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招式和技术方面,武术不仅借鉴灵巧的动物,还会借鉴自然界中的一切景象。例如, 有的拳称姜枝拳,掌称柳叶掌,步称七星步,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给武术动作命名,而且还表明了动 作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眼睛所能看 见的“有形”的事物之上,武术也出现了“化有形为无形”的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太极拳、八 极拳等,它们的特点体现了对自然形态特征的领悟,尤其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人武术运动之中, 圆、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也是运动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 空则能活泼自如,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来表现大自然的魅力。具体而言,少林拳技是以圆空为基本 架式和方法、式正招圆,太极拳要求处处带有圆弧形,八卦掌以圆为法,南拳中讲究圈桥动作的运 用等,在圆空的运动中表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的观念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在武术中表现出追求人际和谐的 价值取向,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谦恭待人、稳健温和、含蓄不 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容万物、厚德载物的气度。也就是说,在传统武术运动中,把“伦理思 想”融入整个全过程,始终把武礼、武德放在第一位,讲究“尚德不尚力” “无德无拳”的追求。所 以,武术各家各派在传承中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尊师重道、除恶扬善、谨慎择徒、重义轻利的戒约规 范。例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 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强调习武要仁爱、守礼、 忠诚、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所以,师傅对徒弟德的要求很高,选择徒弟时,注重对道 德、品行的评定。如《内家拳法》规定:“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昆 仑剑言》:“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苌家拳在《初学条目》上曾告诫门生:“学拳宜以 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咏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传,无 礼者不教! ”这些武学规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上更加注重学练者的道德培养, 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聚集在一起,才会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
(三) 内外兼修的整体观
拳谚有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说的就是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形为神之本, 神为形之用”,武术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的“气”或“神”的变化, 因为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灵魂,也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 原则及内外兼修的整体观。可以说,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武术的特征,不仅有外在的修炼,也 有内在的训练。所以,“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便成为几乎所有拳种流派的修炼原则。其中包括:
“内”就是指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调节;“外”就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 形体活动。武术的练习就是要将人内部的意念活动和外部的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如长拳中的“八 法”。“八法”中“手、眼身、步”,涉及身体外部的形体动作,“精神”“气力” “功”,涉及身体内 部的精神、意识等。习练长拳要处理好“八法”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另外,还包 括“六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
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明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 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此基础上也就有 了如心意六合拳和六合八法拳等武术拳种。
(四)拳道合一的修炼观
武术是人体文化之一,主要是以身体为载体来体现文化的。武术这种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 主要表现在武术拳种套路中。武术拳种套路是武术前辈主观心灵的客观反映,是他们观察自然、 体悟武术的结晶,是其精神活动的客观化、武术意义的格式化。武术的套路结构,演练风格处处 都体现着武术的观念和思想。在武术演练的过程中,讲求精、气、神,其中的“神”,就是要求演练 者要用心去体悟其中之奥妙。在体悟动作的过程中,由通过体悟动作而上升到体悟生命的高度的 认知过程,来进一步认识自我。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从以“自我为中心”到武学的高级阶段,即 “忘我”的境界,是武术者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体悟生命的过程,正是由于中国武术对中国古典哲 学、古典文化的吸纳,使之成为由拳悟道的工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验证体系。与之相 应,习练武术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以武演道、由武入道。所以,“以武入哲” “拳道合一”成为武 术修炼者不懈的追求。武术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哲学思维与武术技术相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自 然界的一切都可为我所用,这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武学境界,这种融合将武术修炼升华 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使之成为一门学问。“拳道合一”中的“道”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拳技的千变万化贯穿着一个“理”,其实就是老子的“道”。所以,“拳道合一”的修炼观是深受东 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东方哲学文化在身体运动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运动 项目,武术更加深刻地体琬了中国的文化特点,相对于西方的搏击项目,中国武术则更加体现了其 “道”的特色,在西方的搏击项目中,较多的以“术”相称,如拳击术、摔跤术、格斗术等,这种观 念表现出对于方法、技术层面训练的极大重视,而东方的搏击项目,如跆拳道、柔道、剑道等都是 在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将“道”字融入运动之中,在训练技术的同时也在体悟和思考,进行精神 层面的升华。
由此,武术已经不只单纯地用于比赛运动项目,而是可以将其看作走向人生智慧之路的过程。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离不开其文化基础,这正是武术的魅力所 在。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更加重视对自身生命的保养,更加注重内在的提升,这 也体现出武术的“泛和谐价值观”,通过习练武术可以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1
在武术套路中,比如太极拳,充满着这种虚实、阴阳等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对任何外 来施加的力,采取不抵抗“柔”的态度,暴露出对方弱点,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同时,中国武术讲究“四两拨千斤”,即用较小的力顺势而去战胜较大的力;阴与阳在太极拳 中的互相转化也是该拳种的优势,也反映出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力小”与“力大”、阴与
阳是矛盾的双方,从常规上看,应该是以大胜小、以阳胜阴的,但中国武术却用“用劲之通”的转化 途径,使这一矛盾相互转化,做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
中国哲学认为,阴阳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离开了阴阳,它其中所蕴含的“道”,也 就成为一个混沌的存在!阴阳之说,是古人对大自然万象万物长期观察的总结,中国古典哲学中有 关万物生长变化的关联点,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形成的起源!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 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却充满着矛盾的转化。比如,各种象形取 意的拳种和拳式,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矛盾体。既然是矛盾体, 各种拳种就具有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各个方面及 其特点,即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 盾;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③在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 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中国武术中,有的派别讲究“有招 无式”“一招制敌”等;有的派别提出“后发制人’,既有套路的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灵活使 用,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只有具备特殊性才有自己拳种的优势。在拳种具体运用中,根据不同 对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打击与防御方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达到制敌的目的。当然在具 体情况具体分析时,又运用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理念。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在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量变与质 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柔中突出“奇”“巧”力,突破量变,从而达到质变,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击 败对手。另外,武术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根据对手情况做到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什么程度, 一推、一抓的用力有多大等,都关系到“度”。如虚招的力不可太大,因为虚招是为实招作准备的, 太大有可能会错过实招制敌的最佳时机,而太小又起不到假装攻击的作用,需要掌握好“度”,不 轻不重,才能达到效果。
所以,武术的学习是一个悟“哲学”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哲”的境界,这就是武 术“哲学”理念的体现。
浏览7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