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概论》,温力,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 武术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矛盾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武术的概念、特点和价 值也都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这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概述了武术 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历程。
(一)重在技击,强调攻防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战 中,其目的在于杀伤、限制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 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 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 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例如,在散手中, 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 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 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 的原型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 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 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它 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 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 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 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 “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 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 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 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一)重在技击,强调攻防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战 中,其目的在于杀伤、限制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 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 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 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例如,在散手中, 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 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 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 的原型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 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 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它 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 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 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 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 “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 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 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 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武术的作用
(一) 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 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 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 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 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 质的目的,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攻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互相扬长避短,攻彼 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 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具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 年有恒心、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 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 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学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 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尚道德,“尚武崇 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像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 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 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 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 人李白好友崔宗之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 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 台,“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些描绘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 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 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浏览6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