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求等级制、宗法制的另一结果则是重男轻女。本来,按 照道教“阴阳互根"的思想,要求实现男女并重,然而受儒家 思想影响,武术大多传男不传女,虽不乏吕四娘之巾帼,然毕 竟少见。

以上是传统武术文化对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融摄。其 次,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又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特别 是受政治、文化的制约,因为经济、文化的影响是以政治、文 化为中介的。

当传统武术文化适应统治阶级利益时,往往为统治阶级利 用,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文化 324

的发展。据《明末纪事补遗》记载:洪武年间,廷臣两次请求 设立武举,不许。朱元璋下诏令武官及子弟都入太学,既学文 又学武。由于统治阶级提倡,这一时期,我国武术文化十分繁 荣,大有百家争鸣之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以儒家为正 统的封建社会,武术文化实际是处于“器”的地位,这样的地 位决定它在与统治阶级利益相悖时,就必然遭到摧残。元代统 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禁止民间私藏武器,连“民间有藏铁尺、 铁骨片及含刀铁柱杖”及一般“聚众围猎“弄枪棒"、“习武 艺”也一概禁绝。对人民集会结社,则更是严厉禁止。清王朝 也是如此,先后两次以少林寺广纳明遗臣为名火烧少林。但是, 尽管统治阶级压抑武术文化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还是 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发展下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 明珠。

以上,我们立足于传统文化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武术文 化的特点、内涵、思维方式及与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这只是一家之言,我们认为,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武 术文化进行系统反思已是当务之急,这里仅以一孔之见作引玉 之砖,愿同大家商讨。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诸多 社会领域中的长处和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我 们把这种文化体系称为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文化的内容丰 富,结构复杂,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1.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

每一种事物,只有在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才能真正

把握它的本质。在分析事物内涵之前,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外延, 中国武术文化也是如此,研究中国武术文化,首先应弄清它在 中国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方式、程 度等问题。

与中国武术文化有关的研究领域是:


  • 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五行、八卦理论;

  • 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与道家思想;

  • 宗教与寺院文化;

  • 戏剧,杂技;

  • 中国古代有关的壁画;

  • 古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中的武术的运用与对武术发展 所起的作用;

  • 文学,特别是武打小说,开创了以武术为载体的文化形 态;

  • 民间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

  • 武术自身的技击规律和技击特点;

  • 中国古代兵法;


⑪中国医学,等等。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文化所研究的内容是广泛 的,它并不仅仅是研究技击本身,还要透过技击这种表面现象, 去分析与揭示其本质与规律,以及体现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如 武术伦理观与武术价值观等重要内容。

武术文化具有三要素: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武术文 化的各种内容都由此展开。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 使得中国武术文化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与稳定的文化形 态,并赋予了它深沉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性,表现出 独特的气质与精神。

因而,对于武术文化,我们可以有如下定义:所谓武术文 化,乃指包括武术技击在内的与武术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是 对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与价值观的反映或说是系统工程。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武术文化不仅包括各种流派的拳术、器械、对练与实战等 技术,也包括与武术有关的其他方面,主要是从技击所延伸出 来的伦理观与价值观等社会内容;

武术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环境,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 文化环境与中国这一地理环境,因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质;

武术文化以武术为载体,是一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文化是一个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动态开放体系。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我们特选择武术文化的 结构这一视角以求“取一面而窥全局

2.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

前面已提到,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稳 定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武术技击观; ②武术伦理观;③武术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形成了完整的武术文化构架。(见下图)

(注: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指历史文化中那些 影响深远、并直接对现代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内在要素。它是中 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创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自觉不自觉 的影响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 的文化形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人的 思维方式,而对武术技击观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武术在社会 中的认可程度、普及程度、分布状况、范围与特征等。这就是 武术文化中总可见到传统文化影子的原因所在,从以下论述中 可分明地见到这一点。)

  • 武术技击观


技击,是武术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武术的原 始功能与最重要的内容。技击是武术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特征,是 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显著标志。因而,也可以说,武术技击 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这一载体,武术文化就成了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是由于技击,中华武术才成其为武术。武 术技击的目的在于健身与防身,武术的健身与防身功能,是武 术取信与民、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技击在武术中的重要意义,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技击观,我们称其为武术技击观。 所谓武术技击观乃指有关武术技击的方法体系、技术体系、规 律体系,以及人们对技击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观点。它解决了 武术的运用时机问题与对技击规律的认识问题。

中国武术的技击观是辩证的,这是它的首要特征。也就是 说,在武术技击观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武术文献与 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对立统一的内容,如动静、虚 实、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开合等辩证法术语,这是其表 现之一。更重要的表现是,它对成功地运用辩证法思维解决了 伤害与反伤害这一尖锐的矛盾。我们知道,技击是伤害人的,但 武术技击观则认为中国武术是自我保护性的,不应伤害过度.这 就是说,武术技击观是适应武术技击的伤害性和非伤害性(即 非人情与人伦的人情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 是伤害与反伤害的对立统一观。因而它恪守的一个律条,类似 于毛泽东所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 人”这一论断,并且“犯人”时还要适可而止,以治服为度。

比如,太极拳以健身为根本目的,被称为“健身的武术”, 而防身功能也不可忽视。但仔细分析,其防身功能只不过是健 身这一根本目的的一种延伸而已。因而,太极拳的技击观反对 走极端,主张“自然无为”、“人取我予,虚己须物”、“舍己从 人”,提倡技击的适可而止,反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并认为技 击为不得已而行之,不可乱施妄为,主张“斗智不斗勇”、“斗 技不斗力”,不主张以力服人,而是提倡“四两拨千斤气虽然 它主张技击过程中心狠手毒,“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但 它毕竟是一种文明技击观,是包含了 “礼”的意蕴的技击观,这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精神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 想在技击观中的具体体现。

顺便提一下,中国武术技击观是与西方格斗观截然不同的, 西方也有类似技击与格斗的内容,其原始功能却都是为了制 敌。由于产生的环境与发展经历不同,致使二者在技击观上分 道扬镰。如中国武术主张“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技击上 要求力蕴于内而发于外,而西方格斗观则主张强劲制敌,不死 即伤,以胜为快。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武术 文化在技击观上带有浓重的社会意味,比如法律意识与伦理观

  • 武术价值观


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价值观,中 国武术也是如此。所谓武术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基于武术对个 人或社会的意义及功能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可分 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个人价值又可分为壮内强外 的健身价值、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审 美价值与娱乐价值。从社会价值来看,武术具有培养中华民族 精神的教育价值与保家卫国的军事价值,在古代还有着开国立 业的政治价值。

中国武术价值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如受到道 家思想影响,强调“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顺其自然”、保 存自己,而不主张与人强争胜负的打法,逐渐使习武者养成与 人为善、敦厚处世、包容万物的气度;另一方面,在其发展过 程中,也被注入了儒家思想的血液,从而形成了 “自强不息”的 磅礴气势和为他人鸣不平的武家传统。

尽管如此,它也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受到宗教价值 观的影响,表现出向往寺院生活、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人生 态度。这在今天已成为国人所不齿的价值观,应受到严厉的批 评。

浏览4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