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总体规划和亲身指导下,通过 运动员积极的实践活动,为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武 术散打项目的教育活动过程。这个教育实践过程是一个长期 的、系统的、科学的过程。运动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运动员 若想达到很高的竞技水平,必须充分的发展竞技武术散打所必 须的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及智能竞技能力。而获得这些 能力,使运动训练过程顺利地进行,并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必 须要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未 来的训练过程的模式化设计,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环 节。训练计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对训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训练计划的制订应力求符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符合运 动员由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转移的需要,并与训练的客观条件 相适合。训练计划只是对未来训练过程的一种理论设计,它不 可能与未来的实践完全相吻合,由于人的竞技能力的不断变 化。以及影响运动训练过程的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原有的训练 计划在实施中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运动训练实践中® — 必须根据运动员情况的变化,根据各种训练条件的变化而对训 武 练计划予以必要的适时的变更。通过制订训练计划,规划了由 木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如何向目标状态转移的途径,使运动训练过 ft 程的参与者了解如何训练。同时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化成独 fl 立而彼此联系的训练任务和形式,并进一步具体化成一系列专

门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循序完成这些练习,实现各个课次,各 : 个周期的训练任务和要求,就会一步步地逼近和完成训练的目 4标。

一、制定散打训练计划的重要作用

散打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散打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它贯穿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全部训练实践活动中,其重 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使训练目标进一步具体化,通过训练计划的制定, 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分为若干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训练任务,并 进一步具体化为若干特定要求进行的练习。

(二) 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训练目标和实现 这一目标的方法模式。

(三) 教练员通过按照计划所确立的训练模式随时监控各 个训练过程实现目标的情况,有利于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 通过训练计划的制定,可以提高教练员掌握和控制 训练过程的能力,有利于对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出科学客观的 评估。

二、制定散打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制定科学的散打训练计划,不仅要规划出远景目标,而且 要表明完成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法,既要符合运动训练的客 观实际及发展规律和科学原理,又要表达出实施训练的具体方

案。制定训练计划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 二

(-)依据调练的目的、任务及目标

训练的目的便是为了比赛,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

目标便是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制定计划,必须围绕 着“比赛”这个核心内容来进行。然后再依据距离比赛的时间 的长短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来进行总体的设计和规 划。

(二) 运引员的个人打法特贞和现实状奋

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及个人打 j 法风格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现实状态,建立个体的训练模 式,努力实施个体化训练,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训练效果。 .

(三) 依据散打训练的客观规律

训练计划只有符合散打训练的客观规律,才有可能取得成 功,才能达预期的效果。这些规律包括: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周 期性发展规律,运动员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和应变性,训练 过程的多变性和可控性等基本特征,以及散打运动技战术、心 理智能和各种运动素质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发展特点,只有遵循 这些客观规律,才能严格的按照散打的基本训练原理、训练规 律及训练方法指导训练。

(四) 依据组纵实施训练和比赛的客JS条件

良好的训练条件和比赛环境是取得理想的训练效应和夺取 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将训练及比赛的 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以便于进行针对性的适应性 训练和赛前的模拟训练。

三、散打训练计划的基本类型

散打训练计划的基本类型是依据训练过程时间跨度的不同 和相应的训练周期结构,确立与此相对应的多年训练计划、年 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不同 类型的训练计划的功能结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彼此间 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从属于高一层的计划,也包含着下一 层的计划,其功能也是逐步变化的。

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及基本任务

三、散打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不同类型的训练计划在内容上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并有 特定的要求,但不同时间跨度的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 的,因此不同训练类型训练计划也有许多共同点。表现在:

(一) 训练计划的名称;

(二)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分析与诊断;

(三) 主要对手的形势分析;

(四) 时间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训练任务;

(五) 训练过程中训练目标的确定;

(六) 训练过程中比赛及训练的时间安排;

(七) 训练过程主要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八) 各阶段训练过程中训练要素的比例,训练要素包括: 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思想作风训练等;

(九) 各训练过程对训练程度的检查性内容和指标;

(十)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变化趋势;

(十一)各训练过程的恢复措施和医务监督;

(十二)实施训练的基本措施及要求。

多年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对散打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到成为优 秀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或两年以上若干年度的训练,作出的 科学的长期的远景规划,以便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的提高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达到运动成绩的最高峰直到退役。多年训 练计划具有框架式、远景式、稳定式的特点。

一、训练计划制定的类型及其特点

依据武术散打项目的成才规律及训练计划制定的时间跨 度,我们将散打的多年训练计划分为全过程训练计划和区间性 多年训练计划两部分。

(-)全过程多年调练计划

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是指对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到进入 竞技高峰期,宜至停止训练的整个过程所作出的训练规划。制定这种训练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的指导 思想,确立运动员所要达到的最高训练水平的总目标和各阶段 训练的分目标,总体规划多年训练过程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训 练内容、训练方法与手段以及负荷动态变化的总体趋势。

散打的全过程多年训练包括基础阶段训练、技战术阶段训 练、达到竞技高峰期三个阶段,即运动员经过1~2年的基础 训练和2~ 3年的技战术训练,进入到竞技的高峰期。由于全 过程训练的持续时间长且受三者因素的干扰与制约,因此全过 程多年训练计划是宏观的、战略性的和远景式的,计划的内容 也具有框架式的特点。

(二)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是根据某一特定任务而制定的两年以 上训练过程的训练计划。例如基层体校、武术学校的散打运动 员在其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计划,其任务是经过训练参加一些 基层的省市组织的散打比赛以及向高水平运动队人员输送有培 养前途的运动员;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两届全运会之间的四 年训练计划。其任务是在下一届全运会上创造更加优异的成 绩,体育院系的大学生运动员在校期间的四年训练计划等都属 于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训练年限是固 定的,但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常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参加训练的 散打的运动员有的处于基础训练阶段,有的处于技战术训练阶 段,有的则参加过几次比赛处于竞技高峰期,因此,对他们的 训练内容的安排、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以及负荷的安排都应周 密细致,才能保证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都能达到特定训练区 间的预定训练目标。

二、多年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 多年训练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一些具体 设想;

(二) 运动员的起始情况(包括各种竞技能力、文化学习、 家庭情况、个人特点等)以及今后可能达到的训练水平及专项 方向的预测;

(三) 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年限及相应的训练任务,主 要训练内容比重、主要训练指标和实现多年训练的主要途径和 措施;

(四) 多年训练中各年度、阶段运动负荷的总体安排;

(五) 各训练内容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六) 多年中参加主要比赛的安排与训练过程中运动成绩 的发展规划;

(七) 测定和评定多年训练水平的内容指标、时间安排和 方法;

(八) 恢复的措施与安排;

(九) 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措施与安排。

三、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依据散打训练的规律,可以将全过程多年训练有机的划分 为基础训练,技、战术训练,竞技高峰期和竞技保持阶段等四 个互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点的训练阶段。各个训练阶段都有主要 训练任务及主要负荷和负荷安排特点。区间性多年训练作为2 ~4年的特定时间阶段的训练过程,它与多年训练的具体阶段 相吻合。一般围绕全运会而制定。

(-)基珅说练阶段

[主要训练任务]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打好训练基础。

[主要训练内容]


  1. 武术基本功训练,包括腰功、腿功、臂功和桩功等;

  2. 基本运动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灵敏;

  3. 基本技术动作,包括基本拳法、腿法、步法和摔法。


[负荷特点]本阶段的负荷内容主要是基本运动素质和散 打基本运动技能,因此负荷水平宜处于中、小训练负荷,负荷 的节奏应缓慢的逐步提高,尤其须严格控制负荷强度,以免妨 碍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二)专项提高训练阶段

[主要训练任务]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散打实战 能力。

[主要训练内容]

  1.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专项运动素质和抗击打能力;

  2. 掌握散打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以及攻防战术;

  3. 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和战术理论知识;

  4. 培养散打心理素质。


© [负荷特点]本阶段专项负荷水平逐渐,负荷量和强度同 步增加,在本阶段的后期,明显增加大负荷训练课次,使负荷 量和强度及总负荷都达到较高水平,负荷节奏常采用渐进和波 浪形的方式,向实际比赛的负荷逼近。

(三) 竟技高峰期

[主要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使其具备参加 菖 大型比赛的实战能力,并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主要训练内容]

  1. 巩固和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2. 全面掌握攻防组合技术和提高运动能力;

  3. 培养战术意识,提高战术动作质量;

  4. 提高临场比赛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

  5. 提高比赛心理素质;

  6. 加强有关训练和比赛理论知识的学习。


[负荷特点]本阶段的训练量和强度及总负荷都达到最高 水平,尤其是负荷强度应达到比赛性质的极限强度或超过比赛 强度,使机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对比赛活动产生适应性变化。本 阶段要注意负荷节奏的安排,以保证在重大比赛前将运动员的 竞技状态提高到最高水平。

(四) 竞技保持阶段

由于多年紧张的训练、比赛以及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能 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加上多年训练比赛积累的伤病干扰正常的 训练,不可避免地造成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和对训练适应能力 的下降,给保持原有训练水平带来一定困难。本阶段的训练可 通过合理的调整,尽量保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技术 上不断精益求精,并努力提高运动员竞赛心理的稳定性,尽可 能延长其运动寿命。

显然,在多年训练过程中,无论是训练任务,还是训练内容及负荷安排,都应根据各训练阶段而有所区别。因此,多年 武训练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训练过程的阶段特点、运动员的个 术 人特点和负荷特点,合理地安排训练。

四、过程多年训练计划的基本格式 通常,训练计划的格式可分为图表式和文字式。全过程的 多年训练计划,时间跨度较长,计划内容的表述不必过于具 | 体,故常用图表式来表。

浏览8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