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除了与杂技和舞蹈等动态的艺术关系密切外,在诸如壁画、武侠小说、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静态艺术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武术的影子。古代在笋室、庙堂中绘制的 壁画,狩猎、武士、侍卫和相扑图、角抵图等都以武术的形式表现在壁画之中。例如,武侠文学 就是在武术影响下产生的独特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武侠文学通过描述 武术和武功修炼,表现武林英雄人物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使人们的精神得以慰藉,愤郁得以 宣泄,情感得以认同。武侠文学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结缘,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总之,武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都不可比拟的。随着武术作为一种 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逐步走向世界,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各 地,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章武术运动的文化底蕴
第一节武术与中国哲学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有很多特点,但根本的特点是对生命的重视。正如牟宗三在其《中国哲学的特 质》一书所指出的:“它(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由此展开他们的教训、智慧、学问和修行。 这是独立的一套,很难吞没于西方式的独立哲学中,亦很难吞没消极于西方式的独立宗教中”, 此书又进一步说道,“中国哲学的中心是所谓儒、释、道三教……而三教都是'生命的学问 武术和东方养生文化就是以修炼身心,重视个人生命体验为显著特征,因此自然与这种生命哲 学水乳交融。
其实以东方人体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正是武术、舞蹈、养生文化这些人体的修炼、体悟,才 产生了中国哲学的生命文化特征。
儒道两家的哲学是以易学和《道德经》为基础的,这两家哲学实际都是一种从人体文化感 悟而创造的生命哲学。这里所谓的“生命哲学”不是指关于生命的哲学,而是以人体生命的体 验和对生命的理解来看待宇宙人生的哲学。易学包括《周易》以及后世对它的研究、发挥而形 成的全部知识与学说。易学吸收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对中医学和中华养生学的影响至深,老 子至今被奉为中国养生学的鼻祖。易学和老子都把宇宙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和客 观世界是统一的,依据对人自身的认识来理解自然界,同时也按:照对自然界的认识来理解人自 身。偏重向内的思考和重视自我体验,把对人自身的了解和体悟、感受融入于自然界。当对自 然界进行考察时,也往往是依据人对自然变化的体验做出判断。《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的作者认为,八卦是对“万物之情”即宇宙本 质的把握,八卦的获得来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说明作为主体的“身”和作为客体的“物” 是一致的,都受八卦规律的支配,而从认识次序上一般应是由近及远,即由自身而至天地鸟兽 植物。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都应按照正常的生命历程那 样生存和演进,以体悟自身而认识宇宙就形成了生命哲学,而这种生命哲学自然对武术这种独 特的生命文化现象影响至深。这种哲学肇始于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中国的生命哲学源于人 体文化,又大大促进了东方人体文化包括武术、舞蹈和养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道德互依,淳德全道。从老子《道德经》至《周易》、《黄帝内经》,都明确指出道与德是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与今天的道德之意不同。“道”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德是人们努力修持 自己认识和践履这一根本规律的行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真正完全按照宇宙大化规律生活, 就是淳德全道的人,就是《黄帝内经》所称赞的“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方之外”的真人。“道”有 价值属性是中国哲学道德一体鲜活生动的根源,是原始先民由体悟获得的天(宇宙)、地(地 球)、生(生物)、人一体的观念的升华,这一龙种般的智慧之见,曾经被人们视为原始浑沌之见, 与科学精神相悖,然而从20世纪后叶,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天、地、生、人的深 刻关系,科学界有了天、地、生、人巨系统的新学说,世界上不少科学家对中国生命哲学有了全 新的认识。正是这种天地生人共一母的根本认识,中国哲学才强调知行一致、天人合一。
二、古代本体论对武术的影响
(一) 太极说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 物的本原。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宇宙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是源于太极。
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是如何生成万物的?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 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太极”作了唯物的解释,认为“太极”是物质性的 “气”。他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两体就是阴阳气。绘有太极图的宋朝周敦颐所著《太 极图说》这样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无极而太极”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物质的本性。无极而太极,而阴阳,阴阳相合,形 成四季,万物化生,这就是对宇宙万物演化过程的朴素描述。太极本体论的哲理基本如此。
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 “无极”的形象体现。练太极拳者要心胸无比开阔而纯无杂念,宁静空寂,把握到这一点,才是 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这均为“无极”所致。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 化的表现。
(二) 五行说
五行,本来是指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 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学说较早出现在《左传》、《国语》、《尚书•洪范》古书中。战国时代,“五 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原理。
五行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种思想在中外哲学史上有较大的普遍性,成为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的主要内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是 “火”的燃烧和熄灭的结果,非神所造。他还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周而复始:“火变气,气变水,水 变土,土变水,水变气,气变火。”印度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源是风、气和水。我 国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古代思想家把水、火、土、风的基本元素看作万物的本源;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密切 关系。凭直观经验就可认识到树木可生火,火后成灰土,金属冶炼后液化为水,水可使万物生 长,如此循环往复。阴阳五行说是形意拳的哲学渊源。形意拳以五行拳为基础而演生了连环 拳、杂式捶的多样拳式。相传南宋岳武穆,外取凶禽猛兽之长,内本五行生克之理逐创此拳。 形意拳用金木水火土作代表符号,创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动作简单朴实,左右互练,拳法 多样,富有哲理。
五行拳遵循“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各种练法和套路。五行“相生”意• 味着相互促进,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五行拳之间的相生关系是:劈拳 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拳变劈拳。横拳称五拳之母,这是从五行中 土是母而来的。因土是万物之根本,所以称它为五行之母。
五行“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又 称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拳“相胜”、"相克"关系是:劈拳破崩拳,崩拳 破横拳,横拳破钻拳,炮拳破劈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将人与自然均列为与五行有关的事物。五行拳又进一步根据 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目、耳、鼻、舌、人中五官与五行拳相配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如 劈拳属金、五官练鼻,五脏练肺。崩拳属木,五官练目,五脏练肝。操练五行拳要求内五行要 静、外五行要动,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动中求静、静中求功,内外五行合为一体。
由上可知,五行说中“相生相克”的哲理是构成形意拳结构模式和拳理的基础。
(三)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观念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 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 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即人体自身与自然,二者有着内 在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 能完满实现武术的目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武术上的体现。
(四) 道论与气论
中国古代哲学在本体论上有它的一致性,又有其多样性。老庄哲学的本体论集中表现为 “道论”与“气论”。
“道”是老子提出的命题,是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道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法则、规律。二 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性。
在说明事物的根本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他 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老子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大意是说,天地未生成前,是 混沌的,无形无物。道由静到动,生出天地、阴阳,然后万物生。看来老子在本体论上属于一元 论,表现为思辨的猜测性。
与“道论”一脉相承的“气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庄子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 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篇》)这即是说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庄子又以“气” 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篇》)在 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春秋时代起,“气”就已成了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随着古文化的发展,人 们对“气”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与丰富。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即由 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我国体育史研究者旷文楠撰文说:“道”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拳技的千变万化 之中贯穿着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
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根本,它与道一样是武术 的精微所在。武术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泛化与体现。“气”与养 生更为密切,研究表明“气”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视“道”与“气”为事物 的规律。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与坏,决定了人之生命状态 的优劣,养生的重要作用与目的就在于此。武术的内功,太极拳的练功,都要求“气沉丹田”以 达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的效果。
总之,老庄哲学的“道论”与“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也是武术的根本, 是研究武术对象与目的的重要哲学渊源。
三、古代辩证法对武术的影响
(一)武术与阴阳辩证观
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 指导的。正如武术同仁所说,不懂阴阳则不懂中国武术。
阴阳相依、相系、不离是《易经》的基本思想。《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 宇宙间-切事物相互作用的变化发展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动、静之间,刚、柔之变,以及 虚实、开合、进退、起伏、攻守、内外、显藏、始终等等,都是在阴阳互补中产生的。早在先秦时代 的剑道和拳技中已经运用了阴阳观念。越女论剑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 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守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 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杏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 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庄子•人间世》谓: “且以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而多奇巧也。”阴阳之道构成了中国武术独具风采、变化 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辩证模式。至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则开宗明义,在拳理和实践中充分 体现了这种阴阳辩证的精神。太极拳的基本拳理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 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 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静中触动动犹静”,“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 理,即掌握了“阴阳不测”之功,才能做到“因敌变化亦神奇”。
形意拳的理论亦构筑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其最古老的拳论《九要论》明确说:“论捶,而必 兼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捶不能 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阴,呼则阳,静者阴,动者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阴气上升而为
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而为阴,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 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者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 为气,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 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情勿谬执。"
形意拳以五拳为主,其“捶论”,实为拳论之重要内容,这里的阴阳相应观念极为清楚。近 人姜容樵的“形意拳两仪歌”亦说:“鹰熊意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
八卦掌以易理析拳理,以走圆转圈为主要形态,故先师董海川有“走为百练之祖”之教,而 走中步步都要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浑一,刚柔、前后、虚实、显藏,都有相反相成的阴阳离 合之要求。八卦掌有“八转”之说,这八转亦皆寓阴阳之意,“滚转之转为阳转,钻转之转为阴 转;挣转之转为阳转,裹转之转为阴转;按转之转为阳转,弹转之转为阴转;坐转之转为阳转,顶 转之转为阴转”。
少林拳术的理论,也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构筑的。《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在论“立身 立足之法”时说:“人一身伫立之间,须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 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把阴阳离合 转化看成技巧的根本大法。其实从《周易》哲理至后世东方哲人一再阐发的阴阳之道,就是变 化之道,辩证之道。武谚中的“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正是反映了阴阳相济的辩证 态势。“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有乱,乱中有静”亦是此理。总而言之,中国武术的各种拳 派、拳路和器械套路攻防击技,都自觉地贯串着虚实、刚柔、快慢、动静等阴阳对立统一和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理。正由此,笔者才认为武术是中华元文化最生动的载体。
(二)八卦化生观
八卦化生的含义是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八卦化生与太极说、阴阳说为一个系列。太 极为本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化生万物。
八卦是易学研究的主体。从八卦“卦”字来看,从圭从卜。圭即土圭;卜指观测,指用以感 日影。八卦,即从四正四隅八个方位测出天地变化的重要记录。每一卦有三爻组成,次序是自 下而上。最下一横叫初爻;中横叫二爻;上面一横叫三爻,此三爻取两种不同符号进行各种组 合,便形成八卦。
武术的各个项目,都与八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具体运用八卦哲学作为指导原则的, 当推武术中八卦掌为代表。八卦掌是依八卦说而创立的一种拳术。八卦掌以一掌表示一卦, 共八掌,又依八八六十四卦派生六十四掌,以喻变化无穷。八卦掌与八卦关系的关键,依然是 一个圆字。
八卦掌按《周易》理论创造,运动时沿圆走转,按八个方位进行,即所谓四正步、四斜角。走 转时上静下动,发劲是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全身上下虚实分明。由于八卦掌是用走圈的形式 不停地左旋右转,在转圈时不停地变换招式,这种转圈换式,沿圆走转中改变招法,是八卦掌运 动的独特形式。
八卦掌左右运动对称,圆转折变、阴阳相易、物极必反、终而复始、循环无端,具有八卦哲学 的重复变化的循环论观点。在与人交手时,随对手动作变化出不同招式。八卦的招数千变万 化,随机应变,“身随步翻,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以示客化之多。
(三)"反者道之动"
太极图中“阴阳鱼”的旋转蕴涵着宇宙万物发展演化的一个最普遍、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客 观规律,那就是:世界处于永恒的循环往复之中。无限的宇宙,正是在一切有限的事物的 生一一灭、始-终这一周期的不断重复中获得永恒。万事万物在阴阳相反互根的运动状态 下演进转化,阴至极点转化为阳,阳至极点转化为阴。这与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的原则完 全一致。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必然地总在向其反面转化。据此,老 于主张贵柔、守雌、尚阴、法水,认为“柔弱胜刚强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认为最柔弱的东西总是最能控制坚强的事物。应该指出,老子所谓的“柔”、“弱”并非软弱无 力,更不是说低下者反能战胜高强者,老子所谓的柔弱指的是一种坚韧不露,是一种含蓄、深 沉、外柔内刚的状态。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即太极图所示,事物达于强盛的顶点之后,要迅速地走向自己的反 面。那么对敌手而言,最好就是如老子所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表现于武术对付敌手时,那就是让他骄傲轻敌,让他先 进攻,让他先占优势等等。
同样,依太极图所示,“反者道之动”又有柔弱至极点,物极必反,就会向强大发展的意义。 所以老予在“反者道之动”之后又有一句“弱者道之用”。按老子与太极哲理,欲做最强大的人, 先做最柔弱的人;最柔弱的人,也就是最强大的人。老子说,还有比水更柔弱的吗?然而以水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老子始终强调“贵柔、守雌、尚阴、法水”。表现在武术技术上,则 是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急先缓、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浮先沉、欲左先右、欲重先 轻、欲紧先松、崇下尚退、后发先至等。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被广泛运用于武术战略思想中,成为武术战略的基本原则。 早在《庄子•说剑篇》中这一点就有深刻的反映。庄子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 之以发,先之以至。”这种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武术主要的方法论之一,其基本精神贯穿于多种武 术技击理论之中。明代著名武术家、军事家俞大猷在《剑经》中说,战术的关键不外乎“后人发, 先人至”。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之诀矣。’盖须知他出力在何 处,我不于此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 力也。”这些实战经验的总结,均强调了后发制人,以柔克刚,是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在技击上 的具体运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则在多种武术拳种中有充分体现。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 “内家”拳派尤其典型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论。杨澄甫说太极拳“柔中寓刚,棉里藏针”,“如棉裹 铁”。王宗岳说:“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十三势行功心解》)李亦畲在解释太极拳巧妙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时,指出关键在于能否 “引进落空”,“舍己从人”,则无疑都是这一原则的运用。
(四)形神统一论
“形神统一”在武术上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具神生”,“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 灭”,这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和范缜对形与神关系的看法。他们肯定神依赖于形,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神也影响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这些基 本思想,成为“形神统一观”的哲学基础。

形神统一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武术上讲的形、神,其内涵是多层次的。就人体而 言,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其技术 而言,形指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动作特征,神指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和气质;就外 与内而言,形是外在的具体运动形式,神指内在的心理、精神内容。在武术运动过程中,内与 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在形神统一哲学的影响下,“形神兼 修”成了武术练功的重要原如;“以形传神”是武术演练的重要要求。
“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武术的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物质“气” 或“神”的外化。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原 则。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训练。中国武术的练功与哲学影响是分不 开的。
四、古代认识论对武术的影响

何谓认识论?即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认识论是与本体论交融在一起,同样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古代的认识论带 有很大的直观性,尤其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性,这是古代中外哲学家的共同缺陷。
我国古代认识论对武术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学家王守仁(阳明)提出的认识论命题。他认为“知”和'.'行”是统一 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在武术理论和实战 中常用“学以致用”、“因敌制胜”、“切合实用”的词语来表达。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社会实践是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武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自卫和健身的需要,武术才得以产生。中国武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政治、社会经 济的制约,受到古代文化、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 大,长达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极其复杂,加之封建宗派、行会的斗争,使中 国武术派别林立,拳种名目繁多,器械丰富多彩,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中国历史的特殊环境, 为炎黄子孙孕育了人类值得骄傲的瑰宝——中国武术。
学以致用是演练武术的宗旨。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发展,其生命力决定于它社会价值的大 小。社会效应大,就能被社会所承认,被群众所接受,从而发扬光大。武术技术来源于实践,经 过加工、提高,然后再用于实践,成了武术发展的轨迹。武术在演练中都着眼于切合实用,不论 是拳或是器械套路的一招一式都强调它的实战性,反对花架子。下十年苦功,方能功力深久, 以达到“如水生波,如火生焰”的“神化”水平。强调基本功,强调切合实用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 现。据史料记载,戚继光在训练士卒中要求做到“按一字对戳一枪,每字经过万不可失”,最后 “方可随意应敌,因敌制胜”。此种“知行合一”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武术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用、在实践中学,要领会武术的真谛同样需要实践。武术的一招 一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等,是可以传授的,可以观摩习练的。但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 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太极大师 杨澄甫分析练太极拳的难度时指出:“历史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妙者,比比皆是。”说 明要掌握中国武术之道,确非易事,只有在日积月累的长期锻炼中去体验。
总之,“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几千年来,神州大地,从 官府到平民,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从世俗到僧侣,武术之花遍地开放。达官贵人、老 幼妇孺,人人喜爱。其因果关系是它自身的价值、自身的魅力。它能助人强国保家,它能助人 健身强体、修身养性、其乐无穷。“知行合一”这个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在中华武术中大放异 彩。它指导和影响着中华武术日益枝叶繁茂。

第二节武术与宗教
中国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体。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发生过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一、原始武术与原始宗教
(一)原始宗教的特点
原始宗教也可称自然宗教、自发宗教,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形式。而人为宗教即阶级社 会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是从自发宗教演变而来的。
原始宗教的特点:
第一,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大自然崇拜:人类产生后,经过280多万年的进化,随着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 渐感到自然界是一种威力无穷的异己力量,它既能给人以灾难,又能给人以生存的恩泽。于 是,令人恐惧又令人感激的大自然就被人神化,成为人最崇拜的对象。不过,原始人崇拜的只 是那些与自己生存直接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中华民族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崇拜形式 多样,诸如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拜山岳、岩石,拜河、海、湖、井,拜龙、马、牛等。
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由于原始人自发地歪曲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把灵魂想象为不死 的、可以离开肉体幽游的东西,并根据活人想象死人,按照阳世想象阴世进行善恶之分,并举行 祭祀。祖先崇拜是灵魂崇拜的继续和发展,原始人祈求祖先不死的灵魂在暗中保佑自己。
图腾崇拜:图腾系地安语(Tolem)的译音,意为亲属和标记。既是崇拜的对象,又是氏族 或部落的标志;既是本部落的始祖,又是本部落的保护神。如黄帝号“有熊氏”,商以“玄鸟”为 图腾,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许多学者认为是半坡氏族信仰图腾的反映。
原始宗教具体形式的发展表明,宗教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不 断发展的。
第二,原始宗教产生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主.要是自然压迫的产物,目的在于通 过崇拜自然界的异己力量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原始宗教是自发产生的,不是故意骗人 的,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加工,只有一些零乱、分散、不系统的神学观念。
第三,原始宗教的信仰活动与原始氏族(或部落)的社会活动混为一体,没有明显的界限。
浏览1,3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