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的萌芽与原始宗教
- 从生产工具、技能的发展看武术的萌芽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第一位的社会活动。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它同采集野生 植物和捕鱼构成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的重要经济成分,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并同大自然长期斗 争的产物。
远古时期,人少而禽兽众,人兽相斗,互竞生存。人类为了生存,防止和制服各种禽兽的袭 击,产生了拳打脚踢、跃扑滚翻、跳跃闪击等自然动势,并在实践中运用四肢,模仿猿鸟原形,效 其运动来保卫自己和猎取食物,出现了可能产生武术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原始人类以满足攻 击本能需要的随意性的打击活动(或动作)开始与生产、狩猎所提供的攻防动作原型相结合,经 过相*一段历史过程的选择,提炼而逐渐稳定化为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即运动方式。这种“运 动方式”用于猎取食物的搏斗活动,开始具备了武术原型活动的特征。当原始人进化到晚期阶 段,直接从生产、狩猎中筛选出来的某些身体活动形式,经过特定目的加工、嫁接和复合,逐渐 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转变为抽象、复杂,这大概就是原始武术 活动的萌芽。
- 战争中的原始宗教和武术
古代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和蚩尤的战争,黄帝和炎帝的战争等,都是大规模的部落联盟之 间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及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的记述。 《述异记》中说:“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兄弟72人 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 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以相抵”。总之,上述中的蚩尤是一种以野牛为图腾 的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头上有着象牛角和剑戟一般的装戴,其民勇猛善斗,其动作、攻击方法巧 妙而杀伤力大.是攻防运动器械化的表现。
古代,弓箭既是狩.猎的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距今约两万八千多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 遗址中,发现了石箭头,表明已使用弓箭。古籍中还有关于氏族公社时期射箭的记载。如《淮 南子•本经训》谓尧曾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狈输,断侬蛇于洞庭,禽(擒)封稀于桑林,万民皆 喜”。“后羿射日”的传说,在屈原《楚辞•天问》及其他古籍中多有记述。
以上可见在战争中,原始宗教处处反映了原始武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 原始人的娱乐、祭祀和医疗中的武术因素
原始氏族社会注重集体生活,集体舞蹈可使步伐协调,是训练群体的好方法。据《淮南子 •齐俗训》记载:黄帝时作“咸池乐舞”,尧时作“大章乐舞”,舜时作“九韶”乐舞,禹时作“夏篙九 成”乐舞。又据《淮南子•缪称训》载“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种执干(盾)戚 (斧)的舞蹈,当属武舞。
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恐惧,产生万物受神灵主宰的观念。他们最初崇拜图 腾,后来又发展成一种巫教,并出现了一种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在祭祀中举行巫歌、巫舞,于是 原来娱人的歌舞又用以娱神了。
图腾祭祀是原始准宗教活动的一种形式。图腾武舞又是原始部落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 分,从史料记载和现存原始部落的习俗可知,图腾武舞要化妆、纹身、戴面具,舞蹈配有特定的 歌曲,每个舞步、动作都蕴含着复杂的意味。舞者代表着个体、部落和图腾三者神秘血缘的复 活和显灵。原始人类正是通过这种“舞”的形式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寄托和肢体技能。他们 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一拳一脚、一击一刺反复地模仿和重复,在“舞”中再现,使其传授和延绵 下来,这技能与最早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武技动作”有密切联系。
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中包含着较为强烈的武术因素,这些武术因素也同时孕育着原始武 术文化形态形式。
巫术是比慰神活动更原始的准宗教现象,它幻想以特定的动作来影响、控制自然和神灵。 巫术活动中人们围绕动作图画跳摹拟狩猎动作的舞蹈、拳打脚踢的动作,客观上留下了与武术 有关的各种因素。
据《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陶唐氏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 阔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里的“陶唐氏”,一说是帝尧其人。这反映出 在氏族公社末期,洪水为患,平原地区大都泥泞潮湿,引起人们“筋骨瑟缩”,他们从实际经验中 总结出用肢体活动的舞蹈加以治疗,这实质上是后来的导引、按摩等医疗体育和养生术的最早 形式。“导引”之名,亦从“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了。
二、道教“重人、贵生”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宗教多数是修盼来生的,唯有道教主张通过精气神的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了中 国武术,使其把击技卫身和养生长寿结合在一起。这在受道教影响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 中都很明显。“太极拳论”中,明确提出“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 徒作武艺之末也”见武禹襄《太极拳•注》。
“我命在人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一千六百年前的武术家、内丹道家葛洪提出的这个 口号,不只成为道教养生的追求,也成为武术家的追求。八卦掌的溯源,有人就提到葛洪的“禹 步”,而近世公认的董海川得自九华山道土传授“转掌”,或曰“转天君”。不管如何,皆与道家有 关。形意拳强调的三层功夫,更在拳论中明确指出得自道家。“所谓三层功夫,就是道家内丹 术中的三步练法,是形意拳内功的根本法则。形意拳之所以又称气功拳(或内功拳),也正是由 此而来的。第一层功夫,谓之练精化气,也就是小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谓之两仪,第二层 功夫,谓之练气化神,也就是大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叫做三体势(或三才势);第三层功夫, 谓之化神还虚,在形意拳中,也就是有规但不必再专循于规,有意而不必再专著于意,进入了随 心所欲、得心应手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级阶段。”见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 究》。
中国道教是完全接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教,道教把老子和庄子这些哲人的思想更加神圣 化和世俗化。《老子》一书被奉为《道德经》,老子本人也被奉为道教最高神祉的“三清”之一“道 德天尊”。《庄子》一书则被奉为《南华经》。这种推崇,无疑促进了武术技理以五行、八卦、阴 阳、太极等这些道家奉为神圣的理论做指导。前文已叙,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理 论渊源即是道家的内丹理论。道教修持剑法中就有“降魔障”、“斩妖人”的功夫。除去这些神 秘外衣,道教在思维方式和哲学上对武术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种宗教。
三、 佛教与武术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两汉之际,佛教已传入中国内地。自东汉以来近两千年的 漫长历史时期里,佛教与佛教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经济发达、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所以,佛教不可能形成凌驾于 世俗统治的神权权威,而只能处在封建制度的社会编制之中,只能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自后 秦时建立起的僧宦制度,历代延续。寺庙,不但是僧人礼拜的寄居处,也是个封建的经济实体。
佛教作为宗教,具有一切宗教所共通的特征,即有教主作为崇拜的偶像,有教义作为迷信 的教条,有在一定组织之中执行一定戒律的群众作为忠实信徒,即可谓佛•法•僧“三宝”。
佛教的基本观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寂静涅槃”,即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变化无 常、生来不定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独立的实体。主宰者“我”是不存在的, 所以需修行超脱生死轮回,升入“天堂”。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仅限于中上层社会。由于汉代方术盛行,所以,人们只是把佛教看成 是神仙方术的一种。到了魏晋,佛教经典被大量翻译过来。至南北朝,佛教逐渐中国化。隋唐 时代,佛教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达到顶峰阶段。此后,佛教精神及其人物融入民间庶 民,使其具有东方式的特殊教派。
佛教的国情化为中国武术涵容其精神准备了基本条件,少林武术是典型的代表,主要表现 在下面诸方面。
其一,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使其获得了自身发展的良好外部因素。从唐 少林僧以武功助唐伊始,中经明少林僧参与抗倭战争,直到明清少林武功名盛天下,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林寺以其独特的、稳定的、延续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为少林武术提供 了优异的环境保障,这种超世俗的历史现象,使少林武术在其特定的宗教环境中发展,必然在 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佛教精神、教义和教戒的影响,如佛教的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及五戒等,对少 林武术的武德、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二,佛教的神秘性为少林武术的传播起到了精神支柱作用。
其三,以少林僧为代表的佛教徒,为僧稠、志操、边澄、天员、昙宗等以其高超的武技促进了 少林武技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种种的历史机缘和个人因素,少林武术粘附于中国佛教,使之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整合 现象,导致少林武术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佛教促进了少林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少林 武术又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影响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民间秘密宗教对武术的普及与传播
民间土俗宗教包括两类,一类是在少数民族生活的边疆地区的民族信仰的宗教,它们有的 来自原始宗教,有的是对佛教或道教的俗衍流变;二类是在汉族地区流传甚久的民间宗教。这 些教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不被封建专制统治政权承认,它们在民间秘密流传,因而又被称为 秘密宗教。它最早的源头,可上溯到东汉时代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宋代的明教,元、明、清三 朝流行的白莲教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民间宗教。它们在历史上引人注目,除了曾有大量信徒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这些教派的首领,都曾经组织过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反抗统治者。 如明教曾在五代唐末发动母乙起义,宋代发动有名的方腊起义;白莲教曾发动过元末红巾起 义、明末徐鸿儒起义与清代乾嘉年间的川、陕、鄂白莲教大起义,这次起义的女首领王聪儿至今 被文学家作为历史英雄讴歌,当代作家王占君的《白衣侠女》就是描写她的。
由于统治阶级的镇压,这些教派不断改换名字,或打起新的神社的旗号,这是封建社会后 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必然结果。除上述宗教外,还有罗教、黄天教、闻香教、圆顿 教、弘阳教、八卦教以及由它们衍化出来的各教派,如无为教、混元教、龙华教、天道会、清水教、 长生教、皇极金丹教、天理教、白阳教、青莲教、太极神教等。清代这些民间秘密宗教及受其影 响的秘密结社多达二百余种,活动地区之广可谓遍及除西藏、青海之外的南七北六各省区。不 少教主和会首都是武艺高强的武术家或跑马卖解(杂技班子在乡间流动演出的一种形式)的杂 技艺人。他们以高超卓异的武功显示其神圣,这一点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俗宗教,如云南纳西 族的东巴教中的武功是一样的,但是汉族地区这些秘密宗教大多有反抗暴政的政治目的,因此 他们的武术活动往往是有组织的训练,讲求实用,这无疑对武术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起了极 大作用。明代万历年间曾经活跃一时,普及冀、鲁、豫、晋、陕及四川数省的闻香教,教首于弘志 就组织了名曰棒棒会的练武集团。终于在天启二年发动了震惊朝野、惊呼为“二百六十年来未 有之大变”的闻香教大起义;清代的清水教更在教内分文场与武场,文场练气功,武场习拳棒。 民间宗教从道教、佛教中吸收内功修炼方法,形成独成体系的民间神秘宗教的气功,而且不少 教派把内功外武融汇起来,这无疑大大促进了武术内外兼修的发展。清末声势浩大的义和团 运动的中心力量就是以教练“神拳”为号召的,这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彪炳一时的农民起义,无 疑是武术与宗教结合的结果。史家评论说,但其慷慨之豪情,愚顽之可悲悯处,正反映了宗教 对武术的有益和扭曲的两个方面。
武巫之风在许多民俗宗教中有反映,这为东方人体文化积淀了不少有价值的内涵,也带来 了玄学或因袭的重负,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故神其技的人,动辄宣扬自 己的拳派或功法是仙传佛授,就是其消极的影响之一。
第三节武术与中国伦理道德
一、崇尚武德是中国武术最鲜明的伦理道德
中国武术的格斗技术,体现了深奥的东方文明,它除了深藏东方哲理外,同时蕴含丰富的 民族传统伦理,也是举世武林所没有的。武技研究的是制敌取胜之技法理论,要格斗搏击,自 然就意味着暴力、流血和伤人,甚至杀人。但是中国武术却有着鲜明的伦理特色,处处表现着 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义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它重传统、重经验、尊师爱徒的人伦观念。最 鲜明的体现就是“武德”。
武德体现在许多拳派的门规戒律中,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 人”。《少林短打十戒》中更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者则负恩。”《峨眉枪法》
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甚至点穴法的创造也是仁者精神的 体现。少林秘典《罗汉行功短打》说,点穴法的创造是“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使人“心神 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有志者细心学之,方不负圣人一片婆心也”。中国 武术的伦理思想在儒家仁义精神的基础上,融汇了禅宗佛学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怀,又 以道家的“不争”、“虚静”修真养性来调处,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热爱和平的 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一贯为武林界所尊崇,并且身体力行。如现代太极拳名师王培生所 著《乾坤戍己功功谱》中“行功准则纲要”第一条所讲:“练武者应遵守武德……若能做到心胸坦 白、光明正大,方可德艺兼修,所以说身正则艺正。艺无德不立。总之,武术也要讲德才兼备, 否则必入歧途。”
二、中国武术的伦理道德与具体技法是有机统一的
武术的伦理道德不只体现在门规总论中,而且许多原则都在具体的技法中有机地融汇着, 如太极推手有两条原则:“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从技击上讲是太极拳理的核心要义,而将 这八个字作为人生修为,岂不也是包含至深至大的道理吗! “舍己从人”一语来自《尚书•大禹 谟》,这是舜帝向大禹宣扬尧帝的大德说的话,“见利思义”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原话是 “居利思义,在约思纯”,见到利益钱财,要想是否合乎正义;在生活贫困、经济匮乏之时(约)也 要保持纯洁真诚人格。这里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在实践中的要义。太极拳在推手中体 味“见利思义”,不只会证实人际关系中这一至理。推手实战中的失败者,往往是“见利”而“忘 义”,忘记了太极推手不丢不顶的拳理要义,而被引进打空,导致失败。人生中许多“多行不义 而自毙者”,不都是从见利忘义开始的吗!两千多年前中华元文化的典籍中就有告诫,而太极 拳的技击中做了形象的表现,可谓深刻。
“舍己从人”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重要论点。真正做到舍己从人,才能发挥太极拳 技击术的神髓,是“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不二法门。武术搏击是对抗性技术,“舍己从 人”看来是与对抗不相容的,然而世界上一切事物正反相成的道理、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却是 真理。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正是在舍己从人的原理指导下借劲使劲的技击妙招。如果 把“四两”和“千斤”做对抗理解,自然“四两”是绝对胜不了 “千斤”的,这里重要的是“牵动”二 字。其实这里的“四两”与“千斤”都是比喻,根本要义是“舍己从人”。这些来自三千年前尧舜 时代的人生智慧,成为老子、孔子思想的中心,“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在现代社会不也是成 功者的高尚品格吗,不少有权有财者的倾覆,差不多都是见利忘义的结果。
当然,老传统也有糟粕,如旧时代不许犯上作乱的封建门规,至今尚有遗存的保守的门户 之见等,但更多的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特别是尊师重道的伦理规范,才使武术能流传千载而 绵延不断,而且被历代贤能智者奉为文武兼修的人才标准。自唐代武则天皇帝时期开设文、武 两科同时科举取士以来,直至清末光绪年间,延续千余年之久。如果中国武术只以杀戮的肉搏 形式存在,也许早就被人们扬弃了。这种伦常观念一直贯穿在古今所有拳种的门规与技理之 中。中华民族崇尚的是曹丕与邓展比剑那种点到为止的较量,并不赞赏拼死争斗。这种追求 使武术向智巧和养生、艺术表演方面综合发展,只强调某一点都难以概括中国武学的全貌。古 典哲学中真善相通的观念,表现在武术的两方面,总体上讲究德与艺统一,所谓艺无德不立,没 有美好的心灵,就难得高超武艺;具体上讲,每一招一式,都要求势正神圆,看着漂亮,用着厉 害。把养生健体、修心练性和技击制敌统一于一体,实在是中国武术的最大特色,正因如此,它 才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
中国武术文化的伦理特点,对于铸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民族精神的形成非 一日一时之功,它是天时、地利、文化各种因素的长期积淀的结果。武术这种历史悠久的独特 的东方人体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崇尚勇敢侠义、刚正不阿、锄强扶弱、助人为乐的侠者精神和民 族性格的熏陶、凝铸,有着永久的价值。
第四节 武术与人体养生
中国历来讲究养生,养生之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武术养生在中国养生史h 的地位和作用是颇为独特的,其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固气壮丹;外练筋骨,手足矫健 等养生之道,无不与传统中医、气功、骨伤科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 础,有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因此,数千年来,武术与中医、气功、骨伤科等同在一个文化区域内 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从而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人体养生体系。
一、武术与传统中医
(一)传统的医学经络学说对武术的影响
1.传统的医学经络学说为武术的“点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功夫片、武侠小说中,我们都见识过神奇的点穴法。对手一旦被点中穴位,不是立时毙 命,便是终身伤残。还有所谓被封住穴道的,数个时辰之内动弹不得,解开穴道方能恢复。中 国武术近乎神奇的技术内容中究竟是否具有这样的点穴法呢?如果有,这样的点穴法究竟又 是怎么一回事呢?
典籍不乏有关点穴之术的记载。《少林拳术秘诀》云:“盖以三丰,绰号张腊遢,为明时技击 术之泰斗。能融贯少林宗法,而著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 之神功巨子。”又有张全一者,“以俗子内家,忽而传外家衣钵,而又创明点穴之法。于是缁衣之 徒,亦相率而宗之。”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亦载: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 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 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
点穴法是怎样施之于人体而在技击中奏效的呢?《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派 者为络。”我们知道,经是气血循行之路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线;而络是经脉大大小小的 分支,纵横遍布全身里外上下。经络是全身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四肢,调节人体各部功能的必 要通道。在经脉经行处,又遍布着穴位(也有称之为穴道、喻穴的)。十四经共有穴位三百六十 余,除此还有“经外奇穴”若干。穴位是经络、脏腑的气血输注处,在穴位处施以某种刺激,便可 阻断、壅塞经脉的气血运行。《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 不通。”经脉的阻塞,便会导致脏腑正常功能的破坏。

由此看来,点穴法的技击实用价值是有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的。
穴位有敏感的,有不敏感的,有深藏的,也有现于体表的。点穴所取穴位便因之相应地有 所区别和选择。《少林拳术秘诀》云:张全一点穴法“实只三十六手。其中有软麻穴九,昏眩穴 九,轻穴与重穴各九,合之为三十六点按手”。“其中死穴,即所谓点按而死者仅有九穴,即脑海 穴、气门穴、耳根穴、气俞穴、当门穴、命门穴、肺海穴、气海穴、脐门穴,共为九穴。”清代赵廷海 《救伤秘旨》则云:“凡人身上,有一百零八穴,内七十二穴不致命,不具论,其三十六大穴,俱致 命之处。”德虔所著《少林点穴法》,则记载有“致命三十六大穴”、“致晕十一•穴”,“点打二十六要 害穴”,致伤一百零三穴。这些穴位肯定有点中即能奏效的,但是否都能奏效,尚需系统研究与 证实。
当然,点击部位未必全是经脉穴位,也包括浅表敏感神经、神经丛、血管重要通道和诸如骨 缝等人体薄弱部位。《少林点穴法歌》所云:“软位点插金剪指,隙位金针指要急,骨络猛施瓦楞 拳,胁肋三阴指可穿”,“头颅就用四平拳,以膝跪膝实灵验,足眦则用泼跺招,身后须把天兵 搬”,显然就包括人体许多易受攻击的部位,不过,点穴法究竟是以点打经脉穴位为主的。
点穴法又以祖国医学针灸学的“子午流注法”理论指导技击。
“ 了午流注法”本是古代针灸按时配穴的一种理论方法,在《内经》、《难经》、《甲乙经》、《子 午经》中U具有雏形,至金代何若愚、阎明广在《子午流注针经》中以卜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 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俞、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 行、天千地支、日时变易作为取穴的依据,使该理论基本完备,“子午流注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中 医“五行六气”(运气)学说,在祖国医学中,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它和现代生物学揭示的人体 具有的生物节奏规律——生物钟学说,即人体内的一种近似时钟的机制,使人体生理活动昼夜 交替、四时变更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的学说,有不少近似和吻合之处。在气血盛衰、经穴开阖之 时,点打相应的穴位,便能造成气血或因堵塞而壅滞、或因继绝而衰竭。所以《少林拳术秘诀》 么:“乂有血度流行时刻表,乃点按术之极要也。”万籁声《武术汇宗》具体叙列了少林所传按时 点穴秘要。其文云:“最紧要为十二大穴时辰。打穴中为:子时人中穴,丑时天庭穴,寅时乔空 穴、卯时牙腮穴,辰时双阴穴,巳时将台穴,午时脉腕穴。未时七坎穴,申时丹田穴,酉时四海 穴,戌时卜,阴穴,亥时涌泉穴。”其它武术专著论及按时辰点穴法时,所取穴位亦大致同此。
医家针灸取穴,多依北宋王惟一铸制针灸铜人。拳家点穴取穴,也一依于此。《王征南墓 志铭》云:“征南搏人,皆以其穴,一切如铜人法。”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中多提到少林练功用铜 人,有“十八铜人”之说,恐即本于此。实际上,拳家练点穴多用木人桩,标识穴位于上,进行逼 真的练习。《少林点穴法》即要求“取较坚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绘标出某一经的诸 穴,循其经络点其穴位……初艺成,另换一经,依上练习之,依次增加。将人身全部穴位练熟 后,可合并通练”。李小龙亦高度评价木人,并对木人有所改进。他临终前,习武中也开始醉心 于点穴等上乘武技。
穴位多固定于一点,面积不大,因此点打时多用指,偶尔也用拳、肘、膝等。《少林拳术秘 诀》云:点穴有“两指点、一指点、斫点、拍点、拳印点、膝盖撞点、手拐点等”,《少林点穴法》则分 别有“鸦咀点穴法”、“鹤咀点穴法”、“鸡咀点穴法”、“金针指点穴法”、“金剪指点穴法”、“三阴指 点穴法”、“瓦楞指点穴法”、“肘法点穴法”、“足法点穴法”、“碰法点穴法”、“靠法点穴法”,另夕卜 还有金铲指、四平拳、足跟、跪膝等。点穴除了要求准确记忆穴位外,还要锻炼眼力,做到能快
速识别穴位,因为点穴多用指,所以对指力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人指力多弱,必须经过点沙袋、 点石头、点木板等来提高手指的硬度和力度,著名武术家海灯法师所擅少林一指禅功,实际上 就是点穴的基本功。另外,诸如“判官笔”、“铁扇”等兵器,都有点穴的功能。至于暗器点穴,虽 有所闻,却无由证实。从理论上分析,只要达到相当的精确度和力度,当属可能。
2.经络学说影响武术的其他表现
被称为“少林护法之秘术,镇山之绝技”(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擒拿术序言》)的擒 拿术,堪称中国武术的一门特技与绝技,而擒拿术的产生,亦直接得益于中国医学的指导。由 于擒拿术多用抓筋、拿穴、反关节的技法,擒拿部位多为主筋、要穴、关节,因此,练习擒拿技术 须先识得人体结构、经脉、穴位。《少林拳术秘诀》云,擒拿要求“知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 取也”。“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穴道脉络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 可以随轻重而致其命之死生。”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则云擒拿法“盖深究自人身筋骨状 态、经络之系统,以及气血循行之道路,与内脏感应之理由,分各经所依之本,按五行生克之道, 变化而神明之,乃成此擒拿之妙术。”擒拿为谁所创众说不一,但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这样的结论 当不会有分歧,即没有古代中国医学及医学理论的高度发达,就不会有武术擒拿术的诞生。 《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系统遍布全身, 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输布全身。另外,经络与内脏也有一定的联系。经络的十 二经,均分布于手足侧面和外侧面,经脉上又有许多穴位,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动手足,无 疑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八卦掌的“行桩”练习,腰腿持 续转走,锻炼下肢,活动下肢经脉的功能越来越为人注意。不少拳种之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 时要“五趾抓地”.除了稳定身桩的目的外,亦是注意到了第二趾通足阳明胃经,小趾通足太阳 膀胱经,第四趾通足少阳胆经,大趾通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而脚心的涌泉穴通足少阴肾 经,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近年来站桩练习有从武术基本功分离出来,成为一 种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法的倾向,亦是由于这个原因。
又如钢胆,原本是防身所用暗器,随身携带,投掷杀人,很是方便。根据中国医学经络学 说,可知人手上有数条经脉运行,大拇指通手太阴肺经,小指通手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中指 通手厥阴心包经,食指通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通手少阳三焦经,人们在随手把玩钢胆同与经 络学说的对应中,逐渐发现和明了其治疗疾病的功效及原理,于是钢胆就变成了健身球,质地 也由钢铁扩展为玉石、玻璃等,甚至被做成能叮咚发出悦耳乐声的空心球。
再如点穴疗法与气功点穴,亦是中医理论指导并发展武术,而武术又返过头来丰富传统医 学宝库的范例。点穴可以闭塞经脉杀人,也可以通过对患者病伤部分进行适当的点穴治疗,或 将真气输入病人穴道,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救症的目的。旧日少林习点穴技击法者,必 先习点穴治病伤之法。少林僧德虔所著《少林点穴法》即云:习学点穴之法的目的,第一是生 人,第二才是护身。“若能杀人,而不能生人者,则谓之死手,无可取也。故学武者必先学治生 人之道。”其书第十二章便是《点穴与治病》。点穴手法大致有点摸、点打、点揉、点划等。近来, 又有气功点穴法面世,施术者运气于指,点穴的同时发放外气,以此来治病救患。
浏览9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