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德轻力的。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认为“仁者必有勇气 把德力相联系,却把力置于德控 制之下。以后,儒家思想家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发挥。如荀 子提出“仁政”说,至宋明之际,终于出现了 “存天理,灭人 欲”思想,达到重德轻力的顶峰。与儒家相补的道家则不同,老、 庄否认德的作用,主张人回归自然,人在自然面前虽弱,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气实则强调人力作用,只不过这种 力是以柔软方式呈现出来的。深受道家影响的中国传统武术强 调健身壮体,强调人力。但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处在传统文 化中,其武德必受儒家影响。中国是礼仪之邦,历史上重视德, “不以勇胜,不以力争,斯可以正己而求清者也七 武德亦是如 此,讲求不恃强凌弱,讲求除暴安民:“勿自恃豪强,越理犯 分气“勿妄动手脚,既万不得已,亦须打有轻重,宜安穴窍七 少林重要著述《拳经•拳法备要》称:“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 术也。”指出“卫国保身方可用,恃强违理莫欺人,贤良秘授行 危困,邪妄休传害众生”,体现了武德的要求。传统武术文化中 德与力的统一可谓之一大特色。
其次,传统武术文化讲求道与器的统一。健身、技击是为 了悟道,达到“交A含:”。内家拳如此,外家拳也同样。如少 林拳创始人达摩森;…是欲必先强身,……吾今为诸 先生立一强身术,'(着重号为笔苔所加)说明了健身是达到见 性、悟道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独特功用,首先是健身,讲求“外练 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七内家拳和外家拳都同样。如《少林拳秘 诀》载:“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魂为要旨;此外,《易筋经》 历来是少林拳法的经典,《易筋经总论》中说:“易筋者……以
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壮……即 绵涯之身可以立成铁石疽'阐述了其健身作用。《易筋经》虽是 导引术,但无论从理论上和武术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它都是构 成少林派武术内养健身的重要内容。
传统武术文化另一功用则体现在技击上。“齐人隆技击''说 明早期武术文化的技击作用。据《庄子》记载,赵文王喜斗剑, 专门养了 3000名剑士,日夜于宫廷中格斗,年年死伤百余人。 说明了对抗性技击有了极大规模,可见当时受到的重视程度。随 着武术的发展,套路形式出现,技击与套路融为一体。不同武 术流派有不同套路,其套路技击构架也是不同的。太极拳以棚、 捋、挤、按、采、冽、肘、靠为主要击法。八卦掌以推、托、带、 领、搬、拉、锁、扣为八法。形意拳则强调劈、崩、钻、炮、横 五拳的重要作用。少林拳以“硬软直上为上乘七太极拳则讲求 “以柔克刚,人刚我柔为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形意拳交手 时,讲求“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气有必要指出的是,现代 武术发展出现套路同技击相脱离的趋势,片面追求套路,割裂 了技击与套路的统一。
传统武术文化最重要的功用在于悟道和人性的修养,追求 武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而要达到这种境地,则必须通过健 身、技击。所以,健身、技击是武术文化之器,而悟道为武术 文化之道。传统武术文化集健身、技击、悟道为一体,反映了 道与器的统一,可谓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另一特色。且丛器到道, 体现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唯物主义倾向。
另外,传统武术文化具有艺术性。李白《从军行》中有: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川环,'说明刀术可以在音乐伴奏下,以 套路形式舞练。武术文化之所以具有艺术美特点,原因在于一
套比较好的武术动作,具有如下特点:
- 明显的节奏感。身体动作忽如兔走鹰飞,霹雳旋风;又 如燕子抄水,枯树盘根。讲求动如涛,静如岳,快如风,立如 松……等。
- 均衡的姿态。一招一式都富于深刻的哲理:有左必有右, 有内必有外。讲求动静结合,虚实相应,阴阳相配。
- 形神兼备。武术中真正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必须是人的 参入。只有以人作主体,结合套路、器械,互相协调,才能达 到优美的造型,形成流动的形体。
- 坚实的技击.艺术美来源于技击的扎萎。通过刚劲、透 力的一招一式,体现人同自然、社会的博击;体现了人性的伟 大。没有技击的基础,艺术美就是虚设的。而现代武术文化的 发展则片面追求套路化,追求这种虚设的美,轻视技击,欲速 则不达,反而不美,这是颇富哲理的。
最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容丰富,具有多样性。从器械 上看,有刀、枪、剑、戟等18般兵器;从拳术上看,则有内外 家之别,内家又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外家则以少 林为主;从派系上看,则有武当、少林、峨嵋三大体系。著述 也颇丰,仅明代就有唐顺之《武编》、俞大猷《正气堂集》、郑 若曾《江南径略》、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耕余剩技》、 何衣臣《阵记》、茅无仪《武备志》、吴殳《手臂录》等。各种 流派、典籍可谓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灿烂夺目的繁星,也为中国 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
(二)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核心是哲学。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
317 精神的精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哲学都是该时代、该民族 的思想家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它 对人们的活动起了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不仅从内 部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的 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无论从 内部还是从外部都受到中国哲学的制约和指导。
从整体上讲,真正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起指导作用的, • • ♦ ♦
主要是道家和道教思想。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武术文 化的最高层次——悟道。
道教是承先秦道家老、庄哲学而不断融合各种思想形成的 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天人合一”观, 把《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有机联系,发展成为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以阴阳八卦五行为指导,按《易》理 论构架而形成的内修外炼的方法体系。随着社会发展,古代阴 阳五行等思想,到宋明临近成熟,特别是理学对这些理论的阐 述,更使原来受道教影响的武术文化进一步扎根于道家和道教 思想中。这一时期,中国武术文化繁荣,走向成熟,明显标志 是内家拳出现,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迈向更高层次。这不能不 说是道家道教思想的结晶。如太极拳依周敦颐《太极图说》而 成。关于“太极",最早见于《庄子》一书,书中曰:“夫道,……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着重号为笔者 • •
所加)《周易•系辞上》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历来注释家们认为“两仪”指阴阳, 由此,《周易》把太极、阴阳、八卦联系起来,并认太极为本。 后来,道士陈挎以《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为依据,在 内丹说基础上创造了 “先天易学”,并涵盖以道家所特有的人生
318观、价值观、人体观等,由此产生了广泛影响。
对于“太极”,佛教也有论述,认为太极是“即彼始自太易, 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气《道藏•三始记》认为: “天地者起于太易,太易者不可见也,……二气相济,交成太秦, 至之太极,太极至二仪而生八卦。”佛教“太极”是吸收道教, 特别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更使三家思想趋向大同。但佛教思 想并没有深刻影响武术文化,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 理论中的修炼方法不同,即追求境界不同。
太极思想至宋初,理学奠基人周敦颐集儒、释、道三家思 想,重新作了解释。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 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 极拳就是采用这一理论作为最高指导原则的。太极拳著名大师 吴图南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 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 理为一贯。”这说明太极拳之根本指导原则在于太极,是太极的 体现,全部动作只不过是太极“理为一贯”的结果。
浏览4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