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器械和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武术器械从外型上氛围长、短、软、双 四种,同时还有“十八般武艺”的不同分类方法。武术动作通过器械的刀彩、 剑穗、枪缨以及响声和亮度来表现不一样的项目风格特点。武术的服饰是武术 表演者或参赛者穿着的适合项目特点的服装,属于一种造型艺术,反映着人们 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拳种服饰要求不一样,所彰显的是内在含蓄的力量美 和外在表现之美。如太极拳、长拳需要穿着较宽松的薄软棉布服装,而南拳则 需要穿着紧身衣服加束腰带.从而能很好地表现肌体的强劲和动作的敏捷。
第五节 现代化发展中传统武术面临的文化冲击
一、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对武术的冲击
(一)什么的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民族、文化广泛交流的世界,文化出现了全球化和多元 化的现象。文化全球化是一个进程,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通 融与互异中,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 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相互间累积的结果。文化多 元化是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 时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 来文化为辅的和谐社会氛围。文化多元化,是各种文化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的结果,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吸 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文化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不是独立发展的,两者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的,文化全球化是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的。在各种文化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文 化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就明确 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人民走过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 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 是世界多样化的体现。我们应当承认差异,有差异才能有进步
(-)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对武术的冲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国文化之间广泛 交流,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带来了 文化的开放,各种异质文化的侵入,使我国传统文化遭受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着不同历史阶段时代文 化的整合,但相对来说,始终是封闭型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全 球化与多元化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多种文化的整合,是世界所 有先进的成熟文明文化的集合体,对于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是有一定 冲击的。武术文化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舍弃自 身文化的劣根,不断发展自己,并寻找突破不断创新。在保持自我特色的基础 上,适应文化全球化背景,增强武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承,让全球了解认识 武术,使武术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对我国各种文化形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 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 会受到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冲击。
- 武术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通过各种形式、途径进行不同程度 的交往和碰撞,武术文化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积极对外交流,大力传播了中 国武术文化,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武术热”,推动了国外武术运动的开展。我 国多次派出团队进行表演、教学、传授,不少国家和地区也请中国教练去传授 武术,派人员来华参观学习。1985年,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 南美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合会等,促进了我国武术的对外传播。而2008 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武术项目的首次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 推广和发展。
- 武术功能向多样化发展
武术文化功能随着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变化发展,武术文化是 经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虽然 在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其他文化有显著差异,但是社会新时期武术 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育文化,而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价值决定了世 界体育文化具有内在趋同的性质,武术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冲击下是 一个去弊存精的更新过程。
伴随着近年国际传统武术节、国际传统太极拳培训教学班等众多传统武术 活动的开展,武术文化的发展逐渐理性地从一元过渡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武 术功能也发生变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武术的娱乐观赏功能不断增强,并且 从侧重于强身健体、保家为国、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逐渐转变为“自 娱”与"娱人”的作用,成为人们节日之余、喜庆之余、休闲之中的点缀。同 时,武术的教育功能扩大,进入学校教育;经济和文化功能的出现,为武术发 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武术在发展自身价值的同时,在不同层面得以传播,实 现了创新。
- 竞技武术的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的整个进程中,必然要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 先进文化进行整合,而体育全球化就是这种整合过程中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文 化全球化在作为文化的体育中的表现形态。体育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为适应 世界体育,与世界体育文化接轨,必然衍生出新的体育形式,即竞技体育,延 伸到武术就是竞技武术的发展。我国举行各种武术比赛,将武术纳入到竞赛中, 并制定了武术竞赛的规则,促进武术的竞技功能不断增强,朝着竞技武术的方 向发展。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0 年武术比赛正式出现在北京亚运会上;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 宣告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办 一次。
北京申奥的成功推动了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中国武术在长期以竞 技武术为主导模式的发展下,经过不断自我改革与完善,成为了文化式的武术, 而北京奥运会“人文理念”'价值是武术当前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表现。武术文化 只有走向全球化与多元化才能真正展现中国武术文化的本质,代表和表现武术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武术的和谐发展。
- 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反思
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使奥林匹克体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导,传统 武术的发展遭遇了发展的困境,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反思。这些反思 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武术门派繁多,各门派之间各有特色、各自发展、术 语繁多,使传统武术的学习和传播变得困难。必须尽快建立起相关的传统武术 科研体系,总结规范传统武术体系,促进其更好地传播。其次,竞技武术的发 展,使竞技模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使传统武术为了追求竞技的要 求,改变了原有的武术套路,失去了传统武术本身的精髓。应该确立适合于传 统武术的竞赛规则,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向现代竞技体育靠拢。最后,竞 技武术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目前,竞技武术的层次只停留在民间,还 未得到世界的认可,进入奥林匹克的赛场。需要建立起比较科学、规范的竞赛 市场,使传统武术有特色地进入到世界竞技体育中,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现代化发展中的文化冲突
(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近代中国是一部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和利炮下,西方 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化冲突随之而起。和西方先进的文化相 比,中国传统文化相差甚远。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模式所固有的稳定性和束缚性, 使国人没有认识到文化的危机,对文化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从严格固守传统到受 冲击后走向自觉批判的过程。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了沉睡中的国人,人们开始 思索天朝帝国何以失败?先进的工业文明与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较量,也就是坚 船利炮对大刀长矛的胜利,无疑让国人记忆最为深刻,“技不如人”成为鸦片战 争失败的首要原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也就成为抵制西方侵略,维护封建统 治的首选药方。“师夷长技以制夷”无疑掀起了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意味 着要打破传统思路,要了解世界,同时还要放下尊严向人家学习,而这样的转 变对于向来有着天王帝国之尊,"夜郎自大”的国人来说谈何容易。所以,这也 只能是少数开明知识分子的事情,魏源在当时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但是,已经融入到世界历史之中的中国,这种学习是必然而没有选择的。面对 西方列强咄咄逼人之势,清政府最终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清朝统治处在 风雨飘摇之中。同时,国内矛盾激化,爆发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统治面对内忧外患,内部掀起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兴办了 大批企业。西方的工业技术及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相继引进国内,翻译了一批包 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等近代科技书籍。然而他们主 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些探索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所接受的不过 是西方文化的科学技术领域,也就是所谓的器物层面,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 建统治,还没有看到中国落后的制度层面,他们向西方学习是被迫的,内心中 仍留恋着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
中日甲午战争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即单纯引进技术而不深入到制 度文化批判的救国方式的失败。维新派意识到现有的政治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到旧的文化形式与内容不能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们 主张取消八股取士制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宪政。他们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 纲领,创办新式学堂以及自己的报纸,大力宣传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观 点和政治理论■先进的知识阶层对文化的批判深入到文化结构,即思想、理论、 制度层面,看到了中西文化的深层差距。这种在文化的理论、制度层面来进行 的改革和批判,较之物质层面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这场自上而下的 运动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不彻底性,他们对“中体”仍有不同程度的难舍 之处,本质上仍是一场旧制度维护者的自我维新。辛亥革命是对维新变法未完 成的历史使命的一种继续,辛亥革命变革了中国社会文化制度层面的国体和政 体以及文化理论层面的名教观念。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以革 命暴力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但是,辛亥革命对传 统文化的突破并未向纵深发展。辛亥革命失败后,人们再次走向迷茫。要真正 走出文化的困境,关键在于文化主体的自觉,文化的批判有待于深化到心理层 面的变革。冯友兰指出,对于首先学习什么,人们的意见各自不同。有人认为, 首先要学习西方的兵器;有人认为,学习西方的工业,当时称为'实业';还有 的人要学习西方的政治;有的人要学习西方的宗教。最后,人们提出要学习西 方的文化,具体的内容是民主与科学。冯友兰先生的话概括出了中国的各个阶 层探索国家救亡的方式。历史证明,器物层面改革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制度层 面的维新变法也失败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处在痛苦的思索之中。最终,改造国 民性格,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无疑成为知识阶层的共识。
浏览4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