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杂剧的名称还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指傀儡戏,有时也指角抵 一类的技艺。在当时的汴京,最受欢迎的杂剧可能要算《目莲救母》。《东 京梦华录-中元节》说:“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莲救母》杂剧,直至 十五日止,观者增倍。”《目莲救母》是一出武打戏,大多是演员们的武术表 演,如“外扮武将上舞介”、“净生接长人上舞枪介”等,充满了整个剧情,一 出戏要演七八天。正因为有武打的精彩场面而受到观众的欢迎。据《东京 梦华录》载,北宋末年的杂剧已有“棹刀、蛮牌”、“小儿相扑"、“杂剧"、“角 抵”一类的技艺。南宋时杂剧,在各种技艺中成为首要的品类。《都城纪 胜-瓦舍众伎》中说:“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杂剧 中,未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二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 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最后还有后散段'杂扮‘”。宋代杂剧中也有武 艺的内容。现存《永乐大典-戏文》中有《张协状元》一出,戏文中有“十八 般武艺"之说。宋杂剧《飞刀对箭》中也有武打的场面。除了杂剧,傀儡戏 也是宋代民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它利用各类偶人可以作多种题材的表演。 据《都城纪胜》载,傀儡戏主要表演烟粉灵怪故事以及铁骑公案之类的题 材。由于用偶人表演,所以更宜于演“多虚少实”的神鬼及打斗故事。宋代 小说讲经史中,更常常是离不开朴刀、棍棒等打斗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 如“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气

一部《水浒传》中描写有武打名目的约250次,包括十八般兵器和徒手 武艺的内容。《水浒传》第二回:“史进每请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从头指 教。”除了兵器武艺外,还形象描写了诸多具体的武艺动作,有“拨草寻蛇 势”、“旗鼓势”、“鸳鸯势”等。《水浒传》虽成书于元代,但所写的是宋代故 事,从中也反映出宋代的武艺内容。


  1. 角力与《角力记》


据《宋史-艺文志-卷五》记载,《角力记》的作者是调露子,但调露子 的真实姓名和年代还有待考证。是较早记载角抵手搏的武术专著,是珍贵 的武术资料。《角力记》全书共分述旨、名目、考古、出处、杂说第几个部 分。它详细地介绍了摔跤名称的演变,有的称“相搏”,有的叫“角抵”、“相 报”、“角力”、“手搏”、“拍张”等。《角力记》中还记载了古代摔跤的规则: 只能是两人徒手互相角力,即使在两军阵前,摔跤赌胜也不许其他将士协 助。倘有一人手持兵刃,那就不能算作摔跤。至于比赛时间和采用的动 作,在《角力记》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拳打脚踢、夹头颈和扭关节等, 但最终必须把对方摔倒或使之失去战斗力才算获胜。《角力记》的后部分 记载了摔跤比赛的实况,其中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角抵对”表 演时,经常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角力记》的作者对角力的产生和发展 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角力作了公正的评价,在书中充满感情地 讲“唯力也,诣然独存气 作者实事求是地从民俗的崇尚、社会的发展、地理 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角力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角力作为徒手搏斗较量力的含义来讲,最早出现于战国中期,《庄 子-人间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则 说明角力在当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荀子-议兵》所谓“齐人隆技击”。 孟康注《汉书-刑法志》“齐愍以技击强”云:“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 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这种以“搏”为主的“技击”发展到汉, 便是“手搏”。《汉书'艺文志》记“手搏六篇”,就是先秦以来技击相搏等方 面的总结。

古人所说的角力,范围很广泛,用单一的摔跤、或相仆、或拳术、或武术 来说明它都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角力”一词的意思,从广义来说,是比较 力量,甚至连军事力量的决胜负也称“角力气 狭义的古代角力是指以徒手 搏击,把对方摔倒于地,可置对方于伤,也可置对方于死。多以叙述成分出 现在句子中,作为专用名词,那还是东汉后期才开始出现的。至于形成单 一性的运动项目,专指摔跤而言则是近代的事了。

在宋代(960—1279)的300多年间,同时还存在着其他四个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辽(907—1125),西夏(1038—1227),金(1115—1234),大蒙 古国(1206—1271)。辽的习武活动(契丹人),善骑射,全民皆兵,也喜角 抵。金的习武活动,善骑射、兵器多为骨朵。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的多 民族的政权,人人善骑射,由于西夏地处丝绸之路,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 兵器的制造上非常精良。

二、元代

1206年,铁木真被公推为“大汗”,号“成吉思汗”,正式成立了大蒙古 国。蒙古人善骑射。蒙古铁骑在70多年间横扫了欧亚大陆,灭西辽 (1218),灭西夏(1227),攻占莫斯科(1238),维也纳(1241),占领巴格达

(1258),大马士革(1260),灭南宋(1279),从朝鲜半岛到中欧,从广州到巴 格达,都统一在一个空前绝后的政治霸权之下。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1279年攻灭南宋,统 一了全国。元代为巩固其政权,建立了拥有十万士兵的常备军,同时又成 立了一万名的侍卫军。据史料介绍,元代军队训练除安排了蒙古族擅长的 骑马、射箭、摔跤项目外,仍保留了传统武术的主要项目,如剑(单、双)、刀 (单、双)、枪、棍、槌、斧等。《元史》载,国宝“击剑学书”;邓弼“善双剑”;王 英“善用刀,号之曰刀王”;别的因“善刀舞,尤精骑射”,等等。说明元军中 武术高手不少。军队中武术的开展,使武术这一传统项目在元代得到继 承,并非因元代禁习武艺而使武术中断。元军善骑射,用标枪,短刀短剑随 身带,双刀技术很高。

元朝为了自己的统治,建立民族等级制度。竟先后十多次下禁令,不 许汉人收藏兵器、制造兵器,不许练武、打猎。但元代毕竟是我国历史上又 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各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体育活动也得到 进一步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此,元代武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仍有所发展。 纵使元代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严禁民间尤 其是汉族练习武艺、角抵等运动,但是,武术仍以不同方式沿袭、生存、发展 下来。史料表明金元时期的“角抵”中,不完全是摔跤、相扑,有时还夹杂着 拳击之术。元代诗人胡祗遁《紫金山大全集-相扑二首》描写元大都角抵 表演赛,诗云:“满前丝竹厌繁浓,勾引耽耽角抵雄;毒手老拳毋借让,助欢 鼓勇兴无穷。臂缠红锦绣裆襦,虎搏龙拿战两夫;自古都人元尚气,摩肩累 迹隘康衢。”诗中描写了元大都人们踊跃观看角抵的盛况。从描述中可以 看出在当时的角抵中,还有拳击、擒拿的动作,不完全是摔跤。

  1. 元曲对武术的促进


元曲,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是一颗明珠。元代人民在当时“禁习武艺”的 情况下,巧妙地利用戏剧这一特殊艺术,将曲艺与武艺结合起来。以曲艺 为门面,以武术为表演内容,以舞台为阵地,融曲艺、武艺为一体,既丰富了 曲艺的表现力,又合法地保留与发展了武术套路技术,实为中国古代武术 发展的绝妙手法。元曲舞台对武术产生了以下效果:

会聚了不少会武的民间艺人,保存了一批武术人才。

(2) 通过舞台练武,保留和发展了武术套路技术。

(3) 曲艺与武艺相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使一些套路技术艺术 化,提高了武术套路的观赏价值。据史载,元代与武艺有关的剧目有:《李 逵负荆》、《关大王单刀会》、《单鞭夺槊》、《关张赴西蜀梦》、《三战吕布》、 《梦断杨贵妃》、《追韩信》等,不少剧目都有武打出现,斧、刀、鞭、剑、枪等 长短器械都有所体现。

(4) 通过舞台演出,使武术更加深入人心。

十八般武艺之说在元代已经广为流传,元代流行民间的戏曲唱本《敬 德不服老》中唱道:“想着俺初降唐时分,恃君竭力正其身;凭一十八般武 艺,定六十四处征尘”;“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而关 于“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最早见于施耐庵所著小说《水浒传》第二回, 史进“十八般武艺,矛、槌、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 棒与枪、扒,——学得精熟”。后人对十八般武艺的内容也有多种记述,所 列项目不尽相同。明人谢肇湖在《五杂俎》记载“十八般武艺”为:“弓、弩、 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铜、挝、殳、叉、把(爬头)、锦绳、白打”。实 际上,武艺远不止十八般。“十八般”也可理解为众多之意。

  1. 那达慕运动会


那达慕运动会是蒙古族人民的体育盛会。“那达慕”是蒙语,译成汉语 是“三项比赛”的意思。三项比赛指射箭、赛马、摔跤。该运动会每年秋季 (约七八月)举行。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都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以放牧射猎为生,因 此,练就了骑马、射箭的高超技能,“三项比赛”也成了他们的民族爱好。那 达慕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后,宗教内容逐步减弱, 三项比赛依然进行,形成了“那达慕运动大会''的形式。后来,比赛内容增 加了象棋、歌舞等。那达慕每年举行,客观上对武艺产生了全面影响,促进 了民间习武活动。

总之,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融合时期,元代统治者禁止民间习 武,对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传统的武术仍然在民间 有一定的流传。武术与戏曲结合搬上舞台,进一步丰富了武术的艺术感染 力,促进了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而“十八般武艺”名称的出现,为后世武术家整理、归纳武术内容提供了基本思路。

浏览9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