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手指眺舞派
“手指跳舞派”是我对自己在练太极拳时出现手指颤动现象的一种戏称,也可以用来区别于 其他练太极拳的人,有些人看过我表演的太极拳录像带后,不理解,还以为是“故弄玄虚”,“左 道旁门”、“矫揉造作”,如果为了追求这一现象而故意舞弄手指,那是大错特错了。我在演练拳 架时出现手指自动现象,完全是自然、自发的现象,是在身心极度放松后,尤其是手掌掌心空 松、手指节节放松后,内气充盈、以意行气,内气自然流注于指梢,催动气血运行的结果。如全 身僵劲未摧,只是少部分身躯肢干的放松,特别是手掌、腕、指关节都没有放松,是不可能出现 这一现象的。我曾观察过我的中、外学生们,他们通过短时期的学拳以后,也同样会出现上述手 指跳舞现象,问他(她)们都说自己也不明白会出现这一现象,事实证明:只要你能做到全身心 关节的节节放松,练拳时纯以意念指挥运行,就一定会出现“手指跳舞”现象,不是有无问题, 只要全身彻底放松了,僵劲去掉了,以意行气,这一手指跳舞现象也一定会在你身上出现。
三十二、衡量太极拳练得好坏与对错的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应以三把“尺”衡量,缺一不可,必须要三者皆符合,都具备,才算练得好,练得正确。
(第一把尺)看你练的拳架每一个姿势是否都能体现出“太极拳要领”与“太极拳说十要”, 以及前辈们所遗留的经典拳论,如果符合,并能体现,那就是正确的、正宗的、好的。太极拳的 理论特别丰富,练太极拳就是练法则,这些宝贵的法则是太极拳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武术 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最科学的锻炼肌体的方法,应当努力在拳架中体现它。练太极拳不需要投 资,不需要设备,老幼妇儒皆宜。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在全民中 间推广太极拳更有必要。日本人曾夸口“五年后太极拳的中心将转移到东京”,这句话是十几年 前说的,可是至今也没有移到东京,这只能说明他们对太极拳的认识肤浅;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 们对太极拳的价值深有认识,知道这是“宝贝”,想发扬光大它,为日本人民的健康造福。我们 只有在全民普及中,才能使太极拳人才辈出,才能保住太极拳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速度、灵敏度、力度、爆发力、耐力、弹力是各种体育项目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些内容在我 国的各种武术门派训练中都有许多独特的,好的训练方法。我国运动员如果能够重视武术,将武 术作为一项必修课,将太极拳(陈、杨式)作为一项基础课、必修课来学,让体育健儿们都插上 武术的翅膀,我国各项体育项目的整体运动水平必将会大大提高,运动成绩必将全面刷新,改 写,定能使世界刮目。
(第二把尺)太极拳是武术文练。古称“上三门”,近称“第一类拳”,是集中国武术之精华, 它的技击性很强,每一招式都是实用搏击技术,都含攻防意义。任何拳术都离不开技击,拳术必 须体现技击,更何况是太极拳。拳术如果离开了技击也就不能称为拳术了,就会蜕变成体操、舞 蹈,或是戏曲表演了。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表面上看起来很柔和、缓慢,好象没有劲似的,因 此长期以来给人一种错觉是“太极拳是老头、老太打的”、“太极拳不能打人”,其实它是劲力内 含,杀机隐伏,绵里藏针,不显于外,含而不露,为了将来使用时的极快,必须用极慢速度来 练,寻找全身各部分肌体的最佳配合比,使用时在最短的一刹那间,全身各部位协调一致的出 击,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对于这种“快与慢”的解释可用播放足球比赛时射门镜头为例,足 球射门时的快速劲射犹如出击对方,慢镜头重放时的镜头,就类似以慢速度在打杨式太极拳,这 就是“快”与“慢”的速度变化关系。“慢”不是目的,是方法,平日的慢练,是为了使用时更 快,全身各部位肌体的配合更精确,更协调。
前辈太极拳名家在设计太极拳套路时,对每一招式的手足位置、高、低、远、近,都考虑到 技击原则与攻防需要,决不是“无的放矢”,随意摆放。从技击的角度讲,人体一般可分为三个 部位,上部(头部)、中部(颈以下、腰以上)、下部(腰部以下)。拳姿中掌与捶的髙度,就是 设计打击的部位位置与技击效果,位置错了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他如眼神的配合,拳姿的方 向,腿部的虚实转换,身躯的偏正,每一拳姿的五弓俱张(劲整)等无一不是与技击有关,密不 可分,尤其是“川”字步的运用可谓是太极拳的“生命步”、“成败步”,使用最多,最广泛,是 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技击时最讲究自身的“重心稳固”及发劲时的“劲整”,这都来自”川 “字步,它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另见专论。
(第三把尺)以“自然”的美学原则审视每一个拳姿,看其是否做到“自然”,因为自然是与 放松紧密相连的,有不自然处必然就是没有放松,放松处一定姿势自然,处处自然,才能达到全身节节放松,从内到外的彻底放松。
用上述的“三把尺”衡量你所练的每一招式,如果符合了,就是正确的,不符合就是错了。 所以,前人对已经达到这一标准的人称为“妙手”,“妙手一手一太极”,守规矩、循规矩、化规 矩、脱规矩、无规矩,但又式式处处合乎规矩。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从初学时就讲规矩、守 规矩开始。规矩是什么?这就是书中不嫌其烦地详细示范、讲解的内容,将太极拳原理与使用方 法(技击含义)同步讲解,正确的姿势与错误的姿势对比讲解,只有懂得了道理,明白了规矩, 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有了鉴别能力,才知怎样去练,才不至于稀里糊涂的瞎练,才能迅 速提高锻炼效果,事半功倍。
本书采用先讲解“单式”、“定式”,然后再分段连接的教学方法。整个套路共八十五式,分 三段教学,第一段先教1式~14式的定式、单式,教完后再教1式~14式的连接动作;第二段 是从15式~46式,单式教完后再教连接动作,然后再将一、二两段连接起来,巩固一段时间; 第三段是从47式~85式,也是先教单式,然后再将第三段的单式连接起来。这样的学法扎实、 正确,虽然速度稍慢些,但学成后节省了改正拳架的时间,实际上反而是快。
本书对于已经学过太极拳的人来说,也可以作为“镜子”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哪些做对了, 哪些还没有做对,哪些错了。虽然“学拳容易改拳难”,但只要您有决心改正,时间长一些,还 可以改得过来的,对于一个热爱太极拳又想练得好太极拳的人来说,总不大愿意让别人说您练的 “不是太极拳”吧。
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学问,越学越感觉它的博大精深,虽追求终生也很难得到 多少,但它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练太极拳就是在从事“健康存款”, 只要您天天坚持练太极拳,健康将永远伴随着您。
三十三、杨式太极拳“弓步”与“虚步”的常识
弓步是太极拳中常见的基本步型,很多拳姿与架势都是以弓步为其重要组合形态,俗称“弓 箭步”,是下肢动作,粗分之有四种类型:弓步、拗弓步、顺弓步、弓马步,其基本要领俗称 “前腿弓、后腿蹬”。具体的做法是前腿屈膝前弓,大腿斜向地面或接近水平,膝盖不超过足尖,• 要对准足尖,足尖要正,后腿自然蹬直,脚尖外撇斜向前方45度,两腿横向距离为肩宽,前弓 腿为实,后蹬腿为虚。两腿分担体重的虚实比例为:前腿承担2/3,后腿承担约1/3 (俗称前七 后三)。要做到实腿不能全然站煞,实中要含虚;虚腿则并非全然无力,要虚中有实。
以上是对弓步的概括叙述,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要对弓步的具体细节进行详细的研究。下面 分七个部分细述之。
(―)怎样迈步才能避免“砸夯”与“抱步”的毛病?
太极拳向前迈步是要求一条腿屈膝支撑着体重,另一条腿轻灵地迈出,脚跟先着地,不可将 身体重心过早前送,整个脚掌一下子落地就踏实就会呈“砸夯”状。为了防止和纠正“砸夯”的 毛病,练习者可以进行自我检査,即在前脚迈出后,看看是否能够将前伸的腿轻轻地收回原地和 再跨出去。若收腿时上体发生晃动,就说明身体重心过早地前送了。在作自我检査时要松腰松 胯,上身必须中正,不准前俯或后仰,挺肚与突臀。
浏览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