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诸门诸派在示形用诈、诱敌上当上都有自己的高招和诀法。少林拳因本身种类繁多, 有南拳北腿之分,矮桩高桩之分,以及刚柔之区别,所以其诱敌的主张也各有不同。一般擅长 腿击的善于声东击西,纵远窜近,升高伏低的引诱方法称手是蝴蝶手,让人捉摸不定,全靠脚打 人,在腿法上尤为全面和独到。“少林武功重在腿,弹踢蹬扫摆合威,倒踢侧戳发劲猛,通天响 地半霎时。”发腿方法多,变化快,腿练到上层时,有鬼腿、神腿、无影腿之称;而南少林的拳种, 则势矮招奇,善长拳击、桥手、铁胳膊,敢于引诱对方发腿用桥手堵截,防他,撞靠进逼对方,肩 撞肘击,硬、重、狠、稳地打击对方;醉拳则以佯醉诱敌,地躺和狗拳等则以倒地诱敌制人。而同 属南少林的鹤拳则一反一般南拳的常态,要求轻灵巧妙,主张“用重不如用轻,用轻不如用空”。 可见少林拳派的诱敌方法是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作为内家三拳的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 在诱敌上的讲究又有独到之处。孙禄堂先生曾言,八卦在天成象,天有不测风云,八卦掌以变 求胜;形意在地成形,直来直去,手脚齐致,在不变中求变化以制敌;太极效法人和,在人不知不 觉中求空中。讲出了三家在技击中诱敌的精义。实际上,八卦掌以弧形步转圈为主,扣摆转身 快,横走竖撞。金蝉脱壳,脱身化影,走马回头是其常用的散招。主张胜人全靠脚下,讲究跨步 侧身灵。《八卦掌歌》云:“此掌与人大不同,未击西来先声东,指上打下就得知,卷帘倒流更神 通”;“身高架大路上三,举手招封势所难,矮步沉身使就下,入我机关使法宽。”八卦掌用其独到 的蹲步沉身法来引诱对方,使个小轻灵的人能对付身高架大者。此外还有扭身法、左右甩身 法、三穿掌法、指山打磨法等等特殊的诱打方法,使八卦掌成为变化奇妙,使人目迷神乱的拳 术。形意拳虽然较稳重,讲究功力和整齐,有堂堂正正之气概,但在其《战手要法》中也主张诱 敌。主张“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占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进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 翻浪滚……看正似斜,看斜似正,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守中用中。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 尖的特殊诱打方法。也有的极不主张示形引诱,而是在随人不随己中进行引诱,即“引进落空 合即出”。力图运用轻灵多变的手法来乘人之势,借人之力,攻人之隙,没有明显的主动形诱, 而是进行意诱和劲诱,力争达到:“妙处全凭能借力,得来全不费功夫”和“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其最高水平要求达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要求看不见什么动作,被击的人已被引诱上当, “一接即通”.腾空跌出。太极高手陈发科言技击时间,讲只须数一,用不着二、三,即已完成打 击。其引诱敌人上当是何等的神速。(五)善于判断,敢于用奇

技击术和战争一样,最难以捉摸的是对方的行动企图。双方都在力图诱引蒙骗对方,真假 虚实的变化使人捉摸不定,形体的变化和转移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机会稍纵即逝,形势瞬息万 变,这些都给果断的判断带来了许多困难。而不能判断又是技击的大忌。要对对手的行动目 标.对手下一步想采取什么方式,对手下一次打击的进退、刚柔、虚实、松紧估计正确,才能控制 局势,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要见多识广,要善于用脑筋,要善于在实战中学 习,在练习中积累,善于变他人的经验为自己的经验,才能做到善于判断,兵法中相敌的经验可 以引申转化应用到武技中。

若是广泛搏击,则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其中对手本身的一切情况,如身高、体重、年 龄、胖瘦、素质、技艺、特长、性格、爱好都需要观察和了解。总之,种种复杂的情况,高明的技击 家如同高明的军事家一样,都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观察和判断。凡是兵法中的相敌经验和方法, 都可以为技击家提供借鉴。只有料敌于先,判断准确无误,才能找到恰当应对的谋略和办法, 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善于判断是进攻的底基,是用奇制胜之首。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在战场上,有时候狡猾比力量还重要。或者说计谋也是一 种力量。技击亦然。在准确地判断敌情后,如何用奇制胜便成了重要的问题。奇正是相生的, 但谋略总是以奇为贵。

首先,要用奇,必须敢于标新立异,奇总是与异相连的。技击中的奇招妙法,便常超出对手 的常识、常见、常规、常习。正因为超常、异常,才容易出乎对手的意料,才可能打破对手的心理 平衡,才可能使对方来不及反应。历史上没有完全重复以前的战例,都是新思维、新技术和新 战术的开拓。技击如同战争,也不会完全重复。让对手感到从未见过、新奇、惊异,才能具有突 然性。在武术技击术中,真正的技击奇招妙术,只产生于那些敢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实战 英雄。

第二,要用奇,必须善于敌变我变。技击同战争一样,始终处于动态,多变是其基本特征。 技击的时间、地点、对象,技击时的状态都是不断变化的。技击中,任何一种固定的方法都依一 定的条件而存在,任何一种原则都需要一定的环境为前提。某种方法和原则要运用到技击中 去,常常需要改变其原来的形式,加以自己的临时发挥,前一次用的方法,下一次并不一定能 用,对付甲的动作,不一定能对付乙。因此自己习练的技击法,临敌时不能生搬硬套地应用。 少林拳、八卦掌和形意拳讲究练时有招数,用时无招数,练时无形,都是喑示着以变求胜的道 理。太极拳更讲究练时要慢,用时要人快我快,人慢我慢,练时明规矩,守规矩,拳架整齐工整。 用时随人而不随己,脱规矩而合规矩。这证明,各家拳种都在变字上进行了研究。

变,是武术技击术的关键。技击术的流传本身就是变动的。同一个拳种,流传时间已久 了,又会产生-些门派,产生一些分支。其技击思想和方法也代不相同。这种变化无一拳种能 例外,更不用说不同拳种的不同技艺了。技击的思想和方法是无穷的,而每个人的技击思想和 习练方法却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去适应无限,一定要着眼于变和灵活应用,着眼于技击时的发 挥。技击术的传流是变动的,还可用下面的事实来说明。同一个教练员,对一批运动员进行同 样的训练,却产生出不同气质、风格和技法长处的选手。同样,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的技 术也决不会完全一样。你了解了某人拳种的特点和指导教练的情况,并不等于你就了解了运 动员本人。这种个体变异性,只有和其进行激烈地对抗时才真正体现了出来。“行家一出手, 才知有无有”。只有临场的随机应变,良好的发挥,才能适应技击的随意变化性。图片10

(六)先发制人,突袭快准

和战争一样,创造与捕捉战机,是武术技击赢得胜利的前提。“兵家推其先人,故能有奇人 之心”。军事家注重先发制人,主动粉碎敌人的企图,使敌人处于被动,进而制服敌人。技击术 亦然。

要做到先发制人,要有许多条件作保证。首先,技击准备要抢先、领先。要注意先“治气”, 即参战前要有士气。现代的技击家,要有为国争光,献身武术事业,振兴中华武术的志气,要有 敢打必胜的勇气;要注意先“治力”,即所练的技击术要有威力,要具备进攻和防守的实力,攻无 不破,守无不固;要注意先“治心”,即攻防意识强,足智多谋,能识破敌人的一切圈套。心静神 清,毅力过人。胜不骄,败不馁;要注意先“治变”,即要求临场应变能力要强,能适应各种情况 和不同对手。战时的胜利靠平时的苦练和积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有了一定的胜 利把握,再去实战。而不是搏斗起来才去寻找胜利的条件。

为保证先发制人,必须要有相当的技击速度。技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决定于攻防的到位 速度。所以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抓住战机,控制住攻守要点,谁就更有可能掌握时间差和空间 距离差,掌握攻守的主动权,这是其一。其二,打击的力量。技击中,能很快地从静到动或很快 地从动到静都能产生很大的力量。这要求有高度的速度变化控制能力。第三,物体打击冲量 的大小也和速度成正比。所以,只有提高速度才能省时,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击范围大,攻 守范围广,才能产生大的力量和大的冲量。所以提高技击速度是提高技击实力的关键,是先发 制人必备的条件。

中国武术各拳种都非常注意技击速度,《少林交战诀》要求“交战更宜手足疾,起落出收快 如风,手出足起不见影,着落稳准如钉钉”。“左右闪躲如电闪,回身就像箭射鹰,疾如快箭踮跳 飞,胜似平地降天兵。”要求两腿行走如风,蹦纵窜跃迅速敏捷,闪展腾挪,躲避封翻,轻灵如燕。 并用各种腿法来保障技击的长度和力度,以达到一寸长、一寸强,一寸长、一寸先的先发制人的 目的。腿法上中下全面,八面威风,力求完全控制空间的各个方位;八卦掌除了脚快外,还突出 地加上了快速的旋转步法,在旋转中完成多种技艺,即“穿搬截拦,拧翻走转,推托带领,缠刁扣 钻”。每个动作都要练得又快又熟。如穿法就要求“步既转合手亦随,后掌穿出前掌回,去来来 去无二致,要如弓箭离弦飞”。“穿时指掌贴肘行,后肩改作前肩成,莫要距离莫犹豫,脚入裆胯 是准绳。”八卦掌厉害的穿掌法,可使挡者立刻倒下,所以有“好汉怕三穿”之说;形意拳则主张 喑化三劲,三层功夫,三种境界上有不同的快法。明劲时要求:“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 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暗劲时要求:“起似蛰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起无形,落无 踪,去意好似卷地风。”化劲时要求:“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认为“进步不胜,必有 怯敌之心”,主张“气随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形成了一种特别猛烈、迅速,讲究先发 制人的拳种。而晚期形成的大成拳则更主张毛发势如戟,筋肉遒欲放;遍体弹簧似,关节若机 轮;筋肉似惊蛇,履步风卷席;指端力透电,骨节锋棱起,神活逾猿捷,足踏猫狙似;一触即爆发, 炸力无断续。要求做出弹簧力、爆炸力、穿透力,形成了独特的技击力量和速度;甚至讲究以柔 克刚。后发先至的太极拳等拳种,虽不以主动进攻为主,但在还击时则强调速度和速度变换的 控制,其技击高手的弹抖寸劲无不具有强大的力量和极快的速度。武谚曰:“千来千有解,万来 万有解,-快则无解。”快是技击制人的关键。这和《孙子兵法》讲的“静若处子,动如脱免”的原 则是一致的。

(七)集中我力,分散敌力

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大小,最终总是在对抗点上以相对的优势获胜。强大的力图尽早决 战,是因为他已集中了优势兵力;弱小的力图游走后再战,是因为他想在游走中获得时间、地点 的优势,获得局部力量优势,用自己的主力攻击对方的一翼,以在局部的对抗中歼敌一部分。 再如法炮制.再歼敌一部分。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历史上,大军事家无不善于应 用这种策略。《孙子兵法》便详述如何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法则,毛泽东的歼灭战、运动战也是 这种策略的典型体现,拿破仑于此同样是行家里手。

集中兵力的原则演变到以个体竞技为主的武术领域,则表现为如何集中我力。这个问题, 中国武术各门派各有自己的高招妙法,号称天下武术之宗的少林武功历千百年的累积,经众多 武僧和俗家弟子的终身磨砺,造就出赫赫有名的少林七十二艺绝技。七十二艺无一不是长期 钻研苦练的结晶。其中不少绝技是把力量集中运使在指上,掌上,拳上,臂上,肘上,肩上,膝 上,脚上,头上,而成为铁指,铁掌,铁拳,铁臂,铁肘,铁肩,铁膝,铁脚,铁头。形意拳在集中我 力上则讲究整体的碰撞力,主张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肢体相对于身体的变动,较其他拳种为 小,主张形曲则力厚。从结构的原理讲,收得紧凑的肢体和身体的打击承受力比展开的要大 些。而肢体相对运动较小的不足则可利用脚步前进后退的速度变换来弥补。形意拳主张内脏 的坚固,主张增强身体的抗击性。晚期形意拳大家宝显廷则有十三段内功。对周身进行排打, 来增强整体的撞击力。拳紧气力增,发劲时能把周身的力量集中在前端一点上,将人击出。如 郭云深的半步崩捶打天下,尚云祥的一劈之下重千斤,可谓硬、重、狠、疾、毒,集中我力的典型。 八卦掌在集中我力上提出了“拳不如掌,掌不如指”。在缩小接触面增加打击力上有独到的见 解,用掌时都是用掌的侧缘鱼际处或掌根处,用三指、二指、一指,不仅接触面积比拳小,而且来 得也比拳长。习八卦者,无一不在掌和指上下功夫,以增强打击力。有一位八卦掌高手能中指 食指两指夹着人的手腕,将人甩一个跟头,称横二指禅功夫,可见其指力的强大。太极拳则给 人以在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才专注一方,劲以直射的感觉。其沾粘连随的听劲给人以摸着石

头过河的实在之感。其运劲如百炼钢,柔里裹铁,棉里藏针,即在柔弱的假象后面有高度的力 量集中作后盾,而且是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才发出。

分散敌力则是变相地集中我力。敌力被分散不能集中地打击我,则无法构成对我的伤害 和威胁,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力量,集中自己的力量进行还击。少林拳纵高窜下,左右闪躲,进 速退疾,飞去跌下,来使对方打击落空,使敌人到处设防而力量分散;形意拳则手脚齐致,上惊 下取,手打足踩,运动起来给对方造成似乎若干打击点同时到位的感觉。打中有顾,顾中有打。 螺丝劲、层层无穷。落如钩杆,去如钢锂。既要求劲力变化快,用小力来分散敌力和保护自己, 同时集中自己整体力量击向敌方中线要害部位,八卦掌则以左右的弧线运动和周身的拧滚走 转,摆扣来回,左右转折来使对方感到迷惑不定,减缓对方的来势或改变其方向,使其不易得实 着击;太极拳则以触机的灵敏和周身的柔化圆转,使对方老是找不着用力的点位。各家方法不 一,但分散敌力,使其不能集中打击力,不能破坏我的平衡和击中我的要害部位,以影响我的战 斗力,是一致的,可称殊途同归。总之,进攻时能集中我力以达敌身,防守时能分散敌力,使其 落空或变向,不能击中我身,都是技击高手的技艺追求方向。

第四章武术传统理论思想

第一节形神统一说

中国武术在实践中形成的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和谐.体现了这项人体运动特有的民族风格。 由于各拳种流派都有“形神兼备”的不同要求,它们的异同,便既构成了各自的特点,又汇综、提 炼为一种武术理论,这就是“形神统一说”。

形神统一说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形”与“神”。形,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 态。它可以是一个完整动作的静止形象,也可以是动作过程中人的整体运动形态,同时还包括 腾空瞬间的造型,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形态和整套动作的结构形态。神,是指人的精神、心志、意 向等内在活动。它可以是流露在外,充溢于表的,也可以是潜藏内隐,含蓄深沉的。形与神的 关系是武术运动人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形具而神生,形是神赖以产生的基础,精神饱 满、神气鼓荡取决于健全的形质,而武术美善的形质又是紧密依靠传神达意而完成质的飞跃 的,这就是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一、五体匀称

拳谱中把人在运动时的结体构架称为“五体”、“五骨”、“五筋”。太极拳因动作处处带有弧 形,称其为“五弓”,有的还将它们抽象为“五条线”。有人认为“五条线”的纯线条理论是十分有 限的,因为这种一维线条难以全面反映多维空间的形质,反映在人的实际视域中和作用于视觉 思维的构图是苍白无力的。武术运动外部形体的变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它可以表现出立体感、 力量感,甚至节奏感,也可以说具备了时空一体的多维表现力。用传统理论的说法,它是非线 性的,必须具备“筋、骨、血、肉”。因此,理论上用“五筋”、“五骨”、“五体”表述更为确切。武术 运动是生命的运动,人体是筋、骨、血、肉的统一体,要在动静变化的运动中保持“五体匀称”,是 脱离不了这些生命因素的。“五筋”的“筋”,俗称肌臆或附着于骨头上的韧带。没有这些肌脏、 韧带,人体的骨倍就会散架。“五骨”是指脊柱骨、上肢骨和下肢骨。没有这些骨髓的支撑,人 体不可能直立,更谈不上“挺拔张展”。“五体”是包含筋骨血肉,包装得更加丰满,且宜于与“匀 称”联系起来的称谓。所以拳谱中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图片8

五体匀称素以筋骨血肉并提,主张“先仪骨体,后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其形必须 “方中矩,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拱心”,每个动作和势式都要顾及 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势正招圆、形体工整。传统理论讲究“骨 法”,要求武术的动作势式具有风骨。风骨是武术整体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风貌和力度。骨是运 动的支点,但它又不仅仅起支撑作用。武术的动作姿势在回锋折角时颇讲究“骨法”,也就是说 要正确掌握人体的骨关节变化,由此体现出架式的匀称。例如,形意拳的三体式要求手尖、脚 尖、鼻尖“三尖相照”,如果腕不塌(背屈),五指就不会上挑,手尖和鼻尖相对不起来,这样的三 体式就不匀称。武术的动作姿势中常有勾扣翘绷、伸屈回折,这些都要依靠筋节转换构成棱角 锋芒。而筋节转换的优劣程度,又和肌脏、韧带的柔韧性或伤病情形相关联。不注意“五筋”的 锻炼与养护,动作姿势中该折勾的折勾不起来,该屈蹲的屈蹲不下去,动作姿势的构架就谈不 上“匀称”。五体匀称包括了“五筋”、“五骨”在构形中的匀称,它既是静止定势的形象匀称,又 是“体随势变”由静止性动作进入活动性动作过程的连贯形态的匀称。“势正招圆”中就有动作 形象工整,符合规范的一层意思,也有在动作中或动作之间的运动过程中形成“招”的时候,要 求做到“圆”的匀称的另一层意思。所谓“动圆定方”,就是含义相似的另一种说法。

二、形健质善

(「)先练筋力,多力丰筋

做到五体匀称还不够。五体构形,形须健,质要善。健就是强壮,形健包括筋和骨的强壮。 力是强壮的重要标志,无力难以舒筋、撑骨、构形。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形健是练出来的,由 筋至骨再到外表的形。拳谚说:“筋长力大”、“筋长一寸,力巧三分。”说明练筋要注意练“筋 长”。筋的长短,由柔韧性决定。通过训练,人体各部位的韧带、肌脏的伸展性增长,关节的活 动幅度加大,这是柔韧性提高的表现,有利于改善动作质量。通常弓步易犯掀脚拔跟的错误, 纠正时采用提高踝关节的柔韧性,使后脚脚尖内扣,脚掌贴地,脚跟蹬地。弓步后腿屈膝也是 毛病,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缺乏力度。其实质是由于弓步沉髓后,后腿肌群的柔韧性跟不上要 求,所以无法达到挺膝用力后蹬的规范。纠正的方法就是拉长该腿后部肌群,养成直膝后蹬的 习惯。武术基本功中动静结合的练习方法,注意了发展柔韧性,又注意了增强相应部位的力 量,这就是筋力与筋长相结合。筋力与筋长一样都与塑造武术动作的形象有关。剑术中各种 剑法的变化不仅需要指掌的灵巧,手腕的活络,更需要手腕内有筋力,如一点一崩,一缠一截, 剑法的技巧都在此道,亦称“腕力”。挂剑时的扣腕,回身劈剑时的旋腕,都是手腕内的筋力在 起作用,否则剑法不可能力点准确,挥洒自如。俗话说“筋伸骨节缩,筋灵力量实”,只有筋强力 壮,武术动作才可谓之有形。

(二)骨力相称,形势自生图片6

人体靠骨髓支撑,武术运动靠骨力结架。骨无力则媚。因此,武术传统的“骨法”主张“贯 其力于股股之中”,使人体四肢躯干常处于张力状态。例如,形意拳的斜形如螺状的“螺丝拳”, 腕须直,拳要紧,力量是贯注到拳的最前端的。形意拳的出掌,腕要塌,掌要撑,掌心既有向前 的顶力,也含有向下的按力。形意拳中还有一些动作讲究两手争衡对拔,彼此呼应,两前臂内 外旋转,就像拧绳一般,以此充实钻翻拧裹的骨力。八卦掌技法要求“三空三扣:三空,是手 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扣,是两肩要扣、手心脚心要扣、牙齿要扣,其目的就在于使人 体的上下肢和身躯的肌群处于张力状态之中,运动时轻灵圆活含蓄着沉稳之力,摆扣走转时五 趾踩地,步如趟泥,飘而不浮,柔而有骨。稳马硬桥是南拳的特色。南拳的扎马要求五趾抓地, 腿力沉重,落地生根。对肘臂桥手则要求坚硬精健。“手从胸口发,力从腰马生”,反映出南拳 “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的骨力。“体刚劲粗”、“动作紧削”都是南拳“骨力相称”的写照。太 极拳也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沉肩坠肘,使力贯串到上肢手臂;舒 指坐腕,使力充盈于前臂指掌。太极拳的动作处处带有弧行,舒指坐腕时肘关节并不伸得笔 直,而是微屈。“肘不宜直,直则失力”历来是太极拳外若优柔、中实骨力的要领。武术中对上 下肢骨力的锻炼有个传统做法,叫做“练功先站桩,大鼎增力量”。站桩是增强下肢骨力,拿大 鼎是练就上肢骨力。拳谚曰:“力生于骨,达于筋。”长拳的马步要求“四平”:顶平、肩平、腿平、 心平。顶不平,元以使头正,头不正,“目随势注”的“目”就失去了“势正”这个基本条件,眼都不 能平视,很难形成气势;肩不平,反映上体骨力不匀;腿不平,说明下肢骨力不坚;心不平,气就 不顺,力自难持久。因此,四平马的形势须臾不能和人体的骨力分开,只有骨力相称,势和体 均,四平马的形势才,会,自然地显现出来。再如提膝亮掌,其形势犹如“金鸡独立”。要使该动作 做得有形有势,支撑腿'须直膝单腿立稳,提膝腿屈膝高抬,大腿几乎要靠近胸部,脚面绷平紧 收,这都需要有较强的骨力和筋力,两者缺一不可。惟求筋骨有力,提膝亮掌才会紧健、峻拔、 意态逼真,以“金鸡独立”之形喻势才名符其实。

(三)筋骨立形,充实道劲

武术的形质关键在于有没有道劲。所谓“道劲”,就是顿折须有圆转,有力不露棱角,道润 而有骨力。它不仅是透于形体之中的筋力和骨力的结合,而且是人体筋骨血肉综合力气的表 现。筋骨立形,五体匀称,形体工整,这是武术的基本规范。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还应有“质” 的要求。质,指的是筋骨充实了道劲。道者柔而不弱,劲者刚亦不脆,做到“筋骨道乃可谓之质 善”。道,既有筋骨韧健有力之义,又指血之营运滋润,濡养筋肉骨悟,通利关节的功能。所以 武术中常说“活血柔筋骨”、“筋骨活开好打拳”。血液的循行与人体血脉的通畅有关,而“心主 身之血脉”,故有“其心动以诚,则肢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肢节必背”一说。武术中的心“诚” 具有主体内在体验的特征,是一种专心致志的自成之“诚”。形意拳就是以“心意诚于中,股体 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而得名。古人认为,只要心诚,金石为开。既能做到心诚,四肢 百骸,筋骨皮肉又何愁血气不能布达。心之诚要坚定不移,诚心诚意,始终不渝。初学者有的 持之以恒,常年练功终于达到“体称劲道”的要求,这叫做“心坚则精劲”。有的连半分钟的马步 静站都坚持不了,何谈“积硅步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哪来质的飞跃?这是“心力”不坚的 缘故。武术形体的任何运动都受心的支配,只有心正,才能身正。“心若不坚则形无劲健也”, 拳法很难达到质的高度。因此,“体称”与“劲道”两方面是在“心为主宰”之下的形质完善,精之 纯粹。图片4

三、意发神传

司马迁曾说:“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中国的哲人从唯物观出发,认为形是神之 舍、形是载神之车,神以形存。武术的“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首先觥是以人体外形 的手、眼、身、步作为锻炼的基础,然后再讲究“精气神”的。

(一)以形传神

武术的动作和势式,如果只是做得工整端直,只重规范唯求形似,都远远不够。拳法不仅 要求形健质善,而且要求形质成而神韵见。这意味着武术的形态和质感必须联络精神,成为表 达内在心志活动的载体。武术的传神达意,就是通过动作势式的表现反映出武术的规格意识、 劲力意识、攻守意识,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反映出武术的技击意向、运动节奏、劲气 势态和风骨神韵。图片11

武术中的诸多拳种都讲心为主宰,认为形体动作是受心志活动支配的。八卦掌基本技法 中的“十要三病”,第一要就是“要有意”,讲究意识引导动作。意是心志活动的具体化。查拳十 字诀的“绵而不断意相随”,“巧中生智灵活用”都有心志活动所涵盖的意与智。形意拳的“内三 合”首先就是“心与意合”。通臂拳也以“心法慧勇”为首务。太极拳则“以心行气”、“用意不用 力”,讲究“缓以会意”。华拳更强调“心统性情”、“心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要使武术动作 势式及其运动变化达到传神的目的,人的“心”(包括意识、思维、智慧等)就须起“统领”作用。 如长拳中调节呼吸的“提、托、聚、沉”四法。倘若在做“起”的动作时主观意识还是“沉”住气,那 么诸如腾身跃起的“二起脚”、“旋风脚”等就难以有“旱地拔葱”般的利落以及“风卷霹雳上九 天”的气势。在做“立”的姿势时没有将气“托”于胸廓的意识,挺胸收腹,峻拔撑展的动作就不 易造型,试想气仍坠于腹,势必拔背松腰,“金鸡独立”的机警神态从何而来?在需要“击”的时 候,不是下意识使身体的相关部位处于张力状态之中,骨力、筋力、肌力等都还是松弛的,击打 的力量凝聚不到力点上,必然体现不出武术动作的本质,不能体现或表现出武术的本质,此形 此态就是失神的。当做“伏”的动作时,如果不采用“沉”气的方法,而是想着下一个“起”的动 作,超前地产生“提”气的意向,就可能南辕北辙,要求“伏如猫”的沉稳乖巧招势也就不会那么 稳了,一旦失去稳态,神情必然失色。这样的形、神就叫做不合拍,而问题出在意与气不合。要 做到心想事成,必须心意相合,意气相投。“心之官则思”,心是思维的器官。武术很讲究以人 的思维活动带动形体运动。“出手打印堂,回手奔胸膛”是翻子拳拳种指上击下的一种打法,目 的十分明确,一是打脸,二是击胸。上肢拳法准确与否是随人的思维意向清晰程度不同而不 同。意向模糊者,拳法乱而无章,出拳高低不分,没有上击下打的区分。完成得好的,一定是受 意识支配,击拳的目标表达比较清楚。再者,下肢步法也受思维的支配。套路布局是否开展, 四个方位是否都走到了?做得好的,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哪个地方大跃步前穿既远又控制在 不出界,恰到分寸;哪个地方行步应该走出弧形,避免直去直来没有变化;哪些步型应该低架 式;哪些步法应该有高、中、低之分等等,无不由思维活动的指向所引导。武术中将这种现象称 为“心动形随”。高水平的演练中特别能体现出外在形体运动的心路轨迹。一般来说,那些动 作不讲求高、中、低之分的演练,很难给人以“动如涛”的感观,这也说明演练者没有“用心”,所 以便“相形见细”了。

浏览1,7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