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武德与社训

大多数人学拳的目的在于祛病健身。因此,我们要了解健康的新概念。1948年WHO (世界 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 态”。学拳架是有形的和外在的东西,同时要重视无形的内在的修养,即德行。道德是宇宙的根 本规律,德是道的人格化。永年拳社社训——勤、恒、礼、诚,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 代太极大师们都重视德,先教做人,后教功夫,传有德之人。他们用自己髙尚的言行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后人。讲德是有物质基础的。医师们发现:当人怀有不良情绪时,经络会发生扭曲,变 细,情绪决定生死,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临床上也发现,人生气后会出现偏头 痛,肝胆经剧痛等症状,都证明了医师们的观点。现代研究证明:人在生气时,脑内分泌有毒物 质,可以毒死一只老鼠;小偷多患心脏病;妇女生气后乳汗中含毒素。美国心理学研究也证实; 50%的心脏病人,缺乏道德修养。中医非常重视七情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 脾,忧伤肺,悲恐伤肾。练拳的人生气,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常人还大,因内气较充足,怒则气 上,上冲头部,导致疾病及严重后果,不良的情绪也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康复。所以, 99年WHO又提出健康新概念——“道德健康”,充分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古语道:“大德 必得其寿”,“仁者寿”。有人统计40年代前的10几位太极大师的平均寿命为70岁。杜甫有“人 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因当时平均寿命很低,他们实属高寿。所以,要想健康长寿,应加强道 德修养,用太极之理应对生活、工作,用逆向思维法,首先战胜自己,再想争取他人,不要总想 攻击别人。从打拳中学习做人的道理,身心双修,完满人生。如果不从修身养性上磨练自己,是 很难获得身心健康,也练不出上乘功夫。太极拳讲究冲淡平和,超凡脱俗的境界,到了一定的层 次全凭德行长功夫。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符合人体生理规律,适合男女老幼各阶层人士学练, 是科学、有效、便于普及的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法宝,有很大的医疗保健价值。老年人练可以 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年轻人练可以开发潜能、储蓄健康、预防疾病。“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时 代”,太极拳潜在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认识,有关的机理有待大家共同努力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十、锻炼松柔的起步要领

太极拳健身点滴谈之七

作者:河北赵济夫

松柔既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又是一个整体工程,贯串了形神意气、上下内外、自始至终。 但着手时必须从局部、从点滴做起,所谓长城万里砖石而积。下面谈谈起步时各局部放松的一些 做法。头部放松虽然起着整体放松的决定作用,但要领却极为简单,自然放正即得其形:意在领 起精神。对于顶、吊、悬、直、收等外观描述虽无可非议,但劝君且不可故意去做,做则必僵。 头颈一僵,虚灵必失,失虚灵则无太极拳可言。上肢放松从形上要做到五点:(一)要沉肩,肩 自然不抬为沉:(二)要松开肩关节,肮骨头活动自由,大臂距肋一拳开外,谓之腋下含空; (三)要坠肘,肘尖下垂而不上抬,肘关节不能僵直;(四)要舒腕,即掌与小臂保持平直;(五) 要展掌,各流派掌型不同,自有道理。笔者练《杨澄甫式太极拳》时感觉其掌型甚优。强调五指 自然直,指间稍离,五指展平且指向基本一致,掌心稍窝。如此之掌是最松,最大之掌型,被人 美称为“荷叶掌”者。上肢放松的意念是大椎为根点,指端为梢点,肘尖为中点。根梢两端领 住,中点向下沉坠,如一带系于两桩中间垂一重物之想。如此,则大椎至肘尖呈“流线”下滑, 肩自沉、肩关节能拉开也自然松活。指端与肘尖相竞拉直,则掌自展,腕自舒。无论两臂处于何 种位置和状态,三点相竞之意不丢,则两臂松活自然直,柔软自可处于中、棚劲自可蕴于内。在 行架时上肢动作力求从简,是取得放松效果的重要原则之一。掌只有成勾成拳,腕只有坐(按掌 时)、吊(勾手时)二事。肘只作屈伸,臂有起落和内外旋转,肩关节只司轴转之职。一切棚捋 挤按采冽肘靠就尽在其中了。如果多动、妄动不但破坏放松,而且影响静境。练者不可不慎之。

“走手不走肘”是上肢放松的又一重要原则。走手不走肘的要领,是说臂的起落应以肩关节 为轴,以手领动,腕、肘、肩和大小,臂均不可自动。如起势中的两臂平升,意以手背领劲向无 限远伸出,两臂按落,以两掌(含指端)领劲向下沉按,如此做法,除两肩关节有转动之外,‘整 个上肢再无其他任何动作。两臂摆成松放之状随手运动,这不仅是松活的动态,而且是动中的静 态,当两手横向运动时,纯粹是将两臂摆成一种放松之形随腰转动。躯干部位的放松是以脊柱虚 虚拉直为要则,其要领是腹部的脐窝处微微后收,腰脊命门处随之有向后撑拉之感。我们把这一 动作称之为“拉腰' 这一拉,脊柱的自然生理弯曲就会产生微弱的变化,向前的腰椎和颈椎略 向后了,向后的胸椎和骶尾骨略向前了,这样就使整条脊柱拉成了 “趋直”状态,如此,则胸自 能含舒,背自能开拔,臀部前敛,尾闾沉垂。上有精神领起,下有尾闾沉垂,中有命门后撑,这 三点相竞之意不丢,纵轴竖直不倚,中正安舒自可得矣。尾闾正中神贯顶也就自在其中了。再加 上作势时的吞吐开合,蓄发相变,胸背腹臀各部肌群张驰有度,则身松腰活不求自有也。

身活的机关在腰腹,其要领就在上面提到的一收一拉之中。全身之运动也由这一收一拉启 动。哪怕是一指之微之动,也无不根源于此。太极拳前辈胡朴安先生曾称腹为人身之太极,两肾 (即腰脊命门处)为两仪。太极之根于此也。可见收腹拉腰之重要,周身之松根于腰腹之松;腰 腹之松始于一收一拉。下肢放松要虚实分述。实腿要承一身之重,以保证虚腿完成运动之任务。 实腿承重的要领是满脚贴地踏实,屈膝不挺,胯关节处的股骨头微向内收将胯托起,盆骨稳于承 重腿之上。上体中正,身中垂线竖直于脚心,满腿只有向上的承重之力,不因身体歪斜而使大小 腿和腰胯各部肌群产生紧张不平衡之力。这可谓之实中有虚。虚腿的松开首重胯关节,即大转身 子处有意拉开,使这条腿似乎脱开了身体,使它运动起来丝毫也不牵动盆骨部位的稳定。腿的收 放、起落、进退蹬踢引动机关在膝,脚的内扣外摆应随腰而行,脚的上跷下踩,活动枢纽在踩, 胯、膝、踝三个关节松活了,运动腿的放松就成功了。但在行架时影响这三个关节放松的因素很 多,往往被许多锻炼者所忽略,今摘其要者述说一二。胯根松不开的关键在于负重腿尚未能完全 完成承重之前、运动腿未来得及将胯根松开一下就忙于运动;进退运动时满腿紧张是忽视了;凡 进退启动均在膝领,踝关节松开之后才有向前趾领,向后跟领,向上膝抬的要领;脚掌的上跷只 可微微离地,内扣外摆只可随腰而动,否则就会将踝关节“顶死”。踝关节一紧,膝胯也一定会 犯紧,这就是所谓的“一高三个紧”;在做蹬分踢腿各种腿法时,以膝领起,只动脚牵动小腿即 可,不可牵动大腿和腰胯,如此等等。保留自然裆即圆裆的运动形式是保持行架时松活平稳的重 要原则之一。所以对容易改变裆部自然状态的合胯、扣膝、吊裆、裹裆等等说教应分析用之。在 两腿虚实(指负重之虚实)转换时,按照“流变”的方式进行运动是又一重要原则,如运动腿上 步脚跟着地后,承受的劲力是由腿跟、脚掌、足趾、踝部、小腿,膝部、大腿、胯部、腰部逐渐 传递上来的,如同将水洒在沙上是逐渐“渗”下去的。实腿的变则走了相反的“退潮”过程。这 种传递性的流变运动方式是合理安排内部、保持松活沉稳、发挥体内良好功能态的重要途径,不 仅下肢应如此,周身均应如此;不仅重力变化应如此,而且意气劲力也应如此。周身放松是各个 局部放松的综合,一处不合要求处处受影响;反过来,若没有整体的观念,局部放松又是不可能 维持的,所以在求局部放松时又要注意整体的放松要领,这就是精神领起,实体下沉,意领形 随,腰脊牵动。这种人门起步的放松要领,是有意识做出来的,所以是初级的、机械的、相对 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松柔。例如,意念顾及某个局部时,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就会集中在某点 上,这样就必然产生神经和肢体的松紧偏颇;同时用意过重,肌肉不但不能松下来,反而会紧张 起来,这就是想放松反而不松的原因所在。尽管如此,它毕竟是达到松柔的起步,是必经的独木 桥。

浏览4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