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桂华(1972年一),男,讲师,现就职于武汉体育 学院,2001年至今兼任泰国国家散打队教练。参加工 作以来,先后发表论文《试论如何提高散打击打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试论散打运动的发展现 状与改革建议》(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散打科 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获2003年全国武术论文 三等奖)、《自主学习在散打教学中的运用》(学校体育 与健康研究,2007)、《散打运动员控制体质的方法》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散打专项学生科研、裁 判、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泰国散打队釜山亚运会赛前训练分析》泰拳(泰语版)2002《泰国首届散打裁判员培训调查》泰拳泰语版2002
等;2005年担任武汉体育学院院管课题——《散打专项学生科研、裁判、教 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负责人,2008年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科研课题一我国中小学开展散打运动的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人,2008 年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课题一开展民间传统武 术一扁担较力运动研究》成员
金龙(1980年一),男,硕士,讲师,一级运动员,武术 套路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员。200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体 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于2008年获该校民族传 统体育专业的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1年开始在河南大 学体育学院工作,现为该校武术教研室武术专业课教 师。参加工作以来,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篇,参与省 部级课题2项。
第一章中国武术的源流
第一节武术的定义与特性
一、 武术的定义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 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的定义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 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 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 术”。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拳”、“使棒”、“使 枪”、“戈舞”、“矛舞”、“刀舞”、“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 练。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抵”、“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 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 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定义 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 体育项
二、 武术的特性
作为体育运动,武术自然具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共性:即以身体运动为特征,以增强体质为 价值。但武术又有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特性,这使它卓立于世界体坛而独树一帜,而且在民 俗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
武术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武术是功法、套路、技击术三位一体的运动
功法或称内功,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术的基础。技击意识是各派拳法共通的属性,技击意识 使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有着一种独特的美质,而功法的严格要求,又使武术较其他运动项 目有着独到的养生修身之价值,使武术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可以长于一切运动项目。有的运动 有着强烈的攻防格斗性质,如拳击、摔跤、击剑等,但它们没有套路演练,不能个人表演。有的 运动虽有内力的训练,但与武术的内功修炼难以比拟。竞技体操与艺术区操是套路表演比赛 的运动形式,但它们没有格斗的内涵,动作素材也不必具备技击攻防的属性,更没有内功的要 求。正是这种寓技击、养生、表演和功法、技道于一体的特色,才形成了中国武术鲜明的民族 特征。
(二)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
中国古典哲理、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学思想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老武林有句俗谚 曰:“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就是说的这种关系。同时,由于武术与舞蹈、杂技等传统表演艺术 在其生成之始血肉相连,又形成了它与传统艺术的血缘和互渗,武术文艺作为一个起端甚早而 定名颇新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为各界有识之士所接受,这是任何体育运动所没有的特点和 魅力。
(三) 武术负载着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武术作为民间历史悠久的俗行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各种民间拳法,虽经不断挖掘,然而却 如深埋的矿藏一样,越深入越丰厚,而且与宗教、民俗文化和民族、地域风俗特色相依互存,更 使其有了超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体育的博大精深的特点,负载着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由于以上三个特色,形成了武术与西方体育完全不同的美学追求。这表现在内向自我修 养、整体和谐与抽象的武德武道的追求,独具特色,和西方体育的强烈的外在自我表现、局部技 能鲜明与训练的具体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节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武术的形成与历代发展概况
(一)武术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在远古先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开始萌发 和催生。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因此考察武术的起源,要从人类技击的产生开始。
远古时期,人们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生存状态下,为了生存,人 们不得不与兽斗。在原始的狩猎活动中,人们逐渐学会了徒手和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 兽的方法。经过数万年的这种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形 成了一定的击刺技巧、攻防姿态与动作。当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 了较大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运用弓箭来狩猎了。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 不断创新,人类在劈、砍、击、刺等技术上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这时,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 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然而,这种在人与兽斗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技巧与方法,还不能说是武术的萌芽。因为只 有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能使攻与防这一对矛盾体的技术不断演化与提高,才符合技击的逻辑 本质。武术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杀技巧。人在与兽斗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打技能,只是为武 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群为了争夺食物、领地,以及基于性选择而经常发生争斗。到了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一定程度的提高,私有制的萌发,氏族与部落之间开始出现有组 织的较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得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开始转化为人与人搏杀格斗的工 具和技能,并有力地促进了器械的制作以及技击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如《世本》记载:“蚩尤作 '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兵器的丰富,必然导致使用这些兵器的技术不断丰富和发 展。可以说,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得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 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也逐渐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为武术的产生创 造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史料以及有关民俗学提供的情况看,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狩猎、战事等活动之前或之 后,一般要跳“武舞”。“武舞”是对狩猎或战争场景的模拟,人们在武舞中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 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既是对搏杀技能操 练的一种形式,也是用以宣扬武威的一种手段。可以说,“武舞”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宗教祭 祀、教育、娱乐以及搏斗训练集于一体的活动方式。它是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文化形态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武术最主要的原生形态。
(二)古代武术发展概况
在生产、生存活动中,由徒手搏击到持械格斗并演变为现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 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拳击、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 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奴隶主贵族之间 的频繁战争进一步推动了技击技术的发展。当时的作战形式主要是车战。为了适应车战的需 要,加之冶炼技术的发展,各类做工精良的青铜兵器大量配备军队,并且形制也有许多改进,组 合得也更加合理,如戈与矛结合而产生的戟。在商周时期,“田猎”和“武舞”成了武技训练的主 要手段。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以田狩习战阵”。田猎是集身 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武舞”则由原始时期的武舞发展而来,是将用于实战 的格杀经验按•定程式来训练,可以说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由支离破碎 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剧烈变化的动荡时代。各诸侯国攻城掠 地,战事频繁,练兵习武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如齐桓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角试”(比 武角力)来选拔人才。当时的战争已由车战为主转为步兵和骑兵作战为主,冶炼技术的发展也 使得铁制兵器(尤其是铁剑)大量配备军队。作战形式和兵器的改进与提高为武技的发展创造 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而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技的局面被 打破,“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开始走向民间,使得“武术”的种子播撒在其适宜的 土壤上,终于催生了武术之芽,开始具有了一定的武术雏形。其主要标志是:第一,武技的社会 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武技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和娱乐性,最典型的史实就 是当时盛行的“斗剑之风”和“角抵之戏”。第二,搏斗技术向多样化发展。由于技击技术在民 间的生根发芽,使得“个对个”和“两两相当”的武技活动为武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创造了 个体性前提。第三,技击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如《庄子•说剑》的“夫为剑者,示之以 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吴越春秋》所载的越女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 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这些技击原理论述精辟,理法深奥,至今仍不失光彩。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 积极的条件。虽然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皇权,采取收缴天下兵器,在民 间实行禁武的举措,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秦王朝时间较短,对武术的消极影响并不太大。汉 朝由于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扰,因此十分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甚至“兵民合一”、“劳武结合”,全 民的尚武之风盛极一时。由于作战形式的需要,刀开始取代剑在军中的地位,到三国时期,刀 已经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短兵器。随着剑向民间的流传,使得剑术在非军事用途上更为发达, 并且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与武术有关的理论著述,如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手搏》6 篇、《剑道》38篇。而真正具有武术文化意味的,并作为对习武者行为规范的“武德”要求也在 这一时期开始有所记述,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并论剑,与道同 符”,习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其对武术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
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战乱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 武艺在军中和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另外,偏安南方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崇尚 声色玩乐,使得娱乐性的武术有了较大发展,如当时流行角抵戏、刀楣表演、刀剑表演以及武打 戏等。同时,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开始与佛、道相联系。并逐渐与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法术相 结合。然而,当时人们期望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也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 影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武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 唐朝承隋朝继续发展与完善府兵制,“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并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建 立了武举制。这种用考试选拔武勇人才的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首先,武举内容的 确立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其次,武举制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激发了人们 的习武热情。开明的政治,重武的举措,促成了唐代的尚武任侠之风,甚至文人墨客也崇尚武 侠,如诗仙李白的“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诗句,都酣畅淋漓 地表达了这种情绪。
唐朝时枪是战阵的主要兵器,剑制也已由刀制取代,剑完全退出了正式战争的舞台。然而 剑术在民间却发达起来,并过渡到方法复杂,具有自卫、健身、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唐朝时 徒手格斗技艺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等混称并用,开展亦十分兴盛,并东传日本,对日本武道 的发展贡献极大。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武备,军事武艺有了较大发展。 不仅军事训练规范、系统,而且兵器种类大增,形制复杂,除了常用的弓、弩、刀、枪外,还有铜、 棒、鞭、斧等等,这为后世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和技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了抵御侵略, 反抗压迫,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武艺结社组织,如影向较大的有“弓箭社”和“忠义巡社”等。城 市也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织,如“锦标社”、“英略社”等。不过不同的是,城市武艺结社以 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众多的武艺结社组织,无疑推动了武艺在民间的发展。
宋朝时表演武艺的兴盛使得套子武艺开始大量出现。不仅军中有武艺表演,如诸军春教 时“禁中教场,呈试武艺,飞刀斫柳,走马舞刀,百艺俱呈”,而且由于商业的繁荣,在城市群众性
的游艺场所“瓦舍”、“勾栏”中,武艺表演也丰富多彩。这些按规定程式、规定动作进行的武艺 表演,对后世武术向表演化方向发展影响深远。
元朝是少数民族执政,为了防止各族人民(主要是汉族)的反抗,在强化朝廷习武练兵的同 时,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禁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不过元代兴盛的文 艺戏曲中的武打戏使武术在舞台艺术上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客观上为明、清舞台武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随着火器在军中的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分离开来,并在 更为广阔的民间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使得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此 时期最终形成。其标志或特征为:
第一,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拳种林立、门派众多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而几乎所有的 中国武术拳种流派都发端于明清之际。
第二,武术内功的形成。武术与气功导引术本来是各自独立存在并行发展的两种文化现 象,早先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在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中两者 结合而诞生出武术内功,从而使“内外兼修”成为中国武术区别于世界其他武技的鲜明特征。
第三,武术套路的形成。虽然在明清之前长期存在着“武舞”或“打套子”,但武术套路的正 式出现却自明朝开始。程宗猷的《单刀法选》所绘制的刀、棍等套路演练步法线路图,是至今所 见的最早的武术套路图谱。武术套路也是中国武术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技击术的重要特征 之
第四,内家拳的出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虽然风格不同,拳理各异,且各自 是由何人何时所创众说纷纭,但都出现于明清两代却是毫无疑问的。内家拳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都直接用中国哲学理论阐释拳理,重视修身养性,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哲学 内涵。
第五,对武德的明确要求。明清时期所出现的各拳种的拳谱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开门见山 记载了对习武者的道德要求,某些拳种甚至在技术层面上也有对武术道德的要求。中国武术 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带有深刻的伦理型文化的烙印。
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明清形成,为后世武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确立了中 国武术在世界武坛的位置
(三)近代武术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战火不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各种思潮激烈交锋。在这 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强种强国”理念的号召 下,武术曾一度兴盛,同时还开创了武术运动的新局面,使之开始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 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各种武术组织和社团纷纷建立。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号召“强种强 国”,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武术会社,仅上海就有30多家, 北京有20多家,天津有10多家。其他城市也成立了许多武术组织。其中,1910年在上海成 立的精武体育会是当时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维持时间最长的武术组织,其影响远及海内外。 在武术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各省、市、县也相 继成立了地方国术馆。这一官方国术馆组织系统对社会上的武术活动进行了积极的行政干 预,其决策直接影响着当时武术的总体发展。各类民间的武术组织以及官方的国术馆组织系 统的成立,使得武术打破了地域家族的限制,突破了传统的师徒口传身教的方式,武术的生存 环境也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形成了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有组织地推广武术,有组织地开展 对武术的整理和研究。城市武术组织的出现,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其次,出现了对新的武术运动形式的尝试。1911年,一批武术名家合作编辑了一本全新 的武术教材,并于1914年进行了修订,其名为《中华新武术》。该教材于1917年被定为军警必 学之术,1918年被定为全国正式体操。这批武术家创编的新武术,内容上以传统武术为素材, 形式上借用兵式体操的操练特点,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比较适合团体教学和操练,并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原则,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形式, 并为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做了有益的尝试。不过“新武术”的内容较为单调,动作的兵操色 彩过重。
近代中国的国势衰微,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欲弱为强,必须先谋种族强盛。”因此,武术 就被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教育手段推向学校。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 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决议:“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1918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 国中学校长会议上通过决议: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这标志着旧时基本流传于乡村市井 的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学校开设武术 的情况并不平衡,加之后来的抗日战争,对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也有较大影响。
组织各类形式的武术竞赛活动,是近代武术的又一显著特点。1923年4月,在上海举办 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单项武术运动会。1924年旧中国第 3届全运会,首次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赛项目,标志着武术运动开始进入综合性运动会中。于 1928年和1933年由中央国术馆组织举办的两次“国术国考”是近代影响最大的武术比赛。另 外,于1933年和1935年举办的旧中国第5届、第6届全运会,武术都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这些竞赛活动使得武术竞赛规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细化。
此后,人们对武术的观念开始革新,武术理论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随着新、旧思潮的 交锋和“土洋体育”之争的展开,以及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和运动竞技场,人们对于武术的认 识逐步深化,开始从体育观的角度来认识武术。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实事求是地考证武术的起 源和发展,验证武术的健身与技击效果,促进了武术的科学化,取得了宝贵的学术成果。这些 在武术理论科学化方面的探索,无疑是近代武术所闪现出来的亮点之一。
二、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工作,把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确 立为国家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武术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发展武术事业便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党和国 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贺龙先后对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过重要指示。毛泽东、邓小平从人民 的健康出发,发出过倡导打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号召。为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国家体委先后建 立了武术科、武术处、武术研究院。自1958年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及其省市的分支机构,乃至 区、县、工矿、学校、企事业基层的武术协会,自上而下地完善了全国组织机构,为做好武术工作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82年和199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武术进一步发 展的方针政策,组织挖掘整理工作,开展普及提高工作,不断提高武术的科学化水平,积极稳步 地向世界推广。1987年国家体委又专门作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所有这些组织机 构的不断完善,重要会议的召开,文件的制定,保证了武术事业的不断前进和健康发展。
昔日在世俗的观念中,武术拳师不是江湖卖艺,便是保镖护院,即使教拳收徒,也为人不屑 一顾,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新中国视武术为民族瑰宝,武术工作者也受到尊敬和爱护。他们 有的参与国家武术方针大计的研究和实施,有的在高等学校任教,有的在体校培养新一代,有 的在辅导站带群众习武健身。武术工作者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 人们的尊重和欢迎。体育院校设立了武术系科,培养武术的高等专门人才.1984年国务院正 式确立武术作为一门学科,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又开设博士研究生点,武术教育逐步 进入高层次文化领域。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使武术 成为一种高尚自豪的事业,武术工作者所拥有的荣光,是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编制推广简化太极拳、初级拳械,到90年代推广“全民健身计划”, 群众性的武术活动,逐步遍及城乡、厂矿、企业、学校。老年人打太极拳,妇女练木兰拳剑,青少 年习长拳,蔚然成风。如湖南新化县就拥有50多个武术团体,习武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 40%。人们从实践中领悟到,民族传统武术拥有独到的健身价值和便于实际操作的特点。目 前在我国拥有的武术人口已达6000万,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引入市场经济,社区建立的武术 馆、校、站,星罗棋布,达12000多个。每年举行的全国武术馆校比赛,两年一次的全国民间演 武大会,武术之乡评比活动以及即将推行的“武术段位制”等等必将更大地激发群众的练武热 情。群众性民间武术活动与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接轨也已提到议事日程,波及世界的习武健 身活动日渐扩大。国家对社区馆校推行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将引导武术走上更加蓬勃健康发 展的轨道。
文化从来是有继承性的。武术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挖掘 整理始终是新中国武术的长期战略任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挖掘、整理、继承传统武术的一贯方针。自建国之初,就开展了 对武术的整理、整顿和研究工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和文化生活服务。于 1983年开始的自上而下的挖掘整理工作,历时三年,不仅对遍布全国的武术进行了一次全面 普查,还对70岁以上拳师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免于失传。广大武术工作者跋山涉水、风餐 露宿,深入山区僻壤,挖掘武术传统的珍宝,以留于后世。老拳师及广大人民群,众献技献物,拳 技、功法,孤本、善本、抄本等珍贵资料450多本,各种世传、家传的稀世兵器、器械400余件,奉 献给国家,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硕果空前,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千秋功 业。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史》。大量的技术录像文字图片资料,成 为武术继承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育,理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国际体育中有一 席之地。长期以来,它只是一种梦想,长期封闭的封建社会下的武术,鲜为人知。1936年柏林 奥运会上中国武术代表团的表演,仅是一种难得的尝试和呐喊。
当武术在新中国体育中确立了地位,初步完善了它的建制之后,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 议上,公开亮出了向外推广、走向世界的旗帜。
一方面,我们确立了把竞技武术推向世界,走向奥运会的目标。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归根 到底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的问题。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自鸦片战争以来便拉开了序幕,奥林 匹克运动进入中国,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的批 判,为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铺平了道路,中国的近代体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奥林匹克运动与中 国体育从相互排斥转向相互交流。在“土洋”体育之争以后,武术也从身传口授的师承之中开始 了碰撞以后的第一次交融,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就竞技武术的发展道路而言,新中国在确立 武术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后,在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体育的前提下,大胆参照,吸取了体 操的竞技方法,于1959年出台了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自此开始了中西体育交融、发展竞技武 术的新篇章。48年来,人们不懈的探索追求,使武术在曲折的发展中不断地前进。20世纪70年 代末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为武术走向世界带来了契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民间交流的 同时,竞技武术一步步走近奥林匹克。多年来,我国通过制定国际竞赛规则,开办国际教练员、裁 判员培训班,组织国际武术邀请赛,加大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不仅在亚洲、 欧洲、美洲建立了武术联合会,而且于1990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成功地进入了亚运会赛 场,还进行了世界锦标赛,以及亚洲锦标赛,东亚、东南亚运动会,欧洲、美洲的武术比赛,等等。 1994年被国际单项体联正式接纳。目前已拥有一百多个会员国家和地区。竞技武术作为武术 外推的先导和窗口,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走进奥运会之日将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份贡 献。从历史的观点看,它是中西方体育在碰撞中的又一次交融。
浏览3,5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