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宋代军队的武艺表演也很盛行,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二《兵 四》载:“太宗选军中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凌空绕身,承接妙捷 如神。每契丹使至,赐宴,乃出以示之。凡数百辈袒褐操梃刃而入,各献其 技,霜锋雪愕,飞耀满空。及亲征太原,巡城耀武,必以剑舞前导,观者神 耸。”这种看起来令人“神耸”的徒步集体表演,一方面声势增大了,另一方 面难度和实用性都明显减退。
宋代武举,始于宋仁宗。先试骑射,然后试策。“以策为去留,弓马为 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后来,虽然也 曾设立武学和恢复武举,以马射、步射、武艺、策略作为教学和考试,但是并 不被人重视。
宋代武举考试程序分四级:比试、解试、省试、殿试。
考试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武艺和程文。武艺常分弓步射、弓马射、 弩踏、抡使刀枪器械等课目。程文包括策问与墨义。所谓墨义试,即讲释 《韬》、《略》、《孙》、《吴》、《司马》诸兵书大义,“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说解 释义理明畅者为通”。所谓策问,即以时务边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问题, 限七百字成文。
宋代武举考试内容兼顾文武最大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武艺人向文武兼 备方向的发展,是对武艺人重武轻文现象的一种纠正。
1.《武经七书》与武学的建立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七书》。北宋元丰三年(1080)四月, 宋神宗下诏交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 《李卫公问对》七种兵法,称为“七书,,,并雕版刊行,颁之武举,定为武学必 读书,这是《武经七书》的来源。宋朝南渡以后,又规定武举考试以《七书》 命题。《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兵书史上第一部军事丛书。我国古代兵书 很多,《武经七书》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宋代武学始于仁宗庆历三年 (1043)五月,经三月而废停。神宗熙宁五年(1072)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 “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气当时对武学入学的资格作了不同规定:在京无品 位低级使臣、门荫子弟、平民。
《武经总要》,宋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和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奉宋 仁宗之命历时五年编纂成书,宋仁宗亲自核定,并作序。为中国第一部由 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图2-52 *该书中部分武器图。
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农村武艺结社组织兴起。两宋社会是以自然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 这种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带有很大的区域性,造成不同地区的 相对封闭。同时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乡社的向心力很强。宋代农村 武艺结社就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建立的。《宗史-兵志》载:神宗熙宁三年 (1070)十二月,知定州藤甫言:“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 射人,习惯使利,与夷人无异。”哲宗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苏轼言:“今 何朔西路被边州军,自漕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 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 目。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出入山坡,饮食、长技与北虏同。私立赏罚,严于 官司府。”弓箭社是自发的民间组织,入社者各置弓一张,箭三十支,刀一 口。在乡社基础上建立的弓箭社,当时遍及河北北部广大地区,人数之多、 范围之广是罕见的。
北宋末至南宋初,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 “忠义巡社"。“河朔之民,愤于贼虏,自结巡社”,或忠义社。他们“各随乡 村多寡团结,推择豪右从年服者,以为正、副,置枪杖器甲之属''。忠义社除 “依时农作”外,就是“御贼备战”。他们“尝于庄井附近便处”,“教习武 艺”。忠义巡社当时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诸省,发展规模甚大。
在农村中以“社”、“堡”、“山寨”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组织,活动规模较小,多劳武结合,行侠仗义于村落间。有的则以这种形式积蓄革命力量,而 后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村结杜组织的武艺活动,开展的目的、范 围、程度不同,有的是防御外族侵掠的,也有以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 的。但这些结社仍有共同点,这就是都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即突出 了实用性。以弓弩等冷兵器为主的军事技能训练,刀、枪等均为当时结社 组织的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农村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在推动我国民间 武术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城市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在农村结社组织发展的同时,城市结社组 织也在发展,但城市的结社与农村有很大的不向。宋代的城市改变了汉、 唐以来城市中封闭式的坊里制度,形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随之而起的是 商业的繁荣。由于商品经济活跃,城市人口大大增加。《东京梦华录》称汴 京“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气 这庞大的市民阶层,除了 物质生活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由此而兴起了以健 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社团。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角抵社”、“相扑社”;射弩有“锦 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 略社”等。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每社“不下百人”。社的成员因社不同 而异。如“射弓踏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要求“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 射放娴习,方可入此社耳"。角抵、相扑社大都是有膂力的角抵手;而“射水 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参 加武艺结社的成员,有的具有一定的技艺水平,大都是市民阶层,这些志趣 相同的结社者,互称为“社友这些人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 习武练技,强身健体,娱乐消闲。这些结社组织活动较为广泛,有的在瓦 舍、勾栏的“游棚”之处,“作场相扑"、“使棒作场”。有的在庙台或教场,如 相扑在“庙上露台”,走马、射弓则在“庙东大教场内”,活动时间大都在节 日迎神赛会或节日演艺集会上。城市结社组织的活动特色是注重以表演、 娱乐为主,与当时北方农村以习武御敌为目的而组成的“弓箭社”和“忠义 巡社”等完全不同。
宋代武术套路的发展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北宋京城汴梁、南宋京都临安,都是工商业荟萃的大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 起。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出现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 间艺人。由于他们走街串巷的表演,带动了武术较为广泛的传播。
“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出现的群众性游艺场所。在南宋临安城内,瓦舍 比比皆是。据《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京城 内外的瓦舍有20多处。城市瓦舍的出现,为大批职业艺人提供了相对固 定的表演场地。
据《梦粱录》载:“瓦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 资,先以'女飓'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让“女飓”在 相扑表演之前打套子,显然是招彳来观众,这种按一定程式进行“套子”的表 演在宋代已经形成。它与近现代武术套路形式十分相近。
宋代的相扑也叫“角抵”、“争交”(图2-53) o宋代角抵活动兴盛,不仅 是宋廷宴会上的表演节目,也是城市瓦舍中极受老百姓欢迎的项目。相扑 除男子外,还有女子参加。宋代角抵相扑活动有两类:一类是平常在瓦舍 等平民游艺场所的表演;另一类是正式比赛,有所谓“打擂”的性质,比赛不 分体重等级,有正式的规则叫“社条”,执行规则的裁判叫“部署”。宋代的 相扑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以打擂出现的比武形式,已经形成。
早在汉代,中国戏曲的开端时期,武术即成为戏剧之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有一出角抵戏《东海黄公》即为一例。三国时宫廷戏中亦出现武打场 面。至南北朝时期,宫廷戏剧有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宋代,杂剧、小说、讲 史、各种傀儡戏、影戏等相当兴盛,其中不乏武艺的内容。武术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它和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浏览1,1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