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长期以来对武术教育十分重视,1961年国家将武术内容列入中小学体 育教学大纲,要求从小学、初中开始就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础套路,高中阶段 安排单练或对练学习内容,在初、高中阶段还有武术选用教材。20世纪50年 代体育院校的武术还只是一个项目,到80年代武术己经被确立为专业,原国家 体委属下的各所体院也先后成立了武术系,国家教育部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采取了一贯制的武术教育。武术的学校教育迈入正轨,学校教育成为武术良好 的传承媒介。
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课,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中,因多种原因,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武术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枯燥,基本上是以初级长拳、初级剑、 24式简化太极拳和五步拳为主,这些内容不符合现代体育课教学丰富多彩、生 动活泼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武术的学校教育是统一的,带有 一定的强制性,不论学生是否爱好武术,都必须学习。种种原因导致武术的学 校教育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武术教学缺乏生机。
其次,教学内容不易于学生掌握。由于是班级授课制,教课老师无法照顾 到每一个学生。同时,武术教材中每一个套路所对应的动作较多,学生的学习 时间较短,对于要求严格的武术套路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掌握,更别提去领会其 中的精髓了。从而使武术教学不能很好地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 生终身的武术锻炼意识。
再次,学校武术教育缺乏必要的师资。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院系学习时, 由于武术难学、难记、难做、难练,没有认真地将有关的内容学好,无法胜任 武术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大纲就表现出了执行上的随意性,也就决定 了武术教学大纲没有创新和新意,无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考评制度不合理,多以技术考试为主,缺乏对武术精神的学习和传 授。学校武术课注重对技术的评判,以技术的优劣作为学生考试成绩的标准。 考评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老师和学生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无法很好地传授武 术的文化内涵、拳种流派等知识,使学生对于武术精神和文化缺乏了解,不利 于武术的传承。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健身性等 特征,如何将武术的这些特征保留并传承下去,是武术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纵观武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和种种问题,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地方传统的学校传 承模式。地方传统的武术学校传承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 有利于地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不同地域的武术,具有不同的流派和拳种。建立地方传统武术学校,可以 使各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和流派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传播,还可以把优秀拳种逐 渐融入到学校教学中,丰富武术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二) 有利于传承武术文化精神
地方传统武术的特色性,保证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自愿学习。 同时,学习范围相对缩小,也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武术理论知识,有 利于传承传统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魅力。
(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武术具有健身和医疗功能,武术套路的学习和练习,可达到强身健体 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武德的修养,防身技能的学习,可培养 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地方传统武术的学校传承模式,是武术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当代武术传承 文化精神,寻求创新和发展之路的可靠出路。
五、传统武术的管理机制探索
传统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氛围中,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 过程中逐步创立并形成的,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是经过长期实践 积累发展起来的民间武术各个流派的技术总称。传统武术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 文化.融合了古代哲学、兵法学、养生学等文化思想和观念,具有历史的延续 性。它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充形神兼备,内外双修,它是一种以防身、 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凡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项有价值的体育项目,在现代社会,传统武术 的发展与创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武术在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但是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我 国需要不断探索传统武术的管理机制,取长补短,使传统武术在保持文化传统 的同时,与现代社会体制和体育文化接轨,找到不断发展与创新的突破口。
(-)传统武术发展现状
- 传统武术的后备力量不足。奥林匹克运动逐渐全球化,竞技体育成为世 界体育文化的主导。在与世界不断接轨的同时,我国的竞技体育逐渐诞生发展, 并确立大力发展竞技武术的方针政策。武术竞技人才的大量培养严重隔断了传 统武术人才的后备资源,传统武术后备力量不足。
- 传统武术日益边缘化。传统武术的发展受竞技武术的影响,在评判标准 上向竞技武术靠拢。2004年8月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会,采用专业体育 竞技运动的评判标准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交流的评判标准。很多拳师为了得 高分,在赛场上迎合裁判的规则要求,刻意丢掉传统的东西去追求表演化、技 巧化,失去了传统武术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精髓,传统武术日益边缘化。
- 传统武术发展受限。首先是传统武术普及率不高。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 使传统武术的学习人数越来越少,据调查,国内学习传统武术的人数不及我国 总人口的5%,而5%当中,青少年大多练习竞技武术或规定套路,其余中老年 人练习还是简化的太极拳和太极剑。其次,传统武术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训 练手段原始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需求。传统武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由于口传身授的传授方式,其训练方法存在原始低效的弊端。文化的断层,又 使现代人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导致学习过程较难,与现代竞技体育的简明直 接形成了明显对比。传统体育本身理论基础的薄弱和训练手段的原始落后,使 其发展受限,制约了自身优势的发挥。
(二)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
- 接轨竞技武术,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体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商品化、大众化、科技化、信息化,传统武 术面临着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流的新时代的挑战。传统武术本身具有优势,但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其发展受限,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理解传统 传统武术,重新审视并汲取和改进传统的东西,把传统中的精华和先进的科技 结合起来。同时,与竞技体育接轨,两者共同发展。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根 本源泉,竞技武术的发展有赖于源源不断地吸取传统武术的精华,同时,传统 武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开展,还可为竞技武术培养大批的后备人才,两者是普及 与提高的关系。要想使传统武术更快发展下去,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 系,把武术工作的重心放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并重上,使其共同发展,互为 补充,相得益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 传统武术需要走科学化之路
传统武术的科学化是什么呢?首先,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研究传统武 术。在客观上认识到传统武术是人体科学的一部分,,以现代科学观点分析传统 武术功法的机理,弄清传统武术各个流派规律性和本质的东西,从而形成一套 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次是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传统武术的传播和 训练中,在总结先人经验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指导武术实践活动的进行。
弘扬传统武术,就必须加强科学研究,要摒弃传统武术中落后的、不科学 的、甚至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悖的活动,提高人们对传统武术的科学化、客 观化、正确化认识。同时,要加强传统武术的科研力度。比如,提高武术科研 人员自身的素质,同时,还要加强高素质武术科研人员的培养;成立大型的武 术科研基地,加强多学科、多方面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完善传统武术科研管理, 确保科研经费、设备到位;建立和完善传统武术科研网络以加快武术科研信息 的传播和加速武术科研的进程。在武术运动的管理、训练、竞赛、裁判、科研 等一系列工作都要走科学化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提高武术工 作的效率,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 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走大众化的道路
武术是中国古老的体育项目,包含众多的拳种和技术,进入现代,由于世 界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主体地位的确立,传统武术项目中除了确定了几个具有代 表性和可比性的拳种作为比赛项目,其他拳种由于条件的限制,在社会上基本 上处于自然发展的态势。竞技武术发展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的《武术套路竞 赛规则》中倡导创新难度动作加分,使套路比赛沿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 展,一-些运动员为了追求创新难度,将许多武术套路和技法更改,甚至直接废 弃…些套路技法。这种发展形势下,武术的核心——技击性必然被逐渐忽视, 走上愈来愈与传统武术相异的发展道路。
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源泉,竞技武术的发展有赖于源源不断地吸取传统 武术的精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制约着竞技武术,失去了必传统武术作基础的竞 技武术,逐渐脱离了大众,发展也会受到种种制约。所以,传统武术发展需要 回归大众,因为我国的传统武术群众基础相当广泛,走大众化道路有利于传统 武术坚守自己的特色,有利于为竞技武术培养大批后备人才,促进我国武术事 业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广泛推广太极拳,发展其他特色拳种,使传统武术在 全民健身运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不断汲取营养,获得新的生机。
- 传统武术的全球化趋势
当前,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 化的形成,文化开始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传统武术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样, 以独特的民族风格特点、丰富的内容和高深的内涵,极大地吸引着世人,传统 武术的全球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传统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宣传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和有力工具。
传统武术的全球化趋势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国 际化管理工作,对传统武术的竞赛体制进行改革,积极发挥各级武协组织的作 用,多举办世界性和全国性的传统武术比赛,在内容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基本策略,同时寻求各国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做好传统武术的对 外传播和交流工作。第二,向国外派遣合格的传统武术教练员,设立专门培训 机构,提高武术教练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外语水平,促进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 展,为进一步培养西方武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加强传统武术的对外 交流,建立国际及各洲的传统武术组织,并组织日趋活跃的国际武术竞赛活动。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媒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大力推广传统 武术,可创办相关的网站和外文刊物,开办国际性的武术讲座等,做好传统武 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 市场化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传统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形式的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和广泛的世界性。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 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市场化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需要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武术市场机制,加速传统武术自身 资源的开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传统武术 市场开发,投资传统武术产业,积极引导武术消费。鼓励地方举办武术节、武 术博览会,武术搭台,经济唱戏,以武养武,以武兴武。武术器械、武术服装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可以通过举办刀、枪、剑、戟展,以服装艺 术节的形式,拓宽商业销售。搞好传统武术图书、音像、器材、服装、办班、 开馆、博览会、擂台赛等有关武术的经营活动。
- 传统武术娱乐化发展
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 风格别异的武术流派,各个流派都有各自的特色与长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们的闲暇、娱乐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武术比赛,注 意将各门派之特色技艺传承和沿袭,将其精髓发扬光大,在提高传统武术知名 度的同时促进娱乐事业的发展,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传统武术的健身练 习中来。逐渐打破传统的模式,发展特色技艺,达到传统武术动作编排的简单 化,竞赛形式的多样化,媒体宣传的趣味化,以及包装的丰富化,以适应大众 休闲,促进传统武术的娱乐化发展。
第四节 武术文化的精神与载体价值
一、武术的生态理念
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与传统 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价值。其中道 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影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的核心思想,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观点,被武术文化吸收借鉴,形成 了武术文化的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 和生态发展观念,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武术文化的 生态理念主要体现在:
(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其中“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受这一思想影响,武术也认为“道”是武 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主张从大自然的生物与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武术 套路中很多动作都是受自然界万物的启迪衍生演变出来的,如大鹏展翅、白鹤 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神龙摆尾等拳术术语。又如五形拳是根据虎、蛇、 猴等五种动物的攻防动作创出的。同时,武术理论中“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 也是受"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宗”的影响,武术动作由原始单一的进攻防守 动作,按--定的路线演变成千万个技术动作,而千万个技术动作又通过长期演 练最后达到武术训练的最高境界,即形神合一。
“道法自然”充分体现了生态理念,提倡一切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折 射到现代社会,武术文化中蕴含的这种生态理念,就是要倡导我们做自然的保 护者,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护地球上更多的资源, 尽可能保留原始生态和原始物种,顺应自然发展,因势利导,不做自然的破坏者。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是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阐述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其主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武术练习中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只有严格遵 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也只有顺应四时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练习,才能获得更好的锻炼 效果,从而达到“形神合一”。
同时,武术讲究“武德”,注重对自身的修养,以达到处理好各种关系,更 好地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武术追求的这种“和谐”,恰恰反映了道 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主张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
“天人合一”是武术文化从道家思想中提炼出来的生态理念,教导人们必 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 和谐;同时,也必须达到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以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展。 即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世间一切人和事,都应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 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才能够获得生存,谋求更大的发展。
现代文化是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典范的,也称为工业文明,现代文化具有反 自然的特征,有明确的反自然意识,所表现出的就是最强烈的反自然倾向,从 而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下,中国 武术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态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可以为世界文化注入 新的生态理念,对世界文化与经济而言都是一种贡献。
二、武术的哲学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 程中,实践和理论都受到了中国哲学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哲学中以《易经》 《易传》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武 术文化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影响,运用 古代哲学思想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 种。武术中的很多拳种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如太极 拳原理中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害”,从而归纳出朴素辩证法的哲 学思想;“自然门”总口诀中“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则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
(一) 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太极拳中,充满着这种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对任何外来施加的力, 采取不抵抗的态度,引出对方弱点,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同时,中国武术讲 究“四两拨千斤”,即用小的力去战胜大的力,反映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 律。“力小”与“力大”是矛盾的双方,从常规上看,应该是以大胜小的,但中 国武术却用“用劲之通”的转化途径,使这一对矛盾相互转化,做到了以小胜 大。两方所包含的“借力”思想和矛盾转化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的深 刻体现。
(二)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天人合一”是道家文化的精髓,达到天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道的完 美结合是其追求的目标,强调的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 技近乎道的一种基本要求。形与神是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中的重要命题,早 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围绕形神问题有所讨论。哲学意义上的形神观是人们关于 精神、意识与物质、肉体关系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是一种指向人的生命存在的 价值系统。而形神兼备观念的形成,促进了习武活动中内外兼修的出现。内外, 就像形和神一样,要相互依存,传统武术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 “由身至心,由 外至内”的训练观。
这种充满辩证关系的哲学理念,对传统武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武术中, 早期习武者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创编成为仿生拳套路,成 为象形拳类的主要拳种之一;而太极拳中又讲究“气”与“力”的融合,追求 的也是一种内外的统一,都深刻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 阴阳八卦的哲学理念
阴阳五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武术家用来作为拳理的哲理依据。中 国哲学中认为,阴阳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离开了阴阳,它其中所 蕴含的“道”,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阴阳之说,是古人对大自然万象万物 长期观察的总结,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关万物生长变化的关联点,同时中国文字 的形成也是起源于它。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 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的。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 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四) 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 的个性和相对性。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的事物有不 同的矛盾。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第三,在 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 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中国武术中有的派别讲究"有招无式”,有的派别提出“后发制人",既有 套路的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灵活使用,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而一 些制敌策略也很直观地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及 同一对手不同招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回击与防御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达到制敌的目的。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各个不同的事物,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五) 量变与质变的哲学理念
唯物辩证法指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发展 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传统武术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 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很好说明,太极拳从柔中突出“奇力",突破量变,从而达到 质变,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使敌方受到重创,达到制敌的目的。
同时,武术中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几层,一 推、一抓的程度有多深,都关系到''度”的如何使用。例如:虚招的力不可太 大,太大有可能会错过制敌的最佳时机,而太小又起不到佯攻的作用,需要掌 握好“度”,不轻不重,才能起到作用。这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不谋而合,唯物 辩证法指出,要注意“度”,有时须把事物发展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有时 又要突破这个“度",将之推向质变。武术的学习中所也强调的"循序渐进”, 从而达到“悟”的境界,就是量质互变的思想体现。
三、武术的道德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并影响到社会的一切领
域,任何人的言论和行为都严格地受到道德价值观的制约,也就是用道德标准 去衡量一切事物相行为的善恶、美丑。道德是指人们培养道德规范的内心情念、 情感取向和行为方式。古人所提倡的“立德”是指要修高尚的为人处世之道, 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行为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武术,必然会受到 这种价值系统的影响,从而被注入道德的理念。
武术道德也可以简称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 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术道德强调习武和修养的统一,包括道德 情操、精神境界、治学研究态度、心性修养、武术礼仪等,贯穿于武术拜师择 徒、施教、学研以及用武的全过程,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种活动。
从古到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武术团体、组织都极为注重对习武者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并极力从社会的道德水准上去影响和培养习武者的“武德” 思想。《左传•宣公十二年》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武德记载的文献,提出“武有 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在武德理论形成 与发展过程中,儒家仁学对传统武德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其所提倡的“仁义”精神成为武德的核心内容。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 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虽然武术的本质是 技击,必然包含着残酷与暴力,但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主 要体现为:第一,注重练武与修身的统一,要求习武者具有高尚的品德、非凡 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第二,在武技的运用上,以武会友,点到为止,尽量避 免杀人取命。
武术的灵魂在于武德,“尚武崇德”被不断继承,逐渐形成了尊师重道、讲 礼守信、见义勇为、不逞强凌弱、学之有恒、精益求精的道德文化。不仅培养 了习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更磨练了他们顽强不屈的道德意志,成为武术教学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道德的内容
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武德的内容主要 概括为:
- 尊师重道
"尊师”是指尊敬师长,虚心求教;"重道”是指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
时,接受师傅的传授,在其指点下探索练武的规律,不断进步。其中“道”的 含义比较丰富,包括道德修养、教授传授和练武规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都订立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等,要求本门派的 弟子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背,否则将被“清理出门户”。同时,长幼尊卑也有 很大差别,“礼”在门派中占有很高的神圣位置,武术中的抱拳礼就深刻体现了 这一点。
抱拳礼是一种代表性的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 (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根据抱拳礼的动作可以分析出其具 体涵义:左手代表“文”的意思,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 备,象征高尚的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代 表“武”的意思,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 滋乱”,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 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总体来说是文武 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的意思。
- 仁爱正直
“仁爱"是指习武者的道德涵养,在武术中,由于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免 不了残酷与暴力。“仁爱”思想的提出,是受孔孟仁学的影响,是指仁慈、善良、 宽厚和爱心,在武术中的运用,是约束习武者以仁爱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 仁爱面对敌方,避免杀戮。
“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正气凛然。提示习武者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要具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富 贵低头。而正直的思想基础正是独立意识,独立意识的培养使习武者不醉心于 封官进爵,大多甘心过清苦的日子,漂泊四方,与天地万物为伴。
武术“仁爱正直”的道德理念充分体现在了武技的运用上,成为保家卫国、 除暴安良的有力武器,舍生取义和爱国情结是“仁爱正直”精神的深层提炼。 历史长河中,关羽、岳飞、戚继光、秋瑾等正义之士,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 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成为被人们赞扬的民族英雄。
- 重义守信
重承诺,守信用,是武林人士必须遵守的行为方式,是他们崇尚的美德与 人生追求。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就 是归纳了 “侠客之义”的含义,这是一种国家民族的观念。对于封建专制社会, “侠客之义”无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量,使武林人士冒生命危险为平民百姓除 暴安良、扶危济困。这种精神的推崇和宣扬,逐渐形成了 “舍己助人”的伦理 道德观念。
重义守信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 要方式,是武术与个人品格、涵养的综合体现。重义守信不仅包含着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也包含着抗暴意识,为武林人士对社会不平的反抗、对邪恶势力的 惩罚提供了道德支柱。
- 谦和含蓄
“谦和”是习武者尊崇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含蓄是一种不自夸、不自 傲的态度,要求习武者诚实沉稳、虚心求教。“谦和含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基本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主要的道德品行,表现出 人与人、人与社会宽容的人生态度和美的关系准绳。习武者即使有了一定的武 术技能,也不能无事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与他人以礼相待,谦虚诚 恳,不能得意忘形,败坏武德。
- 自强不息
《易经》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武术练习要求"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而三伏又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盛夏酷 暑,即使挥汗如雨也要苦练不停;三九隆冬,即使冒雪迎风也要苦练不辍。不 屈服于恶劣环境的气魄,深刻体现了不甘屈服、自强拼搏的精神。有了自强不 息的精神,一个人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兴旺发达,自强 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武术的根本宗旨。
浏览4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