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六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于1987年11月在广东常平 举行。各省、市、自治区在今年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前六名的 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由于这次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把武术列 入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所以竞争十分激烈。如陕西赵长军、山 东张玉萍等名将也因微小失误,仅以零点几分的差距在单项中 被挤下冠军宝座。比赛中裁判们也对竞赛规则提出许多删繁就 简的改革意见,以便于把中华武术更快、更好地推向世界。

第四十七次

1988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于5月4日至8日在辽宁 省锦州市举行。17个省、市、自治区及火车头体协队参加了交 流。共有运动员122名(包括少数民族运动员22名),其中年 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12岁。交流项目共311项。这次大会 新挖掘整理的拳种有金狮拳、俞家拳、唐拳、撕拳、达尊拳、麒 麟拳及大乙龟息功七种。

第四十八次

1988年全国武术比赛,于6月3日至9日在长沙举行。这 是六运会之后的第一次赛会。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三支 队伍均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参赛的运动员,几乎所有省、市、自 治区代表队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些队几乎可称之为 “大换血” 了,如安徽、北京、山东等队。更多的代表队是新老 参半,以老带新。此外,这次参赛的330名运动员中,少年运 动员141名,占42%。许多队已从战略角度考虑,开始把新手 推上赛场,经受锻炼。被称之为“中兴力量”的山西的原文庆, 四川的王萍、彭英,广东的陈莉红等,都夺取了两项以上的桂 冠;江苏李伟,河南王立新,陕西徐瑛,上海体院易笑兰等也 首次跃居魁首。

第四十九次

1988年全国太极拳(剑)比赛,于7月10日至13日在广 西桂林举行。分为四十八式、杨式(含四十八式)、陈式、吴式、 孙式太极拳和太极剑六个项目。来自各省、区、市及行业体协 的26个代表队、115名太极高手(其中年龄最大76岁,最小8 岁),经过4天8场254项次的较量,决出了六个项目的男女前 六名。上海李荣梅连获女子四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和太极剑三 项桂冠,广西王增祥独占男子四十八式和杨式太极拳两项鳌头, 河南朱天才、陈素英分获陈式太极拳男女第一名,北京新秀刘 伟、宗维洁荣登男女吴式太极拳榜首,云南吴云华、浙江阮丹 萍分别夺得孙式太极拳男女冠军,男子太极剑奖杯被上海傅清 泉捧走。

前两届比赛,孙式、吴式太极拳仅有七八人参赛,本次赛 会上升到十七八人。除太极剑外,五种太极拳的参赛人数已接 近平衡。前两届比赛,各式太极拳本身的套路不够统一,即使 是同一个拳种,演练也不一样;而这次赛会,各流派已形成各 自的风格,在形式和姿势要领上也已逐步走向规范化。

第五十次

1988年全国少年武术比赛,于8月20日至24日在江苏常 州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25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这次比赛规模大、人数多。行家们认为运动员身体素质、专项 技术及演练技巧等水平都高于往年,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带共 性的薄弱环节。较突出的是甲、乙两组动作规格都较差,两组 之间技术悬殊较大,有待于教练员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北 京体院徐言平获甲组男子全能冠军,北京武术队邸广文获乙组 男子全能冠军,浙江武术队吕丹、高莉、周智君获甲组女子对 练冠军。

第五十一次

1988年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于9月在兰州举行。14 个单位7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根据竞赛的需要,这次散手比赛首次设制擂台。台高60厘 米,长、宽各为8米,中心有一非常醒目的太极图,更加突出 了武术的民族色彩。场地四周铺设了2米宽的保护垫,确保了 比赛的安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凡将对方打下或逼下擂台者为该局 胜方,给比赛增加了 “新异刺激气

散手这一武术对抗形式的运动,迄今已开展近1。年了,虽 说历尽坎坷,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总体看来,竞赛制度正在 逐步完善,运动技术也在稳步发展。

赛场上一些简单实用的拳法,如冲拳、摆拳已被证实是有 效的;一些击打即中的腿法,如侧踹、侧弹、蹬踢等,是得分 的主要方法。

第五+二次

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武术表演赛,于1988年10月9日 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其间进行了四场武术表演赛,26个省、区、 市,9个民族的148名农民武林高手表演了较高的武术技艺。大 会评出40名个人表演奖,宁夏的马万武等15名选手获得体育 道德风尚奖,北京、上海、辽宁、河南等队被评为体育道德风 尚运动队。

赛场上男女老少,各展风采。有的已是孩子的妈妈,演练 起来依旧英姿飒爽,许多选手不仅在武场上是虎将,在粮、棉 先进生产者的行列里也榜上有名O

第五十三次

1989年全国武术锦标赛甲级团体赛,于6月3日至7日在 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各16个男女甲级队参加了比赛。

获得男子团体前六名的是:山西、河南、湖北、北京体院、 山东、河北,获得女子团体前六名的是:北京体院、浙江、河 南、山西、四川、上海体院。

这次比赛是国家体委试行武术竞赛体制改革后的第一次会 战,团体赛采用甲乙级升降级制,个人赛采用资格赛和个人冠

军赛。这次资格赛中包含了个人资格赛,全能前30名和各单项 前8名将于9月份在山东淄博另决雌雄。

这次赛会之后,国家体委首次组织了裁判员、教练员讲评 会,对这次比赛的技术情况进行了中肯细致的分析。

第五十四次

1989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于7月10日至13日 在昆明举行。参加这届比赛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和行业体 协的代表队,120名男女运动员。他们当中既有名扬国内外的太 极精英,也有活跃于基层的业余战将;既有年富力强的太极健 儿,也有年过半百的太极名手。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代表面 之广,实为近几年所少有,堪称是一次高水平的太极盛会。

这次太极拳项目竞赛内容首次采用了由专家、名师共同创 编的杨、陈、吴、孙各式太极拳的统一竞赛套路。我国的太极 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个性的诸家诸派。在练习 中,由于师承不同,体会不一,致使同一门派也不尽相同,给 竞赛与裁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现在都练统一的套路,运动员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赛,为太极开拓了 “传统性、科学性、竞 赛性”的新路,为太极拳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比赛结果,河南的丁杰、广西的王增祥分别获得陈式、杨 式太极拳冠军,福建的陈思坦和高佳敏分别夺得男女太极剑冠 军。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在实战中的运用,自1982年开始比赛以 来,规则不断完善。这次与往年不同的是:赛场扩大为直径6米 的圆圈;进行活步推手,可在圈内任意推手;进攻的部位限于 颈部以下、耻骨以上躯干以及上肢;事先测验参赛运动员太极 52

拳水平,不合格者则取消参赛资格。这些规定都为进一步提高 推手水平起了积极作用。

第五十五次

1989年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于8月14至22日 在成都体院举行。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260名少年武术运动员 参加了比赛。纵观这次比赛,一方面看到新人辈出,实可喜;同 时也反映出少年武术运动训练中的一些问题,亦可忧。

参加甲组比赛的是优秀运动队中17岁以下的少年运动员。 他们大都受了几年的系统训练,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有的系 多次参加过全国大型比赛的老将,但也有初次登场的无名小辈。 “武士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锻炼的好机会,他们表现出了 顽强的拼搏精神。参加乙组比赛的运动员,是全国各少年业余 体校的学员,他们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

“武士杯"比赛,在项目设置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乙 组必须进行集体基本功和规定拳术的比赛。这一方面是为了使 运动员能在较为平等的条件下参加比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 使运动员重视基本技术训练。

在这次比赛中,获得规定拳前几名的运动员的基本技术都 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8名运动员在规定拳比赛中,“后 扫腿”不符合要求的有11人,“旋风脚落地成马步”时,马步 不符合要求或失去平衡的有15人。这就要求今后训练中考虑增 加一些基本功的内容(如平衡)和增加一些规定套路,以促使 参赛队员的技术更全面的发展。海南少年武术队首次参加了全 国武术比赛的测验。

浏览1,1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