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指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情境融合与形神统一构成的意境,把武术的 欣赏者引入能够充分想象的审美空间,使有限、生动、鲜明的个别形式,蕴含于无限、丰富、深广 的审美内容之中。武术所追求的意境,也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出不可穷尽的象夕卜之象和景夕卜之 景。武术之美“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解,划然示我以默会意象 之表。”武术家的具体技击动作,往往并非写实再现客观对象,而是会抒发自身感受,g卩“抒我胸 中逸气”。写意的原则导致武术对气质、神韵的追求,也促使武术动作虚拟化、程式化,而更接近 于表演艺术。《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武术习练者往往追求神形兼备,而更 高一层次强调传神而脱形。
(三) 形
形指可被感知的实体外貌。在中华武术当中,“形”指习练者的外形样貌及动作的形象。对于 练武者动作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反映模仿对象的形貌,这被称为“形似”。形象化的真实模仿,可获 得具体、鲜明、逼真的审美效果,也是习练武术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而不去进一步提高,达到传 神的意蕴,仅停留在形似的阶段,往往被视为习练者缺乏意蕴、浅薄直露,使武术欣赏者的联想受 到抑制,无法直观感受到武术传神之美。如今,武术家讲究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是其一大 特征。
(四) 阳刚、阴柔
阳刚、阴柔指中国古典美学表示不同风格美的两个范畴。《易经》认为,阴阳为万物之本。天 为阳物,地为阴物;天动为刚,地静为柔;天刚地柔,各有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一般把男性之 美视为阳刚美,把女性之美视为阴柔美。而中华武术当中,刚柔是对立统一的,技击和套路武术讲 求刚柔相济、动静有序,达到相得益彰、和谐之美。这是因为武术思想家认为,阳刚与阴柔是完美
的统一。 »【武林人物】
董海川(1797—1882年),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八卦 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
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有传为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王府当差。董海川在王府当差 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禅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 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 海川遂与杨露禅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針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 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 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 色彩。
武术有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相交融,融合 出其特有的文化形式。武术文化与五行、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思想 文化都有一定的交集,是含有武术这一特殊符号的思想文化。武术文 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与反映,渗透着中 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和宗教学等 文化为主核心,经过几千年风雨历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继 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武术的审美艺术性,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 统性体育项目。
武术教育是武术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途径。从武术发展的整个历 史进程来看,武术文化价值的传承让武术教育传承更加具有魅力和生 命力,更加体现出了武术教育传承中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武术的传播方式:①大众传播方式;②群体传播方式;③组织传 播方式;(3)人际传播方式。
中国古典美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理论学说,如阴、阳、韵、 气、神等的联系、区别与转化,构成古典美学的思想体系。武术的审 美汲取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粹,注重韵、意、形、阳刚、阴柔。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与锻炼,系统、准确地掌握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培养自行 学习的能力与自觉锻炼的习惯,认识到身体素质对武术训练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理论联 系实际,全面提高武术专项身体素质。
【学习任务】
浏览5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