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否定之否定是唯 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这三大规律又充分体现在太极拳运 动中。
质量互变规律是太极拳思想的基本规律。太极高手无不是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他们持之以恒的练习,并对每一招 每一式反复训练,逐渐槿得了太极拳的一些规律。俗话说:“拳 打百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理自通/就是说练功要持久, 不能一暴十寒,也不能简单机械地比划招式,要在百练中体会 要领,抓住要点,符合传授之道,晓明拳理。这需要多练、常 练、苦练,实际上这就是量的积累过程。只要持之以恒,练到 一定时期,自然使自己的功夫上到一个新台阶,这就是质变。量 变到质变的过渡并不仅仅来源于常练,还来源于对招式的深悟。 对每一招每一式弄懂、弄通,达到对全套套路的熟谙,自然要 反复领悟,下一番苦功夫。每一套路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只要 反复推敲,细心揣摩提炼,定能达到熟能生巧,并能于每招间 的接合,以及每招中的不足加以改造创新,上升到对拳理的重 新认识。有人一生只练几招,而这几招威力异常,能使之走遍 天下,这就是所谓绝招。绝招就是经常习练,反复揣摩,运用 自如,速度快,力道用得准狠,令对手猝不及防,无从招架。它 来源于用心潜修,不断实践,不断完善。这实际就是由量变到 质变的飞跃。因此太极拳师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高 手。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运用于实战的基本规律。事物的 双方,拳路的差别和运用的不同就构成了矛盾。太极拳以阴阳 学说为理论依据,要求动静、刚柔、虚实、轻沉、迅速兼备,要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为阳之根,阳为阴之主,达到刚柔摩 荡、阴阳相济的懂劲阶段,进而上升到忽阴忽阳、阴阳无迹可 寻的神明境界。因此太极拳要刚柔相济,不可偏废。只有做到 刚柔相济、阴阳平衡、能柔能刚、有轻有沉、虚实兼到、急应 缓随、动静合宜,才是完整的太极拳。太极拳中的顺逆、里外、 上下、左右、进退、虚实、刚柔、快慢、曲伸等无不是对立统 一规律的体现。太极拳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进先退等 的变化,确实在技击中能给对方造成虚实不分的错觉。坚持敌 进我退、敌退我随、故卖破绽、粘连相随、瞧准时机、借力打 力,体现“四两拨千斤"的用力技巧,从而制服对方。在实战 中要“知彼知己",根据对方来判断自己进击的速度和方法策略。 若对方出拳猛,力道大,你则采用以至柔克至刚,以静制动,把 技击十三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对手无力可施。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太极拳更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事物 要比它事物完善且有生命力,必须在继承该事物的优点外,还 必须抛弃其缺点不足,同时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生命力更旺 盛。从太极拳发展史来看,遵循“明规矩而定规矩,脱规矩而 合规矩”的规律,正如“匠人教人以规矩,不能教人以巧陈 鑫说:“以之诲人,则大匠之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唯 在学者。苟至于则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杨 氏太极拳师祖杨露禅从师于陈式第十四师陈长兴习练陈氏太极 拳,从明规矩到守规矩,日久苦练,使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地 步,在京师被誉为“杨无敌七直到脱陈式规矩而改革自新,创 编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 年间,由河北永年县人武禹襄始学于杨露禅据陈氏创编的杨氏 太极拳,从“明"到“守气 从“守”到“脱",据其宠架创编 了适合中老年健身的武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经郝家祖孙三代 传授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扬长避短,自成一家,创出郝氏太 极拳。吴式、孙式太极拳创编发展也是如此。杨、吴、武等氏 太极拳抛弃了陈氏太极拳中显于外的发劲动作(即脱规矩),使 太极拳适应健身治病的需要。由于对陈氏太极拳作了重大改革, 能适合广大群众习练,使之成为当前推广太极拳运动的主流。推 陈出新不仅是不同派别间相互继承,取长补短,从守规矩到脱 规矩,而且在同一派内也是如此。就拿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过 程来看,同样有个明、守、脱、合的过程。陈王廷原是一名武 将,曾提任乡兵守备,具有丰富的临阵决敌的经验。他继承发 扬了戚继光、俞大猷和唐顺之等整理民间拳法的优良传统,遍 阅武术资料,研究了 16名家拳法,观摩了少林功夫,还汲取了 导引吐纳和五禽戏等长处,根据太极图说原理,参阅《黄庭》、
《内经》的养生要求,经过分析综合,择善而从,推陈出新地创 编了太极拳。俗话说:“无以规矩,难成方圆,'武术发展就是 从守规矩、脱规矩,到守新规矩,又脱新规矩……如此反复,以 至无穷,使武术发展越来越完善。正如李小龙(截拳道创始 人)说:“我无门无派,但又是所有的门派。你不知道我的意图, 而我的动作就是你的动作的结果,我的技术就是你的技术的结 田 ” 果O
太极拳与物理学有何关系
物理学中的力、速度、时间等充分体现在太极拳的技击中。 首先谈一下重心问题,太极拳由于速度慢、匀、重心偏移慢,一 般十分容易达到平衡,一个人站得要稳,必须使重心尽可能降 低,即仆步尽可能放低。在与出拳猛烈的对手过招时,就要瞧 准时机,看清来力方向,扎好底盘,以静待动,充分利用“随 遇平衡气“退即是进,化即是打”,因此重心在实战中不是固定 的,而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只能通过实践反复体会, 达到运用自如,才能避免失去重心,甚至跌倒的现象。由F-At =m・街知,m • 越大,At越小,则F越大,这充分体现在 太极拳中的“寸劲”、“抖擞劲”中。就是在与对方靠得很近或 已接触对方,在对方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然发难,这就使v从 0突变到很大值,由于Au变化时间很短知,从而产生极大的力, 使对方失去重心,甚至飞跌出去。在武术实战中还要借助于合 力、分力,为什么用掌根击人比用掌侧效果好呢?是由于掌根 是发力的方向,即沿力的方向,而掌侧是分力的方向,虽然受 力面积小,但力也小,用掌根打人就具有速度快且不易受伤的 特点。总之,物理学在太极拳技击中用途颇广,它包含了对运
动过程中各种作用力、反作用力、惯性、重心、合力、分力、动 量、力矩、力偶以及杠杆、尖劈、螺旋、斜面、摩擦、滚动、滑 动等等概念和原理的综合运用,着意表现借助身体而完成的各 种技巧和技艺。对此经常提到的有沾粘劲、走化劲、螺旋劲、抖 弹劲,此外还有钻劲、截劲、磨盘劲、抽丝劲 如此等等,在
此仅举几例,以“窸一斑而见全豹气 并以此抛砖引玉。
太极拳与美学有哪些关系
中国的美学思想十分重视均匀对称、整齐秩序、节奏和谐、 韵律优美且多样的统一。即多种形式因素从差异、对立转化为 协调一致,以达到“不齐之齐"、“乱中见整",于不平衡中见平 衡,于无秩序中见秩序。太极拳即揉和了美学思想。太极拳行 拳具有一定规律,即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进先退等,这样 行拳觉得包容了整个空间,给人以完整的对称感且不拖泥带水, 同时给交战对方以错觉。太极拳讲究匀、慢、柔、圆,就充分 体现了美学思想。圆是最美的图形,也是最完整的。太极拳不 支离破碎,又给人以动态感,且有指东打西、指上打下、指左 打右之能,左右手相互配合(如云手),构成圆的运动,显得舒 展潇洒。这样身体得到充分舒展,能够舒筋活血,有利于健康。 太极拳中的内气运行也是圆的运动(如气功中的大、小周天), 经常习练太极拳有助于周天运行。圆的运动是能量的互继,力 量的承接,生命的延续,“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能量循环。 形成循环往复运动,又能寓静于动,寓动于静,显得飘忽不定, 不知着力点在何处,常令对手迷惑。现在的太极拳表演就是利 用它的美学特征。观看时觉得左右对称,上下一致,前后协调; 看似静,又在动;静的有规律,动的有节奏;看似柔,实是寓
刚于其中,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的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表演,不仅仅是弘扬我国武术之精华,更 重要的是展现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协调,令人心醉神往。太极 拳的整体美,用太极拳名家陈鑫的话概括就是:“太极拳千变万 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侔,而劲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是,内 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 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 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 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因此太极拳整体化一,高度统 一,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从外观上看散而不乱,每一手足运 用都有一定章法可循,且布置得天衣无缝,从而达到太极拳完 善的整体美。
太极拳中的技击术有哪些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有13个,即棚、捋、挤、按、采、机、肘、 靠、进、退、盼、顾、定十三式。这十三式遵循太极拳原理,即 “胸怀太极,手按八卦,足踏五行气其意是“由人(太极体)以 刚柔(两仪)两种劲路,用打八方(八卦)的手和踏五方(五 行)的足来完成的一系列格斗动作。在格斗中必须由五行、八 卦来指示,八种劲法与先天八卦相对应,各属其性,五种步法 与五行相对应,各适其理,并遵循阴阳、五行、八卦(太极 图)原则气因此太极拳具有颇强的技击性,是十三式的综合运 用。只是它与其他对敌拼搏的格斗术不同,主张以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虽然太极拳不同流派有不同技击法,但大体 上都遵循“以静制动”、“以柔克刖"、“以顺避害”三原则,讲 究“拳打五尺之内,三尺之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 118
后左右,一步一捶……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 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 步打、退步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 气相贯姜容樵先生注《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察四两拨千 斤之句,显非力胜。”又道:“敌用力,我松劲,敌虽力大而我 可化走,是为偏沉则随。敌用力,我亦用力,二人互相抵抗,卒 为力大者胜,是为双重则滞,乃太极之最忌。"太极拳讲究听、 引、化、拿、发五个环节。听,是在全身放松、意念集中的情 况下,听清、听懂对方来力大小、方向;弓I,是引诱敌人,使 其“节节深入”于我有利轨道,“欲罢不能”地进入背势;化, 是走避敌锋,让过对方进攻势头,化解其劲路而使之落空,或 者把大力化小力,给自己提供进攻的机会;拿,是在引得恰到 好处,化得适合我攻的情况下,封逼敌势,虚笼对方关节,拿 准对方劲路,使其“欲变不能气完全在我控制之中,以备我之 发;发,就是将敌沿其受力点(着力点)跟落地点(着落点)的 连线方向抛掷出去,达到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之能,变 可泛指各种进攻性劲力的爆发过程。在交手中,全身必须放松, 充分调动自己的听劲,听得清、准,才能懂劲,懂得劲的大小、 方向。《孙子兵法》云“知敌之利害,知敌之动静,知敌之表里, 知敌之虚实,凡敌之情状无一而不知”,才能引化拿发,才能借 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能最后获胜。
浏览6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