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地工作了一天后,你到地下停车场去取车。正准备打开车门时,有个人鬼 鬼祟祟地从身后向你靠过来,他用一把刀抵着你,威胁着你的生命。你的反应很 快,躲过了他的武器并制服了这个袭击者,这就是制暴防卫

本书着重对各武术流派原始功能,即制暴防卫的实质进行探讨,包括对制暴防 卫体系形成的背景及特种部队、军队、警察等的近身格斗技术的研究,对国内外开 展制暴防卫训练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在普通人群中开展制暴防

卫训练等作系统的介绍。

通过学习,不仅使读者能正确掌握正当防卫的法律知识和制暴防卫的格斗技 术,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增强法律观念,提高防卫意识,学会防范与应对策略,安全 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现代制暴防卫技术的产生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资料介绍,当今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年有120万人因暴力伤 害而死亡,有370万人受重伤,250万人致残,78.5%以上的女性受到不同程度的 性侵犯,社会财富破坏与个人财产损失平均每年高达115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暴力犯罪的发案数量不断增多,暴力化程度越发严 重,恶性大案迭发。从全国刑事案件统计数据看,杀人、伤害、抢劫等典型的暴力犯 罪逐年大幅度上升。据公安机关2000年统计,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达6549起,同比 上升3.8%。刑事案件共造成4. 2万人死亡,10.9万人受伤,直接损失达126.4亿 元。据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统计,“八五”期间与“七五”期间的最后一年1990年 相比,行凶杀人案件增长23% ;故意伤害案件增长88%,抢劫案件增长19. 7% ,爆 炸、绑架勒索等暴力型犯罪也有明显增长。

上述统计数字显示,暴力犯罪呈逐年增多的态势,对社会治安的危害不断加 剧,其特点如下:


  1. 暴力手段愈发残忍


利益冲突的激化和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传播,促使暴力犯罪手段越来越野 蛮、越来越残忍,一些犯罪分子心狠手辣,抢劫并发杀人,凶杀又行强奸,伤害必欲 致死,甚至碎尸、焚尸。2000年9月1日,以张君为首的犯罪集团在常德持枪抢劫 运钞车,枪杀7人,重伤4人。由此案又深挖出该暴力集团的渝湘鄂系列持枪杀人 案,其暴力犯罪手段相当残忍,令全国震惊。

  1. 涉枪犯罪日益突出


涉枪犯罪日益突出,表明犯罪暴力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持枪作案,“杀 机”四伏,致人伤亡,极大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暴力化恶性升级的表现。 此种暴力犯罪发案数逐年增多,据统计,我国1994年年的涉枪犯罪分别比 1993年增加25.8%和21%,涉枪案件的高发区主要在沿海、边境地区,如广东、福 建、广西、海南以及东北地区等。以广东为例,1990年至1994年的涉枪发案数分 别为276起、331起、563起、839起、927起,逐年攀升。涉枪案件的犯罪类型主要 是抢劫银行及运钞车、抢劫出租车、绑架、武装贩毒、武装走私等。

  1. 青少年犯罪占大多数


所谓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14至25周岁的人所实施的犯罪。据天津市社会 科学院犯罪研究中心1993年对天津市入狱罪犯的调查,犯罪时使用了暴力的罪犯 中,18岁以下的占8. 6%,19岁至25岁的占55.6%,两项合计占64. 2% o由于种 种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断,没有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其他 方面的健康而系统的正面教育,因而思想空虚,缺乏理性,粗野放纵,无视道德和法 律。有人比喻青少年处于盲目与狂热的急风怒涛时期,不受理智约束而被情绪所 支配,一旦遇到矛盾冲突,往往以棍棒、利刃相见,不思利害,不计后果。

  1. 团伙暴力猖獗,甚至出现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暴力犯罪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革巨大,传统道德的规范功能相对减弱,致使暴力 犯罪案件增多,并且向犯罪分子拉帮结派、结成团伙的形式转化。暴力犯罪由个人 冲动趋向有组织、有预谋的实施。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大案,多为犯罪团伙所为, 而且团伙暴力犯罪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如天津市1994年判决集团犯罪案件为 81件,涉案341人;1995年判决集团犯罪案件99件,涉案802人,比1994年增加 T 22.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也产生了一些有黑社会性质的暴力犯罪集团,即主 要成员稳定,有严密的帮规约束,公然对抗社会法制,在权威型首犯的组织、策划下 称霸一方,并且拉笼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腐败分子,以构建保护伞的犯罪组织。司 法实践显示,具有某些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已经出现,诸如辽宁盖县“段氏”集 团、山西“狼帮”、云南平无街等,可视为黑社会雏形,其成员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 持械伤人,侮辱妇女,聚众抢劫,无恶不作,当地群众避之惟恐不及。在天津市,具 有黑社会特点的暴力团伙也有所露头,如1996年4月破获的毛永来为首的抢劫、 绑架、非法拘禁的案件等。

  1. 流窜作案比重增大,案件难以侦破


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财物的流动,同时也带来犯罪的流动。那些外出打工却 又谋职无门、生活无依靠、法制观念差的人则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而且他们一般会 选择偷盗、抢劫、绑票等犯罪类型。如抢劫出租车司机、绑架妇女儿童等案件绝大 多数是流动人口所为。另一方面,犯罪分子实施暴力后,大多“外漂”几年,以逃避 法律制裁。而其在四处流窜中,为维持生机,往往连续作案。震惊全国的晋冀鲁豫 系列杀人、抢劫、强奸案的犯罪嫌疑人杨新海先后残害78名受害人,其行踪诡秘, 流窜作案,地域跨度大,线索不易查找,故而侦破工作难度较大。

零点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4128名18 -6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 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 2005年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 年的3. 66分。通过对城乡居民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城镇居民的安全感小幅上 升,农村居民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四年中城乡居民治安安全感差距最大的 —次。

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自2003年首次回升以来出现连 续下降。此前,无论是国家统计局,还是作为民间调查机构的零点公司,得出的结 论都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直到2003年以前,我国公众社会治安安全 感一直呈下降态势。2003年后大幅回升,但从2004年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王太元就这一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 调查客观地反映了当前老百姓的社会心理状态。王太元认为,社会信息开放度增 加,各种负面报道开始增多,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尤其是现代社会, 国家将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死亡人数的报道“解禁”,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老 百姓了解到的这方面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发展的不 均衡,尤其是城乡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与之相关, 各种治安和犯罪现象也有上升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不均衡在客观上 加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导致了社会治安敏感度的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处于加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涉及暴力犯罪的案件数量 增多,案件级别也有上升的趋势。如暴力杀人案、劫持人质案、索财绑票案。改革 开放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勃勃生机是毋庸置疑的,随健康机体产生的一些 寄生物只不过是蚯蜉撼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身患小恙的机体,最好对症下药,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分析暴力犯罪产生乃至增长的原由,有以下几个 方面。

经济生活的反差,引发心理冲突和行为失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调整。在逐步 实施过程中,人们基于自身利益而普遍感觉到的外显性变化,则是拉开收入差别和 消费档次,加剧了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迫切感。大款显阔的刺激、消费的攀比所 引发的心理震荡作为“中介”因素,使经济生活的变革成为暴力犯罪增多的原发性 动因。城市的一些年轻人,看到少时伙伴、老同学在经济开放搞活中“暴富”,心理 冲突加剧,萌生一种“被剥夺感”;农村的“打工仔”们置身于城市的现代消费氛围 中,心理挫折则可能转化为暴力谋财的攻击性行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现代企业 制度的建立等,造成大量的待业和隐形待业群体,这一群体又普遍地感到心理不平 衡。这些均进一步加剧心理冲突,成为暴力犯罪的催化剂。大量的持械抢劫、杀人 越货、绑架勒索等以疯狂夺取钱物为目标的暴力犯罪,大多存在一种狭隘而可悲的 “愤愤不平”心理。

  1. 行乐私欲的社会思潮


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守社会规则,不能在个人自利的过程中侵犯他人利 益,这是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

物质奢侈和消费攀比。改革开放是以中国经济几乎停滞发展的低起点 起步的,当时过度强调了物质利益的导向性。导向性偏颇产生的后果是人们精神 追求减弱,形成盲目的拜金主义和“物欲观”。精神上越空虚,对物质的支配欲望 就越强烈,从众心理还会促使脱离实际需要的消费攀比和超前消费。

追求享乐和构造疯狂。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声色犬马的感官刺激,一 些缺乏自我道德约束和积极追求的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在对享乐的追逐中彻 底放纵自己,麻痹自己,以至于失去理智和控制,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疯狂事情。

向往惬意和不择手段。没有责任感的轻松,就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 为一己之利可以为所欲为,恣意妄行。对目标的狭隘追求,使有些人迷失了实现手 段的合法性。

由欲望所培植起来的及时行乐的个人私欲,在不加约束的主观情绪激励下而 失去了应该加以控制的限度,并在各种不正常的内心体验与超前联想中,演变成一 种社会所无法容忍的危险倾向。

  1. 悖德社会倾向


一些人缺乏用法律和其他制度化手段保护自己权利的能力,矛盾激化到一定 程度,他们就会用非常规的方式,甚至是用非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由此对社会稳 定构成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

生存危机和极端心理走向。市场经济的运行部分地打破了中国传统用 工的组织体系,出现了以企业破产所导致的下岗,以及农村富裕劳力进城而形成的 社会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所发生的就业危机。另外,包括某些追求享乐与不劳而 获心态所萌发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转化为一种与社会对立的心理。一旦时机成 熟,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

公平失重和道德指责。在社会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太公平的现 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付出和收益不相适应、“权力寻租”等等公平失衡现象。

贫富不均和大众财产理论。根据刘祖云教授在《从传统到现代》一书中 对我国贫富差距的研究来看,在20年间,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 国际上中等贫富差距的国家。贫富的差距造成社会成员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低 收入群体,对那些用非法手段致富的行径深恶痛绝,容易激发逆反心态。而对本来 就有道德缺陷的人来说,他会理直气壮地仿效以权谋私者,通过各种暴力手段来掠 夺民众的财富。

腐败现象和厚黑主义。掌握公共权力者,不正当地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 私利,这大大侵蚀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和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同时,厚黑主义与 腐败现象相随而生。公平与正义是道德的基础,否则必然导致悖德社会倾向的出 现,而悖德社会倾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种种因素使得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 过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

浏览4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