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 量的精力,如竞赛体制的建立,竞赛规则的制定,裁判法的研究与实施,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广和使用。特别是针对武术中流行最广也最具代表性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剑,以及长拳类的刀、 剑、枪、棍等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进行比赛的竞赛项目,这是武术竞赛史上前所未有的创 新之举。近年又有传统拳术(如形意拳、八卦掌等)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广以及国际武术竞赛 套路的推出,这些项目与学校武术相比较是层次上的不同,存在着初级与高级之分,简单与复杂 之别。竞技套路在动作数量、动作组别、技术难度、编排布局上均有特定要求,所以与学校武术存 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竞技武术还包括按规则进行比赛的散打、推手、短兵等对抗性运动。

(三)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是指除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以外的流行于广大民间的那些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 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这些传统武术的各拳种包括拳术、器械、练功方法、对练以及攻防 实战技术(也包括以健身为目的的新编健身套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此作为强身健体、防身 自卫、保家卫国、娱乐身心的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快节奏以及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中,把武术作为 健身方法和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需要。

我国自1983年至1986年连续四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挖整结果表明,源 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口据有关部门调查 是6 000万,占了国家体委统计的体育总人口的一半,可见传统武术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健身功能。它 是实施落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功能和它产生的效应不可低 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以武术作为健身手段参加锻炼的人数仍处 在上升趋势。现在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学练中国武术大都也是为了健身。

功能分类法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整体结构,特别是在社会功能系统下属的子系统即健身武术涵 盖了流行于民间的129个拳种,这是其他分类方法所不及的。功能分类法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武术 整体框架和发展格局,而且为制定发展武术总战略,调整发展各系统,达到整体的发展提供了思 路和依据。它的各种功能、技术层次关系是不变的,但是,其中所含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完善充实 而加以变化的。这种变化包括质和量的变化,如竞技武术的功能是不变的,但是竞赛体制、比赛办 法、裁判法、竞赛套路技术内容等,则要在发展中求完善、求提高的。又如新一轮的竞赛规定套路 的推出、竞赛规则的修订等。量的变化以学校武术为例,其内容在发展中根据需要进行了充实和 完善,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本中,从初一至高中六个年级都有武术内容,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功能分类法有利于中国武术作为一个整体向世人展现,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武术在功能作用、技术 层次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便于选择和学习,从而有利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武林人物】

杨露禅(1799—1875年),名福魁。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 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

1840年左右,杨露禅自豫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冀南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 教师等。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 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较量,出 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 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 此,他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武术项目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漫长的过程,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 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 发展的时期大致可分为远古时期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新的阶 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落期,隋唐五代的大发展时期,明清时期的 高潮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蓬勃发展时期。

武术的特点:寓技击性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广泛 的适用性。武术的作用: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 德;竞技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本章采用了两种分类方法对武术进行分类,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 三类: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武术功法。按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学校武术、 竞技武术、健身武术。

【学习目标】

了解武术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哲理,认识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之间的 关联。并掌握武术的教育、武术文化、武术传播及武术美学的内容。将武术所包含的 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自己的武学修养。

【学习任务】


  • 了解武术所蕴含的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 了解武术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之间的联系,认识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了解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为自身武术学习寻找合适路径。

  • 了解认识武术美学内涵及不同风格,在习练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传统哲学是一种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思想,其功用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 界。传统哲学思想对丰富武术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内外兼修的整体观、拳道合一的修炼观。

    “天人合一”的武术思想

    对于“天人合一”,庄子认为“人与天一也”,意思是天与人本质上都是自然合一的,即“天地与 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武术是人体运动 的形式,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恪守自然法则,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武 术的价值。.

    (一)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暑 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长与健康,因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泉源,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 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 中,已经能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并形成了自身的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只要 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养精安神,益气补血,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传统武术在道 法自然这一法则指导下,十分注意四季变化、阴阳五行和人体机能的配合,如流行的“少林八卦五 行功”,根据不同季节和五脏六腑的变化,分别进行走功、站功、坐功、卧功的各种练习。也有根据 人体元气24小时循经络运行一周的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朝练寅、夕练酉”,即武术内功练 习选择在每天早上3—5点,晚上5 — 7点进行功法练习;“形意拳”利用“五行”理论创造出劈、崩、 钻、炮、横五拳等。另外,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人拳术的技法之中,即是 “形物之形,悟物之意”,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如少林拳的龙、虎、豹、蛇、鹤五拳,据《少林内 功秘传》记载,“五拳者,即可练精、力、气、骨、神之法也,故创五式,使内外并修而达于化境也”, “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上述五拳,如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 力强、气聚、骨坚、神凝,五者相合互为融化为用之妙”。南拳中的鹤拳、虎拳,以及武术其他象形 拳法如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等均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结合武术技法而成拳,这种融 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最形象的身体表征,是人对自然美的形态模仿,表现生命“表现自 然”实际上是崇尚生命、崇尚自然,是求得自然与人的共鸣和统一,从天地万物的生长演变现象中 获得灵感和启迪,“格物取意”追求意境,是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的体现。

浏览9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