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指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情境融合与形神统一构成的意境,把武术的 欣赏者引入能够充分想象的审美空间,使有限、生动、鲜明的个别形式,蕴含于无限、丰富、深广 的审美内容之中。武术所追求的意境,也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出不可穷尽的象夕卜之象和景夕卜之 景。武术之美“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解,划然示我以默会意象 之表。”武术家的具体技击动作,往往并非写实再现客观对象,而是会抒发自身感受,g卩“抒我胸 中逸气”。写意的原则导致武术对气质、神韵的追求,也促使武术动作虚拟化、程式化,而更接近 于表演艺术。《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武术习练者往往追求神形兼备,而更 高一层次强调传神而脱形。

(三) 形

形指可被感知的实体外貌。在中华武术当中,“形”指习练者的外形样貌及动作的形象。对于 练武者动作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反映模仿对象的形貌,这被称为“形似”。形象化的真实模仿,可获 得具体、鲜明、逼真的审美效果,也是习练武术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而不去进一步提高,达到传 神的意蕴,仅停留在形似的阶段,往往被视为习练者缺乏意蕴、浅薄直露,使武术欣赏者的联想受 到抑制,无法直观感受到武术传神之美。如今,武术家讲究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是其一大 特征。

(四) 阳刚、阴柔

阳刚、阴柔指中国古典美学表示不同风格美的两个范畴。《易经》认为,阴阳为万物之本。天 为阳物,地为阴物;天动为刚,地静为柔;天刚地柔,各有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一般把男性之 美视为阳刚美,把女性之美视为阴柔美。而中华武术当中,刚柔是对立统一的,技击和套路武术讲 求刚柔相济、动静有序,达到相得益彰、和谐之美。这是因为武术思想家认为,阳刚与阴柔是完美

的统一。 »【武林人物】

董海川(1797—1882年),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八卦 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

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有传为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王府当差。董海川在王府当差 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禅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 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 海川遂与杨露禅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針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 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 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 色彩。

武术有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相交融,融合 出其特有的文化形式。武术文化与五行、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思想 文化都有一定的交集,是含有武术这一特殊符号的思想文化。武术文 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与反映,渗透着中 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和宗教学等 文化为主核心,经过几千年风雨历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继 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武术的审美艺术性,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 统性体育项目。

武术教育是武术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途径。从武术发展的整个历 史进程来看,武术文化价值的传承让武术教育传承更加具有魅力和生 命力,更加体现出了武术教育传承中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武术的传播方式:①大众传播方式;②群体传播方式;③组织传 播方式;(3)人际传播方式。

中国古典美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理论学说,如阴、阳、韵、 气、神等的联系、区别与转化,构成古典美学的思想体系。武术的审 美汲取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粹,注重韵、意、形、阳刚、阴柔。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与锻炼,系统、准确地掌握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培养自行 学习的能力与自觉锻炼的习惯,认识到身体素质对武术训练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理论联 系实际,全面提高武术专项身体素质。

【学习任务】


  • 掌握基本步型、步法的动作要领及训练方法。

  • 掌握基本手型、手法的动作要领及训练方法。

  • 掌握肩臂与腰的训练方法。

  • 掌握腿法与跌仆滚翻及练习方法。

  • 掌握跳跃与平衡及练习方法。

  • 掌握眼法与动作组合练习方法。步型练习主要是增进腿部的速度和力量,以提高两腿移动转换的灵活性和稳固性。

    —、弓步

    左脚向前一大步(约为本人脚长的4〜5倍),脚尖微内扣,左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小腿与地面垂直。右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约45° ),两脚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眼向 前平视,两拳抱于腰间(图3-1)。弓右腿为右弓步,弓左腿为左弓步。

    要求与要点: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前脚同后脚成一直线。

    两脚平行开立(约为本人脚长的3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 接近水平,全脚着地,全身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两手抱拳于腰间(图3-2)。

    要求与要点:挺胸、塌腰、展髋、脚跟外蹬。

    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外展约45°,屈膝半蹲。左脚脚跟离地,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 面。膝微屈,重心落于后腿上。两手叉腰,眼向前平视(图3-3)。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前为右 虚步。
    要求与要点:挺胸、塌腰、虚实分明

    武术功法的概念

    拳诸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此处所言之“功”,指的是武术中基本的练习方 法或锻炼方法,亦称之为“功法”。在明代问世的《易筋经》,清代刻本的《内功图说》,民 国年间出版的《少林七十二艺》和《练软硬功秘诀》中,记载有上百种练习形式不同的功法。 流传至今的武术各拳种、流派中,都有着各具特色的、丰富的功法练习内容。由此可见,功法 是武术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

    关于武术功法的概念,可界定为:以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 体潜能为目的,(1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主要包括 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 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功”等。

    从0前见到的文献来看,武术功法是随武术的萌生而兴,随武术的发展而盛,随武术技术 的演进而变化的。

    (一) 硬功

    “硬功”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史记•殷本纪》记有帝武乙做偶人,“与之搏”。偶人是 土木做成的人模。与偶人搏斗,很像后111:的“木人功”锻炼法。这类提高击打能力的硬功功法, 发展到明代已流传有打动靶和打静靶两类。唐顺之《武编•卷五》记有悬米袋或蒲团,或在平 地上立三尺长凳或石墩为靶,以钻腿、桩腿、蹴腿、弹腿等腿法进行踢击练习。这与近现代的 “吊袋功” “踢粧功”基木相似。硬功中提高抗击、抗压能力的功法,在唐代已较流行。唐窨宗 (684年)时的杂技表演中已有“卧剑上舞”(见《信西占乐图细部》),唐武宗(841—846年)时, 有个名叫管万敌的供奉,颇有膂力,他奋力用拳击一麻衣人,却“如扣木石”(见《剧谈录》)。 当时医家用于自我按摩的“拍击法”,是以指环、手、拳拍击身体,与后世“排打功”的初步 练法相似。近现代的“排打功”和“钢刀排身”“卧叉”等表演,很可能就是从唐代继承发展 而成的。硬功中提高力量的锻炼法,在汉代有“扛鼎”(举鼎),晋唐间有“翘关”(推举铁棒), 清代流行有“舞刀”。舞刀是以铁制大刀为械,进行推举和舞花等力量练习,很像是举铁棒进 一步结合武术技术形成的。清代,将一般练力法结合武技形成的功法很多,如“石锁功”“鹰 爪功”等。

浏览5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