,深层技击 观认为技击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荣誉的行为。武术中的 辩证法思想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技击。比如武术教科书中 经常提到的许多对立统一概念(攻防、柔刚、动静、虚实、奇 正、阴阳等)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技击观。
武术伦理观可分为正当防卫、见义勇为和维护国家安全、荣 誉三个层次。正当防卫,就是对于不法行为的一种适当的防护 和保卫行为。练武术可锻炼攻防能力,这种能力对自身就是具 有保护作用。见义勇为,如武侠小说中所宣扬的侠士精神,就 体现了这种思想。维护国家安全和荣誉,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武
术老前辈霍元甲和王子平等,都身怀绝技而不妄行呈强,把武 术用于为国争光,为雪去“东亚病夫”之国耻,勇登擂台,把 不可一世的外国大力士打下台去,为中华民族争光,就体现了 高尚的爱国情操。
武术价值观可分为个体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两个层次。个 体价值观是通过技击体现自己的能力与势力,使自己的价值得 以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中•又可分为两个小层次。一个层次是明 哲保身,消极避世,独善其身。这可称为低层次的人生价值观。 另一个层次是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所作为。如民族英雄 岳飞,就把自己的技能、’自己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 一起。对现代来说,把武术技能看成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一种本领,努力地付诸实践。这可说是一种高深层次的人生价 值观。
可变性,即动态性与开放性。武术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 放的体系,不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体系,它随着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并与其他社会领域如杂 技、戏剧、文学、哲学、影视、生物学、中医学等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其 他社会领域中的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一文化体系,因 而,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特色与状态。这一点,从武术的兴 衰与发展历史中可略见一斑。
现代武术的功能和价值有哪些
现代武术的功能和价值是近几年武术界人们争论的焦点之 一。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
334不揣浅陋,试对这个问题谈一点拙见,以求武林同好斧正。
我认为,现代武术主要具有健身(养生延年益寿)功能、娱 乐表演功能、技击功能、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等。
健身功能
现代武术和其他体育活动一样,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进 行的。这一本质属性便决定了武术的健身功能。
通过武术运动,可以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肌肉健美、 精力充沛,因为武术活动能够使大脑得到积极性休息,以消除 疲劳。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的三大内家拳术(形意、太极、八 卦)与气功相通之处,其健身价值更是显而易见。若能内外兼 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那么,武术的健身功能便可 进入另一个层次,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古人常说“度 天年而去”,便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
据有关实验证明,一般人的股骨只要承受300公斤的压力 就会折断,而经常锻炼的人的股骨则可以承受330公斤的压力 而不折断。
从精神和心理学上说,武术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 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和活力,特别是散手运动。李小龙曾说: “在搏击中,不但增进了健康,而且打掉了你的恐惧,增强了自 信心了
由武术的健身功能可以派生出两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 国防功能。这是由于增强了人的体质,就会间接提高劳动生产 率和部队战斗力(现代武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军事训练中,效果 是十分显著的),起到促进生产和增强国防的作用。
娱乐、表演功能
现代武术运动,特别是那些追求高难度、最大限度发挥人
335 的体力、潜力的竞技武术,其技艺向难、新、高的方向发展。一 些运动员能够在一定时空中将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 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加上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巧 妙的配合(对练),表现出一种节奏美、韵律美。犹如一种体操, 或者说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和谐的摄影艺术一般,给 人一种美的享受。正因为武术运动如此富有魅力,因此在赛台 上,常常使观众产生移情的效果,使人们由于工作和劳动造成 的紧张的神经、疲劳的大脑和紊乱的情绪得到一个积极有益的 调节,不仅有助于元气的恢复,而且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浏览4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