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政局相对稳定,国力殷 实,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交流频繁,人民生活富庶,堪称是封建社会的鼎盛 时期,这些都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隋唐时期,为选拔武士,建立了 完整的武举制。通过考试选拔武士,先秦就已经有了,到了魏晋实行“府兵 制”,唐时则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武举制的建立,客观上推动了民间习武活 动的开展,而且通过考武举,使一些习武之人走上仕途之路,这就调动了他 们刻苦习武,求取功名,报效国家的积极性,使武士(图2-50)有用武之地, 同时也为保卫国家边防的安宁提供了大批的将才。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 的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武术文化也在这一时 期得到了大发展。这时,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普遍。从而也丰富了传统文化 的内涵。唐代的武舞、摔跤活动,重弓射的现象,乃至整个唐代的重武风气 中,都有外来文化作用的痕迹。武举制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武术史上最重 要的事件。
隋唐武士图
西魏、北周已建立了府兵制,隋王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隋 书-高祖纪》载文帝所颁诏书云:“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 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这个诏令明确地道出了府兵制度的实质,就 是“军民一体,兵农合一”。
唐王朝基本上沿袭了隋朝的府兵制度。且非常重视府兵的训练。折 冲府平时的主要任务便是训练士兵,“居常则皆习射"(《旧唐书-职官 志》)。府兵集中训练在冬季,由折冲都尉率领兵士进行。赴京值日,也有 专门的教练教习。唐太宗甚至对值日的部分卫士“引于殿廷,亲自教射”, 中多者赏以弓、刀、帛等。其将帅也“加上等考绩”(《玉海》卷一三九引《邺 侯家传》)。轮到值日的所谓“番集之日”,要进行课试,“有教习不精者,罪 其折冲,甚至罪及刺史”(《资治通鉴》卷二三一)。
隋唐实行府兵制度,“始一寓之于农”,府兵由一般民户中简选,不再像 以前只限于世袭军户等,实际上将兵源、武装、习武活动等扩展到了整个国 家的基层。士兵的训练和考核制度,又必然加强整个社会对习武活动和武 艺的重视。故隋唐的府兵制度对武术的进步和发展,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代则天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朝 便开始了。在隋朝的科举考试“十科”中,就包含了武举。只是当时科举取 士,科目都是临时规定,并没有像后来那样形成定制。
唐贞观十二年(638),“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 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 五斛行三十步者。复择马射为百骑”(《新唐书•兵志》)。显然,在武则天
正式开武举之前,唐代也已有了某些课试选拔武勇人才的成法。
武举制度正式建立应是在武则天当政时。《通典-选举三-历代制 下》记载,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按照明经科考试方法,选拔武艺人才,送 于兵部。《通典》又记载,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下诏令武贡人与明经进 士一起“同行乡饮酒礼”。天宝六年(747),玄宗再次下诏云:“文武之道, 既惟并用,宗敬之仪,不可独阙,其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 将及行师冠捷,亦宜告庙。”武举之制,至此确立下来。
武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有:“长垛”、“马射”、“马枪”、“筒射”、“步射”、 “穿”、“翘关”、“负重”、“材貌”、“言语”等十个方面。武举内容的确立,实 际上是对武术精练化、规范化的结果。武举制度的创立,实际上也是对武 术本身的推广。《文献通考-选举七》载大德殊勋唐代大将郭子仪,就是武 举出身。仕宦之诱,无疑能激发更多人的习武热情。故武举制的影响和意 义不可低估。这一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此后历代王朝 所沿袭。当时武举考试的内容有三类(10个方面):
(1) 武艺,包括射术、枪术。“长垛”、“骑射”、“筒射”是射术。枪术是 “马枪”,武士持长枪,骑马驰入埒上击刺四个木板制作的人。
(2) 体力,包括“翘关”和“负重”。“翘关”就是举起城池的大门,以后 有了专门练习力量的铁杠,但还一直叫“翘关"。“负重”是背五斛米,行 20步。
(3)材貌语言,“身长六尺,躯干雄伟” 为上,言语要对答如流。
武举制内容虽在各个朝代均有所变 化,但都以唐朝的武举制为基础,并一直延 续了一千多年。隋唐时代广泛使用和发展 的兵器主要是枪。骑兵打仗,在秦汉时代 多用刀,而到了隋唐则是枪的天下了。枪 是以前马槊(图2-51)的发展,枪轻 便、实用,故而得到广泛应用。
(马槊),据汉代刘熙《释名-释兵》称:“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 其俏俏便杀也”。汉代的马槊一丈八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丈八蛇矛”。 南朝梁简文帝《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当时有名的使枪高手蔚迟敬德,每次骑马打仗,都是独自一人杀入敌 阵,敌人纷纷用枪刺击他,但每次他都能巧妙地躲避,且能将敌人的枪夺过 来,并将敌人的枪刺入敌人的胸膛,他一上战场,敌人便闻风而逃。可见, 当时的将领不仅能使用枪,而且也注意避枪和夺枪的攻防技术训练。隋唐 时代枪术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批如蔚迟敬德般的枪术高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 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 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图 2-52)
在唐代,武术套路也得到很大发展。 唐代对外联系广泛,外来舞非常盛行,因 此武术套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舞 蹈中健舞的姿势动作,与技击特点紧密配 合,丰富了武术套路的内容。但舞蹈和武 术套路是有区别的,舞蹈是为了抒发人的 一种情感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武术套 路则是以攻防技术的动作为主,是为巩固 这些动作而编排的套路练习,不光是为了欣赏。剑术,是套路中发展最快 的项目。剑到了隋唐已不再是战场上的常用兵器,而成为防身健体的佩饰 物和艺术表演的道具。隋唐时有位舞剑佳人名曰公孙大娘,每当公孙大娘 表演剑术时,观者如潮,她舞起剑来光芒四射,有如佛光缠身,颇为壮观。 这种气势磅礴,使人如痴如醉的表演,说明了当时套路技术发展已经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少林寺以武威震天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与郑 王王世充交战,在情况危急之时,少林寺的昙宗、志操等武艺高强的十三棍 僧,协助唐王李世民作战。电影《少林寺》记述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十三 棍僧以高深的武功,绝妙的棍法,使反贼心惊肉跳,闻风丧胆,协助李世民 击溃了郑王的军队,活捉了王仁则,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李世民登基称 帝,重奖少林寺,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又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允许少林 寺备僧兵。从此,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名扬天下,威震四方,寺院内习武之僧 多达2 000余人。
960年,宋朝勃兴,中国的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农 业技术的新发展,新土地的开垦以及农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宋代经济繁荣 的基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以商人为代表的新富 人阶层,促进了饮食文化、茶文化、建筑和居住文化的发展。传统的科学技 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货币流通中纸币的出现与扩大,火药及火 球投掷器的发明,罗盘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中防水隔壁的发明等,都出现 在宋朝。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也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历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 建社会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张择端画于1126年的《清明上河图》,形 象地再现了北宋鼎盛时期东京的繁华景象。后来契丹、女真、蒙古的相继 南下,连年不断的战争阻断了这一发展势头,南宋走向衰亡。
宋代颁布教法格(图文并茂),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使用器械均作了 明确规定,成为训练的法典。
神宗元丰二年(1079)九月颁行的《教法格并图像》:“步射,执弓、发 矢、运手举足、移步;能马射,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步用标排,皆有法 像。凡千余言,使军士涌士焉气
关于考核方面也有明确详尽的规定。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诏颁 河北诸军教阅法: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二,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弩分 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气
宋代注重对军队训练经验的总结推广。不论训练经验的推广,还是教 法格的实施,都须有专职人员进行传习,“教头”便应运而生。庆历四年 (1044),“遣官司人陕西阵法分教河北军士 ",就是中央派出教头推行教法 格的。王安石的《将兵法》使其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中央派出武艺高强者 到各路军中充任教头,“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为满足各路军中教头的 需要,采取短期培训或轮训的办法训练基层教头。元丰元年(1078)曾向 各路派出巡回教头队。
浏览7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