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矛、稍(同“槊”)、斧、棍棒也是汉代的重要武器。稍,重且长的 矛,是马上用的重型武器,长二丈四尺。梁-萧纲曾撰写了《马槊谱一卷》, 专论马上用槊的技术,但是其具体内容今人已经无法得知,仅知道梁朝曾 经有过关于马槊的专论。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当时存在的兵书分类列出:计有“兵权谋”13 家259篇,“兵形势”11家92篇,“兵阴阳”16家249篇,“兵技巧”13家199 篇。其中“兵技巧”25篇,为古代一种球戏外,其他均为武术著作,大多为 射法。如《逢门射法》2篇、《阴通成射法》11篇、《李将军射法》3篇、《魏氏 射法》6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5篇、《望远连弩射法》15篇、《护军射师王 贺射法》5篇,《蒲苴子弋法》4篇,等等。此外,还列载了《手搏》6篇,《剑 道》38篇。《手搏》是拳法专著。《剑道》是剑术专著。

“兵技巧”所载诸书目是当今所知的最早武术专著。由此可知,早在汉 代以前,中国武术便有了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不再是局限于口耳 之传。

由于和匈奴骑兵作战及三国之间的连年征战,三国时期已出现了大量 的骑兵并加强了对骑兵的训练。适应骑马作战的刀、大刀、戟、矛、殳、斧、 狼牙棒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矛在马上打仗,作用很大,三国时期,猛将张 飞“横矛当阳威震来敌''

在秦汉、三国时期武术中对抗性技术和武术套路技术也有较大的发 展。对抗性的攻防技术,是双方在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在实践中根据对 方的招数进攻或防守,利用对方的弱点和机会取得胜利的一种技术。这种 对抗性技术能培养人勇敢、果断、机智,并能检验人的实战能力。所以在秦 汉、三国时期常有这种对抗性攻防技术的比赛,当时主要有以前讲过的角 抵、手抵,还有短兵对短兵、长短兵对打,如“剑对戟”、“剑对钺”等,还有空 手对器械,等等。这些都说明秦汉、三国时代的对抗性项目的发展也是很 大的。在对抗性项目比赛之前,选手们一定会加紧训练。那么在训练中如 何能将那每一散招练好呢?他们将比赛中将要使用的招数按照一定的顺 序,连接成一个套路练习,并在编排顺序上注意每一散招之间的关系,尽量 使它合理。这样的套路练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武术套路前身,对抗性项 目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发展。

欧阳予倩著《唐代舞蹈》云:1954年山东临沂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 一幅《大傩图》,“从这幅图上,可以见到当时人想象的妖魔鬼怪的形象,也 可以见到十二神的凶相,有的执斧,有的执短剑,张牙舞爪,作驱赶追扑之 状,鬼怪四散奔逃,显示出十二神的无比威力。由于仪式的主题是驱疫逐 鬼,所以舞蹈部分也随之而多作驱逐扑打及射杀等动作”。这些钺舞、斧 舞、短剑舞,皆可视为套路。

《汉书-艺文志》又云:这些著作都在于为“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 立攻守”。由此看来,拳法与器械的重要内容,至少到汉时已基本成型。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日本女王卑弥呼在魏明帝曹景初二 年(238)遣大夫难升米、都市牛利等为使前来魏国通好。魏报聘的礼物中 便有“五尺刀两口 同书又载:238—248年,十年间,日本第一个奴隶制 国家邪马台先后四次遣使至魏国,献贡倭锦、弓矢等礼物,而曹魏也大量回 赠金、锦、刀、镜之类。有学者以中、日两国出土的汉刀和日本传世的古刀 作类型上的比较研究,证明远在曹魏以前汉刀即流传日本。日本称刀的交 手为“击剑”,语源出于中国,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便称其“少好学击 剑"。日本称刀法为“剑道",语源也出于中国,如《汉书-艺文志》便录有 《剑道》38篇。

汉王朝时,常以包括角抵在内的各种文娱活动招待外国宾使。《盐铁 论-崇礼》中,即有汉昭帝用角抵戏招待外宾,而遭到贤良文学非议的记 载。贤良文学们以为:“角抵诸戏,炫耀之物,陈夸之始,与周公之待远方 殊”。东汉时期,仍沿用西汉以角抵戏招待外国使者的惯例。《后汉书•夫 余国传》载“顺帝元和元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便 是一例。一再目睹角抵表演的日本使者,可能就这样了解了角抵并将之带 回日本。日本学者今村嘉雄撰《日本体育资料年表》引用史料表明,日本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时为西汉末年,这也可作为角抵于西汉时期传 入日本的印证。日本人则以“相扑”一名称“角抵”。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在其发展史上比较突出的表现为:武术流派雏 形开始出现,武术著作较多的面世;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上的地位,剑逐 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展;作为中外武术交流的先声——汉刀及汉 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东传日本。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 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 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孱 入。在从魏至隋的360余年间以及在30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 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 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 动荡不安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由于民族迁徙杂居,文化交 流频繁,武术也相应得到了交流。使南北不同特点的武术得以相互渗透与 吸收。由于社会局面的混乱,儒教、道教、佛教三教日益合流,玄学盛行,贵 族统治阶级迷恋奢侈的生活,试图依靠神灵的力量,达到长生不老,完全忽 视了运动的保健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武术套路的勃兴

武术套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随着攻防技术的不断 发展,套路中的动作也不断得以充实,为了便于巩固和练习,武术家们将一 些精华动作串联起来,以套路的形式进行演练,以巩固其攻防技术的掌握。 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为了能使套路更好看,人们把一些优美的舞姿和惊 险的杂技动作揉入武术套路中,使之更加引人入胜。此外,人们对武术的 保健作用也有了较深的理解,故而演练武术套路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两 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套路得到很大发展,当时的武术套路中有了起式、中 间趟和收式,套路发展到此时,其基本体系已经确定。

妇女习武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的另一特点是妇女习武,这主要是受少数民族妇 女习武的影响。北齐(鲜卑族)统治者,为倡导妇女习武,“帝在城东马射, 敕京师妇女悉赴观,不赴者罪以军法,七日为止。”《魏书-李安世传》记 载,广平李波宗族强盛,其妹雍容尤善骑射,百姓为之语曰:“李波小妹字雍 容,搴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发生在这 一时期。

府兵制的实行

中国文字中“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出现于肖统《文选》第20卷中, 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之诗句。当时系指停止战争(军事),提倡文教。 “武术”一词出现,为后世武术概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两晋南北朝实行府兵制。府兵制起于西魏,废于唐之天宝,前后200 年。府兵制选士标准对武艺有很高要求,即要会拳术的捕虏擒拿技术,也 要会使用戈、铤、剑、戟等长短兵器的技术,即要能“若飞”般疾跑,也要能 逾城越堑、攀登跳跃、长途负重行军。这在武术技巧和速度、耐力、力量诸 方面,均有严格要求。由于群众练武之人较多,达到这个标准的不乏其人。 同时,由于府兵制的选士标准和考核要求,又必然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于武 艺的重视。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名将祖逖,青年时发奋要刻苦 锻炼成为文武双全的人,他常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夜间一听到鸡叫,就与 刘琨起来一起舞剑练功。而武术中练早功的习惯,也延传至今。

汉初,农兵不分,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促进了群众练武活动,民间习武 之风可谓空前。当时,有些地方还有演武厅武器架一类的设备。当时,练 力的手段是举鼎的能力来表示力量的大小。自晋以后,“翘关”逐渐代替了 “扛鼎"。“翘关",原意是举起城池的大门闩,到了晋朝门闩成为专门练功 的铁杠。除练力外,武艺高强者将攀登爬越和弹跳等亦列为必练内容。此 外,武艺高强者还善于奔跑,飞檐走壁等硬功轻功都亦不鲜见。据记载,劲 力、弹跳、速度三者在当时的练武过程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练习内容,它是 武艺中的素质基础,练功除了练力,还要练习轻功和走转进退的各种步法, 相当于现在的身体素质训练。

史料中记述拳术技术方法的尚不多见,但会武之人都有臂力的记载却 不少。《晋书》载,有个叫周处的人,“未弱冠,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入 山射杀世间猛兽”,“投水搏蛟此书还说,一个叫符生的人,能“力举千 钧,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气这些话不免有 些夸张,但仍可见当时习武人大都臂力过人,也说明当时人把臂力视为身 体训练和武器训练的基础。

浏览6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