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古老的中国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1915年4月,在天 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 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 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 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1916年,精武体育会派教师在上海中华铁路学校传授武术(图2-60)。 民国初期,上海市广东小学7〜15岁学生的体育课设有武术

在体育教学中,大学(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已把武术(当时称国术)列 为课程之一。历次规定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均提出了武术,虽为点缀,确已 开了先例。

四是武术研究的逐渐开展。从古代延传下来的武术,虽带有古代哲学 思想的色彩和中医学、保健养生学等方面的认识价值,但是仅停留在这个 基础上,不进一步对其研究和认识,就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尤其是 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欧美体育项目的大量传入,使人们感到传统武术 也要走科学化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开始用新的观念去认识。他们整理研究传 统武术,考证武术的历史渊源。武术史家唐豪在这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 献。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对武术与体育,武术 与传统文化作了一定的探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还出版了一大批整 理传统武术的专著,著述之丰者当推姜容樵。姜容樵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 编审处处长,主编了《国术周刊》和各种武术教材。

此外还大量总结传统套路,编写了包括传统套路及其练法、用法等武 术之作。如孙禄堂的《八卦掌学》、《太极拳学》,陈微明的《太极拳术》等。

这一时期人们还有意识涉及武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问题。如《形意拳 术诀微》中专立“运动筋肉说"为一章;《太极拳浅说》中有“太极拳与心理 学之关系”、“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力学之关系”等。

辛亥革命后,清末因“庚子事变”而一度低沉的武术活动,逐步活跃起 来。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招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 旨的武术组织。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会等 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外,还有中华尚 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除1911年成立的中华武士会外,还有道德 武术研究会等十余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当数精武体育会。

1909年冬,西洋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演出时诬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因而激起爱国人士的极大义愤,在同盟会陈其美、农劲茹等提议下,邀请扬 名华北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到沪与奥波音擂台比武一决高低。1910年4 月霍元甲来到上海,奥却闻风而逃,不战自败。为弘扬中华武术,培养革命 力量,在陈其美、农劲菰的积极倡导下,霍元甲在上海闸北王家宅创办中国 精武体操会,成立日期是1910年7月7日,会长农劲菰,首批入会学员共 73人,其中有陈其美、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人。

霍元甲在上海时受邀与日本柔道会教师较量,霍元甲胜。从此日本人 与霍结下怨恨,日医秋野以慢性烂肺药给霍服用,使霍的咯血病加剧,最后 医治无效而逝世。霍元甲自应邀来沪至被日人所害,时仅6个月。

中国精武体操会从1916年4月迁入新会舍并易名为上海精武体育 会。3名主事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开拓精武事 业。其后的几十年精武体育会经历了 3个时期:壮大与繁荣时期(1916- 1924),艰难与维持时期(1925—1949),恢复与振兴时期(1949—2005)o

精武体育会的事业能得到长足发展是与孙中山先生的关怀与支持分 不开的。

1916年11月5日,孙中山首次出现在精武体育会所举行的技击高级 班毕业典礼上,他应邀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技击有益于身体,国人必须致 力于技击。

1919年孙先生为《精武本纪》作序,他在序中更进一步阐述技击的重 要,目的就是要唤起人民重视技击术,参加技击运动,以达到强国强种。

在精武体育会建会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尚武精神”的横 匾

精武精神: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会员守则:

人物:三有训练、积有全能。

人格:公正廉明、尊人重己。

风度:诚实坦白、博爱和平。

言行:坐言起行、证以事实。

信守:一言一诺、重于订约。

守时:约会守时、不求原谅。

正义:尊重正义、不讲私情。

服务:非以正义、乃役予人。

福利:乃予于人,非取诸人。

友谊:爱己及人,视同兄弟。

会徽:会徽为盾形,含义是“取防卫之意,武术应以保身卫国,非以攻 人”。盾形上方有黄、兰、红三颗星,含义有二:其一黄星代表体育,兰星代 表智育、红星代表德育,体现出来精武体育会的宗旨为“体、智、德”三方面 发展。其二,精武会当年武术训练分三级,每两年训练为一期,第一期结业 可取得黄星(第一级),第二期结业增加兰星(第二级),第三期结业者再增 加红星(第三级)。

精武体育会的历史功绩:

一弘扬中华武术,使武术走出低谷走向繁荣,给武术赋予健身强国的 含意。

二是变革了武术的旧式传授方法,输入现代教育思想,摒弃门户之见, 熔各派于一炉,开创了各派武术各扬所长,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从而使中华 武术走出国门。

三是确立了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 精神。

四是使精武体育会成为以武术为主,发展现代体育,倡导乃武乃文,发 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以体育人的新型体育团体。

五是把精武事业推向全国,走向海外,使精武体育会成为遍布世界各 地具有华人特色的体育社团。

1927年底张之江和李景林、王子平、庞玉森、高振东、马英图、柳印虎 等人在南京共同创建了武术研究所,并向中央申请获准把“武术”改为“国 术",使之与国旗、国歌、国画、国徽齐名。被列为“国术”的武术由一门普 通的技击术上升到国术的高度,“国术”这一提法使武术的社会地位大大提 升,促使武术的发展在民国中期掀起一个高潮。

1928年3月,武术研究所得到当时行政院的支持改组为中央国术馆, 张之江任馆长直至最后。在中央国术馆的带动下,全国各省市县几乎都成 立了国术馆,从而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掀起波及全国的习 武浪潮,习武情绪空前高涨,武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普及。

中央国术馆将武当、少林合二为一,改为以拳种划分的方式,不仅消除 了门派之见,而且各拳种之间相互吸取特长,交流武术思想。国术馆集思 广益,创办出版了《国术周刊》、《中央国术旬刊》、《国术统一月刊》等武术 刊物,旗帜鲜明地发扬武术。

1933年张之江率武术代表访问日本,巡回表演。回国后创办了中央 国术馆国术体习所,初为中专性质,次年馆、校分立,改名为国术体育学校。 1936年易名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并升格为大专,这是我国以武术为主 课的第一所高等学校,由张之江任校长,直至1945年迁到天津。国立国术 体育专科学校以强国强种、卫家卫国为办学方针,以国术与体育并重,培养 全才师资为宗旨,并高额特聘大批体育名家及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大胆借 鉴西方体育发展模式。从而突破了中西体育界限,将大量西方体育的训练 模式、教学模式与竞赛模式引入武术。培养了许多武术优秀人才。

1936年,我国武术队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进行表演,轰动世界。1930 年.1936年,武术代表团分别赴日本、南洋和柏林进行了三次出访,精彩而 成功的表演,引起了强烈轰动,扩大了武术的国际影响。这不仅有力地宣 传了武术,而且拉开了近代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

浏览1,9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