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武术对身形的要求是:顶头、收下颌、立腰、身端、体正,其 十二形之说“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静如山岳、动如脱兔 ”,这充分揭 示了武术的浩然正气之风貌与身捷步灵、落地生根之运动特点。此外,武术中 的礼仪,如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等,这些要求,教育、规范了人的言行举 止,对练习者的道德品质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矛盾的转化规律上讲, 内因是矛盾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才能实现飞跃性的 变化。所以,武术技术、礼仪对人的外形和行为的修炼,也是规范人的行为端 正的过程及完善人的心性过程。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在它的身上可以找见诸多其他文化种类 的影子:哲学、文学、书法、音乐、医学、舞蹈等等,但是由于武术在进入宋 代以后,逐步经历了从贵族走向民间的过程,传播也主要是在平民之中进行, 加上元朝的禁武,后来明清对武术传播设置的重重障碍,就使得武术成为社会 “底层"的“专利”。这样武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一种“口传”文化,甚至是成 为“秘密”文化。所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直到今天,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认为它 是一种"术”。往往一提及武术,就是套路、功法、攻防技击,便如同武侠小说 —般的杀人于无形。武术在西方的传播更是以一种术来传播,功夫成为中华武 术的代名词。不可否认,武术的技击本能是武术流传至今的关键所在,技击术 的传播也是武术东学西渐的起始源头。武术在东南亚和欧美大陆的传播曾经创 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由于中国武术的输出从未曾以文化形态来进行, 使其在当代中国的国际化过程中前途变得迷茫。缺乏文化支撑的武术,已经不 能得到更好地传播了。

事实上,不要说是外国人,即便是中国人,又有几人能把武术作为一种文 化。就是那些开口闭口文化不绝于耳的人,又有几人曾视武术为一种真正的“文 化”,仅限于技术层面的传播,已经成为武术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武术在新 时期的发展绝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而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发展传播。而这首先 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前进一步,就是要从“术”走向“文化二虽然这看上去是十 分简单的一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毕竟,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武术是一种格斗的理解早已根深蒂固,而“文化”却仿佛 天籁之音。

第六节传统武术文化回归的应对与探索

一'传统武术回归的必然动因


  • 国家文化政策引导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 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 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的核心 层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尤其是世纪之交,人们对文化价值判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气无论是公共价 值观体系还是个体价值观都加快了变换的频率,因此,“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 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 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 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全球化带来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 冲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 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可以说,文化作为一个 国家软实力的效应正得到广泛重视,文化主题正普遍成为一种自觉的整体发展 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这种中西文化撞击和融合中,“中国从未像现 在这样对西方的技术,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优势感到欣羡和慑服,也从未像现在 这样为了现时的享受和满足而急于放弃前年的文化、伦理和政治遗产……从文 化上看,中国人发现自己脱离了先前的想象和期待视野,脱离了先前的感情和 表征方式,脱离了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宝库和地图……在社会方面,他们发现自 己脱离了传统上熟悉的空间的、交流的、公有的、人际的语言、话语和关系。" '于是,政府机构根据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在运用国家权力和政府资源实现文 化在一定时期内的特定目标时,以政策的形式做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对与

  • 李慧斌.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9

  •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八大、中国作协七大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6-11-11I

  • 汪俊昌.文化竞争力及其发展态势[JL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X)6 (6)144

  • 汪民安.生产(第三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9


 

文化发展相关的社会行为进行有选择性的约束和指引。®

国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大中明确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 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决定》的核心要点可用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 软实力等关键词来概括。②从《决议》的核心思想和高度出发,来审视中华文化 的发展问题,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力提升本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 力”已经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 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思路一直在 延伸和深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工作时就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 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 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

中国武术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一种身体文化形态,它具有中国文化的世 界品牌价值。国家政策在文化方面的侧重和引导让武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 得到极大的挖掘,武术的“为传承重文化”价值观也在这种影响下,在多元价 值观并存的时代逐渐凸显出来。

(二)国家文化安全需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物质交换跨地域化,政 治交换国际化,象征交换全球化”气“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全球 化与认同的冲突性趋势所塑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 经济上的优势,将西方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全球推广,并将之扩 大化,受此影响,我们国家很多具有民俗意义的节日、信仰、风俗等在慢慢消 逝,我们的思考方式在向西方趋同,于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国家安全 维护中不再是单一的军事要素,因为,“文化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意义,在于文 化安全本质上是国家大战略的根本价值系统。"9于是,文化的力量成为维护国 家安全的重要文化因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 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 更加紧迫。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 指出:“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的各 种风险以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色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文化安全。延伸到体育领域也同样如此,奥运 会的全球化盛行让传统的中国体育项目得到大力挤压,更多的青少年开始接受 西方化的体育价值观,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弃之、远之。这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和反思。就像皮埃尔•瑟林所讲的那样:“由于现代运动项目起源于欧 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无论在国内或国际比赛中都采用欧美制定的运 动形式和规则;亚非拉美的这些国家没有通过运动表现各自的文化特色,而是 全盘接受了国际体育运动联合会规定的模式,而在他们自己的宗教和风俗中渊 源久远的体育运动传统形式正在逐渐消失。这显然是殖民主义列强把技术与生

浏览5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