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第三产 业发展的加快,以全新方式构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是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的事情。

2004年,为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发政委颁布《关于2004 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继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试点。加快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逐步实现管办分开。深化公益 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改制步伐。积极探索国有 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的市场 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6年,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颁布的《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 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十一五”文化发展的 重点。其中,着重强调,“要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 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 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 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 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2006年10月中共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让会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再次强调,要“坚持把让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要“加 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和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中央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并通过转移支付 加大了对地方文化设施建设补助的导向政策,推动各地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国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全国各地在创新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方式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

其次,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的经济政策。

再次,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新的投入方式和提供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捐助 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开创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的多种合作方式。

最后,不断完善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从创新服务机制、增加 服务手段、完善服务网络等方面入手,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关注弱势群体 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

高到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2006年9月14 H,孙家正在国务院新闻办的 记者招待会上阐明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及举措。2007年5月,李长 春在湖南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强调,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的原则,以政府为 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以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 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 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 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向 基层、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 化服务项目。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指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 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 以公益性文化学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 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 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 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中共十七大报告不仅 进一步明确地提出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 新的政策”,“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 径,加大投入力度”,而且也进一步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 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共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4年后,我国在公共 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公共提供与 市场提供的边界已经逐渐地明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和目标最终定位也 已经完成。

四、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武术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在远古,还是在近代,武术作为强壮民族之体魄、振奋民族之精神及 保家卫国的手段,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在清代,许多武勇之士同洋 人的设擂比武,振奋了国民的爱国、爱民族之情。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 “精武体操学校”,1927年由钮永建、蔡元培、何应钦等人倡议在南京成立的 “中央国术馆”以及现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武术馆、校,都旨在弘扬民族之精神, 强壮民族之体魄,光大华夏文化之精粹。

(二) 武术能净化人的心性,增强人的智慧

武术能净化人的心性,提高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使人的思维 逻辑、判断朝着更全面的科学方向发展。武术是内、外兼修的运动项目,也是 使人一生受益、修道的终身体育手段之一。从形式到内容无不体现武术对人的 心智、品德和体现、技能的双重影响。武术的每招每势都要做到上、下相随、 内外呼应,意领身动、气力相随,使人的大脑中枢与肢体运动高度协调一致。

武术教会人们顺应自然,于自然中生、长、壮、大。同时,武术也促使人 们认识掌握这一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个对立统一体。 在现实生活中,武术运动告诉人们,有外无内不是武技,有攻无守不称技高; 攻应意、气、力相合,上、下齐到方为真,守要退中蓄势、攻其不备。随着武 术运动实践的不断提高,人的心性、品德在修炼中也不断得到净化,人认识自 然、适应自然的能力更强,人的分析、判断的思维方式更全面、周密,更加辩 证。所以,武术可以提高人的心性、品德和智商水平。

武术运动中蕴涵着修心、崇德等特点

在民族武术传承过程中,自练习武术的第一天起,传授者就讲学武之人如 何去做人,要求尊师重道、品德端正、虚心谦让、以礼待人。另外,还讲门规 戒律。如,陈式太极拳的门规戒律要端、公、仁、浩、忠、诚、敬、正、义、 勇、信、德,戒邪、反、刁、猾、奢、诈、疯、卑、奸、狂、恶。这体现了武 术对人心性、品德的具体要求,同中华民族推祟的传统美德是相一致的。武术 界公认的说法是"德有多高,技有多高。而只求技,不求德,到老艺不高”。因 此,学武者修德祟德是第一位。

浏览4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