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术的主要价值之一就是克敌制胜,不管是训练还是搏斗,很多时候需要以对抗的方式 进行。在此过程中,难免有人受伤。因此,要求习武之人掌握一些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以便于自 救或者救人。

(2 )在技击中,以弱胜强是人们的不懈追求。因此,武术的打击穴位与中医的经络穴位学说 相互印证,相互促进。通过武术家击打有效穴位的实证和内功修炼中的气循经络,佐证了中医的 经络穴位学说。

(3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范畴,又 称“接骨”“正体” “正骨”“伤科”等。其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 结,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擒拿法练习提高了人们对身体结构的认识,丰富了中医识骨、认筋、 辨穴的知识、。

(4)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内外互导”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这种整体 健身观与中医养生的整体观一致。

(5 )武术药功中的佐功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其内服药以强筋壮骨为主,具有激发机能 活力,防«东过度的作用,外騰以舒筋活络为主,具有活^絲®,防止皮肉老化

【推荐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 《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鲁 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武术与艺术追求

一、武术美学的历史流变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约5 000年前就出现了各种兵器。之后,产生了练习武艺的简单制度,

“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礼记》),规定了训练时间和内容。“舞于羽两阶”(《尚书》)的集体操练 和“执技论力”(《礼记》)的对抗性比赛也开始出现。这些“以弓矢舞,持干戚舞”的娱乐性武舞,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一部分原本用于狩猎等生产活动的技能和工具,转而用于军事活动, 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用于战争的新技艺和新武器。武术之美,悄然孕育其中。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繁 荣促进了美学观念的诞生。武术美学意蕴总体表现出“内道外儒”的特点,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体 现武术的审美特征。儒家“仁者爱人’观念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武术传统武德。以老子、庄子为代 表的道家,追求超功利和精神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主张顺应自然、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以达到美的 境界。道家美学诸多命题,直接映射到中国武术理论与实践当中,使武术自身带有深奥的哲理,不 少知名武术家的技击招式也外显神奇之美。

秦统一中国后,军队有更多时间训练武技,而民间由于禁用兵器,而使擒拿、格斗、摔跤等徒 手武艺得到发展。《汉书•哀帝纪赞》已提到宫廷“武戏”,说明作为血腥杀人手段的武艺,已经具 有越来越多的娱人和自娱的游戏因素。从出土兵器来看,汉代表现为较成熟的雄健之美,重刀之 习起于汉代,之后短兵器迅速发展并传播到国外,同时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武术与舞 蹈的结合,并在宫廷或士大夫阶层中表演和欣赏,使武术之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 期,美学和艺术探索的思想较为活跃。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迅速传播,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经学的 束缚,艺术实践更为丰富多样,重美轻善渐成潮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武术共同发展的有气功、导

引、养生术,此类早期的内家功法不仅具有强身保健的意义,还显现出理论色彩,如曹丕的《典 论》中就不仅论文,而且论剑。

隋唐武术的发展受到府兵制和武举制创立的影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多民 族的融合,日本、朝鲜等外来文化频繁交流,以及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比如百戏、舞蹈、杂技的 融入,武术在这一和平安定的时期逐步脱离军事训练。艺术家也注意到武术之美,杜甫、李白等赋 诗赞美武术,书法家更从武术中获取灵感以启发艺术创造力。宋元古典美学的成熟,使美学意境 更为传神,把韵、趣、意境等作为审美理想,这种追求神韵美的观念,在武术中亦开始体现。元代 统治者仗弓马之优势取天下,深知武艺的功利价值,因而严禁民间“弄枪棍”“习武艺”,明令私藏 武器者治以重罪,并宣告“诸弃本逐末,习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元 史•刑法志》)这虽然对武术是一个打击,但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悄然潜 入元代杂剧之中,于是,唱、念、做、打成为传统杂剧的组成部分,演练技巧类似套路,从实用的武 术技击走向审美意蕴。特别是驻屯兵的推广,使得地方杂剧深人乡村各个角落,各种武术功夫在舞 台上得以美化,各种兵器变为艺术表演的道具,至今仍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存在,武术成为戏 剧表演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尤盛,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与古典美学相似,它也呈现出总结性的形态, 武术之美积淀、凝聚,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明代尽管在军事中开始使用火器,但战场上起主要作用 的仍然是传统的武艺。在民间,“只图取欢于人,无预于大战之技”的花拳虚套,却为群众喜闻乐 见。《耕余剩技》等专著中,以绘图的形式明确记载棍、刀、枪等套路技术,有实用技法,亦有花 法。戚继光虽强调武术实战,但在所著《纪效新书》中,也收入“三十二势,势势相承”的套路。武 术有了相对定型的套路,这就便于整体传授、观摩、交流、揣度和领会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套路 的形成,使各种技击格斗动作得以保存和流传,有利于传授和练习,也使武术之美更加鲜明地显现 出来。清初一度禁武,迫使武术融入隐秘的乡土社会,成为健体、防身的练习手段。少林寺、峨眉 山、武当山等寺院道观,成为武术继承、融汇、发展的据点。之后,武术新拳种、新流派如雨后春 笋般涌现,有的运用太极、八卦、五行学说阐释拳理,有的附会仙佛古人或模仿动物创立拳种,呈 现出万紫千红的灿烂景象。

武术审美的内涵

中国古典美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理论学说,如阴、阳、韵、气、神等的联系、区别与转 化,构成古典美学的思想体系。气一古人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原。气的运用,直接关系着作 品的艺术境界和风格,如曹丕所说“文以气为主”,主张创作之前坚持养气。因此,武术习练者通 过养气、练气、集气、运气以培养武术感悟,传达武术特有的韵味,进人不可言说的美妙境界。比 如,太极拳练到了一定层次,生理上的快感与精神上的享受合一,既养生又养气,武术审美意蕴可 以被自身感受到,也可以被旁观者所欣赏到。养气还是关于审美情趣的修养活动,武术讲究“外练 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武者要泛知各路拳种,精练一二,熟能生巧,在大量的实践中深人体会 所练主要拳种的精髓,才能逐渐“得气”,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继承和发扬武术之美。

(一)韵

韵指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生动含蓄的风采气度。“韵”普遍用于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领域, 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理想美。董其昌《容台集》:“晋人书取韵。”韵,往往能表现出武术的含蓄之 美,于动作形貌中透出外在的风采。武术参与者,当其个人的意境融人分解的动作招式中,从而表 达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情趣,在中华武术中,如笔墨国画一般抒发情感,展现出习武者 的审美体验,这就可以说已达到“取韵”阶段。

浏览1,2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