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留传至今的具有完整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按 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按价值功能可分为攻防技击武术、艺术表演武 术和健身养生武术。因为其性质和表现功能的不同,能分别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一、 按武术运动形式进行分类
(一) 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 目。传统武术套路和当前竞技武术套路有明显区别,当前竞技场上的套路运动是经过艺 术加工的、注重难美新的形体表现类体育运动形式,包括单练、对练、集体演练。
- 单练是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形式。现在的各种武术套路竞赛活动以单练为主,它 又有徒手练习和持械练习之分。徒手套路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主,还有形意拳、八卦 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地躺拳、象形拳等。持械套路有单器械类,如刀、枪、 剑、棍、大刀、仆刀等;双器械类,如双刀、双剑、双钩、双鞭等;软器械类,如单鞭、三节棍、 绳镖、流星锤等。
- 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性练习形式,它包括 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类。
- 集体项目是多人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可以变换队形、图 案,也可用音乐伴奏,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套路运动更侧重于武术的规格、精神、节奏、布局、难美和创新,其主要功能不是技 击,而更多的是展现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刚健有为的艺术美和惊险动人的难度美。
(二) 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攻防性运动形式。现在武 术竞赛中开展的主要是两人进行的对抗性活动,包括散打、太极推手、短兵、长兵等。
-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 太极推手是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太极拳中的棚、捋、挤、按、采、捥、肘、靠等技 法,搭手对峙,通过粘、连、黏、随的形式,以肌肉感觉判断对方用力,从而借力发力,将对 方推出,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 短兵是两人按一定的规则,手持一种特制的类似于刀剑的器械,使用武术短器械 中的劈、砍、刺、崩、点、斩等技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 长兵是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一种特制的类似于枪棍的器械,利用武术长器械 中的劈、崩、挑、砸、拦、拿、扎、点等技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搏斗运动更侧重于武术动作的力法、身法、步法及技击方法,主要讲究技击搏斗,注 重攻防格斗技能。
二、 按价值功能分类
1.攻防技击武术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武术的主体,并一直作为个人和军队的防卫手
段而存在发展。如今它虽然作为军事防卫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个体防卫的手段仍 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行凶、抢劫的犯罪,更多的是持刀械或徒手。所以, 攻防技击武术仍是人们防身自卫的首选方式。攻防技击武术的内容主要有一招制敌为 特征的军警武术、流传于民间的具有较强技击性的武术套路及各种攻防对抗形式的武 术,还包括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的简单易学、短期速成的武术散打。
2.艺术表演武术在历史上往往被人们称为“花拳绣腿”或江湖卖艺的把势,发展到现 在既包括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及近年来从传统武术发展起来的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象 形拳等竞赛套路,也包括挖掘整理出来的传统武术中富有艺术表现性的武术。艺术表演 武术更侧重于武术的规格、精神、节奏、布局、难美和创新,其主要功能不是技击,而更多 的是展现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刚健有为的艺术美和惊险动人的难度美。
健身养生武术在历史上主要包括一些与养生、导引、气功结合的,以健身养生为主要 目的的武术;发展到现在内容包括各拳种修身养性的功法、各拳种中以健身为目的而编 排的套路及以活动肢体为目的的对抗性活动,包括太极拳、太极推手。
第三节武术运动的特点和功能
一、武术运动的特点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它以独特的技术风 格和内涵享誉于世。
(一) 技击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技术和训练手段,与古代战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特性是显而易见 的。在实用技术方面,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式,迫使对 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武警中被采用。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 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运动形式,尽管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原形动作有 所变化,但是其动作方法却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虽然在套路编排中由于联结贯串及 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非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但是就整体技术而言,仍然是以 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
(二)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 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 身”,形意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 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
“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
(三)广泛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 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 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的年龄结构、性别和体质的需 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及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低,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换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 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年四季,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几乎不受时间、季 节的限制,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二、武术运动的功能
武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延绵了几千年,至今它不仅发展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从另 一层意义上看,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成千上万习武和喜 武的人群。因此我们在探讨武术的功能时,特别要以现代人的生活作为探讨的切人点来 审视。
(一) 健身功能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不仅有套路运动形式,而且有对抗运动形式,不同的人群都可以 在武术博大精深的海洋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武术运动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练习内容和 方法都各有其自身的运动特点,并且相互互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比如轻柔缓 慢的太极拳运动,中等强度的运动量,不仅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有良好的锻炼 作用,而且对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能起到缓解压力、调解神经系统的作用。
(二) 防身功能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攻防。虽然现代武术的技击性不是很突出,但习练者还是可以通 过武术专项训练,学习、了解攻防含义,领悟、熟练防身的一般技巧和技术,通过系统和规 范的武术攻防技术训练,能在自己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对自身的安全有一定的自 信心。比如职业人员在自己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镇静面对、突然出击,通过自己 所学的防身技术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三) 娱乐功能
武术属于体育运动项目,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观赏和娱乐的功能。武术运动项 目的娱乐性历史悠久、经久不衰,从汉代的“角抵戏”到宋代的广场武艺表演,从现代军队 的武术操练到少林寺以禅宗的名义进行的少林武术表演,无论是高级别的中央电视台春 节联欢晚会上“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表演,还是基层的“功夫扇”表演,无不贯穿着武术寓 乐于人的功能。
(四)教育功能
武术习练者学武先学德。对现代人来说,武德教育是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 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的自律体系。崇武尚德是学练武术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其精神可 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练武之 人在追求武术技艺提高的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坚忍不 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第二章武术运动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无疾 病或体弱的状态。”身体健康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章 主要讲述武术与人体健康的基本理论——武术与身体健康、武术与心理健康、武术与社 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以及武术运动中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武术运动与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生理健康、体魄强健、无疾病和体弱状态。即体重适宜、耳聪目明、牙 齿完整、头发有光泽、肌肉丰满、皮肤弹性好。武术动作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 类别的武术项目其功法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在本 书中我们将武术分成四大类型,分别介绍各种类型的锻炼效果,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锻炼 身体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项目。

p
一、长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饺拳类武术动作内容有屈伸、跳跃、平衡、翻腾等,人体各部位器官几乎都参与运动, 这对人体的肌肉、神经等系统产生一定的良好影响。青少年进行长拳类武术运动可以促 进人体新陈代谢机能良好发展,从而有利于骺软骨最大限度的骨化,促进人体生长和发 育。系统的长拳类武术锻炼对心脏血管系统良好影响的表现为:安静时脉搏次数较低. 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低。安静时脉搏次数低,在运动生理学中,称为“脉搏徐缓”。它说 明一个人的心脏在单位时间内收缩次数较少,血液循环能保证人体机能活动的需要,心 脏能得到较多的休息。收缩压和舒张压低,在运动生理学中称为“低血压”现象。这是血 管运动的神经调节机能改善的一种反映。长拳类武术套路静力性工作较多,强度大,时 间又短,造成氧债百分位较大,达70%〜80%。氧债完全消除约需8〜9分钟,这就是说 呼吸系统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8〜9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其相对代谢率为15. 9〜 19. 5,约相当于5km跑步的强度,因此也说明长拳类武术运动能提高呼吸系统机能,对呼 吸系统是个良好的锻炼。长拳类武术讲究六合,我们常说的内外协调一致的要求,导致
神经系统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提高,促使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官更趋协调,比如长拳类武 术要求“动迅静定”,一动就像闪电流星一样快速,静止定型,要像山岳一样安稳。做各种 攻击性动作时要求快速爆发出一种“寸劲”;发力结束,则要求马上放松。这些都需要中 枢神经系统具有快速转换的能力。所以坚持武术锻炼的人必然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 活性。
二、太极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中国武术在传播和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健身作用.而后的两千多年中, 中国武术的内家功太极拳类武术,就一直在为人类的养生健身服务。太极拳类武术注重 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老年人长期练习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 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三、南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诸多拳种的统称.目前也是国内外武术套路比赛的 重点项目之一。南拳虽然流派繁多,但是有共同的风格特点:手法多样,而且“多短拳”, 故有“南拳北腿”之称;动作紧凑,劲力刚健,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 柔相济,以刚为主。快时迅速清晰,慢时沉稳有力;身法吞吐浮沉,腰腿身手贯穿一致,手 起肩随,完整一体;气沉丹田.发声吐气,以气催力,常配合发力因势发声,以助动作饱满 刚劲,突出南拳的刚烈风格。南拳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由于南拳劲力饱满,以 刚为主,所以经常锻炼,能使肌肉发达.筋骨强壮.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可有显著提高。 又由于南拳的蓄劲闭气与发劲开声交替使用腹式呼吸,因此对增强心血管、消化和呼吸 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都有很好的作用。
四、导引养生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它和中国古代导引养生之术,从理论到实际都有着密切的 关系。导引养生类武术要求调息运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都说明呼吸和动 作的结合,不仅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合理,而且通过呼吸增加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导引 养生类武术强调放松,即全身心放松,很明显,松而后能活,活而后能通.从而有助于通经 活络。导引养生类武术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有利于促进经脉脉气在遍布全身上 下、内外的经络系统中运行。其所特有的在放松的基础上圆润转动、阴阳交错的大小动 作,能使经络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立体结构和经脉循行路线上
3〇〇多个腧穴,受 到广泛的、深层的触动。可见,导引养生类武术锻炼可以使经络渠道避免发生故障,保持 通透通达,从而发挥经络系统调节、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保持身体健康,防止 或减少疾病。
五、对抗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对抗类武术能调动全身的肌肉、器官积极参与,对于全面发展练习者各项身体素质 有重大作用。对抗类武术练习强度较大,对爆发力、速度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短时间内消 耗更多的能量,这一机能变化,使心肌代谢加强、收缩压升高、从而刺激心肌使血流量增 加、张力增强、收缩有力;另外,耗氧量增加,对肺通气功能的提高,肺泡活性的保持、改 善,心肺功能的增强有一定作用。长期的对抗类武术练习可以使肌纤维增粗,肌肉结缔 组织弹性改善.肌腱弹性和韧性加强,使练习者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大,体格健壮。
第二节武术运动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发育正常、人格健全完整、有良 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善于同别人交往等。智力发育正常是指:有良好的观察力、分析力、 判断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完整,自我意识清醒,有自知之明,能正 确把握自己、支配自己,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指: 具有坚忍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能控制不良情绪,克制不现实的欲望,保持稳定的心态, 自制力和心理承受力好。善于同别人交往是指:能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既有自信心, 又善于同别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其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 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而且有 自知之明。
- —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 人的欢迎,得到别人的信任。
- 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并能脚踏实 地,不断进取。
三、武术促进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 武术促进人体智力的发展
经常进行武术套路运动,不仅使练习者注意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得以提高,还 可以促使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武 术对抗性练习中,练习者根据对手的攻击动作所做出的系列反应的训练,可迅速提高练 习者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增强神经系统功能。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可有效促进血液 循环.提高呼吸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养分,从而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记忆力和想 象力。
(二) 武术可以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武术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研究发现,有紧张、烦躁 情绪的人只要练习太极拳或做导引养生功15分钟以后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其原 因是武术运动可增加脑部血液流量.促进体内一种能产生良好感觉的“内啡呔”的释放, 从而改善情绪。而喜欢和经常参加武术运动的人,还可以在武术运动中不断获取一定程 度的满意度,这种满意度会令人产生快乐和积极的情绪,并通过这种成功和满足的体验 不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进而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并更好地致力于学习和工作中。
(三) 武术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练习武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意志上 的考验。如果要达到武术运动的高水平.必须经年累月,甚至用一生的时间苦练不綴才 能练就。如果有些练习者怕苦怕累,稍有懈怠,则会半途而废。武术谚语有:“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由此可见,武术练习者只有锲而不舍、自 强不息地坚持,才能修炼出深厚的功夫.并能培养练习者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节武术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际关系,说明一个人能积极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在世,谁也少不了与他 人交往,交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把 握自己,并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生活状态(包括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不仅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包括道德、文化、 思想修养在内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而且也将全面增加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承受能力,形成一个健康的人生。所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和发展. 心理健康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和条件。
―、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考现
一个人不管拥有多少的知识,不管具备多么强的业务能力,如果不具备适应社会的 能力,也终将与事业的成功无缘。社会适应是指人在一生过程中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 境,特别是对某种社会困境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如对新的工作环境的适应、对新生活节 奏的适应\对价值观念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良好 和谐的社会关系;积极热情的社会参与;健康稳妥的社会行为。
二、 武术与社会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进步的显著性标志是竞争。现代人不停地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竞争,更重 要的是与他人生活、工作、社会资源等的竞争。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 具有健身作用而且还有防身的功效。练习者在锻炼武术的过程中强健体魄,不断提高攻 防技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经过不断的身体和意志的磨炼,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环境、 对手的竞争意识。武术文化不断贯穿于武术练习中,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练习者形成 追求仁义之心、礼仪之行的竞争特点,追求精神的胜利多于比赛的成败,这种竞争有利于 个人素养的提高,起到调节不良情绪、缓解竞争压力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和个人竞争心态的平衡,对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三、 武术与社会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对社会的适应从本质上来讲是自身对他人的适应,能 否成功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是人与社会适应最直观、最客观的体现。武术运动使人们 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尤 其是武术集体竞赛项目,可以使直接参与者及间接参与者结识更多的朋友,将他们之间 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人们在投身于武术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 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融入集体之中,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并在其中强化了个人的 组织性和纪律性。
四、 武术与现代生活方式
武术运动融人现代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 康戚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武术运动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指导人们形成良好的 体育、生活习惯。人们选择各种各样的武术运动形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舞台、不同 的区域实现各自不同的健身、表演、防身、娱乐和社会交往、心理情感的需要,特别是在我 国新农村的建设中,开展武术运动已经成为新农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四节武术运动常见运动损伤及其预防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武术初学者由于主观或客观的 原因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运动损伤。为了有效地预防武术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了解武术损伤的发生原因、常见运动损伤机理以及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武术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对于武术初学者,由于主观因素影响或客观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因此了 解武术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造成武术运动损 伤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器官系统 协调性,增加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克服人体机能的惰性,从而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 生。准备活动出现问题导致运动损伤的情况有:
- 缺乏准备活动意识,未做准备活动即进人运动状态;
- 准备活动时间过短,机体未达到最佳运动状态;
- 准备活动时间过长,准备活动的作用基本消退;
- 准备活动内容与武术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不当或缺乏武术运动专项准备活动。
- 身体素质差
武术初学者由于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和灵敏等素质较差,表现为肌肉力量和弹性 差,反应迟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差.但是武术运动要求人体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协 调性和灵活性,因此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习练者为了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动作,就极 易发生武术运动损伤。
- 动作技术错误
武术初学者由于对武术专项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熟练,未形成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 射,所以容易引起技术动作的错误。错误的武术技术动作不仅违反了身体结构与机能的 特点,而且违反了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所以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这也是刚参加武术训练或 学习新动作时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 客观环境的变化
由于环境气候原因易引起运动损伤,比如高温环境下练习武术,容易引发中暑和疲 劳;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易发生柚筋和虚脱;低温环境下,容易引起冻伤,也可 因肌肉僵硬、弹性差,导致动作协调性差而引发肌肉韧带拉伤。另外,由于服装的原因,
比如鞋子大小不合适,也易引起运动损伤。还有场地和器械的原因,比如武术的套路运 动要求活动场地地面平整,如果地面凹凸不平,易引发运动损伤;由于武术套路中有各种 器械练习,如果练习者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未随时注意身边练习者的动作和方向的变 化,也易引起擦伤等损伤。
二、武术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
武术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肌肉拉伤
当肌肉主动收缩超过了负担能力或被动拉长超过了伸展性时,就会造成肌肉微细损 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为肌肉拉伤。武术运动中常见的肌肉拉伤是大腿后群 肌的肌肉拉伤,如练习者做武术跳跃动作接劈叉动作时,如果两腿过度外展容易引起大 腿内侧肌群的拉伤;当练习者在做武术跳跃动作踏跳蹬地时,大腿后侧肌群容易因主动 用力而引起拉伤;运动员比赛或训练前准备活动不充分,也是造成肌肉拉伤的原因。
受伤后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严重的肌肉拉伤往 往有明显的肿胀及皮下淤血。肌肉断裂者可摸到凹陷或出现一端异常膨大。肌肉拉伤 时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肌肉抗阻力试验阳性。
肌肉拉伤后应马上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适当制动、抬高伤肢,并把患肢放在使 受伤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减轻疼痛。肌纤维轻度拉伤及有肌肉痉挛者,再用针灸法可以取 得很好的疗效,并可在24小时后进行按摩。肌纤维断裂者,48小时后可开始按摩,但手 法要轻缓。对怀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 确诊,必要时接受手术治疗。
在伤后康复期,肌纤维轻度拉伤后,伤部停训2〜3天,而肢体运动不一定要完全停 止,可做些静力性肌肉收缩练习,但避免那些重复受伤的动作。一周后可逐渐增加肌肉 的力量和柔靭性练习。10〜15天后,症状基本消除,可投人正常训练,但训练时应使用保 护支持带或戴上护腿。部分肌纤维断裂者应立即停止训练,最好能在肌肉松弛的状态下 休息2〜3天,第4天后可在无疼痛范围内做伸展性练习,约3〜4周后再进行正常的专项 训练。肌肉断裂经手术缝合的患者,术后固定期可做些不负重的收缩练习,拆线及去除 固定后,应进行有效的伸展与提高肌力的练习,约两个月后再投人正常训练。
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并加强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平衡。训练和比赛前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改进技术动作以防肌肉拉伤。
,武
(二)急性腰部扭伤
急性腰部扭伤包括肌肉、韧带、筋膜及小关节扭伤。
当运动员弯腰屈髋、伸膝突然向上爆发用力时.如武术运动员做旋风脚、腾空摆莲等 跳跃动作时.下肢动作快于躯干动作,或运动员自身腰、骶部肌力不足时,或脊柱过度前 屈又突然转身、脊柱超常范围运动时,均可造成腰部的急性损伤。
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不能弯腰.扭伤严重时因肌肉痉挛可引起 脊柱曲线变形。腰扭伤时疼痛可牵涉到下肢,但仅局限于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感觉 异常。
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扭伤:扭伤后局部压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剧,而腰伸展时疼 痛较轻,棘突上和棘突之间有局限而表浅的明显压痛点。如疼痛剧烈.压痛处韧带松弛 而有凹陷,腰前屈时棘突间距增大,提示可能为韧带完全断裂。
筋膜破裂:腰部扭伤可造成腰背筋膜破裂,多发生在骶棘肌部和髂嵴上、下缘。患处 有明显疼痛,弯腰和腰扭转时疼痛较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其余征象与肌肉扭伤相似。
小关节交锁:往往发生于肌肉无活动准备的仓促弯腰扭转动作时.受伤当时即有腰 部剧烈疼痛,呈保护性强迫体位,不敢做任何活动,亦惧怕任何搬动,尤其不能做腰后伸 活动,几乎整个腰部肌肉都处于紧张僵直状态.走路时以手扶腰,步态迟缓,惧怕触动。 疼痛位置较深,不易触到压痛点,但扣击伤处可引起震动性剧烈疼痛-
急性腰扭伤的病人一般应卧床休息.仰卧于有垫子的木板床.腰部垫一些薄枕,以便 放松腰部.也可以与仰卧位相间交替,避免受伤组织受牵扯•以利修复。轻度扭伤休息 2〜3天,较重扭伤者需休息一周左右。
伤后即可进行穴位按摩•在人中、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进行按摩.以产生较强的 气感,一般都能止痛并使腰部活动增加。
此外,急性腰扭伤后还应配合外贴活络止痛膏.内服止痛药以及拔罐、针灸、理疗、局 部注射等方法,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正确掌握武术技术动作要领.提高腰、腹肌的协调性及反应性,避免伸膝、弯腰、屈髋 的向上爆发力动作;腰部力量练习时适当使用护腰带。
(三)关节初带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而造成关节韧带的扭伤。在散打运动中 常发生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脊柱椎间小关节韧带扭伤。
浏览2,5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