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武术与中国伦理道德
一、崇尚武德是中国武术最鲜明的伦理道德
中国武术的格斗技术,体现了深奥的东方文明,它除了深藏东方哲理外,同时蕴含丰富的 民族传统伦理,也是举世武林所没有的。武技研究的是制敌取胜之技法理论,要格斗搏击,自 然就意味着暴力、流血和伤人,甚至杀人。但是中国武术却有着鲜明的伦理特色,处处表现着 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义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它重传统、重经验、尊师爱徒的人伦观念。最 鲜明的体现就是“武德”。
武德体现在许多拳派的门规戒律中,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 人”。《少林短打十戒》中更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者则负恩。”《峨眉枪法》
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甚至点穴法的创造也是仁者精神的 体现。少林秘典《罗汉行功短打》说,点穴法的创造是“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使人“心神 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有志者细心学之,方不负圣人一片婆心也”。中国 武术的伦理思想在儒家仁义精神的基础上,融汇了禅宗佛学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怀,又 以道家的“不争”、“虚静”修真养性来调处,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热爱和平的 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一贯为武林界所尊崇,并且身体力行。如现代太极拳名师王培生所 著《乾坤戍己功功谱》中“行功准则纲要”第一条所讲:“练武者应遵守武德……若能做到心胸坦 白、光明正大,方可德艺兼修,所以说身正则艺正。艺无德不立。总之,武术也要讲德才兼备, 否则必入歧途。”
二、中国武术的伦理道德与具体技法是有机统一的
武术的伦理道德不只体现在门规总论中,而且许多原则都在具体的技法中有机地融汇着, 如太极推手有两条原则:“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从技击上讲是太极拳理的核心要义,而将 这八个字作为人生修为,岂不也是包含至深至大的道理吗! “舍己从人”一语来自《尚书•大禹 谟》,这是舜帝向大禹宣扬尧帝的大德说的话,“见利思义”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原话是 “居利思义,在约思纯”,见到利益钱财,要想是否合乎正义;在生活贫困、经济匮乏之时(约)也 要保持纯洁真诚人格。这里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在实践中的要义。太极拳在推手中体 味“见利思义”,不只会证实人际关系中这一至理。推手实战中的失败者,往往是“见利”而“忘 义”,忘记了太极推手不丢不顶的拳理要义,而被引进打空,导致失败。人生中许多“多行不义 而自毙者”,不都是从见利忘义开始的吗!两千多年前中华元文化的典籍中就有告诫,而太极 拳的技击中做了形象的表现,可谓深刻。
“舍己从人”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重要论点。真正做到舍己从人,才能发挥太极拳 技击术的神髓,是“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不二法门。武术搏击是对抗性技术,“舍己从 人”看来是与对抗不相容的,然而世界上一切事物正反相成的道理、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却是 真理。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正是在舍己从人的原理指导下借劲使劲的技击妙招。如果 把“四两”和“千斤”做对抗理解,自然“四两”是绝对胜不了 “千斤”的,这里重要的是“牵动”二 字。其实这里的“四两”与“千斤”都是比喻,根本要义是“舍己从人”。这些来自三千年前尧舜 时代的人生智慧,成为老子、孔子思想的中心,“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在现代社会不也是成 功者的高尚品格吗,不少有权有财者的倾覆,差不多都是见利忘义的结果。
当然,老传统也有糟粕,如旧时代不许犯上作乱的封建门规,至今尚有遗存的保守的门户 之见等,但更多的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特别是尊师重道的伦理规范,才使武术能流传千载而 绵延不断,而且被历代贤能智者奉为文武兼修的人才标准。自唐代武则天皇帝时期开设文、武 两科同时科举取士以来,直至清末光绪年间,延续千余年之久。如果中国武术只以杀戮的肉搏 形式存在,也许早就被人们扬弃了。这种伦常观念一直贯穿在古今所有拳种的门规与技理之 中。中华民族崇尚的是曹丕与邓展比剑那种点到为止的较量,并不赞赏拼死争斗。这种追求 使武术向智巧和养生、艺术表演方面综合发展,只强调某一点都难以概括中国武学的全貌。古 典哲学中真善相通的观念,表现在武术的两方面,总体上讲究德与艺统一,所谓艺无德不立,没 有美好的心灵,就难得高超武艺;具体上讲,每一招一式,都要求势正神圆,看着漂亮,用着厉 害。把养生健体、修心练性和技击制敌统一于一体,实在是中国武术的最大特色,正因如此,它 才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
中国武术文化的伦理特点,对于铸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民族精神的形成非 一日一时之功,它是天时、地利、文化各种因素的长期积淀的结果。武术这种历史悠久的独特 的东方人体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崇尚勇敢侠义、刚正不阿、锄强扶弱、助人为乐的侠者精神和民 族性格的熏陶、凝铸,有着永久的价值。
第四节 武术与人体养生
中国历来讲究养生,养生之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武术养生在中国养生史h 的地位和作用是颇为独特的,其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固气壮丹;外练筋骨,手足矫健 等养生之道,无不与传统中医、气功、骨伤科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 础,有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因此,数千年来,武术与中医、气功、骨伤科等同在一个文化区域内 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从而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人体养生体系。
一、武术与传统中医
(一)传统的医学经络学说对武术的影响
1.传统的医学经络学说为武术的“点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功夫片、武侠小说中,我们都见识过神奇的点穴法。对手一旦被点中穴位,不是立时毙 命,便是终身伤残。还有所谓被封住穴道的,数个时辰之内动弹不得,解开穴道方能恢复。中 国武术近乎神奇的技术内容中究竟是否具有这样的点穴法呢?如果有,这样的点穴法究竟又 是怎么一回事呢?
典籍不乏有关点穴之术的记载。《少林拳术秘诀》云:“盖以三丰,绰号张腊遢,为明时技击 术之泰斗。能融贯少林宗法,而著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 之神功巨子。”又有张全一者,“以俗子内家,忽而传外家衣钵,而又创明点穴之法。于是缁衣之 徒,亦相率而宗之。”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亦载: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 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 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
点穴法是怎样施之于人体而在技击中奏效的呢?《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派 者为络。”我们知道,经是气血循行之路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线;而络是经脉大大小小的 分支,纵横遍布全身里外上下。经络是全身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四肢,调节人体各部功能的必 要通道。在经脉经行处,又遍布着穴位(也有称之为穴道、喻穴的)。十四经共有穴位三百六十 余,除此还有“经外奇穴”若干。穴位是经络、脏腑的气血输注处,在穴位处施以某种刺激,便可 阻断、壅塞经脉的气血运行。《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 不通。”经脉的阻塞,便会导致脏腑正常功能的破坏。
由此看来,点穴法的技击实用价值是有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的。
穴位有敏感的,有不敏感的,有深藏的,也有现于体表的。点穴所取穴位便因之相应地有 所区别和选择。《少林拳术秘诀》云:张全一点穴法“实只三十六手。其中有软麻穴九,昏眩穴 九,轻穴与重穴各九,合之为三十六点按手”。“其中死穴,即所谓点按而死者仅有九穴,即脑海 穴、气门穴、耳根穴、气俞穴、当门穴、命门穴、肺海穴、气海穴、脐门穴,共为九穴。”清代赵廷海 《救伤秘旨》则云:“凡人身上,有一百零八穴,内七十二穴不致命,不具论,其三十六大穴,俱致 命之处。”德虔所著《少林点穴法》,则记载有“致命三十六大穴”、“致晕十一•穴”,“点打二十六要 害穴”,致伤一百零三穴。这些穴位肯定有点中即能奏效的,但是否都能奏效,尚需系统研究与 证实。
当然,点击部位未必全是经脉穴位,也包括浅表敏感神经、神经丛、血管重要通道和诸如骨 缝等人体薄弱部位。《少林点穴法歌》所云:“软位点插金剪指,隙位金针指要急,骨络猛施瓦楞 拳,胁肋三阴指可穿”,“头颅就用四平拳,以膝跪膝实灵验,足眦则用泼跺招,身后须把天兵 搬”,显然就包括人体许多易受攻击的部位,不过,点穴法究竟是以点打经脉穴位为主的。
点穴法又以祖国医学针灸学的“子午流注法”理论指导技击。 了•午流注法”本是古代针灸按时配穴的一种理论方法,在《内经》、《难经》、《甲乙经》、《子 午经》中U具有雏形,至金代何若愚、阎明广在《子午流注针经》中以卜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 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俞、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 行、天千地支、日时变易作为取穴的依据,使该理论基本完备,“子午流注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中 医“五行六气”(运气)学说,在祖国医学中,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它和现代生物学揭示的人体 具有的生物节奏规律——生物钟学说,即人体内的一种近似时钟的机制,使人体生理活动昼夜 交替、四时变更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的学说,有不少近似和吻合之处。在气血盛衰、经穴开阖之 时,点打相应的穴位,便能造成气血或因堵塞而壅滞、或因继绝而衰竭。所以《少林拳术秘诀》 么:“乂有血度流行时刻表,乃点按术之极要也。”万籁声《武术汇宗》具体叙列了少林所传按时 点穴秘要。其文云:“最紧要为十二大穴时辰。打穴中为:子时人中穴,丑时天庭穴,寅时乔空 穴、卯时牙腮穴,辰时双阴穴,巳时将台穴,午时脉腕穴。未时七坎穴,申时丹田穴,酉时四海 穴,戌时卜,阴穴,亥时涌泉穴。”其它武术专著论及按时辰点穴法时,所取穴位亦大致同此。
医家针灸取穴,多依北宋王惟一铸制针灸铜人。拳家点穴取穴,也一依于此。《王征南墓 志铭》云:“征南搏人,皆以其穴,一切如铜人法。”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中多提到少林练功用铜 人,有“十八铜人”之说,恐即本于此。实际上,拳家练点穴多用木人桩,标识穴位于上,进行逼 真的练习。《少林点穴法》即要求“取较坚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绘标出某一经的诸 穴,循其经络点其穴位……初艺成,另换一经,依上练习之,依次增加。将人身全部穴位练熟 后,可合并通练”。李小龙亦高度评价木人,并对木人有所改进。他临终前,习武中也开始醉心 于点穴等上乘武技。
穴位多固定于一点,面积不大,因此点打时多用指,偶尔也用拳、肘、膝等。《少林拳术秘 诀》云:点穴有“两指点、一指点、斫点、拍点、拳印点、膝盖撞点、手拐点等”,《少林点穴法》则分 别有“鸦咀点穴法”、“鹤咀点穴法”、“鸡咀点穴法”、“金针指点穴法”、“金剪指点穴法”、“三阴指 点穴法”、“瓦楞指点穴法”、“肘法点穴法”、“足法点穴法”、“碰法点穴法”、“靠法点穴法”,另夕卜 还有金铲指、四平拳、足跟、跪膝等。点穴除了要求准确记忆穴位外,还要锻炼眼力,做到能快
速识别穴位,因为点穴多用指,所以对指力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人指力多弱,必须经过点沙袋、 点石头、点木板等来提高手指的硬度和力度,著名武术家海灯法师所擅少林一指禅功,实际上 就是点穴的基本功。另外,诸如“判官笔”、“铁扇”等兵器,都有点穴的功能。至于暗器点穴,虽 有所闻,却无由证实。从理论上分析,只要达到相当的精确度和力度,当属可能。
2.经络学说影响武术的其他表现
被称为“少林护法之秘术,镇山之绝技”(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擒拿术序言》)的擒 拿术,堪称中国武术的一门特技与绝技,而擒拿术的产生,亦直接得益于中国医学的指导。由 于擒拿术多用抓筋、拿穴、反关节的技法,擒拿部位多为主筋、要穴、关节,因此,练习擒拿技术 须先识得人体结构、经脉、穴位。《少林拳术秘诀》云,擒拿要求“知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 取也”。“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穴道脉络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 可以随轻重而致其命之死生。”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则云擒拿法“盖深究自人身筋骨状 态、经络之系统,以及气血循行之道路,与内脏感应之理由,分各经所依之本,按五行生克之道, 变化而神明之,乃成此擒拿之妙术。”擒拿为谁所创众说不一,但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这样的结论 当不会有分歧,即没有古代中国医学及医学理论的高度发达,就不会有武术擒拿术的诞生。 《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系统遍布全身, 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输布全身。另外,经络与内脏也有一定的联系。经络的十 二经,均分布于手足侧面和外侧面,经脉上又有许多穴位,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动手足,无 疑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八卦掌的“行桩”练习,腰腿持 续转走,锻炼下肢,活动下肢经脉的功能越来越为人注意。不少拳种之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 时要“五趾抓地”.除了稳定身桩的目的外,亦是注意到了第二趾通足阳明胃经,小趾通足太阳 膀胱经,第四趾通足少阳胆经,大趾通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而脚心的涌泉穴通足少阴肾 经,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站桩练习有从武术基本功分离出来,成为一 种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法的倾向,亦是由于这个原因。
又如钢胆,原本是防身所用暗器,随身携带,投掷杀人,很是方便。根据中国医学经络学 说,可知人手上有数条经脉运行,大拇指通手太阴肺经,小指通手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中指 通手厥阴心包经,食指通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通手少阳三焦经,人们在随手把玩钢胆同与经 络学说的对应中,逐渐发现和明了其治疗疾病的功效及原理,于是钢胆就变成了健身球,质地 也由钢铁扩展为玉石、玻璃等,甚至被做成能叮咚发出悦耳乐声的空心球。
再如点穴疗法与气功点穴,亦是中医理论指导并发展武术,而武术又返过头来丰富传统医 学宝库的范例。点穴可以闭塞经脉杀人,也可以通过对患者病伤部分进行适当的点穴治疗,或 将真气输入病人穴道,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救症的目的。旧日少林习点穴技击法者,必 先习点穴治病伤之法。少林僧德虔所著《少林点穴法》即云:习学点穴之法的目的,第一是生 人,第二才是护身。“若能杀人,而不能生人者,则谓之死手,无可取也。故学武者必先学治生 人之道。”其书第十二章便是《点穴与治病》。点穴手法大致有点摸、点打、点揉、点划等。近来, 又有气功点穴法面世,施术者运气于指,点穴的同时发放外气,以此来治病救患。
经络的活动主要是体表和内脏之间相互影响的活动,太极拳练到一定时间所出现的腹鸣、 指尖酸麻、发胀、针刺感等正是人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经络畅通的表现。首先,太极拳的“主宰 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 旋转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丁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膨胀,肾部充实,日久能 使带脉一周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有气势旺盛之感。其次,太极拳的“尾闾中正”练法,是尾闾 骨始终对向正前方,这是稳定重心,加强发力的措施。前进、后退、左旋、右旋,中定时始终注意 “长强穴”的松沉直竖,是“尾闾中正”的关键。而“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别走任脉,所以在注 意“长强穴”的情况下,在整套拳路中不断地运转、压挤“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二脉的作 用。第三,太极拳的“缠绕运动,动贯四梢”,要求动作螺旋式走弧形,成为圆运动,使肌肉纤维、 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中得到运动,调整呼吸,畅通气血,流转贯注于四肢达到本 固则枝荣的目的。可见太极拳健身与治病的原理,是通过外动与内动,使丹田之气受鼓荡而推 动奇经中的督、任、冲、带四脉,进而调节人体十二正经之气血,使人体内部培蓄精气、疏通经 络、扶正祛邪,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功效。
中国传统气功的功法种类很多,但大多数功法都要求初练者在练功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体 表的某些J揄穴上。如头部的叩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气海和命门,腿部的足三里,足部 的大敦和涌泉等。将全部注意力凝于穴位,不但能排除杂念,渐次入静,而且由于意到气到的 关系,可使真气在此积聚。如高血压病人练功时,注意脐下、脐间或大敦、涌泉穴,则血压会下 降;注意印堂、百会则血压能上升,这是气功与腌穴关系密切最典型的例子。
久练功者,通过全身放松,把注意力集中逐渐转向身体内部;再通过呼吸锻炼的鼓荡推动, 更可使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叫小周天运行法。古书上称: “小周天,百病俱消。”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法,叫大周天运行法。古书上说:“大周 天,长命百岁。”让气以丹田为基础,使丹田之气循经而通行全身,叫丹田运行法。凡此种种,功 法不一,但总是为.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见,气功若离开了经络,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气功 的关键是明经络。
气功强调练气和练意,以意引气循经络运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一位气功爱好者,如 果对气的运行路线毫无所知,想要沿着某个部位导气是不可能的。相反,若熟知经络通道及气 血的流注规律,通过观想体表经络穴位的锻炼,则会逐渐出现“内景返视”现象,即仿佛看到内 气沿经络路线运行,因而产生“内视”特异功能。甚至可由经络部位发放外气,为人治病。李时 珍在《奇经八脉考》便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鉴察之。”
(二)中医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对武术的影响
西方医学过去是从分解或还原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的,把人体分为系统,系统分为器官,器 官再分解为细胞,一直追到构成细胞的分子,这种生物学把一切生命现象都归为化学作用,认 为这些生物分了体现了生命和奥秘。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互相联 系,彼此相属。这种联系表现在生理、病理、脏腑和经络等方面。如心主血脉,开窍于舌与小肠 相表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肝主筋,开窍 于目与胆相表里;肾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五脏六腑各有所主,密切配合为一 个统一的整体,不得相失。而且心起着主导作用。脏腑功能失常,将相互影响,甚至影响周身 的健康,导致疾病,而整个机体的盛衰,亦将影响局部的病变。所以,必须纵观全局来进行辨证 论治。
《内经》又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这些论述表明,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和体验,已逐渐认识到人和天地自然息息相关。如四时气 候的变化,地理环境的优劣,都会影响到人体健康。《内经》中即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 点,并提出“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湿不和,则民多病而死 矣”。认为四季气候是否正常,也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武术某些拳种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指导,合理地运用了五行相生的原理,亦即水(肾)生木 (肝)、木生火(心)、火生土(脾)、土生金(肺)、金生水的运化过程,以及生克制化的变化规律来 增强脏腑的机能,畅通周身经络,纠正阴阳偏亢,调整气血平衡,补虚泻实达到“内外兼修”、“扶 正祛邪”的功效。
武术理论中的“六合”,即“内三合”与“夕卜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也有人认为内三合指精气神,外三合指手眼身;还有 人认为可有内六合与外六合之说,因古人“以脑为主”故心主气为帅,力为将士,筋能生唾液,血 能养元气之说,并提出了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的六内 合。外六合系指背与肩合,肩与时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尽管关于六 合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和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却是一致的。
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内容,即“辨证”和“论治”。所谓 “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考虑而确 立相应的治疗法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 是解决疾病的手段,也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同时又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辨证论治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武术也充分吸取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如根据不同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来选择适合 本人的锻炼项目;在锻炼方法上,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健身效果;另外,在纠正 动作错误时还提出了“全身之病,腰腿求之”,“梢节之病,根节求之”。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拳诀与中医针灸治疗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疗方法,如出一辙,都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尚不能明确地 说明人体内部、人与自然矛盾变化诸方面原因和关系。因此,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实 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和发展。
二、武术与气功
在中国,养生之道与气功有不解之缘,而武术中的内功与气功相通则由来已久,它们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对挛生姐妹。
气功,古代称为“行气”、“导引”,它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以调息运气为主、肢体活动为辅的 一种健身方法。中国的气功大体分为三类,即道家气功、佛门气功与民间气功。其中道家气功源 远流长,影响最大。在中国历史上,气功曾有过几次大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晋南北朝、唐宋和民 国初年是中国气功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气功与武术的结谷愈来愈密切。
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交兵,天下大乱,但在文化学术领域却出现了 “百花 齐放”的繁荣局面。作为一门养生之学,气功开始崭露头角。从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营魄 抱一”、“专气致柔”等气功基本原则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大巧若拙指导拳术的哲理,到庄子 描绘的“吐故纳新”行气之术,“熊经鸟伸”导引之士,表明气功与武术有了结合的雏型。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气功又一个发展时期,在葛洪、陶弘景为代表的养生家研究、提倡下,其 行气之法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完备、更周密。葛洪的“胎息”,陶弘景的按摩术与导引功,为气功 与武术的结合进一步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气功的第三次大发展出现在唐宋时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葛洪的“胎息”基础上进 -步发展完善了行气术,其“天竺国按摩法”(又称“婆罗门十八势”)就是代表作。北宋张君房 集道家服食、练气、内外丹、方术之大成,辑成《云笈七签》122卷,其中总结出70余种练气功之 法谓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的总汇。同时,武术与气功互相渗透,气功吸收武术的一些动作 以加强导引效果,武术家则把气功作为练武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通过气功训练来挖掘人体内 部的潜在力量,使气与力合而为一。宋元之后.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个新的 发展趋势,中国武术更趋于成熟和完美。
民国初年,中国气功又一次出现发展高潮。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气功师和有关气 功的书籍,民间也兴起了一股武术气功热,后来官方乂提倡“国术”,因而当时形成气功与武术 兼能并举的局面。
武术与气功在上述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二者互相渗透、融合的特征,出现在理论与实践 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现象。
中国气功理论认为:气是构成、维持、充养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难经•八难》说; “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 为死「'气功锻炼主要目的是使人体兀气充盈,达到内壮。气功这种理论为武术所用并根据自 身的规律特点而提出:练武要练功,“内练一门气,外练筋骨皮”。内练是武功的基础和根本。 武术家们还在实践中总结出,筋肉、骨骼、皮肤的强壮只是外壮,外壮是较为容易达到的。如果 仅练外壮功,忽视内功修炼,那么,不仅难以达到武术锻炼的更高境界,反而会适得其反。因 此,些拳理精深、完备成熟的拳种以及武林修行已臻较高境界的拳家,对内功给予高度重视。 北拳要求“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形意练功则既强调“外三合”.亦重视 “内三合”。《少林拳术秘诀》则明确指出:“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可 见武术与气功.:者相通,重内功.讲内壮。
武术与气功主张“气盈则力充”。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气,又称元 气,是人自结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气;另一种是后天之气,由后天生成,流通于血脉之中.称 为血气,又称横气。根据气功理论,练气之道就是服存元气以消去血气,以先天补后夭。表现 在劲力上,就是练出柔韧连绵之劲,以消去刚猛横暴之力,以求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而将气功之术纳入自身体系的武术则同样强调练内功、增元气。练习之时,讲究以意领气,以 气帅形,以气催力。如注重内功的形意拳劈拳,其外形动作看似简单,然究其内功并非如此。 其起落钻翻,横竖开合,每个动作看来平平常常,简单之极.不过上半步出一拳而已,然其内力 雄沉,威力强大一击,以致有人能“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在武术史中,凡武林高手.其在“气”与 “力”方面多有相当的造诣,不仅太极、形意、八卦等所谓“内家拳”是这样,而且少林、查拳、通 背、劈挂、南拳等“外家拳”也无一例外。
气与力的高度结合,还可使人获得某种不可思议的动力,例如可以使人全身肌肉坚硬如 铁,不怕外力击打,这就是武术的“金钟罩”功夫,也可以使躯体极其柔软,曲伸如意,这就是武 术中的“童子功”;又如武术中的硬功、养生功等,也是武术与气功相结合,以气功为主导技术的 具体表现。武术与气功结合同样使武术技能中3与静达到高度和谐,使武术在刚、力之中合理 吸收柔、静,从而形成动静兼有、刚柔并存。
概言之,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使中国武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仅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完成 了“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先内后外”等结构,使武术形成“内外兼修”的完整体系;而且,由 于气功与武术的结合,促使武术理论更趋丰富、合理与完善。
浏览1,0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