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宋元时期的战争促进了军队武艺的发展。宋元时期,战争不断, 有战争必有武艺,选拔士兵、将领皆以武为准,这样必然促进了武艺的发 展。双方为了打败对方,都力争改善和丰富武器的种类,在宋代已出现了 十八般兵器之说。而且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爱国将领,岳飞(图2-54)就 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岳飞少年时,刻苦习武,练就一身高强的武艺,他总 结并创新了许多枪法,后人称为“岳家枪气“岳家枪”至今还在流传。岳飞 不仅武艺高强,他还熟读兵书,通晓各种领兵、用兵之法,成为能文能武、统 领军队的著名将领。他还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军队,人称岳 家军。岳家军个个都武艺高强,勇猛无比,并且懂得兵法和阵法。当时岳 家军威震敌胆,屡败金兵,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以武报国的事迹为后人 传颂,成为民族英雄。

其次,民间武术组织在宋元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古代的士兵主要来自 农民,军队的武艺发展势必影响民间习武热情。在农村,农民平时务农,农 闲习武,所以民间的习武活动也很盛行。宋元时期,由于外来侵略和统治 者的腐败无能,农民一来要抵御外来的侵扰,又要挣脱统治者的沉重压迫, 所以武术成为他们防身抗暴、防止外族侵略的工具。因此,民间习武之风 骤起,由民间自愿结合的武术组织“社”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现,“社"有社 规,就是大家必须遵守的社约,社头由武艺高强的人担任负责传授拳术和器械。宋代组织的社有以练习射弩为主的“锦标社”;有以习枪弄棒为主的 “英略社”,还有练相扑的“角抵社”等,都是当时有名的习武之社。这些社 团的建立,更加促使人们习武、健身、抗击外来侵略,也为武艺的发展提供 了场所,使武艺在不断地交流切磋中得到发展。

再有,武术套路在宋元时期发展很快。宋时,由于表演和训练的需要, 套路技术发展较快,而且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出现了以练武为生的职业 艺人,且人数很多,其中还有女的。为了适应表演的需要,套路已从表演角 度考虑,多讲究身法、花法、劲力、节奏套路布局。每练一套,有起势、有收 势,在练拳前后要行礼,以表示礼貌,然后再开始做动作。宋代的套路有拳 术套路、棍术套路,有枪对牌、剑对牌等对练套路。除这些套路外,还有集 体武术套路表演,表演时,有百余人参加,有击锣指挥者,声势颇为浩大。 元代,统治者一方面在军队开展骑、射、摔跤等项目,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对民间武术百般摧残,以防止人民反抗,两者之间甚为矛盾,但从 整体上看,民间武术仍然在困难中向前发展。

明代

明代的武术由于当时的太平盛世,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明代军队中的 练武,总是以军事实用为标准,讲究每一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和实效,虽然当 时人们已认识到武艺具有健身的功能,但在军队中仍然以它的攻防作用为 主,而对一些不太实用的花拳绣腿不太注重。所以在士兵习武中,排除了 一些只图好看而无制敌含义的花架子,使军事武艺朝着“遇敌制胜”,注重 实效的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从健身、表演效果的角度来看,一些在战斗 中没有大用处的“花法”和看起来甚为潇洒动人的“左右周旋,满遍花草”的 “虚套”却深受群众喜爱。两种不同的武艺吸收,互为补充,各自按着自己 的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其中一种武艺将逐步从军事作战中分离出来,慢慢 演变成体育项目。对抗性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在明代得到发展并形 成了诸多技术流派。在明代,套路运动进一步发展、完善而趋于成型。套 路运动不再是一些攻防格斗动作的简单堆积,有了起式和收式,有了将各 种攻防动作完整地连接起来的“左右周旋”性衔接动作,也有一些引人入胜 的招数,“花法”套路练习时,注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套路演练技巧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我们说,到明代武术套路运动基本成型。

明代的武术技术流派很多,如拳术中戚继光的三十二势(图2-55),陈 王庭的太极拳等;枪术中的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等等。由于各种新流 派林立,又有了“内家”和“外家”的说法,“内家”拳从劲力、击法上看有明 显特点,它以静制动、借力还力,以柔克刚,以气运力等,而“外家拳”主要 是硬打硬进。

明代有许多武术专著问世。这些武术专著,对促进各流派的形成和互 相借鉴吸收,及各种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有唐顺之的《武 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程宗猷等人的《耕余剩技》、俞大猷的《剑经》 等。这些著作在讲述套路、攻防方法和动作时,都用图文记录了套路的动 作招数及路线等,至此改变了武术只能口传身授的历史。武术著作的出现 加快了武术发展速度。

武术的各种兵器技术在明代有很大发展。刀术在明代的迅速发展,主 要是倭寇入侵使然。在倭寇入侵前,军队大都使用刀,当倭寇入侵时,所使 用的倭刀竟然比中国刀更厉害。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倭刀的优点,倭刀比我 国的刀长,而且倭寇的刀技也比我们精熟,所以我军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吸 收了倭刀的优点,研究出“辛酉刀法”(图2-56),由于倭刀的输入,大大丰 富了中国刀法。到明末清初时,人们已将刀法归纳为13法,即为劈、打、 磕、扎、砍、披、提、托、老、嫩、迟、急,和六法:缠、滑、拨、擦、抽、截。我们现 在演练刀法出自13法又六法。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刀术的套路图。说明明 代刀法的发展和刀术套路的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明代的棍术也有很大的发展。棍被武术家视为“诸器之本”,颇受重 视,故而竞相发展,形成许多门派。明代流行的棍术有少林棍(图2-57)、 青田棍、巴子棍、牛家棒等。少林棍除棍粗重外,在棍法上突出大劈大挂的 动作,在平倭寇中,对付较轻的倭刀起了作用。明代棍术理论也有发展,如 戚继光的“短兵长用说”,前述俞大猷的《剑经》等,这些理论对后世棍术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枪乃百器之王,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明代枪术门派有扬名天下的杨 氏梨花枪(图2-58),还有沙家枪、内家枪、石家枪、马家枪、李家短枪、张飞 神枪、六合枪等。明代枪术技术上的又一发展是长兵能短用。这一特点为 枪术的步法、身法、枪法及战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明代还出现了论 述枪法的著作,如唐顺之的《枪》、戚继光的《长枪总说篇》和程宗猷的《长枪法选》等。在这些著作中,武术家们不仅收集了大量枪术资料,而且研究 了各派枪法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使枪术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 阶段。

明代武术的巨大发展,造就了 一批武林名家,他们的事迹和对武术事 业所作出的贡献,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戚继光,史书上经常提到他,大家 都知道他是我国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其实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武 术家。张松溪是明代武当松溪派内家拳的创始人。

明代十八般武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 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镐,十四殳,十五杈,十六钳头,十七棉线套 索,十八白打(《五杂俎》明谢肇)。

明神宗万历天启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载:“武艺十八事:一弓, 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 三挝,十四棍,十五杈,十六钳头,十七绵绳,十八白打。”

清代

清代社会局面一直动荡不安,清政府一度限制练武活动。但由于明代 的习武之风,在民间根植极深,故而清代的武术在民间的发展未被阻止,各 流派繁荣出现。如各式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南拳、炮锤拳等, 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而且各流派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套路运动 也在清朝得到迅猛发展。此时武术的另一特点是由于火器的使用,使武术 从战争中退下来,逐渐发展成为体育项目。古代的武举制,为推动武术的 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到了清代,武举制的发展到了巅峰,它的考试程序 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科。“童试”为初试,非幼童之意。每2年举 行一次,分县、府、院三级考试。“乡试”3年一次,在北京及各省城举行,考 中者为“武举人气“会试”每3年一次,考期在乡试次年九月,由兵部主持,

考取者称“武举进士”。“殿试”是于会试之后的十月举行。由皇帝及皇帝 委派的大臣主持。应试者为会试中考取的武举进士。殿试成绩分为三等, 即一、二、三甲。第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第一名叫“武状元”,第二 名叫“武榜眼”,第三名叫“武探花";二甲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赐“同武进 士出身”。榜张挂于北京西长安门外。武进士定甲之后,分别以武职录用。 清末,由于火器在战争中广泛使用,冷兵器已完全退出了战场,武术一直伴 随战争和军队的需要而发展的历史也结束了。所以当时很完善的武举制 度已不再适用,于是光绪皇帝不得不下令废除武举制度。自此,武术完全 转入民间,逐步发展成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 就展开了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与此同时,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阶 级压迫的起义也风起云涌,武术作为反侵略、反封建压迫的战斗手段,得到 空前的发展。清朝前期,我国各地已形成了众多的拳械门派与练功法,处 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此时的反侵略斗争和各族人民的起义对这个过程 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各民族不同门派的拳、义在交流和辗转传播中支派 递分,内容更为丰富。尤其是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 以及义和团运动对推动这一时期南北方民间武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伴随 着城市平民阶层势力的扩大和农民革命运动向城市的延伸,城市武术也有 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人习武浪潮。此时,很多妇女和少年 儿童也加入到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行列,使武术在妇女和少年儿童中也 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

鸦片战争前,广东各地乡村就素有习武的传统,乡中设有“更练馆”,它 既是习武场所,又是地方武装所在地。乡中更练,负责保卫治安,历代相 传,到了现在,更练馆已被众多的武馆所代替。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英雄韦 绍光和颜浩长都精通武术。韦绍光身材高大,懂拳术,常在村中武馆与乡 人练功。颜浩长因擅长武艺,人称“定拳长"。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所到 之处,都遇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而武术成了人民群众同敌人作战的主要 手段。由于城乡人民经常共同战斗,所以使各地传习的武术得到空前的交 流。大规模的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虽然像以往一样是以农民为基本 力量,但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众多拳械门派不断发展的时期,所以它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门派的拳械交流与发展,同时也使众多的妇女和 儿童加入了习武行列,这都使中国武术在极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19世 纪末,军旅武术在军事上的落后性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1890年义和 团运动的失败和1901年武举的废除,彻底结束了军旅武术的历史,从此中 国武术完全是民间武术的内容了。而此时的民间武术经明清两代的演变, 也已经演变成兼有多种锻炼方式,有众多门派和大量套路的运动了。清朝 时拳派更加繁杂,有少林拳、太祖拳、通臂拳、大红拳、小红拳、二郎拳、路 行拳、罗汉拳、地躺拳,还有太极拳、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戳脚、形意 拳、八卦拳、秘踪拳,等等。清代发展起来的拳种,不但流派繁衍,而且拳 谱、拳理和套路都在不断发展,内容主要以拳为主要部分,不但包括踢、打、 摔、拿各种技法,而且与导引养生结合,既自卫防身,又强身健体。各拳种 的器械套路也逐渐向多而杂的方向发展,清代的武术完全从军队中脱离出 来,逐渐成为体育活动,武术本身也日趋完善。清代的武术名家层出不穷, 如陈王廷、甘凤池、杨福魁、孙禄堂,单刀李存义,义侠大刀王五等,他们有 高深武功并对武术事业有杰出贡献。

浏览1,6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