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无“真”、“假”?太极拳要不要打假?我认为应该打假!但决不是像对待伪劣商 品那样打假,而是“纠错”,要告诉群众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提高他(她)们的鉴别能力。 目前多数人的认识是:只要你打拳时动作速度缓慢、柔软,动作名称也叫太极拳动作名称,拳姿 形状也差不多,就称之谓太极拳,至于是否以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作为指导思想,有没有努力去 体现它,拳姿是否符合技击原则等,就不管了。严格的讲,这样的练拳者练的不是太极拳,只能 称之谓“太极体操”、“太极舞蹈”、“戏曲表演”!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它总结了武术各门 派的优缺点,取其精华,扬弃糟粕,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改进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 统的拳理拳法,在全身心彻底放松情况下,以意识指导,动作和呼吸密切配合,“练意”、“练 气”、“练身”三者同时进行,内外兼修,能在演练中准确地将每一招式都体现出其拳理拳法与技 击含义的,方能称之谓太极拳。

本书的目的除了传播与弘扬杨澄甫老师晚年定型的拳架以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纠错”, 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

二十九、注意仪表优美,不能低头哈腰

“低头哈腰传授不高”,这是用来讽刺练武术的人仪表不优美,形象难看的挖苦话。将出现 “低头哈腰”形象的责任归罪于教师,这是完全应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解惑”与“指迷”,对 这样重大的原则问题,不及早地纠正,使之形成不良的习惯,教师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低头 哈腰”的形象,也是与习武者的美好形象不相衬的。“威风凜凛”或“温文尔雅”才是习武者通 过多年来长时期锻炼体魄以后,自然形成的外观形象,从技击意义上讲,低头必将影响视线,对 于敌人的进攻,以及自己的防范都有极大的妨碍,“眼为心之苗”“以眼领手”眼神都应是先于动 作而行。手、眼、身、法、步是需要密切配合,须臾不离,缺一不可的要素,所以初学者必须从 —开始就注意自己动作准确性及姿势中正、仪表的优美,以免养成不良习惯以后,再改正就困难 得多了。

“低头”除了形象不美以外,还会影响身体的中正,不中正就会导致身体重心偏离,会影响 身体的平衡,眼睛不能平视,会影响视线,技击时就会使自己处于劣势。所以一定要在一开始学 拳时就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到身形中正。

也有人为了纠正低头的毛病,创造性的在头顶上放一只小碗或其他不易滑脱的物件,为在练 拳时用来提醒自己时刻注意头容正直,当头容不正时所顶的碗或物件就会掉下来,有这种毛病的 人也不妨一试

三十、怎样才能练出太极拳的“味儿”与“神韵”来

学太极拳与学习“书法”的要求极相近似,新加坡八卦拳会永久总教练、武装部队战备军协 武术教练王翰之先生将两者的关系说得既形象又生动,他说:“……虽然一个是写字,一个是打 拳,而实际上书法就是在纸上打拳,打拳就是在空中写字,一点一划如一拳一脚,一个字如一个 招式,一幅字如一路拳。”

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神韵”,评价太极拳练得如何,除了一般的拳理要求 以外,也同样讲究“神韵”,俗称“太极味儿”。味儿从何而来?味儿从练习“连”字练出来的。 当太极拳练习累计在千遍以上时就已经较为熟练了,练习者已不再需要担心练习套路时拳姿是否 连接得下去,中间会不会中断、遗忘,而是能够顺利的练完套路了,这时候练习者的重点就应当 放在全套拳架的“连接”上,从“松、柔”的追求中才能出太极拳的味儿,身上的肢体尚不能松 柔,是不可能有太极味儿的。松柔是先导,以意导行,意在前方走,形在后面跟,形松意静呼吸 自然,用形意相顺练法在“连”字上下功夫,即每一个拳姿的相互衔接,前一个拳姿终了时也就 是后一个拳姿的开始,拳姿前后连接时要在似停非停中体现出相连不断,一气呵成的味儿。要接 得紧凑,要使观看者寻找不出拳姿之间的衔接痕迹,要像两只连环玉镯相互串联一起,无端可 寻,天衣无缝,巧夺天工,无形不成拳,无意不出功,在演练太极拳时若不重视意念引导,那是 盲人骑瞎马,而成为单纯的“四肢活动”而矣。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可用“变化速度”的方 法练习,一般需要二年左右时间就可达到,太极拳的味儿就出来了,“神韵”就可以显现了。下 面介绍一些“变速练习法”,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逐渐放慢速度阶段,假如你平时中速练习一趟拳十五分钟,那你就放慢三分 钟,以十八分钟一趟拳的速度练习一个月,自觉练习时速度均勻,没有忽快忽慢的现象了,此时 就可以将每趟拳的练习速度再放慢二分钟练,每次递减二分钟时间均保持练一个月左右,如法逐 步放慢练习速度,同时又增加每套的练习时间,直至每趟拳的演练时间能慢到三十分钟左右,这 一阶段的要求大约需用时七个月,当你在逐渐放慢练习速度时,不要为放慢速度而放慢速度,而 是要在放慢速度练习的全过程中细心体会全身肢体各部分的相互协调配合,寻找最恰当的配合比 与配合效果。因为每一个拳姿不同,各关节、肢体的动度与形态各异,运动线路长短、距离都不 一样,因此肢体各部分的运转速度也不一致。“拳”是打架用的,必须服从“劲整”的原则,俗 话说“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薄草”“打人如亲嘴”,初练时往往都是手到脚未到,脚到手未到, 手、眼、身、法、步不能有机协调配合一致,所以变速的放慢速度练习正好给练习者有一个思 考、寻找、改正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全身各部位肢体、关节相互配合与协调,逐步做到意到、气 到、劲到,全身劲整。另外,要注意防止因放慢速度而出现“中断”的现象,要“慢而不断”, 如果动作出现断劲时,意念切不可中断,要做到“劲断意不断”、“形断意相连”。

第二阶段:为逐渐加快速度阶段,则要求从“极慢”速度逐渐加快到每一趟拳练完一遍为八 分钟时间左右(史料记载杨澄甫生前表演一趟拳的时间),也是以二分钟为一级,共计十一级, 每半个月为一级,需用时六个月。这一阶段主要是验证在放慢速度练习中已经找到的全身肢体关 节相互协调的配合比在逐渐加快速度过程中,是否仍能保持同样的协调效果,很可能由于速度的 逐渐加快,会出现草率、姿势不到位的现象,这是正常的现象,由于速度的变化对身法,尤其是 “腰”与“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腰胯”的旋转速度加快,对“腿”则要求“提膝”,提 膝能使步履轻灵、便捷、转换灵活。这时犹如书法练习中的行书阶段,由于速度的逐渐加快,有 些动作自动会出现一带而过,某些省略的要求,每个人的省略部位、姿态也不尽相同,这些视觉 形象,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靠自己去体会、领悟。

第三阶段为快而复慢阶段:从每趟拳八分钟,再逐渐放慢到每趟拳二十分钟左右,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变速练习,从中速一慢速一快速一中速,练拳的“神韵”就逐渐产生了,练拳速度已能 快能慢,达到了拳经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随心所欲”的程度,犹如书法中 的行草阶段,可以挥洒自如了,到达这一境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你会感到练太极拳是一件很有 意义、很有价值的事,你的身体已经很健康了,身上的病魔早已无影无踪了,如果一天不练拳你 就会感到不舒服,它已经成为你生活中的第二需要了,至此已是“欲罢不能了”。此时的中速, 已经不是没有练过变速时的中速,已经是不同质量的中速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推手”打下了 连随与舍己从人的扎实基础功夫。

第四阶段是“极急速”阶段,即极快速阶段,那是上乘功夫,犹如书法中的“狂草”阶段, 即每趟拳的演练时间仅为三分钟,这一阶段特难,不宜练得过早,一般得练拳在十年以上,非有 明师指点不可,练得过早易练成“油滑”,因为腰腿功夫尚未到家,手、眼、身、法、步尚未能 精确的相互配合,尚不明了身躯五张弓与劲整的关系,推手时的化发关系及其应用,速度一快, 必然会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因此这一阶段的减速练习从每套八分钟开始减速,应以一分钟 为递减的标准,每次时间可暂定为一个月,还得要看配合得好坏与流畅程度,作为是否再往下递 减的依据,配合不好就不能继续递减,否则会乱了套的,最好能结合器械练习以及活步推手,大 履、乱踩花、散手同时进行,交叉进行,以便得到互相启迪,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初学者切勿 过早追求,这完全是水到渠成,顺应自然,须知升阶有级,过早、过急的追求速度是有害无益 的。

浏览5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