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要领
太极拳有许多要领,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这些完全符合人体生理自然规律,是先辈们 智慧的结晶。其目的在于疏通经络,促进代谢、平衡阴阳。
人体的病因,总体上讲是阴阳失调,表现为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太极拳的精髓是阴阳之 道,是人为地制造不平衡,外动引内动,使经络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实现新的相对平 衡状态。下面剖析几个要领: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主,头正带动躯干正直,前者有助于提精神,防萎靡。后者有助于腹 式呼吸,对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便秘等有防治作用,也有益于能量的聚集和释放,稳定身体 重心,使拳架沉稳灵活。通过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称,使全身自然松开,为“神气鼓荡”提供条 件,对全身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提髙脊柱的韧性、平衡及灵活性,可以防止脊柱畸型和驼背。
“舌顶上腭”与“吞津”
它能加快任、督二脉的循环,更重要的是刺激了舌下津玉液穴,增加唾液的分泌。研究证 明: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和免疫球蛋白,它有(利于)消化,杀菌,抗衰老,美容,抗癌,防口渴 等作用。要慢慢吞下,送到丹田,古代养生家把此称“吞津'
“沉肩坠肘”,“松腰松胯”
人体手、足十二经脉,多经过肩、肘、腰胯。如不放松,就影响气血流通。打拳能放松这些 部位,通经活血,改善代谢,可防治肩周炎等疾患。前者要注意松、沉并外张,使肩肘部虚空。
后者要顶腰与垂尾闾,即用上、下相反的力,松开腰胯关节。
“立身中正”
中医认为:“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守,意不守则气散乱。”太极拳要求“百会与会 阴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这是因为人体前、后正中线上有任、督二脉循行;背部有膀胱经通过 并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还与肾经相表里,被称是“人体的高速公路”;脊椎有脊神经发出,保 证它们的畅通是维持健康的基础。所以,不能前仰后合,左右倾斜,必保中正。因此,古人要求 “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即右侧卧,防压迫背部)。古人还有“背部薄如纸,防风如防箭” 之说,打拳要防止背部吹风着凉,否则,风邪直人脏腑,易患重病。此要领非常重要。
“含胸拔背”,“腹式呼吸”
前者利于胸肌放松,增强脊柱的韧性;后者使膈肌上下运动,使胸腔上下径增大,扩大了肺 的运动,肺泡通气量增大,呼吸深度加强,满足人体对氧的需要,所以打拳人不喘。可有效地防 治呼吸系统的疾病。膈肌运动,对肝胆、胃肠进行按摩,有利于消化系统的保健。
“太极腰”及“螺旋劲”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产元阴, 元阳(元气),肾通脑,脑为髓之海”。通过频繁转腰,自我导引,外动带内动,对腰肾自我按 摩,起到培元固本,还精补脑,强身益智的作用。还可防治腿痛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病。转腰同时 对脊柱,胃肠、肝、脾也是良性刺激。肝、脾能生产免疫物质,所以,能提高人体免疫工能,有 效地预防肝炎,感冒等。例如,88年上海甲肝流行,据调査练太极拳、站桩功的人无一人染病。 打太极拳很少感冒,笔者打拳、站桩已有十五年了,与感冒无缘。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关键在此。 另外,转腰还启动带脉,保证了十二经脉的通畅。腰、上下肢的旋转形成了“螺旋劲”,内劲通 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贯注于四肢未梢,这种劲加速了气血循环,明显改善微循环,对清除“血 瘀”的意义很大。这进一步证实了太极拳健身治病的科学性。例如:枪腫为复线,使子弹在膛内 高速旋转,产生惯性,由于地球引力和阻力都小,所以,速度快,穿透力大。人体血管,细胞是 圆的,道理相同。打拳时手指发麻,热、胀、出汗等现象,证明末梢循环得到改善,外似平静, 内部则翻江倒海。太极拳是圆运动,自然界、人体充满了圆,圆运动阻力最小,也最省力。
分虚实
要求上虚下实,左虚右实,处处有虚实。太极拳有马步,虚步,独立步等,重视身法与步 法,总的虚实在腰部,其次在胸。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两肾。太极拳的核心 是阴阳,即虚实。其健身机理有:(1) “体外反搏”原理。这是专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研究装 置。工作原理:在下肢及腹部套上气囊,当心脏舒张时,向气囊迅速充气,迫使下半身血液回流 到躯干和头部;在心脏收缩时,气囊迅速排气,使血管复原,可以降低主动脉的收缩压,又可减 轻左心室的负担。“体外反搏”就是利用与正常心动周期相反的充排气动作来增加心、脑、肾等 主要器官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对冠心病,心绞痛病,心梗,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等疾病的治疗 目的。这种仪器等于在下肢安装了两个心脏。半蹲状态的拳架的作用机理类似于这种装置,下肢 虚实的转换,类似于心脏的舒张,减轻了心脏负担,增加了上身各部的气血流量,微循环被迫大 量幵放,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体弱多病的人打拳也不会出现 心慌,心跳加快的现象。⑵“静力训练”。半蹲状态的拳架,使下肢肌肉,血管长度不变,但张 力(直径)扩大容积增大了。虚实的变化,加强了下肢的新陈代谢,改善了营养供应,下肢肌肉 发达,力量增强,防止了 “人老先从腿上老”。打拳最明显的变化是下肢有力,关节灵活。美国 早就利用太极拳防治老年性骨折,骨质疏松症等,另外,上虚下实的拳架,可使兴奋点下移,保护性抑制脑细胞,防治高血压,神经衰弱,内分泌疾病等。它通过改变上实下虚(病人多为头重 脚轻)来实现的。因此,要想打好拳,需结合练桩功,打好下盘,领会要点。
足尖、足跟,"实脚转换”与"交替运动”
从生物全息理论来看,大拇指是大脑的反射区;足跟是外生殖器,盆腔、直肠、痔静脉的反 射区,通过缓慢的按压及“拇指领动”的实脚转换,加强了人体上下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健脑益 智,防治高血压、中风、头痛、失眠等病,对生殖器疾患和痔疮也是有很好的疗效,手与大脑的 关系密切,大脑皮层中主管手、足的功能区很大。俗语有:”十指连心“,”心灵手巧“等都形象 地说明了手与大脑的关系,太极拳是左右前后交替进行的平衡运动,并讲究”用意“,有效地提 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所以,打拳的人多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反应迅速等,都 和这种训练有直接的关系。
(四) 收势
人常说:“练功不收功,到老一场空”,说明收势的重要性。“收”字,有收获,收回之意, 要在“收”字上下功夫。它可以提高打拳的效果,使真气完全濡养全身,增加保健的作用。收势 概括起来有防偏,蓄能,疗疾的作用。其中的道理和种庄稼——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是一样 的。要注重意念,“神敛”,气归下丹田。收势后静站片刻,握拳,抬足跟,搓手浴面,封穴护 身,在原地活动2~3分钟,不要讲话,不能慌忙离开场地。
(五) 运动鼉
杨澄甫老师曾说:“至少每天早或晚打二遍拳”。彭老师要求每次连打三遍,共60分钟,并 说:“三遍为卫生拳,收支刚好平衡。”历代武术,气功的先辈们都要求习武、练功不能少于30 分钟,是有科学道理的。1、古代理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复五十周”,其被24小时除, 大概是28.8分,即全身经络气血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2、现代研究:①生理学实验证明;使人 产生兴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刺激强度。②微循环研究也证实:打拳,站桩在30分钟以上才有生 理作用。例如:烧水,需100度,15分钟左右,才能达沸点,如果70~80度停火,水永远烧不 开。同理如果打拳达不到一定的时间和强度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笔者过去打24、40、42、48 式太极拳或中间停顿,效果不佳,打传统拳后与以前相比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受颇深。但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不能过量,尤其是年老体弱者要注意,遵守前人总结的“拳不打乏力”的原 则。运动过量也会导致免疫功能降低。运动员多患病,无长寿,与长期超负荷运动有关。打拳要 有长期的精神准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能有质的飞跃。彭老师说:“拳打千遍,身法自如,万 遍成拳”,正符合“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
浏览4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