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 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1. 少林拳


中国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古代僧人根据健身需要,结合技击动作,吸 收各派拳术之长发展而成的。少林寺地处中原,位于五岳之首的嵩山之 ±o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就盛行尚武之风。隋末少林寺僧 人曾助李世民(唐太宗)作战建功;明代少林僧人参加抗倭之战,战功显赫; 其后各地高手慕名而至,经历代相传逐渐丰富。少林寺能博采众家之长发 展成为独立的体系。

少林武术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拳术有单练拳术;徒手对练拳术等技 艺。器械有少林棍、少林枪、少林刀,少林剑,少林暗器,少林短兵、少林拐 等十八般武艺俱全。功夫有内功,外功之分,传说有七十二艺。富有代表 性的有铁布衫、排打功、铁砂掌、轻功、气功等。其中少林棍术在名家指点 和汲取民间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实战的磨炼,在明代中晚期有了明显的 提高。万历四十四年(1616),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把少林棍法 列为棍家“正传”之一。其后,茅元仪在《武备志》进一步提出“诸艺宗于 棍,棍宗于少林”,第一次将少林棍法列为诸家棍法之首。

明末清初,在少林棍术名扬四海之后,少林武僧又致力于拳术的提高。 与此同时,不少文人因国家内忧外患,遂自觉习武,以图报国,一时文人习 武之风大盛。在武装抗清失败之后,一些志士仁人纷纷循迹山林,剃度为 僧。他们既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些人又有深厚的武术功底,他们将民间 武术与原有的少林武术交流融汇,使少林武功愈臻精湛。其时,少林武术 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许多拳派的精华并加以融汇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并逐渐南传,对南拳、峨眉拳的形 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少林拳术的要旨是拳禅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 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一类是末技,僧众 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 自卫、护寺护法的效果。1928年,中央国术馆开设有少林门,其影响波及 全国各地。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十分宝贵 的民族传统文化。

  1. 长拳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有蹿蹦跳跃, 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长拳”一词最早记 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 二势长拳”。明代程宗猷所著《耕余剩记-回答篇》中载“……长拳有太祖 温家之类”。由此可见,明代当有长拳称谓及太祖长拳和温家长拳等类别。 所谓长是相对短而言,长拳则是相对短打而立名,这正如明代唐顺之《武 编》所言:“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查、华、炮、红、少 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 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现代长拳,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 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等为八要素。长拳套路主要包括适应普及 的初级、中级套路以及适应竞赛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规定套路和自选 套路。

规定套路是由原国家体委及其组织机构或有关部门统一编制的套路, 20世纪50年代有甲、乙组和初级套路,以后又有“少年规定拳”、“青年长 拳”、“初级长拳”等面世。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与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 年又为第11届亚运会创编出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 近年来又有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最新国际比赛套路。

自选套路是武术竞赛需要的产物。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动作 数量、组别、规格和完成套路的时间都有统一的要求与严格的规定。其中 要求自选长拳至少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主要步 型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及不同组别的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使 长拳套路运动在动作结构、布局、编排和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 了新的突破与创新。

  1.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它以捧、捋、挤、按、 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动作处处带有弧形,运动 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 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王宗岳等不同说法,但至今的史料证明这些 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创造于明末清初,由河 南陈家沟的陈王廷首先创造了陈氏太极拳,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 极拳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了 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 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传统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 孙式和武式等较有影响的流派。各式太极拳又有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 兼等各自不同特点。国家体委先后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 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实际出 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 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以先以招 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 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方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 散转移对方的力量再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主要 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祖、父均为明朝下级官吏。陈王廷的 武术,在《陈氏家潜》中仅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 人也。”

明王朝灭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 的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 今,年老残喘,月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 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从陈王廷所造拳套看,陈王廷受戚继光影响很大,单是从戚继光《拳 经》三十二势中,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之多,因此有人说太极拳的编造,是 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

随着火器广泛的运用于军事战争,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 小,太极拳开始出现从技击转向保健的体育启蒙思想。太极拳家首先提出 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同时由于武术家到达老 年期后对大运动量、难度较高的套路的不适应,必然引起太极拳动作发生 变化。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

陈氏太极拳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至陈长兴(1771〜1853)、陈有本这一代,专 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又 有老架、新架之分。

赵堡架

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有本的学生、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势, 因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因此人们称作赵 堡架。

杨式太极拳

陈长兴(架势宽大的老架系统)f杨禄禅(改编了拳套动作)f杨健侯 (修改为中架子)f杨澄甫(修订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杨禄禅和次子班侯f满族人全佑(小架子)-吴鉴泉,即目前流行的吴 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又从陈青萍学 习新创套路,从而创造了武式。武氏架势紧凑,强调开合虚实。

孙式太极拳

武禹襄f 李亦畲(1832〜1898年)—郝为真(1849〜1920年)—孙禄 堂(1861〜1938年),孙为形意拳、八卦拳名家,参合三派之长,另创造了架 高步活的太极拳,姿势参取杨式,理论兼采形意,现称孙式太极拳。

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等,都是根据陈氏老架太极 拳第一路改编而成的,所以架势虽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结构程序,仍然按照 第一路老架,它的演变痕迹是很显著的。

太极拳把技击与导引吐纳之术紧密结合起来,以意识为指导,以经络 为基础,以螺旋缠绕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意行气,劲由内换。太极拳的出 现,使中国武术进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次革命。 太极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理解,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 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1956年8月1日,国家体委根据杨式拳 架编成并出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1962年出版《太极拳运动》,包括:八 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拳剑、太极推手。1979年11月出版了新创 编的《四十八式太极拳》,此后杨式、陈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竞赛套 路纷纷出台。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中的对抗项目,历来深受太极拳家的重 视。1989年开始把太极拳推手竞赛列为全国性常规比赛。

  1. 南拳


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拳势刚烈的拳术,是中国武术主要 流派之一。南拳历史悠久,其发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由于其源远流 长,内容丰富,传播的范围又广,长期以来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拳种和门派。 以地域分,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 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等拳种,其中两广及福建南拳最具代表 性。南拳虽拳种浩繁,风格各具特点,但总的说来,多以短打为主,手法见 长,故有“南拳北腿”之称。其运动力求手法多变,少用腿法,进退之间,步 步为营,稳扎稳打,极少有腾空跳跃动作。一般腿不高踢,多桥法,擅标手。 运动特点是动作紧削,刚劲有力,步法稳固,手法多变,身居中央,八面进 退,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

据目前史料记载,“南拳”一词作为武术词语使用,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武将郑若曾所著《江南经略》第八卷“兵器总论”之中,关于 拳法论述一节写有“曰赵家拳,曰南拳,曰北拳”,可见南拳这一中国武术主 要流派至少出现于400多年以前。至于南拳系统化、广泛化则大约在明末 清初。618年,少林寺武僧参与平定王世充之乱受官家高度重视,明代也 曾抗倭以拳勇闻名天下。少林拳法在长江流域、南方得到了广泛传播,再 加上各地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文条件、个性的不同,少林拳法逐渐在这些 地方产生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从《江南经略》关于“南拳”所述我们可看出:南拳至少在明代中后期就 已经初具雏形了。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要南拳门派的拳谱 记载及武师们的口头传说,南拳在清初之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并 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南拳。

新中国成立后,南拳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随 着武术的发展,南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0年,国家将南拳列为武术 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历年全国性武术表演赛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获得 了广泛的发展。继之,又纳入体育院校武术教材。

近年来,随着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南拳不仅在南方,而且在北方也深受 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国外,尤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 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爱好者越来越多,各种南拳 组织应运而生。若论在国外传播中国武术的贡献,南拳当首屈一指。

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专家创编 了“南拳竞赛套路”,并首次正规采用于第11届亚运会,随后被各类武术比 赛列为竞赛项目。

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又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具有南拳流派特点的 “南拳”、“南刀”竞赛套路,用作第7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的南拳全能 项目。

1997年,据《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有“南拳"、“南刀”、“南 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 目之一。

  1. 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是中国主要拳种之 一,它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并吸取 了龙、虎、猴、马、置、鸡、鸥、驹、燕、蛇、鹰、熊等十二种动物的形象击法而 组成的拳术。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 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 为先。形意拳虽属于内家拳种,但素以剽悍、勇猛、雄劲、快速著称,动作雄 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实用,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与太极拳的风格迥 然不同。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强调以我为主, 中门直进,进敌发力,力透敌身。这种硬打硬进的技击风格在内家拳中绝 无仅有。然而他毕竟是内家拳,他的练功理论仍然源于道家,与太极、八 卦、武当诸拳种同出一源,而有殊途同归之妙。其运动特点是:动作整齐简 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几百年来,有关心意拳之历史源流、师承关系、拳名演变以及拳理、拳 法等方面的问题,众说纷纭。

关于心意拳的创立的有三种说法:

一曰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

民国十九年(1930),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均 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达摩创拳为“伪作”,张三丰传习形意更属虚构。不 难看出,达摩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妄传。究其原因,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 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

二曰为岳飞所创。

此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气 也就是说,在岳飞已经 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后,才有了其创拳之说。岳飞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虚 传。究其原因,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而已。

三曰为姬际可始创。

此说自民国以后,经过多方调查核实、辨析考证,尤其是近数十年来的 研究,已渐为广大的形意拳同仁所认定。

姬际可,字龙峰,原山西蒲州诸冯里宗村人(今山西永济张营乡尊村)。 据史载,际可少时从塾学文习武,聪明过人,曾在河南少林寺居住十年之久 学习技艺,后离寺归里创心意六合拳,教授子孙,他的后人称际可拳。

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法精华 (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一种具有独特风 格的拳术。

心意拳的传承发展是从姬际可到曹继武(生于康熙四年即1665年)到 戴龙邦到戴文雄至李洛能(老农),李老农继承发展了戴氏心意拳术,并有 重大的改革和创新。他和他的许多著名弟子如车毅斋、贺运亨、李广亨、宋 世荣、刘奇兰、郭云深、李太和、刘元亨、张树德、刘晓兰、李占元等,都为中 国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形意拳名之确立源自李老农,咸丰六年(1856),李老农正式收车二为 徒。李老农起名飞羽,字能然;车二起名永宏,字毅斋。

李飞羽首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认为这样更 符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此后,始有形意拳之闻名于世。

同治五年(1866),李飞羽同弟子车毅斋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对练套 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炮”。

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意拳拳法理论和技击招法不断充实和发展,渐渐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基本以河北、山西与河南等地域的不同为代 表,山西形意拳拳势紧凑、美观,劲力轻灵、精巧;河北形意拳拳势舒展、庄 严。气势豪快、稳健;山西、河北的形意拳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势,五行拳,十 二开为主。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鸡形四把、八势拳、闸势捶、十二洪捶等。 河南形意拳拳势檬悍、勇猛,气势雄浑、勇敢,以“心意”“六合”为主,基本 拳法为十大形(龙、虎、猴、马、鸡、鸥、燕、蛇、鹰、熊)。单练套路有四拳八 势(头拳、挑领、鹰捉、黏手)、龙虎斗、横开三皇锁、上中下四把等。

形意拳在现代武术竞赛中,属传统拳术一类。1998年,由“中国武术 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编写,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 中心审定出版了《中国形意拳系列规定套路》,内容包括形意拳初级、中级、 高级竞赛套路,形意刀、枪、剑、棍竞赛规定套路。

  1. 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为主,在走转中换招变势的拳术。中国主要拳 种之一。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换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 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面,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 “八卦掌”。关于八卦掌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为河北省文安县董海川所 传,有人说为四川峨眉山一带的碧云、静云道人所传,也有人说八卦掌的前 身是江南一带曾经流传的“阴阳八卦掌”等。经考证,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 县人董海川所创为多。八卦掌以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磨身掌、 回身掌、转身掌等为基本八掌,步法变换以摆扣步为主。基本功以行步为 基础,身体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 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 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 等。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 十六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 以腰做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其运 动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又称游身八卦掌、八 卦连环掌。

八卦掌由董海川在北京首传的年代大约在同治五年(1866)O至光绪 二十年(1894)前后,董海川的八卦掌以走圆圈为基本形式,技法突出,又 宜于健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顺应了当时武术的发展。因此,八卦掌 很快传播开来,其较有影响的分支为尹氏八卦掌和程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尹氏八卦掌是以尹福为代表,尹福从师于董海川,其特点 为:以“中舌掌”为基本掌形,以“鹤形步”为基本步法,其步法蹿、蹦、跳跃 似仙鹤飞腾,演练时除保持“中舌掌”为基本掌形外,还兼有动作刚猛为特 点和尚直劲的特征,所以世人称为尹氏八卦掌。

程式八卦掌:此分支代表人物为程廷华,他28岁时拜董海川为师学习 八卦掌,经过数十年的刻苦训练和日夜钻研,吸收了八卦掌、形意、太极精 华,创立了以“龙爪掌”为基本掌形,以“鸡形步”为基本步型的程式八卦 掌。此派动作圆活,多摔法,尚横劲。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形式。八卦系统所用器械有刀、枪、剑、戟 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 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

八卦掌有利于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 出。新中国成立后,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八卦掌在现 代武术竞赛中,属传统拳术一类。

  1. 八极拳


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近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拳术,是中国主要拳种之一。“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原流传于 河北沧州一带,为地方拳种,创始者为清朝初年的吴钟。其套路结构短小 精悍,发力刚脆,步法以震脚闯步为主,具有节短势险,刚猛暴烈,猛起硬 落,逼身紧攻的短打类型的拳术特点。全称“开门八极拳”。称“开门”者, 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统,八糠之外 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 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 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 八部位的应用。

  1. 通背拳


通臂拳是模仿猿猴运臂的动作和特点,结合武术招法创编而成的。是 以摔、拍、穿、劈、攒等五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 等八法的运用,而生化出许多动作的拳术。它的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 拳,回收仍是掌;动作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发力起自腰背,甩膀抖腕,发力 冷弹脆快。关于通臂拳的渊源,目前缺乏史料。据说春秋战国时,由白猿 公所创(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既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 徒年轻时人称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逐渐 形成了“白猿通臂”等拳套。明代流传的武术歌诀有“柔太极,走八卦,佑神 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之说。通臂拳在清末道光年间,由浙江人祁 信作了进一步发展,流传于河北、京津及辽东一带。祁信之子祁太昌将“通 臂猿猴”改为“六合通臂”。近现代流传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 猿通背”、“劈挂通臂”三种。

  1. 劈挂拳


劈挂拳是一种以猛劈硬挂为主,长击快打,兼容短手的拳术。基本方 法有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挨、伸、收、摸、探、弹、砸、擂、猛等18 字诀。练习时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讲究滚勒劲、吞吐劲、劈挂劲、翻扯 劲和辘辘劲等劲法。其运动特点是:大开密合,长击冷抽,双臂交劈,斜拦 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劈挂拳是典型的长击远打类传统拳种之一,古 称披挂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故而又称劈挂掌,劈和挂为本拳的两大 功法,它们有机的结合成为劈挂拳实用之核心。擅长中、远距离克敌制胜, 讲究放长击远,对于技击空间的控制,讲究远则长击,近则抽打,可收可放, 可长可短。

  1. 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打为主,严密紧凑,拳法密集,出手脆快的拳术。主要 拳法有冲、豁、挑、托、滚、劈、叉、刁、裹、扣、搂、封、锁、盖、压等。其运动特 点是步疾手密,连珠炮动,闪摆取势,上下翻转,迅猛遒劲,有“双拳密如 雨.脆快一挂鞭”之说。翻子拳历史悠久,在明代名“八闪翻”,后俗称“翻 子拳"。翻子拳主要流传于河北高阳,清末传到东北,近几十年主要在河 北、辽宁、甘肃、陕西等省较为盛行。近代翻子拳出自河北省段氏。现 在,翻子拳在西北、东北传播较广,两地同属一脉,但在劲力和风貌上略有 不同。西北所传,经过通备劲的演化,较多注意以腰发力,浑厚一气;东北 所传,多注意脆快一气。

  1. 地躺拳


地躺拳是以跌、扑、滚、翻等地躺摔法和地躺腿法为主要内容的拳术。 又称“地功拳”、“八折拳”、“地趟拳”。因其拳多用滚,跌而得名。地躺拳 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作有抢背、盘腿跌、摔剪、 乌龙绞柱、虎扑、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及勾、剪、扫、绞等腿法。其运动 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其 源传说有二:称与醉拳同源。地躺拳只吸取了其中的摔跌法。②说源 于明代。《纪效新书-经捷要篇》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 张之跌……皆今之有名者。”其三十二势中又有“抢背卧牛双倒”、“打滚”、 “后靠跌”等多处有关“滚、跌”法的记载。其时有名的腿功、跌法大都见于 后世地躺套路。现此拳盛行于陕西、四川、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 安徽、湖北等地。

  1. 象形拳


象形拳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 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如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鸭形拳以及八仙 醉酒、鲁智深醉跌、武松脱铐等,都属于象形拳。象形拳分象形、取意两种。图片7 图片13 图片6 图片5 图片9 图片8 图片10 图片11 图片4象形是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缺少或很少有技击的动作;取意则 以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为主,以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技击动作的内容。 中国武术中的象形拳起源甚早,说是拳法鼻祖也并不为过,相传上古之时 已有“三人操牛尾以舞”为戏,汉魏时又有“五禽之戏气模仿动物搏击特长 有:猴拳以灵巧而以守为攻,鹤拳以轻盈而来去自如,龙拳以气势先发制 人,蛇拳以机敏而攻其要害,虎拳威武咄咄逼人,豹拳凶猛锐不可当,另如 鹰拳、鸡拳、狗拳、螳螂拳等等。模仿人物形态的有醉拳,是模仿醉汉动作 的一种拳术。这种拳打起来,很像是醉汉酒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 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

(二)器械

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等四种。短 器械主要有刀术、剑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术、枪术、大刀等;双器械 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 标、流星锤等。

所谓“十八般兵器”如图1-1所示。

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当以火药使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冷兵 器时代和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如果从兵器的材质上分类,中国古代冷 兵器又经历了石(骨、木)、青铜、钢铁三个阶段。

青铜兵器的使用大约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延续时间约2000 年。铁兵器时代从秦汉三国直至北宋。北宋初年,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 期。这一时期经南宋、元、明、清,延续了约9个世纪。

中国古代兵器一直是作为武术器械被加以训练使用,冷兵器逐渐被现 代兵器替代之后,几乎完全被军事战争所弃,经过武术界的改进与演变,成 为现代的武术器械。武术器械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生产劳动工具,甚至是生 活用具,如叉、钮、判官笔、铁算盘等。

1.古代兵器集锦与分类

长兵:枪、棍、大刀、镜、铲、抓、叉等(图1-2)。

短兵:刀、剑、斧、锤、匕首、铜、钩(图1-3)。

软兵:鞭、流星锤、飞镖、三节棍、挝等(图1-4) o

暗器:飞蝗石、铁橄榄、如意珠、袖箭(图1-5) o

浏览1,9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