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的价值

武德是历代习武者的共同信仰和精神价值取向,也是调节、规范习武者行 为的最基本手段。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历史积 淀、传承和改造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 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如何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进而发 现传统武德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联系,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传统武德中 对当代社会有益的成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武德的精华部分,对武德教育如何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华武术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和推广,促进武术的全 面、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忠诚党的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 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 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公民。

第二节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 蕴涵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融传统医学之理, 显武术运动之美,由此形成内涵广博、层次纷杂的理论知识结构,它与中国哲 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古代军事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武术的主要文化特征

(_)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是传统武术发展过程的重要文化特征。在1983—1986年的传统 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129个,拳械套 路近5 000种。尽管这些拳种和器械套路在运动形式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 异,但传统武术能够历久弥新、派别林立、多种技法流派并存,其奥秘就在于 武术文化所孕育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环境。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在 “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文化,从“孔孟显学”并行天下,到 “儒道佛”三家并立,都造就和体现出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 虑的兼容并蓄气派,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尽管历史上也曾有过武 术的派别相争,产生过门户之见,但在大的文化发展图景之中,都不能成为传 统武术发展中的主流文化。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取得辉煌的 成就,归根到底是武术发展过程中各团体、宗族、派别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 进步的结果。这充分显现出了中华武术“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特征。

(二) 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 都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讲究礼仪的中华民族,在其创 造的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传统武术由于 受其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价体系。中国 传统武术中很重视对武德的考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武德胜过武技”。传统 武术谚语中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要求,充分显示了武 德教化在武术传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三) 宗族中心

华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流派甚多,但显著的“宗族中心”特征, 可以说无处不在。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始 终居于重要地位。宗族中心的本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极大地铸造 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产生尽孝传宗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 制约了人们的行为,使得宗亲需求替代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传统武术在其久远 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类似西方体育项目统一化的根本原因应归于“宗族 中心”的文化特征。众所周知,传统武术中拥有大量的以姓氏为代表的拳种, 如太极拳中的陈、杨、吴、武、孙,南拳中的蔡、李、佛等。武术史料记载: 对于武术的传授历来就有“外姓者不传”、“有过习武经历者不传”、“传男不 传女”的规矩。这些规矩,长期以来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武术的传播、普及 和发展。 (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

中国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了民 族特有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使得中国文化具有鲜明 的“重实

际黜玄想”的特征,形成探索“变易中的不变”、“有限中的无限”, 追求人生、社会、宇宙的永恒、久远的处世观和行为观。武术谚语中“一曰 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功到自然成”等就充分展现出先辈在“务实 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影响下形成武术习练的恒久意识和态度。传统 武术的习练是一个终身修炼的过程,人们对武术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习练武术所反映出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体现在武术家生活的一切行动上。 “拳不离手”、“拳练千遍,身法自然”就是务实精神的最好写照。传统武术的 习练者,他们对武术的钟爱更多的是追求达到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使 得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恒久意识。他们以习武为己任,视武技为生命,在 “艺无止境”的感召下研修不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强调恒久、务实的精神 实质。

(五)崇尚权威

传统武术由于其特殊的传授方式和武德要求,师道尊严成为传统武术继承 和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授者在习练者中享有绝对权威的地位。 众所周知,武术在漫长的继承过程中,耳提面命式的传授方式一直作为主要的 传承途径存在于教习过程中。评价习练者的对错、好坏,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理 论和技术体系中,而以人的评价为重要形式,导致了技术权威的地位往往集中 在传授者之中,构成了武术传授过程的“崇尚古老”和“崇尚圣贤”的文化 习俗,形成了传统武术传授过程的“门派隔绝”和“专制化”倾向。

(六)追求中和

传统武术由于形成于东方的农耕文明之中,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中国 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具有显著“追求中和”的文化特征。不论 是武术的套路演练,还是武术的攻防理论;不论是大开大合、动迅静定的外家 拳,还是外示安逸、缠绵不断的内家拳,中和、中庸的儒道佛思想始终主宰着 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它主张人在与自然共构的统一体中,始终坚持高度的和 谐统一;主张在行动上“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的精 气神的配合;主张“动静相随、攻防并存,欲重先轻、欲进先退”等技击原 理。它极力张扬武术整体的“齐一”和“守一”,强调肢体上的“三合”,意 识上的“三合”,对于器械的演练也极力要求“身械合一”等。这些无不体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谐、讲中道”的“追求中和”的“天人合一”文化 特征。

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较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武术 理论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系统,所以传统武术所涵盖的文化 特征,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容并包、高度融合的精神;体现了中 华民族勤劳、务实、不尚空谈的精神;体现了崇尚道德、重视群体、勇于奉 献、宽人严己及追求理想人格的伦理精神。但我们也应该承认,由于传统的农 耕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中仍存在着“师道尊严、宗族中心”, 甚至“玄学”等负面文化。

武术之所以能有强烈的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 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指 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技术”(《太极拳之练习谈》)。 因此,认识中华武术必须从哲学的层次研究武术思想的渊源,才能从本质上把 握武术的文化特征,从而更好地推陈出新,促进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并走向 世界。


  1. 太极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易经》的最根本的思想。《易.系辞》:“一 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 作用的显现。《易经》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 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化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 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 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 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 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

五行生克

浏览2,4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