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是战国后期由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公元前221年, 秦王政(前246—前209年在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 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化统治,他建造驰道和直道;建 筑长城;开边和移民;焚书坑儒;并下令搜缴散在民间的各式兵器,聚集在 咸阳加以销毁,铸成了 12个各重24万斤(古制)的铜人。《史记-秦始皇 帝本纪》评述:“(秦王)蕖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 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收缴天下兵器,实际就是在民间禁武。秦王 朝虽禁止民间习武,但军中习武的活动仍蓬勃开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 中,秦国曾建立过一支战斗力极强“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庞大军队 (《战国策-秦策》)。秦王朝建立后,大将蒙恬亦曾率40万大军北御匈奴。 1974年开始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了仿秦宿卫军制作的陶 质卫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6 000余件,并探明尚未发掘的二号坑有武士 俑、陶马俑4 000件。近万件陶质战俑分别组成步、弩、车、骑4个兵种,或 手执弓、弩,或执青铜刀、剑、戈、矛、戟等实战兵器,面向前方。通过秦军 武器装备的配置,可以大致窥见当时军中习武之一斑。

由于大量兵器被毁,民间的练武活动受到限制。秦始皇只限制民间习 武而提倡士兵习武,而大量士兵又都是从民间而来,这些士兵服役时习武, 解甲归田返回家园后,无法进行兵器练习,只有进行徒手练习,徒手的角抵 活动在民间迅速发展起来。秦代角抵活动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角力。《汉 书-刑法志》记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 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角抵”是徒手的对抗性项目。角抵 时,只限用“相搏”中的摔法进行较量,双方凭体力以摔倒对方来分胜负。 由于角抵只限于摔法,不准拳打脚踢,以较力为主,更多地用于娱乐与表 演,因此在禁武的秦朝,它不仅未被禁止,反而广泛在军中和民间流传开 来,还出现了专门从事“角抵”的艺人,而且逐渐成为宫廷的娱乐项目。据 《史记-李斯传》记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毂抵俳优之观”。秦二世在宫 廷观看角抵说明了这一点。“角抵”相对其他武术比赛而言,安全、有趣,深 受人们喜爱。在徒手练习中还出现了一种攻防性较强的对抗性项目叫“手 搏”。手搏是从殷周时代的相搏中发展而来的,它是使用拳打脚踢的方法 使对方认输的一种杀伤性较大的徒手运动。

一、秦国时期的兵器

秦军主要有戈、矛、弓弩、钺、钩、镖、殳、剑等各式各样的兵器。以秦兵 马俑(图2-31)为例: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处的秦始皇 陵东侧。它是1974年3月由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农民杨志发在打井时发 现的。现在发现的3个俑坑,总面积约20 000多平方米,内有约8 000个陶俑、陶马及约10 000件兵器。这些兵马俑制作 工艺精湛,造型逼真生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 秦国强大军阵的缩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气 由于秦朝对于民间严禁习武并收缴天下兵

器,以至于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只能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这些几乎是赤手空拳的

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维系了仅仅只有十几年的统铜殳(图2-32,三号俑坑出土)。三号坑共出土 铜殳30件。殳是一种锤击武器,本为战车上的五 兵之一。到春秋战国时期,弓弩、戟(图2-33)、矛、 戈(图2-34)等成为作战的主要兵器,殳只作为一种 仪卫的兵器。均为圆筒形,首呈三角锥状,长约 10. 5厘米,径2. 3-3厘米,深8. 9厘米,用以装 柄。此殳为一种有棱无刃、安装长柄的仪仗兵器。

洞。通长93. 8厘米,身长72. 2厘米,最宽处3.2厘 米。右剑出土于一号俑方一过洞。通长92.8厘 米,身长71厘米,最宽处3. 2厘米。两剑的形制相 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纵脊,近锋处束腰。出土 时,首、格、鞘等附件齐全。特别是剑通体光亮,刃锋 锐利。经检测,剑表面经过铭盐氧化处理。中国在 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先进工艺,堪称冶金史上 的奇迹。

汉代时期的“百戏”

汉是继秦朝之后出现的统一王朝,刘邦建立汉朝之初,曾经一度禁止 角抵。到了汉武帝刘彻之时,由于他的喜好和提倡,角抵又开始盛行。汉 武帝刘彻统治的五十余年(前140—前87)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 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武术文化形态在秦汉时期皆有很大发展。

汉代把包括杂技、舞蹈、魔术、角抵等技艺活动统称为百戏,由于角抵 (图2-36)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百戏”在当时又被称为“角抵 戏”。同时先秦流传下来的武舞在汉代两晋得到承继,如先秦时表现武王 伐纣时的武舞,在汉代称“巴渝舞”,到晋代改名“宣武舞”,是武士执剑而 舞。晋代文学家傅玄曾作《短兵篇》,对此舞有形象的描绘:“剑为短兵,其 势险危。疾蹄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 差。兵法攸众,军众是仪。”描写剑舞紧张惊险,动作迅速。挥剑相击,火星 如闪电。此舞有一定的程式,动作、步法等均有规定,与武术套路的形成 有一定联系。

这一时期,还流传着与杂技项目接近的娱乐表演性武术,即“角抵戏” (也称百戏)中的跳刀、跳剑、掷戟等,于舞弄中将刀、剑等武器掷向高空, 手接之。《通典》记“梁有跳剑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北朝洛阳寺庙前 的庙会上种种武艺杂技表演盛况:“禅虚寺在大夏门御道西,寺前有阅武 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羽林马僧相,善角抵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贲张车渠,掷刀出楼一丈。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 对为角戏。”这里记载了两名技艺杰出者的表演,除了单人表演外,还作对 打表演。

《通鉴-晋纪》记:“张昌起兵为乱,绛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当。” 注曰:“挑刀、舞刀也。今乡落悍民,两手运双刀,作进退为击刺之势。掷刀 空中,高一二丈,以手接之。又善舞双戟,左奔右赴之势,又环身盘旋,回转 如萦,又以戟矜挂地,跳矜上,特为环捷。此谓走戟也。”记载民间之武术活 动,有刀、戟的套路表演,既表现出攻防技击的特点,但又有艺术性之花法, 如掷刀、掷戟以及戟在周身盘旋,类似今日之飞叉。以戟尖着地,脚踏戟柄 作表演等,则是武术与杂技相渗透了。

从史料来看,汉代的角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角抵是包含有杂 技、音乐、歌舞、武艺的“百戏”,而狭义的角抵则是指一种以双方力的对抗 为主要内容的武技表演。

三、 汉代“武艺”

武艺的名称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沿用。武艺是徒手或手持器械的 攻防格斗与套路技术的总称。包括:角抵、手搏、剑术、刀术、长戟与手戟、 戈、矛、殳、斧、大刀、狼牙棒、弓、弩等。对抗性攻防技术有:手搏、角抵(有 了裁判,体育性质较明显)、短兵对短兵,长短兵对打,空手对器械等。套路 技术有单练套路,如“剑舞”、“刀舞”、“双戟舞”,还有象形的“沐猴舞”、“狗 斗舞”等,也有多种形式的对练套路。《三国志-刘封传》有“武艺气力过 人”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载:“关索妻王氏,精诸家武 艺。”所谓“诸家”,当指不同技术特点的各个流派。由于练武活动的盛行, 到了汉代,民间曾涌现不少武术家以及不同技术风格的流派。这说明最晚 至汉时,已有了大致相当于当今“武术”内涵的“武艺这是各种攻防格斗 技术的总称。它应是中国武术已具备某种基本形态的标志。

四、 汉画像石表现的“武艺”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 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 舞剑,意在沛公”(图2-37),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 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浏览1,4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