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卦掌、形意拳等诸拳种中,道家的指导作用也是十分 明显的。

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内涵上, 在技击原则及健身上也有表现。

老子“贵柔",庄子则讲“无为",以后的道教继承了这一 思想,并加以发展,认为:”行无为,行柔软,行守雌,勿先动, 此下最三行。”表现在内家拳上则讲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但这种柔只是表面性的,实则为坚。“柔能克刚,……此拳外面 319 似柔,其实主刚",体现了柔刚的辩证法。其实,在技击原则上 影响最大的是兵家思想。孙子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 用,返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S利则诱之,乱而取之,实则备 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思想体现在武术文化中则是动静结合, 虚实相配,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比如内家拳主张“后下手为 强”和“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后动而先至正如毛泽东所 说:“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 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 倒。”

另外,传统武术文化的健身作用是受道教的气理论以及中 医理论指导的。

关于气,道教认为“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 气散各万物七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人亦如此。道教追求 成仙,而人与天同气,所以内丹派主张练气,认为练气是成仙 手段之一种。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传统武术文化,内家拳不用 说,外家拳也主张练气,“欲拿技击,先学数息,此本道家休养 之术

此外,中医理论为武术文化的健身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比 如经络学说。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武术家张合一、熊剑 南等在北宋王惟一针灸^穴图基础上发明了软麻穴、昏眩穴、死 穴、重穴等。武当中的松溪派口诀:“若要拳法通,须知任督冲, 带脉亦当练,旋转在其中,冲脉讲猛式,闪击归其功。”就明确 提出:督脉、带脉、冲脉等中医的经络学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道家及道教思想在武术文化中的影响 是内涵性的,是主要的,是武术文化中的主架,由此奠定了中 320

(三)

思维的问题,是文化深层问题。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亦 是如此,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深深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那 么,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道教思想的制约,中国传 统武术文化思维方式具有整体直观性,讲求体悟。这主要体现 在悟道上。

庄子讲求“静观”、“玄览”。后来道教缱承这一思想,并把 这种思维方式带入武术文化中。例如气功中的意念活动,讲求 排除杂念,目似闭而不闭,嘴似合而不合,专于一心。对于意 念活动,只能整体直观,凭体悟理解。另外,武术文化追求 “天人合一”的意境,那么这种意境是什么?经过几个阶段才能 达到?这一些都是不能用分析思维来思索的,只能凭整体直观。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是到处可见的,这种思维 方式是一种偏重于对现象进行整合的思维,它对于人们把握武 术文化的真谛和内涵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同分析思维 是相对而言的。分析思维的特点在于把对象分成层次和不同部 分,遵循严密的逻辑,循序渐进。如武术套路中的起式、展开、 收式等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而整体直观则不同,它没有严 密的逻辑,不能描述意识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所谓“悟道”、 “豁然开朗”等就是如此。这种思维具有综合性、直接性、跳跃 性的特点,它是积累大量经验才能实现的。如气功三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练精化气,又称百日筑基;第二阶段是练气化神,又 称练神还虚;最后阶段就是悟道,是最高层次,这一阶段来得

早晚,效果如何,取决于前两个阶段。所以说,经验质量如何, 直接影响整体直观效果。因此,传统的练功讲求“夏练三伏、冬 练三九”,“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修行,以积累大量的经验达到 悟道,逐渐地向“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迈进。

其次,传统武术文化思维的另一方式则是类比外推。太极 拳依太极而定,太极图中的太极是一个圈,太极拳用类比外推 加以衍化:太极拳走法似弧线,手法似圆。具体说,太极拳的 圆有如下特色:环环相绕,上肢处处有弧形。整组动作从起到 终,一圆连另一圆,弧线旋转组成,式式相贯,相连无间,功 夫纯熟能大圆归于小圆,小圆归于无圆。这都是模拟太极图中 圆的体现。

类比思维特点的另一表现在于:有阴必有阳,动静、虚实、 左右、高低相结合。

类比外推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由它决定了武术文化中的套 路及技击原则。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第三个思维方式则是象征性方式。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思维方式,可是他却 一笔带过了。

象征,按当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的说法,是“一件使 其价值和意义由使用它的人加诸其上的东西七他认为,“象征 的意义产生并取决于使用它们的机体,意义是人类机体加在物 质的东西或事件之上的”,“象征是所有人类行为和文明的基本 单位”,甚至文化也是象征的总和。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象征思维特征是明显的。比如:五禽 戏中的熊晃、虎窥、鹿兴、猿采、鸟翔等,都是以人体动作象 征动物运动形式的动作。还有象形拳中的猴拳、鸭形拳、蛇拳

等套路中也都有很多是以人体动作象征动物动作来创编表演 的,均具有象形的意义。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象征思维特征,对 武术套路的招式和技击构架具有重要作用O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追求形而上的,即追求那种“天人合 一”的境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道器 观也深深影响了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方式,从而把追求人性修 养作为最高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击的发展。马克思主 义哲学告诉我们,道器是统一的,没有器就没有道。今天在弘 扬传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轻视技击的作用,否则,中 国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

(四)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自秦汉以来,没有多大 的变化,“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 荀学也,皆乡愿也气梁启超说,“汉代经师,不问为今文家古 文家,皆出荀卿(汪中说),二千年间宗教屡变,壹皆盘旋荀学 之下。”这些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 稳定性,而处于这种较为稳定环境中的传统武术文化也必然受 其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派别门户之见,互相隔绝。我们说各种武术派系属于武 术文化范畴,是因为他们是武术的载体和传播者。中国封建社 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这种社会的特征是自给自 足。毛泽东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 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323 这种经济形式所决定的传统武术文化各种派系必然是自相满 足,各自为政,讲求保密的,使得武术文化缺乏互相取长补短 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对武术文化价值的一种模糊认识。不仅如 此,彼此还假托神授,互相攻击。最为明显的是清初黄百家的 《内家拳法》所载:“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 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建此 书把武林门户之见正式见于文字。武林文化中的封建性是对中 国传统文化封建性的一种融摄,中国武术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就 必须抛弃这种封建性。

2.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等级制为基础的“王臣 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金字塔式结构,讲求三纲五常,重 礼仪,“入则孝,出则悌”。这些特点也为武术文化所吸收融合, 形成“唯师命是从”的师徒等级关系,讲求“不得叛逆君王,谋 害家国”,“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造成唯师命至上, 导致许多师父留有一手,以防以下犯上,严重影响了传统武术 文化的发展。

浏览4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