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武术对身形的要求是:顶头、收下颌、立腰、身端、体正,其 十二形之说“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静如山岳、动如脱兔 ”,这充分揭 示了武术的浩然正气之风貌与身捷步灵、落地生根之运动特点。此外,武术中 的礼仪,如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等,这些要求,教育、规范了人的言行举 止,对练习者的道德品质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矛盾的转化规律上讲, 内因是矛盾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才能实现飞跃性的 变化。所以,武术技术、礼仪对人的外形和行为的修炼,也是规范人的行为端 正的过程及完善人的心性过程。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在它的身上可以找见诸多其他文化种类 的影子:哲学、文学、书法、音乐、医学、舞蹈等等,但是由于武术在进入宋 代以后,逐步经历了从贵族走向民间的过程,传播也主要是在平民之中进行, 加上元朝的禁武,后来明清对武术传播设置的重重障碍,就使得武术成为社会 “底层"的“专利”。这样武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一种“口传”文化,甚至是成 为“秘密”文化。所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直到今天,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认为它 是一种"术”。往往一提及武术,就是套路、功法、攻防技击,便如同武侠小说 —般的杀人于无形。武术在西方的传播更是以一种术来传播,功夫成为中华武 术的代名词。不可否认,武术的技击本能是武术流传至今的关键所在,技击术 的传播也是武术东学西渐的起始源头。武术在东南亚和欧美大陆的传播曾经创 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由于中国武术的输出从未曾以文化形态来进行, 使其在当代中国的国际化过程中前途变得迷茫。缺乏文化支撑的武术,已经不 能得到更好地传播了。
事实上,不要说是外国人,即便是中国人,又有几人能把武术作为一种文 化。就是那些开口闭口文化不绝于耳的人,又有几人曾视武术为一种真正的“文 化”,仅限于技术层面的传播,已经成为武术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武术在新 时期的发展绝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而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发展传播。而这首先 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前进一步,就是要从“术”走向“文化二虽然这看上去是十 分简单的一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毕竟,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武术是一种格斗的理解早已根深蒂固,而“文化”却仿佛 天籁之音。
第六节传统武术文化回归的应对与探索
一'传统武术回归的必然动因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 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 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的核心 层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尤其是世纪之交,人们对文化价值判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气无论是公共价 值观体系还是个体价值观都加快了变换的频率,因此,“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 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 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 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全球化带来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 冲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 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可以说,文化作为一个 国家软实力的效应正得到广泛重视,文化主题正普遍成为一种自觉的整体发展 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这种中西文化撞击和融合中,“中国从未像现 在这样对西方的技术,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优势感到欣羡和慑服,也从未像现在 这样为了现时的享受和满足而急于放弃前年的文化、伦理和政治遗产……从文 化上看,中国人发现自己脱离了先前的想象和期待视野,脱离了先前的感情和 表征方式,脱离了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宝库和地图……在社会方面,他们发现自 己脱离了传统上熟悉的空间的、交流的、公有的、人际的语言、话语和关系。" '于是,政府机构根据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在运用国家权力和政府资源实现文 化在一定时期内的特定目标时,以政策的形式做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对与
- 李慧斌.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9
-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八大、中国作协七大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6-11-11:I
- 汪俊昌.文化竞争力及其发展态势[JL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X)6 (6):144
- 汪民安.生产(第三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9
文化发展相关的社会行为进行有选择性的约束和指引。®
国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大中明确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 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决定》的核心要点可用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 软实力等关键词来概括。②从《决议》的核心思想和高度出发,来审视中华文化 的发展问题,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力提升本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 力”已经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 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思路一直在 延伸和深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工作时就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 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 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
中国武术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一种身体文化形态,它具有中国文化的世 界品牌价值。国家政策在文化方面的侧重和引导让武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 得到极大的挖掘,武术的“为传承重文化”价值观也在这种影响下,在多元价 值观并存的时代逐渐凸显出来。
(二)国家文化安全需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物质交换跨地域化,政 治交换国际化,象征交换全球化”气“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全球 化与认同的冲突性趋势所塑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 经济上的优势,将西方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全球推广,并将之扩 大化,受此影响,我们国家很多具有民俗意义的节日、信仰、风俗等在慢慢消 逝,我们的思考方式在向西方趋同,于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国家安全 维护中不再是单一的军事要素,因为,“文化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意义,在于文 化安全本质上是国家大战略的根本价值系统。"9于是,文化的力量成为维护国 家安全的重要文化因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 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 更加紧迫。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 指出:“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的各 种风险以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色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文化安全。延伸到体育领域也同样如此,奥运 会的全球化盛行让传统的中国体育项目得到大力挤压,更多的青少年开始接受 西方化的体育价值观,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弃之、远之。这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和反思。就像皮埃尔•瑟林所讲的那样:“由于现代运动项目起源于欧 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无论在国内或国际比赛中都采用欧美制定的运 动形式和规则;亚非拉美的这些国家没有通过运动表现各自的文化特色,而是 全盘接受了国际体育运动联合会规定的模式,而在他们自己的宗教和风俗中渊 源久远的体育运动传统形式正在逐渐消失。这显然是殖民主义列强把技术与生
浏览5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