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拳礼亦称拱手礼,是古代人们对神的尊敬,在祈祷前的礼仪姿势,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礼,表示恭敬。后来人们在交往中使用拱手礼表示像尊敬神一样的尊敬对方。所谓礼仪在古代 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如作揖,之所以必须双手作揖,是因为这 个姿势表示“我双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友好。抱拳、握手,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动作姿势: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栂指屈拢,右手握拳,双手由体侧迅速向胸前合 抱,左掌心掩贴右拳面,两小臂微内旋撑圆,肘尖略下垂,平举于胸前,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 正,身直,目视受礼者。

要点:行礼迅速、精神饱满、态度诚恳。

抱拳礼的含义: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

另有以下几种解释:


  • 以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有武德之意;屈左手拇指表示不自大、 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理服人、武不犯禁”来约束勇 武本意。

  • 左掌右拳两臂撑圆抱于胸前,手有五指为“五湖”,分四个区间为“四海”,即平时所讲的 “五湖四海”,过去讲“五湖四海皆兄弟”(泛指五洲四洋)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


友之意。

  • 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或前辈指教。

  • 两手抱于胸前微外翻,是向对方展示在交手前没拿暗器,表示清白,不失光明磊落,演绎而 成现在的抱拳礼。


抱拳礼也是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是武术界礼仪中常见的一种行礼方式,过去称“见礼”“有 礼”,现在叫“武礼”。武礼也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所规定的一个礼仪动作。武术界 的各种赛事,运动员入赛场后与退场前须向裁判员、主席台及观众行抱拳礼。运动员、教练员丨裁判 员等人见面时,须行抱拳礼。武术界学生、徒弟遇见老师、师傅及武术前辈时,需先向老师、师傅及 武术前辈行抱拳礼,以示尊敬。同时,老师、师傅及武术前辈行抱拳礼还礼,以示互相尊敬之意。这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武术和中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中华民族的 繁衍生息保驾护航。二者各自有独立完整的体系,又在诸多方面相互渗透、息息相关。

一、武医同源

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已经萌芽。先民们为了生存而打渔狩猎,必须不断与自然作斗争。在 “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蠢》)的远古时期,与野兽搏斗是生存的常见场景之一。在这个过 程当中,先民逐渐将一些高效易用的战斗动作提取出来,勤加练习,形成了武术的雏形。并且在部 落之间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实践与发展,格斗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因此,武术源于先民们的斗争经 验总结,是攻防格斗等技术的集合。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治疗病痛的方法。 砭石、骨针、灸法等的应用,无一不是先民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例如,灸法便是先民们在向火取暖

时,发现热力可以减轻一些病痛,于是进一步发展成为以烤热的石块、树枝等对身体的局部进行加 热,以减轻或者消除一些病痛,逐渐衍生出成熟的灸法疗法。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 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 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因此,武术与中医都是先民们的生活经验总结,是在求生存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伟大创造。

、共同的研究对象

中医,指以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 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武术与中医二者研究的核心都是人本身,更确切地说都是对人的身体的 研究。武术希望通过对身体的训练,提高灵敏协调能力,增强身体体质,掌握与人格斗的技术技 法。中医希望通过对人的身体的研究,达到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目的。二者的研究都紧紧围绕着 人的身体展开,因此具有相同的研究内容。

三、共同的哲学基础与文化背景

武术与中医在同一片土地上成长成熟,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二者的指导思想均 包含我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等。并据此结合自身实际,完善 发展。

  • 阴阳学说


中医中,用阴阳学说划分人体这一有机整体的阴阳,又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划分其阴 阳属性。例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脏腑 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中医认为阴阳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阴 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及阴阳俱衰是阴阳失调的几种基本情况。 《太极拳论》开篇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阴阳互为 其根,不可分两撅。”意思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提出避免双重时说“须知阴阳",意思是说 一阴阳互根,绝不是“双重”,“双重则滞”,其实所有的拳种都强调不可以阳对阳,也不可以阴对 阴。拳谚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说的功夫有两层:一是指外功,即主练阳刚的硬功 夫;二是指内功,即主练阴柔的功夫,在这里突出了动与静、内与外、硬与柔的阴阳关系。

(二) 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结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 能相互协调、彼此为用。武术中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拳种都强调“内三合、外三合”:内三 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强调练拳不管在外 形还是内心都要有整体的概念。

(三) 经络学说

人体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五部分组成,其中经脉、络脉为主,内络脏腑, 外连筋皮。经络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骨骸等组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而气血的流动输送到全身各部必须借助于经络,经 络就像灌溉的渠道,如果阻塞就会精气不足,则抵御邪气不力,外邪就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人 体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经络会自行调节,不通就需针对气血、阴阳盛衰的具体症候,运用针灸、推 拿、导引等方法通过对适当的穴位施以适量的刺激,激发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

武术中的擒拿就是通过“抓筋拿脉”使对手俯首称臣。武术中的抓拿技法就是以中医的经络 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穴位是经络、脏腑的气血灌注处,在穴位处施以某种刺激便可使经脉 的气血运行壅塞甚至阻断,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 虚实,不可不通。”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记载: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 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其故”。可见,熟练地掌握人体的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能 轻而易举地制服对手。

(四)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 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 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在形意拳中,分别以金、木、 7JC、火、土对应五种基本的拳型:劈、崩、钻、炮、横,并且分别归属于肺、肝、肾、心、脾。

浏览5,1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