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爱国情操,激发民族精神
武德中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赋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武术在历 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他们不惜 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这些事迹不仅教育和激励着 后代习武者,而且在新时期的武术教育中被注入了时代的特征。新时期武德观念 要求习武者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培养了习武者高尚 的爱国情操,并成为指导他们生活及行为的准则,渗透到思想和言行中。
- 磨练坚强意志,塑造高尚品格
武术具有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的功效。武术的精髓,重在刻苦用功。古人 云:"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武术练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培养 习武者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磨练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大力发展经济 的社会大背景下,国家需要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 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培养和衡量一个武术人才的首要条件就是高尚的道德修 养,所以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同时,武德体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武德教育,能培养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 爱、互相谦让的品德,帮助习武者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塑造他们文明礼 貌、诚实守信、服务群众、遵纪守法、见义勇为、修身养性的高尚品格。
- 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国家建设
一方面,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 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调 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见义勇为、保护人民和国家安全的武德思想的培养, 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另一方面,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培养了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满足了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的需要。
- 发扬优良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武德承载着武术文化的内在精髓,体现着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武术发展 至今,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 贵遗产。武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德运用在武术教育中,不仅可以继承我国 传统的优良文化,还可以将其不断发扬传播,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 悠久历史的灿烂武术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昂扬的健康形象,吸引世界其他文化 的交流,使世界通过武术文化更深层次、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可 以激扬民族奋发向上的豪情,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 威望。
四' 武术的历史使命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进步,武术在社会转型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 化,武术被正式纳入了教育体系并不断受到重视,武术的价值功能发生演变朝 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迎合时代的要求竞技武术产生并快速发展,在文化和经 济全球化背景下武术产业成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当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时,却 发现我们不仅担负着守护武术精神家园的重大责任,还背负着传承和弘扬武术
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教育继承的使命
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带来的是文化的相互交融,但是由于经济和科技 上的优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是以“强势文化”的姿态侵入的,我国的 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遭受着西方文化的“西化”和“分化”,传统文化 精髓逐渐被淹没。这种文化的“侵略”,渗透到文学、艺术和生活领域,影响着 广大青少年。面对这种形式,我们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增强青少年对民族 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其 他民族文化一样.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而武术教育是 一种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武术教育科研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 作用。纵观目前我国武术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利的发展,但依然 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武术 教学缺乏生机;其次是武术套路繁多,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武 术锻炼的意识:再次是学校武术教育缺乏必要的师资,不利于教材内容的创新, 不利于学校武术教育的长足发展:最后是考评制度的不合理,使学校武术教育 缺乏对武术精神的学习和传授,武德教育的缺失不利于武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这些问题在前文中巳经做了阐述。
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出:“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 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 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这种文化精神和思想启示,可以借助武术精神教育 来培育。所以,当代武术的历史使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学校 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武术教育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国家需要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结合时代与时俱进,尽快转变武术 教育理念,改革武术教育。第一,需要把国家统一教材与地域教材、校本教材 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地域特色。第二,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淡化套 路、强调动作方法与攻防含意,适当恢复传统武术教学中拆招、喂招等方法, 突出武术本身特色,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需要调整武术教学的考评制 度,不能只注重对于技能的考核,还需要注重武德的考核,这样才能鼓励学生 学习武德,促进武德精神的传承。
- 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学 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纠正其对于武术的错误认识,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看待武术。在注重学生知识 掌握的同时,关注其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适时作出指导。
-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使武术教师的定位不只是知识的单一 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的创新者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者。教师应明确 武术教学普及课与提高课的特点、任务、及武术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武术教 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传授武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并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同时,要 加强武术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促进武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 不断发展壮大学校教育,多培养武术人才。国家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 鼓励武术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教学,壮大专业武术人才的队伍,提高学校武术教 育者的整体水平,使学校武术教育成为继承传扬武术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文化传扬的使命
当前社会,国家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文 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是竞技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时 代,西方提出的“和平演变”实际上就是文化渗透、文化影响、文化侵略。但 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争夺的现象,并愈 演愈烈。比如,韩国对中国流传上千年的端午节进行争夺,并向联合国申请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本对中国太极拳进行争夺,向除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 输出教练。这种文化争夺提示我们,宣扬武术文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武术文化的历史使命,是武术文化发展中必然要走的路。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需要把武术作为文化资源来看待才能时期经久不衰, 获得长足的发展和继承。向世界传播武术也不能只是技术层面的传播,最重要 的是文化层面的传播。这代表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武术本身就含有文化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是经过时间洗 礼始终没有被淘汰的、保存下来的东西。武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强大文化体系, 蕴含着哲学、医学、美学、兵法学、阴阳五行八卦、儒释道精神等。同时,武 术是文化精神和理念的载体,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就具有深层挖掘的价值。文化 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武术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并以此为契机得到传扬 的机遇。
其次,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浓缩,诸子百家的精华部分在传统武术文化 中具有体现,其所蕴含的品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武 术与中国菜、汉字和中药并成为四大文明,影响与丰富着世界文化。曾经有学 者提出: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仅靠语言、文字的视觉形式是不够的。而中国武术 用肢体动作、身体符号诠释中国的文化与古老文明,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是 一种更生动的文化载体和输出形式。武术文化在世界上的交流与传播,就是中 国民族文化的传扬方式之一。
武术文化在完成文化传扬使命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两个问题,即要有选 择地继承和传扬,需要去除武术文化中的封建落后部分,科学地阐释武术,把 武术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提炼出来:还要契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做到与时俱进, 赋予武术文化新的内容,赋予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意义。
实现武术的文化历史使命,一方面,研究者应该努力探索武术内涵、文化 品位和其终极价值,在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将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延 续下去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具备一定技术、理论、文化素质的 传播者,使他们在传授技术的同时,从文化的高度来弘扬和传承,把武术中蕴 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恰当地阐释给国外研习者,使其得到正确而全面的传扬。
浏览7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